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脘痛患者641例内镜下表现分析

合集下载

胃脘痛总结分析

胃脘痛总结分析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 健康指导,72%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 改善胃脘痛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四、中医护理的作用分析
(一)护理难点分析 大部分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难以纠正
分析其原因:
胃脘痛患者很多都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引起的,所以对于本病饮食宣教显得更加重要, 《方案》中的辩证膳食的内容很清晰明确,便于 护理人员掌握及宣教,但是护理人员能做到的仅 仅是宣教层面,医院饭堂没有配套的辩证膳食, 患者在医院期间只能按以前的饮食习惯,这样就 导致了很多患者会认为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的宣 教都是没用的,根本没办法实施,只是空口说, 患者在住院期间看不到护理人员宣教的价值,直 接导致了患者出院后辩证饮食的依从性低,宣教 的价值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也消弱了护理人员 的信心。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方案》中的辩证膳食的内容很清晰明确,便于 护理人员掌握及宣教,但是护理人员能做到的仅 仅是宣教层面,医院饭堂没有配套的辩证膳食, 患者在医院期间只能按以前的饮食习惯,这样就 导致了很多患者会认为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的宣 教都是没用的,根本没办法实施,只是空口说, 患者在住院期间看不到护理人员宣教的价值,直 接导致了患者出院后辩证饮食的依从性低,宣教 的价值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也消弱了护理人员 的信心。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敷贴 分析原因: 1.能快速缓解胃脘痛的相关症状 2. 无创伤、无痛苦,方便简单 3.价格便宜,并且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敷贴 分析原因: 穴位贴敷能快速缓解患者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 酸等症状,减轻患者不适感,治疗效果好,因此患者 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胃脘痛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

胃脘痛病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

胃脘痛疗效年度分析总结与评估胃脘痛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8年度我科共收治胃脘痛患者病例共151例,有效143例,有效率94.7%,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现将2018年度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胃脘痛是以胃气郁滞而致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或痛连胁背等常伴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

发生胃痛的病因较多,病机演变亦较复杂,但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1、分析:入院患者均以我科的胃脘痛诊疗方案为指导,在胃痛病的各个阶段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的病症。

胃痛的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客胃、体虚久病等。

主要病机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临床辨证有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之分。

胃痛的治疗原则为和胃理气止痛。

实证以祛邪为急,虚证以扶正为先。

对于肝胃不和之胃痛,用理气药时应注意疏肝不忘和胃,理气还防伤阴,要慎用、少用辛燥耗气之药。

2、总结:2018年度共收治151例胃脘痛病例,有效143例,有效率94.7%,在本病的治疗中应诊辨虚实寒热与兼夹,还当辨在气在血,久病邪实与正虚每多错杂为患,治本不忘理气和胃,调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温中补虚,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针灸等。

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3、评估: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不足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一周左右,腹胀患者予以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效果明显,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为佳,尤其对缓解胃脘痉痛疗效显著,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胃脘痛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

总之,本科的胃脘痛以口服中药及特色中医针灸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简单,费用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好评。

4、优化:胃脘痛患者在采用中药治疗的同时采用西药治疗,对于腹胀患者予以维生素B1足三里穴位注射;另一方面血瘀、食积等证型一般情况下不单独出现,因此将共作为兼证型,可出现在各证型之中,辨证可为“脾胃虚弱夹痰”等,故下一步应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提高疗效,深入研究。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4)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4)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4)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9)一、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西医病名:慢性胃炎(ICD 编码:K29.5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

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ICD 编码:K29.502)诊断标准:1 / 16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内镜检查及病理。

(1)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水肿或渗出。

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病理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分级。

慢性胃炎根据活检显示有固有腺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慢性胃脘痛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附115例典型病例分析

慢性胃脘痛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附115例典型病例分析

慢性胃脘痛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附115例典型病例分析尹思源;张光华
【期刊名称】《泸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8)002
【摘要】对115例慢性胃脘痛典型病例分析,发现:慢性胃脘痛的患病率中青年居高,好发年龄在30~50岁之间,其证型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气滞证〉湿热证〉火郁证〉虚弱证〉瘀血症。

以实证为主,气滞是本病的一个基本环节,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情的迁延,更伤及脾,为一个由实到虚的病理变化过程,同时,情志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切不可急视情志的调理和保护胃气。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尹思源;张光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0.4
【相关文献】
1.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心脑同病急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r——附240例临床资料 [J], 宋文茜;郦永平
2.594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研究 [J], 沈晓红;朱晓骏;孙学华;高月求
3.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及病机探讨 [J], 邢宇锋;张晓晖;陈英
杰;童光东;贺劲松;高辉;周大桥
4.慢性胃脘痛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J], 张光华;张磊;汪淑钦;王毅;韦虹;尹思源;刘文涛
5.7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J], 张永;高乘成;王伟芹;安勇;杨铂;尹常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

慢性胃炎的内镜随访频率和期限
内镜随访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 一次内镜检查
内镜随访期限: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建议长期随访直至病情完全缓解或出 现新的病变
内镜随访目的:观察胃黏膜病变的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新的病 变或并发症
内镜随访注意事项: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 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病变或并发症出现。
慢性胃炎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 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
定时定量
避免食用刺 激性食物如 辛辣、油腻、
生冷等
戒烟限酒保 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 心理状态避 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定期进行胃 镜检查及时 发现并治疗
胃部疾病
加强体育锻 炼提高身体 素质增强免
疫力
TH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禁忌症:严重心肺 疾病、凝血功能障 碍等患者
内镜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估
内镜治疗方法:包括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 症状缓解程度、胃黏 膜病变改善程度、生 活质量改善程度等
疗效评估时间:一般 需要随访3-6个月以 评估长期疗效
疗效评估结果:内镜 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症 状改善胃黏膜病变提 高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
抗生素等
饮食因素: 长期食用辛 辣、刺激性
食物
精神因素: 长期紧张、 焦虑、抑郁 等情绪影响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慢 性胃炎病史
其他因素: 如自身免疫 性疾病、胃 黏膜损伤等
PRT 3

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

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

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是常见病和多发病[1]。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常用和最准确的检查方法,不仅能直视黏膜病变,还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改进,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对胃黏膜的观察越发细致,有效提高了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2-5]。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全面准确认识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尤为重要[6]。

目前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要点是通过内镜表现判定有无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并评价胃癌发生的风险,以助于明确针对性采取措施。

本文中,我们将对慢性胃炎在内镜下的表现依次展开述评,期待能对实际临床诊疗有所裨益。

1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类从胃炎诊断的发展历史来看,内镜出现后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诊断胃炎,在胃炎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胃镜对胃炎诊断与分类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Schindler胃炎分类,将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胃炎和伴随性胃炎,其中原发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肥厚性胃炎[7]。

Schindler胃炎诊断学是胃炎分类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为了早期诊断胃癌,萎缩、肠上皮化生等胃黏膜变化备受重视,重视此类内镜表现的木村·竹本分类被广泛应用于诊疗。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H.pylori并明确H.pylori是组织学胃炎的病因,根据内镜表现诊断有无H.pylori感染变得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来自欧美六国的研究组提出了悉尼系统,1996年改订为新悉尼系统[8]。

这一诊断标准考虑了有无H.pylori感染,胃炎的部位、病理组织学分级,对内镜表现与诊断进行归类评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内镜表现难以客观诊断,一些未分化型胃癌的高风险因素如鸡皮样胃炎的诊断名称未被纳入。

因此,2013年日本消化内镜学会上提出了“京都胃炎分类”,并在2018年改定第二版,充分考虑了胃炎内镜的诊断及意义,评价胃癌风险,得到广大临床内镜医生的认可和广泛应用[9-11]。

浅析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浅析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浅析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门诊常见病。

1.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拟定。

①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②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③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并排除慢性萎缩性霄炎、近期胃肠手术史和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等。

2.治疔组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

处方:柴胡、枳实、砂仁、香附、陈皮各10g,白芍、白术、紫苏梗各15g,甘草5g。

加减:脾虚气滞、虚实俱现者,如素有中气虚,少气乏力之脾胃气虚证,又有胃脘痞塞,食后隐痛之气滞证,加厚朴、生姜、党参各15g;寒热错杂、寒热互见者,如每食生冷之物即胃脘痞满,又有口苦、口干、苔黄而腻之热象,加干姜5g, 黄连、黄芩各10g;肝气犯胃、郁而化热者,如自觉烧心、呕恶、胃脘胀痛、嘈杂似饥,又有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加黄连10g,吴茱萸3g;气滞血瘀,如胃痛日久,上腹部痞满与疼痛惧现,胃脘涌有定处,加丹参15g,延胡索、檀香各10g;饮食不节,伤食所致者,加神曲15g,鸡内金10g;如泛酸明显者加海螵蛸、浙贝母各15g。

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 混匀,分早晚2次钣前30分钟~1小时口服。

3、对照组予果胶铋(青岛海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50mg,每天3次,饭前30分钟口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天3次,饭前30分钟口每天3次,饭前30分钟口服;铝碳酸镁片(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g,饭后1小时口服。

2组均治疗30天为1疗程,2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疗效评定标准拟定。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

好转管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

未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

【杏林迷悟】体会: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其发病多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均、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

胃脘痛分析

胃脘痛分析

对胃脘痛的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我科自2011年1月—2011 年12月共治疗胃脘痛(BNP010)1954人,其中门诊治疗1568人,占80.2%;病房住院治疗386人,占19.8%。

男性1033例,占52.9%;女性921人,占47.1%。

胃脘痛,较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不少人都曾去药店自购中成药来治疗胃痛,有时能缓解,有时却不见效。

其实,中医对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用药也有温清消补之别,即寒症应用温药,热症应用凉药,实证须用攻法,虚证须用补法。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类似症状者,都在此范畴,因胃脘痛的病因及症状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

一、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胃脘疼痛和其它症状消失,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胃脘疼痛和其它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3、无效:达不到以上疗效标准。

二、辨证论治1 、肝胃不和证(ZZGP80)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佛手苏梗延胡索甘草典型病例:张某某,49岁,农民,鱼台县李阁镇范庄。

2010年12月19日就诊。

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近一个月来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痛处不固定,食欲减退,频频嗳气或打嗝,有时恶心想吐,易发烦躁。

舌红苔黄,脉弦辨证选药:按照中医辨证,所患之症为肝郁气滞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方选柴胡疏肝散。

15剂痛消。

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

共治疗肝胃不和证823例,总有效率93.6%。

应用指征:脘腹胁胀满疼痛,恼怒时胃胀、胃痛加重,嗳气呃逆,饮食无味。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2、脾胃虚弱证(ZZPO80)治则:益气健脾温中止痛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加减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典型病例:陆某,男,43岁,鱼台县王鲁镇泮庄村,20011年3月17日就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脘痛患者641例内镜下表现分析
作者:黄雅慧陈晓岩孙洁刘超
【关键词】胃脘痛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脘痛患者内镜下表现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中医证型之间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选择门诊慢性胃脘痛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取活检标本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

分析胃脘痛患者内镜下表现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结果慢性胃脘痛的内镜表现以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为主,约占50.0%,其次为消化性溃汤及糜烂性胃炎,约占30.0%;胃癌的检出率也较高,约占3.4%。

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疣状胃炎的Hp阳性率较高。

各年龄段Hp 感染差异无显著性。

实证、热证的Hp阳性率较高,且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络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前三型和后两型Hp感染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慢性胃脘痛的胃镜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治疗时应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慢性胃脘痛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自觉症状,其发病的原因及疾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果。

依据慢性
胃脘痛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以便对胃脘痛分型及诊治提供更有力的帮助,笔者选择我院2000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中以胃脘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641例,对其胃镜下表现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1例患者中男337例,女304例;年龄18~79岁,平均45.6岁。

临床主要以胃脘痛为主诉,病程长短不一,数月至数年不等。

中医辨证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络血瘀、胃阴不足五类进行分类。

1.2 检查方法用Olympus GIF-140型电子胃镜检查,每例患者在胃窦部近幽门侧取三块组织活检。

其中两块送病理科,涂片染色见典型“S”形或杆状变曲即判断Hp阳性;一块做快速尿素酶试验,试剂由黄色变为红色或紫红色判断为Hp阳性。

以上两项检查,一项阳性则判断为Hp阳性。

2 结果
2.1 慢性胃脘痛患者胃镜下表现特点及其与Hp感染关系见表1。

表1 胃脘痛患者胃镜下表现及Hp感染略
2.2 慢性胃脘痛患者各年龄段与Hp感染关系见表2。

表2 胃脘痛患者不同年龄段与Hp感染关系略
2.3 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与Hp感染关系见表3。

表3 胃脘痛患者不同证型与Hp感染关系略 3 讨论
慢性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与多种疾病。

从本组研究可以看出,胃脘痛的内镜下表现以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为主,约占50.0%;其次为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约占30.0%;胃癌的检出率亦较高,占3.4%。

其中胃癌以BorrⅡ型及Ⅲ型居多,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长期炎症刺激、溃疡病失治误治以及不重视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发现胃脘痛不同证型,不同病种及年龄与Hp感染存在一定关系,在胃脘痛的五个不同证型中,以实证、热证的Hp阳性率偏高,而虚证亦有不低的Hp阳性率,其H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胃络淤血>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经统计学处理,前三型和后两型Hp感染差异有显著性,和黄玉芳[1]危北海[2]及陈飞松[3]、王立等[4]报道一致,说明湿热、气滞、血瘀等邪实证Hp感染率较脾虚、阴虚者为高。

从各年龄段Hp
感染情况观察,发现差异无显著性。

从不同病种Hp感染情况观察,发现以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疣状胃炎Hp感染率最高。

中医以脾胃湿热证最常见,其次为肝胃不和。

可以认为实证组所表现出的充血、水肿靡烂、疣以及溃疡可能是Hp感染导致的结果。

Hp致损伤机制一方面是产生高活性尿素酶,Hp鞭毛破坏胃粘膜上皮粘液层屏障致其损伤,此外,Hp的感染可明显导致GAS释放增高,GAS可明显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是典型的致粘膜损伤因子。

另一方面,由于胃粘膜在其它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炎性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的微氧环境有利于Hp生长,而Hp感染又进一步加重胃粘膜损害,所以Hp 感染可以归属于中医
“邪气”的范畴,在治疗上针对实证多采用清热解毒、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药物。

这个观点及其应用,为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胃脘痛是中医常见的一个疾病,临床以中医辨证为主,现代医学以辨病为主,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提高临床疗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医注重宏观辨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力图透过现象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然而,未必尽形诸外,隐匿的、疑似的迹象,无法完全依靠宏观辨证洞悉一切。

因此对胃脘痛的研究,尚须结合微观检测方法来弥补宏观的不足,充实四诊的内涵,提供病理对照和疗效判定的客观指标。

从本研究分析,同是胃脘痛,但内镜下表现不同,同一中医证型,内镜下表现亦不相同。

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将辩病与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检测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黄玉芳.脾虚证胃痛及实证胃痛幽门弯曲菌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3):32.
2 危北海.慢性胃炎诊治.中西结合杂志,1990,10(5):165.
3 陈飞松.慢性胃炎Hp感染和中医关系探讨.北京中医,1990,(4):14.
4 王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3(1):27.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