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分为四个级别:Ⅰa级:正常或有轻微炎症,没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
Ⅰb级:有少量糜烂或溃疡,但没有融合。
Ⅱ级:有多处糜烂或溃疡,且有融合,但不超过食管周长的75%。
Ⅲ级:糜烂或溃疡广泛,融合超过食管周长的75%。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三、内镜下溃疡分期内镜下溃疡分为四个阶段:A1活动期A2愈合期H1瘢痕期H2瘢痕期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1: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四、胃息肉分类胃息肉分为四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五、早期食管、胃癌分型早期食管、胃癌分为五个类型:0-Ⅰ型Ⅰ型Ⅱ型Ⅲ型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0-Ⅰ型:缓慢坡,界限不清。
Ⅰ型: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Ⅱ型: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Ⅲ型:明显之蒂。
六、食管、胃进展期胃癌食管、胃进展期胃癌分为五个类型:BorrmannⅠ型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BorrmannⅣ型BorrmannⅤ型以上都是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关键词】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慢性胃炎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97-02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病变的常见多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隐痛伴恶心呕吐、嗳气、返酸、胃部烧灼感。
笔者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用兰索拉唑三联疗法对30例慢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45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46岁。
1.2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伴上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hp)阳性,排除胃恶性病变、严重胃神经官能症以及严重心、肝、肾疾病,青霉素皮试阴性,作为研究对象。
1.3 胃镜分型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分型[1],治疗组:浅表性胃炎12例,糜烂性胃炎14例,返流性胃炎4例,hp阳性28例;对照组:浅表性胃炎13例,糜烂性胃炎10例,返流性胃炎7例,hp阳性24例。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江苏康缘药业公司的兰索拉唑15mg空腹口服,2次/天,克拉霉素分散片2片饭后服,每天一次,莫沙必利5mg饭后服,每天三次;对照组用雷尼替丁胶囊10mg,硫糖铝1g,3次/天,饭前30分服用,甲硝唑b6片,2片,3次/天,饭后服。
7天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停药,30天后复查胃镜判断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
2 结果2.1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正常,hp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好转,hp阴性;有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好转,hp阳性;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无改变,hp阳性。
2.2 两组疗效观察见表1。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轻微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服药,两组肝肾功能均正常。
治疗组hp28例阳性中有24例转阴,转阴率为85.71%;对照组hp阳性24例中有16例转阴,转阴率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

胃炎得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可分为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两种。
ﻪﻭ慢性胃炎得内镜分型十分复杂, 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ﻪﻭ自 1985 年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 其引起胃炎得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 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瞧到一定表现外, 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得征象、现就胃镜对胃炎得诊断、分型以及笔者得意见加以叙述, 供同道参考。
ﻭ左:ﻭ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 淡红色得食管黏膜与橘红色得胃黏膜形成明显得分界线, 两者互相交错, 构成齿状线。
ﻭ右: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 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ﻪﻭ可见少量澄清得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1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 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 而AGML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ﻪﻭ此病于1968 年由Katz 及Siegel首先提出, 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1973年川井提出这就是一组征候群, 胃部症状突发, 胃镜及X线检查见有异常, 称为急性胃病变。
ﻪﻭ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 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与显性出血, 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ﻭ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 20%—30%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 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ﻪ图 2 急性胃黏膜病变:ﻪﻭ有应激史, 发病突然; 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 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ﻪ国内以 Schindler 分型:ﻭ①急性单纯性外因性胃炎、②急性腐蚀性胃炎。
ﻪ③急性感染性胃炎。
④急性化脓性胃炎。
ﻪ若病理改变以黏膜层病变为主, 则①与③属急性黏膜病变范畴。
ﻪﻭ (一)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1、食入致胃黏膜损害物质。
ﻪ (1)药物:ﻭ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癌药、口服降糖药类等。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

慢性胃炎的内镜随访频率和期限
内镜随访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 一次内镜检查
内镜随访期限: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长期随访直至病情完全缓解或出 现新的病变
内镜随访目的:观察胃黏膜病变的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新的病 变或并发症
内镜随访注意事项: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 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病变或并发症出现。
慢性胃炎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 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
定时定量
避免食用刺 激性食物如 辛辣、油腻、
生冷等
戒烟限酒保 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避 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定期进行胃 镜检查及时 发现并治疗
胃部疾病
加强体育锻 炼提高身体 素质增强免
疫力
TH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禁忌症:严重心肺 疾病、凝血功能障 碍等患者
内镜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估
内镜治疗方法:包括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 症状缓解程度、胃黏 膜病变改善程度、生 活质量改善程度等
疗效评估时间:一般 需要随访3-6个月以 评估长期疗效
疗效评估结果:内镜 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症 状改善胃黏膜病变提 高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
抗生素等
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辛 辣、刺激性
食物
精神因素: 长期紧张、 焦虑、抑郁 等情绪影响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慢 性胃炎病史
其他因素: 如自身免疫 性疾病、胃 黏膜损伤等
PRT 3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
直到内镜,特别是可屈式内镜的出现以及大范围应用,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地研究。
慢性胃炎可有多种因素诱发,主要包括慢性酗酒、吸烟、胆汁反流、自身免疫、饮食等环境因素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并且通常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
现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慢性胃炎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
1Schindler分类Schindler于1947年根据半屈式内镜所见,并与组织学表现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称为慢性胃炎,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慢性胃炎和继发性慢性胃炎。
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
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型。
此种分类方法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
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
该方法较为简洁实用,但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
(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
2 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的分类1983年全国慢性胃炎座谈会提出分类建议后,我国应用的分类是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肥厚性胃炎。
2.1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
2.1.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小区结构明显。
2.1.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相间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
2.1.3黏膜脆弱:指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
2.1.4渗出:指黏膜上有病理性粘液渗出,常紧紧粘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
中国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中国慢性胃炎诊断标准(1)胃镜诊断标准胃镜诊断依据:观察黏膜出现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黏膜中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中的血管露显,呈现出颗粒状或者是结节样。
如果伴胆汁性反流、糜烂、黏膜内壁出血等情况,描述成萎缩性胃炎伴胆汁性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在胃镜下观察,萎缩性胃炎会有两种类型:即单纯的萎缩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单纯的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皱襞会变平、甚至消失,血管露显;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主要表现有黏膜呈颗粒状或者结节状。
病情分度:轻度:黏膜表现出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呈网透见,常见局灶性。
中度:黏膜表现出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网明显可见,常呈弥漫性 B 型萎缩的范围由胃窦至胃角水平上下。
重度:除见上述表现外,可见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等过度增生表现。
(2)病理诊断标准胃黏膜炎症向深处发展,累及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进而腺体萎缩,而使胃黏膜变薄,同时或进一步发生肠腺化生和(或)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病情分度标准:①腺体萎缩:即胃固有腺体减少。
轻度: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 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
中度:腺体数减少超过 1/3,但未超过 2/3。
残存腺体不规则分布。
重度: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②肠化:轻度:肠化的表面上皮和/或腺体占黏膜全长的 1/3 以下。
中度:肠化的表面上皮和/或腺体占黏膜全长的 1/3 至 2/3。
重度:肠化的表面上皮和/或腺体占黏膜全长的 2/3 以上。
③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组织学分度标准轻度:炎性细胞浸润位于胃小凹底部以上。
中度:炎性细胞浸润深达腺体固有膜。
重度:炎性细胞浸润深达黏膜肌层。
④异型增生病理组织学分度标准轻度:细胞核稍大,深染,呈圆形、卵圆形或柱状,排列较密集,位于细胞基底。
中度:细胞异型性较明显。
重度:细胞异型性非常明显。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一、慢性胃炎分类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的慢性胃炎分类见附录1。
二、慢性胃炎临床诊断要点(一)病史、体检1 .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严重程度。
2 .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
(二)内镜1 .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 .病变的分布及范围:胃窦、胃体、全胃。
3.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
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4.活检取材:见“病理组织学诊断”项。
5.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
举例说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阳性。
三、Hp相关性胃炎1 .Hp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已有充分证据证明,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2 .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证实有Hp现症感染(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 C或1 4C尿素呼气试验任一项阳性),病理切片检查有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可诊断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诊断Hp相关性慢性胃炎时,现症感染应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发现Hp为依据。
3.根除Hp疗法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成功地根除Hp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上慢性活动性炎症可得到明显改善,但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有限。
根除Hp治疗适用于下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1 )有明显异常(指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炎;(2 )有胃癌家族史者;(3)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4)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4.根除Hp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有铋剂加两种抗生素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详见附录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Trial on treatment and typing or grading chronic gastritis under endoscopies 摘要: 1983年我国胃炎座谈会上提出了胃炎的分类,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没有不是胃炎者.悉尼世界消化病会议上曾提出悉尼标准,但因使用繁琐而未能被广泛应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井冈山会议中提出内镜诊断标准,分为非萎缩性与萎缩性两大类,未能突出内镜下表现的不同特征.广大内镜工作者要求能有一个统一、易掌握、可行性大的又为大家所熟知的内镜诊断标准,而且量化指标不确切者,不列入分型分级之中.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04.02.001
机标关键词: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分型分级分级标准治疗消化病学非萎缩性内镜下
诊断内镜下表现悉尼量化指标会议座谈会医学会井冈山工作者应用特征
困惑分类
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刊名: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年,卷(期):
2004, 21(2)
所属期刊栏目:
学会推荐标准
机标分类号:
R65R57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6-04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页数:
共2页
页码: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