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蒽醌

合集下载

大黄游离蒽醌实验报告

大黄游离蒽醌实验报告

大黄游离蒽醌实验报告大黄游离蒽醌实验报告引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性质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大黄样品、乙醇、二氯甲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石蜡纸、玻璃棒、滤纸等。

方法:首先将大黄样品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将其与乙醇混合,用石蜡纸包裹并加热,使其游离蒽醌溶解于乙醇中。

接着,将溶液过滤,得到游离蒽醌的溶液。

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分析游离蒽醌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结果:1. 游离蒽醌的溶解性:根据实验观察,游离蒽醌在乙醇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溶液呈现黄色。

2. 游离蒽醌的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游离蒽醌具有一定的氧化性。

当游离蒽醌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的颜色逐渐变为深红色,表明游离蒽醌发生了氧化反应。

3. 游离蒽醌的吸收特点: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仪的测定,我们发现游离蒽醌在紫外光区域有较强的吸收峰。

这表明游离蒽醌对紫外光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讨论与分析:大黄中的游离蒽醌是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游离蒽醌具有明显的氧化性,这与其在中药中的应用密切相关。

在中药制剂中,游离蒽醌可以通过氧化反应来提高药效,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游离蒽醌对紫外光的吸收特点也为其在光敏材料和光学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实验中观察到的游离蒽醌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也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线索。

根据游离蒽醌的溶解性,可以选择合适的溶剂来提取和纯化游离蒽醌,从而为其药理实验提供纯净的样品。

而游离蒽醌的化学性质则为进一步研究其氧化反应机制和与其他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性质和特点。

游离蒽醌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明显的氧化性,对紫外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这些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黄中的游离蒽醌,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做出贡献。

尽管本次实验仅是初步观察和分析,但结果对于理解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性质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大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含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蒽醌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成为广泛应用的化合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过程。

大黄通常通过醇提、水提、超声波提取等方式提取蒽醌类成分。

醇提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

一般可以采用乙醇、甲醇或酒精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

以乙醇为例,其提取过程如下:(1)将大黄切碎,加入适量的96%的乙醇。

(2)加热回流提取1小时。

(3)过滤,滤去残渣。

(4)将过滤液浓缩至干燥。

(5)得到蒽醌类化合物粗提取物。

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通常需要通过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最常用。

根据不同的色谱柱填料、移相系统、检测器等条件的不同,可以对获得的粗提取物进行进一步分离。

以高效液相色谱为例,其分离过程如下:(1)将粗提取物溶于少量甲醇中。

(2)进行反相或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鉴定主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等技术。

其中,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例,其鉴定过程如下:(1)使用UV特征峰进行鉴定。

(2)将标准品或纯品溶于适量的甲醇中,按比例稀释。

(3)将样品溶液置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器中。

(4)记录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5)通过计算溶液中所含的蒽醌类成分的浓度来鉴定蒽醌类化合物。

总之,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可以采用多种技术进行。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单纯、纯度高的化合物,为下一步的药理、毒理研究提供了保障。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药渣(弃)
氯仿提取液
实 验 内 容(二)
蒽醌苷元的分离和精制(1)
蒽醌类成分的缓冲纸色谱
层析材料:3×12㎝滤纸 样 品:大黄氯仿提取液 展 开 剂:氯仿(水饱和) 显 色:自然光下观察
3%NaOH 5%Na2CO3:5%NaOH(9:1) PH9.9 pH8 pH3
实 验 内 容(二)

蒽醌苷元的分离和精制(2)



1.大黄中5种羟基蒽醌的酸性和极性大小应如何 排列?为什么? 2.pH梯度法的原理是什么?适用于哪些中药成 分的分离?
蒽醌类成分的鉴定


实验原理

提取: 蒽醌苷
酸 水 解
氯仿提取
苷元(溶于热氯仿)
总蒽醌苷元
实验原理

分离:
OH O OH
R1 O
R2
由于各羟基蒽醌结构上的不同所 表现的酸性不同,用pH梯度萃 取法分离他们;大黄酚和大黄素 甲醚酸性相近,利用其极性的差 异,用柱色谱分离之。
R2= CH3 R2= CH3 R2= CH3 R2=CH2OH R2=COOH
实 验 内 容(二)

蒽醌苷元的分离和精制(3)
柱层析法分离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装柱(湿法装柱) 上样(干法上样)
洗脱剂1 石油醚-乙酸乙酯(98:2)
洗脱
洗脱剂2 石油醚-乙酸乙酯(95:5)
流份检查(合并相同流份)
实 验 内 容(三)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鉴定
(1)化学鉴定 (2)色谱鉴识
实 验 内 容(三)
A大黄酚(chrysophanol) R1=H B大黄素(emodin) R1= OH C大黄素甲醚(physcion) R1=OCH3 D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 R1=H E大黄酸(rhein) R1=H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蒽醌苷元的提取方法--双相酸水减法2.掌握梯度PH萃取法提取分离大黄中各种蒽醌苷元的原理及操作方法3.掌握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二、实验原理1.提取原理双向酸水解法,为一相与酸水不相互溶的有机溶剂,另一相为酸水,加热回流水解的方法。

由于大黄中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所以首先要将苷水解成苷元,本实验选用硫酸和乙酸乙酯作为双向酸水解的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大黄药材中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

根据苷元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乙酸乙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即在加热回流提取过程中,稀硫酸可将蒽醌苷元水解成苷元,游离出来的蒽醌苷元随即溶于乙酸乙酯中,从而将蒽醌苷元提取出来。

2.分离原理pH梯度萃取法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酸性强弱不同,用pH梯度法进行分离。

具有羧基或多个β位酚羟基的蒽醌可溶于5%碳酸氢钠溶液;具有一个β位酚羟基的蒽醌可溶于5%碳酸钠溶液;只具有α位酚羟基的蒽醌,酸性弱,只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以分离酸度不同的蒽醌苷元。

也可利用游离蒽醌的极性不同,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

(1)大黄中游离蒽醌的酸性强弱顺序大黄酸(-COOH)>大黄素(β酚-OH)>芦荟大黄素(醇-OH)>大黄素甲醚(-OCH3)≈大黄酚(-CH3)(2)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极性大小顺序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酸性相近,但极性不同,可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

三、实验方法四、 1.总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工艺流程大黄药材(粗粉)50g乙酸乙酯提取液药渣去除下层酸水层,再用蒸馏水水洗2次(50ml/次)直至乙酸乙酯层pH值呈中性乙酸乙酯提取液碱水层乙酸乙酯层滴加浓盐酸,调节pH=2,放置 5%Na2CO3溶液萃取三次(40ml/次)沉淀物(黄色结晶或黄色絮状沉淀)碱水层沉淀过滤,冰醋酸精制滴加浓盐酸,调节溶液萃黄色结晶(大黄酸)沉淀物(橙色结晶或40ml/次)橙色絮状沉淀)沉淀过滤,碱水层丙酮精制橙色结晶(大黄素)节pH=2沉淀物(橙色絮状沉淀)黄色沉淀物乙酸乙酯层沉淀过滤,乙酸乙酯精制硅胶柱色谱黄色针晶洗脱剂为石油醚(60-90℃)(芦荟大黄素)-乙酸乙酯(15:1)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混合物2.总蒽醌苷元的提取大黄粗粉50g,置500ml烧瓶中,加20%硫酸溶液100ml和乙酸乙酯250ml,水浴回流提取2h,放置,冷后过滤,残渣弃去,乙酸乙酯提取液置分液漏斗中,分出酸水层,乙酸乙酯提取液用蒸馏水洗2次(20ml/次),将乙酸乙酯放置在锥形瓶中,密封。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大黄蒽醌类成分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和工业价值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提取、分离和鉴定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

我们需要准备待提取的植物材料。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含有蒽醌类成分的植物,可以作为提取的原料。

为了提高提取效果,可以将大黄切碎或研磨成较小的颗粒。

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剂。

一般来说,乙醇、甲醇或乙醚等有机溶剂是常用的提取剂。

将大黄与提取剂充分混合并浸泡一定时间,以促进目标成分的溶解和转移。

提取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提取液进行分离。

通常使用离心、过滤或萃取等方法,将固体颗粒和溶液分离开。

这样可得到含有目标成分的溶液。

为了进一步纯化目标成分,我们可以使用柱层析、薄层层析或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成分的物化性质,如极性、分子大小和亲水性等进行选择。

通过不断进行分离和收集,我们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目标成分。

在分离得到目标成分后,我们需要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

红外光谱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官能团和结构特征。

质谱可以提供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化学环境。

还可以通过比较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图谱等数据,来确定目标成分的纯度和结构。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生物活性实验,评估目标成分的药理活性和毒理学特性。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选择提取剂、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我们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目标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其应用前景和药理学特性。

这对于推动大黄蒽醌类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分析化学工作。

通常采用溶剂提取法将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分离。

首先将大黄粉末用60目筛过筛,然后用乙醇将大黄粉末浸泡2~3次,每次浸泡时间为1小时,离心分离液体,将沉淀收集并用肉桂酸重结晶法纯化获得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

对所提取的大黄蒽醌类成分进行鉴定时,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C18(250mm×4.6mm,5μm),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梯度洗脱方式:A相为甲醇,B相为水,梯度程序:0~12min,A相从30%逐渐升高到98%,12~15min,A相维持在98%。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可以得到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并使用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分子式进行鉴定。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对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进行确定,并与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相比较,以确保其质量符合相应的药品标准。

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方法
提取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成分,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酸水解:使用稀硫酸将大黄中的蒽醌苷水解成游离的蒽醌苷元。

这一步可以采用超声提取,以提高效率和使水解更加充分完全。

2. 提取游离蒽醌:利用游离的蒽醌可溶于热三氯甲烷的性质,用三氯甲烷加热回流将其提取出来。

3. 分离:采用pH梯度萃取法,根据各种蒽醌类化合物酸性的不同进行分离。

具体操作流程可以参考科研院所、大学等机构所发布的相关文献,或者请教相关化学专家,以确保提取的安全性。

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

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

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引言大黄蒽醌类衍生物(anthraquinone derivative)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环保等领域。

同时测定不同大黄蒽醌衍生物的含量和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

1. 大黄蒽醌大黄蒽醌(anthraquinone)是最简单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

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4H8O2。

大黄蒽醌广泛存在于花草、木材、棉麻、柑橘皮等天然产物中,并且在工业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测定大黄蒽醌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大黄蒽醌可以抑制某些致癌物质,缓解疼痛,以及对某些类胰岛素药物具有增强作用。

2. 芒果黄芒果黄(mangostin)是一种天然的大黄蒽醌衍生物,化学式为C24H26O6。

它广泛存在于热带地区的芒果果实中,并且在药物和化妆品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测定芒果黄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芒果黄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3. 大黄蒽醌-2-磺酸钠大黄蒽醌-2-磺酸钠(sodium anthraquinone-2-sulfonate)是一种合成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化学式为C14H8Na2O6S。

它是一种灰白色至白色粉末,可溶于水。

同时测定大黄蒽醌-2-磺酸钠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具有多种应用。

大黄蒽醌-2-磺酸钠被广泛应用于染料、颜料、纸张、医药等工业领域中。

4. 大黄蒽醌-2-甲醚磺酸钠大黄蒽醌-2-甲醚磺酸钠(sodium anthraquinone-2-methoxysulfonate)是一种合成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化学式为C15H11NaO6S。

它是一种灰白色至白色粉末,可溶于水。

同时测定大黄蒽醌-2-甲醚磺酸钠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被广泛应用于染料、颜料、纸张、医药等工业领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蒽醌邓文海3090343207(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09-2班)摘要:根据国内外文献检索,综述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结果证实,大黄蒽醌类成分除了具有泻下作用外,还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保肝利胆、促智、抗衰老和延缓肾衰进程等作用。

这些研究对大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大黄蒽醌;药理活性;作用机理大黄为传统中药,药理作用广泛,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1 化学成分据研究,现已从大黄中分离得到蒽醌、二蒽酮、芪、苯丁酮、单宁、萘色酮等不同种类的80多种化合物,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类。

蒽醌类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游离型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异大黄素(isoe modin)、大黄酚(chysophanol)、虫漆酸D(laccaic acid D)等[1]。

结合型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酮苷。

双蒽醌酮苷中有番泻苷A,B,C,D,E,F[2]。

2 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大黄为我国传统中药,以泻下、健胃著称于世,公认其有效成分为大黄蒽醌类。

近年来,随着对大黄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蒽醌还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保肝利胆、促智、抗衰老和延缓肾衰等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G+和G- 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淋双球菌最敏感。

对无芽苞厌氧菌的作用以对脆弱类杆菌,多形拟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对产黑素普雷沃氏的抗菌活性较强。

对多种真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大黄不仅本身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对其它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的抗菌成分为:3-羧基大黄酸、羟基芦荟大黄素、羟基大黄素,以芦荟大黄素最强,有效抑菌浓度为1.5~25μg /ml。

目前已知的抗菌机制为: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3]。

苟氏等[4]实验证明,大黄中所含的蒽醌类即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皆对胃幽门螺旋杆菌(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证明无抗菌作用的某些成分(如大黄酚)对(HP)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大黄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大黄素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趾肿胀及醋酸引起的大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呈量效正相关性。

在ip20~40 mg/kg,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急性胸膜炎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游走等[5],研究显示,大黄酸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内白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其IC50值分别为0.44 μl/L和2.78 μl/L;大黄酸还可显著抑制内毒素激发的巨噬细胞内钙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6]。

因此认为大黄酸显著影响世噬细胞脂类炎性介质活化过程,可能是大黄抗炎作用机理之一。

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病毒感染,即使是耐药性病毒,加用大黄后,其ED50也明显增加。

大黄通过诱生IFN-γ,对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伪狂犬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对病毒颗粒有直接杀灭作用。

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IV-RT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比治疗AIDS的首选药AZTTP(AZT的三磷酸化物)还要强。

近年来研究还表明,大黄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研究提示大黄醇提液具有抗CVB3病毒及保护心肌的作用。

Andersen等对多种蒽醌及其衍生物进行抗病毒筛选,结果显示,具有羟基和甲基取代的大黄素型蒽衍生物对膜病毒如:疱疹性口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1,2)、副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另一研究表明,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疱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有灭活作用。

电子显微镜复制检验发现,HSV膜受到部分破坏。

因而提示了大黄蒽醌类对膜病毒有直接的杀灭作用。

大黄素在光照影响下,对HSV-1显示较强的灭活作用,它的衍生物对人巨噬细胞病毒也有抑制作用[7]。

泻下作用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热结便秘,一般在用药6~19 h可排出稀便。

大黄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增加肠推动性运动,使肠蠕动亢进,抑制大肠水分吸收,刺激肠粘膜分泌,促进排便。

实验证明,大黄泻下成分约20种,包括蒽醌类和二蒽酮类以及它们的苷类,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番泻苷,以番泻A作用最强。

其配糖体无泻下作用,但可保护苷元在胃内不被水解和氧化,将其输送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

周氏等[8]认为番泻苷水解后生成大黄酸蒽酮有以下药理作用: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份,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抗癌作用大黄具有独特的对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的作用,可通过对癌细胞的氧化、脱氢作用及酶酵解作用,逆转癌细胞的MDR。

大黄能部分逆转人乳腺癌细胞对阿霉素的抗药性,增加罗丹明123在癌细胞中的蓄积。

大黄可通过降低P-糖蛋白的功能和表达,提高抗癌药物在癌细胞中的浓度而增强抗癌效应。

有研究表明,大黄抗癌作用的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衍生物和糖类。

蒽醌类衍生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呼吸和物质代谢,抑制DNA、RNA的生物合成达到抗癌作用。

大黄素和大黄酸对体外培养的宫颈癌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乳腺癌细胞和腹水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大黄素是某些激酶的强抑制剂,对活化致癌基因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例如,大黄素对磷酯酰肌醇3激酶的IC50为3.3 μmol/L,对肌浆球蛋白链激酶的IC50为8 μmol/L,而100 μmol/L 的大黄素对正常细胞激酶影响很少。

人们曾一度用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作为抗MDR剂,但因药物本身ADR大而不能推广应用。

而大黄素为较理想抗癌生化调节剂,除能逆转棘手的MDR外,与5-Fu、顺铂、丝裂毒素C、氨甲蝶呤、阿霉素等合用,还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增强对黑色素瘤、EAC、人肺癌A549的细胞分裂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增强对人肝癌BEL7402的细胞毒作用,对癌基因HER-2/NCU过表达的肺癌细胞产生协同杀灭作用[9]。

保肝利胆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都证实大黄具有保肝利胆作用。

其机理是:大黄可促进胆汁、胆汁酸和胆红素分泌,解除胆道括约肌痉挛,增强十二脂肠和胆管舒张,疏通胆道和微细胆小管内瘀积的胆汁;大黄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它在肝细胞中起着类似库氏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使肝细胞的炎症消失,肝细胞得以保护。

大黄可通过对肝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和呼吸链复合体Ⅰ、Ⅱ的抑制(大黄酸和大黄素IC50分别为31.5 μg/ml、48.8 μg/ml)以及对琥珀酸脱氢酶和氧化酶的抑制(大黄素IC50为1.25 μg/ml),使肝细胞糖元及RNA含量明显上升,促进肝血循环,改善肝的供血、供氧功能,减轻FR对肝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这是大黄利胆保肝的药效学基础。

吴氏等[10]证实,大黄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小鼠离体肝脏体外培养过氧化物脂质(LPO)的生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水提物可明显抑制阿霉素肝损伤和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肝脏LPO的升高。

大黄素100 mg/(kg.d),ig连用7 d,使CCl4致急性肝损伤的ALT由191.32 μg下降至178.1 μg,使MDA(丙二醛)由2.209 nmol/L 下降至1.194 nmol/L(P<0.01),SOD由44.8 ng/mg上升至47.89 ng/mg(P<0.05)[11]。

大黄蒽醌对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有较强抑制作用(ip大黄素42.4 mg/kg,使CYP450下降41.7%;ip大黄酸47 mg/kg,使CYP450下降51.9%;ip芦荟大黄素40 mg/kg,使CYP450下降66.3%),并可延缓还原型辅酶CYP450的还原作用,消除循环障碍,增加肝血流量,展氏[12]采用40%的四氯化碳给大鼠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并以大黄素的小、中、大剂量(20,40,80 mg/kg)干预,测量相关指标或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显示,大黄素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治疗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大黄素能抑制人胚肾成纤维细胞(KFB)增殖并能通过促进cmyc蛋白的高水平表达诱导细胞发生凋亡[14],抑制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可降低AngⅡ诱导的KFB分泌AAI1活性[15];能抑制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和阻断细胞增殖,而且大黄素能明显减少系膜细胞上纤维连接蛋白的沉积,减少了细胞基质的产生;能抑制肾脏肥大,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减少蛋白尿,调解脂质代谢紊乱,抑制细胞外基质增加[16]。

大黄素在体外还能抑制MC产生IL6[17]。

大黄对炎症因子作用的抑制效应以及抑制MC 产生IL6的作用,是大黄治疗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及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主要作用机理。

进一步研究证实大黄中的蒽醌类能抑制亢进状态细胞的代谢,在减轻细胞耗氧量的同时,还对肾脏系膜细胞DNA及RNA的合成有影响。

从而减少肾硬化,延缓肾衰竭。

有研究认为大黄酸可以逆转GF-1诱导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抑制TGF-1刺激的ECM合成。

这可能是大黄酸预防或改善糖尿病肾脏病变,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作用之一[18]。

参考文献:[1]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28228.[2]蔡永敏.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125129.[3]温枫.大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00,6(3):5354.[4]苟奎斌,孙丽华,娄卫宁,等.大黄4种蒽醌类化合物抑制幽门螺杆菌结果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1997,32(5):278278.[5]祁红.大黄素的抗炎作用[J].中草药,1990,30(7):522522.[6]倪弘,薛小平,杨秀竹,等.大黄酸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性介质活化的作用机理[J].天津中医,2001,18(1):3536.[7]马永涛,玄延花,曹东铉.大黄醇提液抗柯萨奇B3病毒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5):308309.[8]周金黄,王建华,刘干中.世纪之交: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药理学通讯,1999,16(3):67.[9]姜晓峰,甄永苏.大黄逆转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作用[J].药学学报,1999,34(3):164164. [10]吴英良,曹颖林,时向群,等.大黄对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4):240242.[11]郭美姿,徐海荣,李孝生.大黄酸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J].中医药研究,2002,18(1):[12]展玉涛,李定国,魏红山,等.大黄素对大鼠肝纤维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276-276.[13]郭丹杰,徐成斌,陈源泉.大黄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6,35(3):157159.[14]刘冠贤,叶任高,谭志明,等.大黄素对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196198.[15]陈高翔,屈遂林,方勤.大黄素对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影响[J].交通医学,2000,14(6):576580.[16]王军,鲁盈,杨汝春,等.大黄素防治糖尿病大鼠早期肾损伤的实验研究[J].浙江医学,2000,22(12):723726.[17]胡伟新,刘志红,黎磊石.炎症因子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大黄素的抑制作用[J].中国实验临床学杂志,1994,6(2):2024.[18]郭啸华,刘志红,戴春笋,等.大黄酸抑制TGF-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及细胞外基质产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1,10(2):1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