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一、考点梳理一.经济建设1.1950-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2.1952-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1966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5.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例:【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二.民主与法制建设1.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中国革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这一科学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祖国统一大业1.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各级少数民族自治机构。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①三地的现状②三地的历史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④大陆的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四.国防建设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保卫祖国领海和领空的钢铁卫士。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奇迹的60年。
6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
60年的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见证60年发展史、特别是亲身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内心深处充满着激动、兴奋、豪迈和自信。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60年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我想从纵向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经济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理出一个头绪。
60年的经济发展史明显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探索发展道路、积蓄发展能量的时期;后30年则通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增长的腾飞时期。
前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三年恢复到“一五”时期的8年,即正确起步和初战告捷的阶段。
三年恢复时期实现了稳定物价、统一财政,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1957年的五年,以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为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一五”计划胜利完成,旗开得胜。
第二个阶段是从大跃进开始到三年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即从1958年-1965年的8年,经历了曲折又回到正确发展道路,走了一个马鞍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十年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陷于崩溃的边缘。
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是对前28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冷静思考和深刻总结的两年,为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程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后30年的发展历程也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这一阶段是消费品生产高速发展时期,即农业和轻纺工业大发展时期,在农产品供给连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取得了众多成就。
下面按照列表形式,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一些重要成就。
一、国家建设成就:1. 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整编工作,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改革。
2. 经济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和计划经济等措施,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3. 文化建设:新中国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人民生活成就:1. 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医疗卫生事业:新中国注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人均寿命。
3. 住房建设:新中国致力于改善人民的住房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解决了大量的住房问题,提高了人民的居住条件。
三、外交与国际影响成就:1. 中苏关系:新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从中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美关系:新中国积极开展对美国的外交活动,推动了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3. 世界知名度: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取得了巨大的认可和影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军事建设成就:1. 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系列解放战争,成功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实现了全国解放。
2. 国防建设:新中国建立了坚强的国防体系,加强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国家的安全防卫能力,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总结起来,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期间,中国在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改善、外交与国际影响以及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从此开启了全新的发展历程。
经济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恢复和重建(1949年-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广泛的经济问题,例如国内战争的影响和经济基础的严重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国营企业的建立和农业合作化。
这些政策为恢复和重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的一项核心任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
政府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全面公有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合并和整顿。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的经济独立和自给自足。
第三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958年-1961年)大跃进是一个极为重要而也具有争议性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推动了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旨在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过分激进和行政措施不当,这一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包括粮食产量的大幅减少和人为制造的饥荒。
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和混乱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的重心从经济发展转移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上。
经济建设几乎停滞不前,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并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原则。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中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工业和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外商投资的放松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从农业到工业,从服务业到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之路。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完善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迅速跃升。
经济建设的初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的状态,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解决严重的社会矛盾,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国家建设,推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三线”规划,计划在全国各地兴建大量的工业基地,以保障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一计划被视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端,为国家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化与市场化改革的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8年,国家启动了对外开放的改革政策,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施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国家经济的综合发展,提高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这一时期,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扩大出口贸易、吸引外资等措施。
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国家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制度的完善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家政治体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国家的领导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政府代表全国人民意志行事。
此外,国家还建立了严密的阶级政治体制,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健全的教育体系等。
这些措施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而不断进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一直坚持积极的改革政策,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种制度,以推动国家综合发展。
尽管现在的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已经脱离了起初的想象,但是,新中国的成长和道路始终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基础。
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1952年,人民政府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重点发展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大力发展轻工业。
此后的几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
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逐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进市场经济化、国际化和科技进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技术交流。
中国经济开始向外开放,吸收了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快速发展了出口导向型经济。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
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国内,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奋斗和国际合作所共同创造的。
这些成就表明,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 1 -。
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与成就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经济局面。
长期的战争破坏、帝国主义的掠夺以及旧中国腐朽的经济制度,使得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
在农业方面,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广大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辛勤劳作,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国家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业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
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方针政策,集中力量进行重点项目建设。
首先是对原有工业企业的改造和整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
“一五”计划期间,156 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了基础。
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在钢铁、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的铁路、公路交通十分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和公路。
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的建成通车,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提高了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的效率。
此外,内河航运和民用航空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商业和贸易方面,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规范市场秩序。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非常显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首先,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了几十年。
这使得中国经济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
其次,中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果,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亿人减少到不到1000万人。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减贫政策,包括扶贫项目、产业发展、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收入来源和福利保障。
第三,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汽车和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和小米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和移动支付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规模居世界前列,城市地铁系统不断扩大。
中国的港口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和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港口。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了交通和物流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创新和市场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大等。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推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总体而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非常显著,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⑴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⑵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 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 ⑷农业、重工业、轻工业比例要协调 ⑸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背景: 1949年--1952年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
2、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及实施
1)内容: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化三改”
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
②同时开始 三大改造
农业:
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①国民经济计划
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 ②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
状态 ③交通运输堵塞 ④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
水平下降
D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
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
• 中共八大确定,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
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
平衡中稳步前进。但是……没有能够在实
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
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
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 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及原因。(4分 )
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 行业公私合营
3.据某个时期的《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农民 “创出”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 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此类科学
“奇迹”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D
A.三大改造运动
B.文化大革命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文革”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
图片反映了人民群众怎样的美好愿望?犯了什么严 重错误? 造成怎样的后果?对此你有何认识?
1、反映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2、错误: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 公有化的规模
3、后果: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 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 破坏 4、启示:
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 解决了。
•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 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 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 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 际。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石八仲大路泉线等形成《的重中要共背景八。大史》
——《邓小平文选》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 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
•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 发展和创新。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合作化的 道路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途径;和平赎 买的手段
私有制 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3)特点: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也是创举
4)意义: 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存在问题
(6)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学以致用
1、.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D
A.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我国在解决右图所反映的
历史事件中的创举是 D
A.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B.经销代销 C.强制没收 D.和平赎买
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 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阶段:十年文革(1966--1976)
•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 文革对经济建设带来的危害
八字调整方针
•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 •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
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 • 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 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
•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 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 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 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 ③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 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 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 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 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 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 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 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 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正确:956
八字的调整方针 1960年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动( 二 ) “ 大 跃 进 ” 和 人 民 公 社 化 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