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蒽醌化合物综述

合集下载

大黄类药材炮制前后蒽醌类化合物含量变化探讨

大黄类药材炮制前后蒽醌类化合物含量变化探讨
灵敏度 > 3 1 2 n i n , 因此在本方法中选用 2 7 6 n r l l 为测定波长。
参 考 文 献
3 . 1 提取方法 的选择
乙醇提取本 品 , 结果表 明甲醇、流动相提取效率低于乙醇 , 考
察各种浓度 乙醇提取本 品 , 结果表 明 5 0 % 乙醇提取甘草苷 峰
大黄属于 常用 大宗 药材 , 2 0 0 0年 中国药典 中收藏的基原 测 的波 长 则设 定 为 2 5 4 n m , 流 速则 控 制 在 1 . 0 m l / mi n , 进 样 植物 主要 为掌 叶大黄 、药用 大黄或唐古特大黄 的干燥 根与根 茎 …。为 了进一 步分析大黄类药材炮制 前 ( 药材 ) 后( 饮片 ) 量约 为 2 0 此 外流动相则 为 甲醇 一水 一磷酸 , 比例设定 为
面积最大 ;因此采用 5 % 乙醇为提取溶剂 ; 0 同时考察不 同超 [ 1 ] 国家药典 委员会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 一部 . 北京 : 化学工 声时 间对样 品测定 的影 响 , 结果 表明超声 3 0 m i n后甘草苷 峰 业 出版社 , 2 0 1 0 : 1 1 9 5 . 面积不再增大 ; 故选择样 品处理方法为 5 % 乙醇超声 3 0 0 m i n 。 [ 2 ] 郑 虎古 , 董泽宏 , 佘靖 , 等.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 北京 : 学苑 3 . 2 检测波长的选择 取甘草苷对 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和
1 资料与方法
进行 分析 , 现将 结果报告如下。
黄 1 份。 1 . 2 方法 本 次 研究 的 1 O 份 药 材与 饮片 皆采 取 高效液 相
S P S S 1 7 . 0 处理 , 计量资料以均数 - I - 标准差 ( ± 表示 , 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P < 0 . 0 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大黄蒽醌类的研究概况

大黄蒽醌类的研究概况

大黄蒽醌类的研究概况【关键词】大黄蒽醌摘要:按照国内外文献检索,综述对大黄蒽醌类成份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结果证明,大黄蒽醌类成份除具有泻下作用外,还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保肝利胆、促智、抗衰老和延缓肾衰进程等作用。

这些研究对大黄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大黄蒽醌;药理活性;作用机理大黄为传统中药,药理作用普遍,临床用于医治多种疾病。

大黄主要有效成份为蒽醌类,本文就最近几年来大黄蒽醌类成份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综述如下。

1 化学成份据研究,现已从大黄中分离取得蒽醌、二蒽酮、芪、苯丁酮、单宁、萘色酮等不同种类的80多种化合物,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类。

蒽醌类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游离型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异大黄素(isoe modin)、大黄酚(chysophanol)、虫漆酸D(laccaic acid D)等[1]。

结合型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酮苷。

双蒽醌酮苷中有番泻苷A,B,C,D,E,F [2]。

2 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大黄为我国传统中药,以泻下、健胃著称于世,公认其有效成份为大黄蒽醌类。

最近几年来,随着对大黄研究的深切,发觉大黄蒽醌还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癌、保肝利胆、促智、抗衰老和延缓肾衰等作用。

抗菌消炎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G+和G- 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葡萄球菌、淋双球菌最敏感。

对无芽苞厌氧菌的作用以对脆弱类杆菌,多形拟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对产黑素普雷沃氏的抗菌活性较强。

对多种真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大黄不仅本身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对其它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的抗菌成份为:3-羧基大黄酸、羟基芦荟大黄素、羟基大黄素,以芦荟大黄素最强,有效抑菌浓度为~25μg /ml。

大黄蒽醌类的研究概况

大黄蒽醌类的研究概况
[$] 等 。结合型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酮苷。双蒽醌酮苷中有 ["] 番泻苷 -, (, *, N, O, P 。 ’$ 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大黄为我国传统中药, 以泻下、 健胃著称于世, 公认其有效成 分为大黄蒽醌类。近年来, 随着对大黄研究的深入, 发现大黄蒽 醌还具有抗菌消炎、 抗病毒、 抗癌、 保肝利胆、 促智、 抗衰老和延缓 肾衰等作用。 ’" &$ 抗菌消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中对葡萄球菌、 淋双球菌最敏 对 ) Q 和 ) ; 菌均有抑制作用, 感。对无芽苞厌氧菌的作用以对脆弱类杆菌, 多形拟杆菌的抗菌 活性最强, 对产黑素普雷沃氏的抗菌活性较强。对多种真菌、 溶 组织阿米巴原虫也有抑制作用。大黄不仅本身具有广谱抗菌作 收稿日期: "&&>7&=7&> ; 6 修订日期: "&&>7&<7$% 用, 还对其它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 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主 作者简介: 丁玉玲 ( $?>%7) , 女 ( 汉族) , 吉林德惠人, 现任大连市医药科学 要的抗菌成分为: 9 ; 羧基大黄酸、 羟基芦荟大黄素、 羟基大黄素, 研究所副主任药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及新药质控工作0 以芦荟大黄素最强, 有效抑菌浓度为 $0 > : "> "2 3 15。目前已知
时珍国医国药 "&&> 年第 $= 卷第 $$ 期
.+#!+R!OS TON+*+SO -SN T-/O@+- TON+*- @O#O-@*! "&&> UV.0 $= SV0 $$ 0 解放军药学学报, "&&" , $% (>) : "?$7"?90 [ 8] [%] 6 林剑梅, 刘振华, 王世彤0 !7七叶皂苷钠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 8] 0药 学实践杂志, "&&9 , "$ ($) : $&7$$0 [?] 6 王川平, 孙 6 莉, 谢卫红0 !7七叶皂苷钠的临床应用 [ 8] 0 医药导 报, "&&$ , "& (9) : $?>7$?=0 [ $& ] 6 冯友根, 方6 琅, 张6 梅0 !7七叶皂苷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 8] 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9 , 9 (=) : 9=$79=90 [ $$ ] 6 骆伟群, 黄笑兴, 李红兰0 小剂量利多卡因减轻七叶皂苷钠静脉滴 入所致疼痛的观察 [ 8] 0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 $& (,) : ",97 ",,0 [ $" ] 6 常黎华, 李金娜, 黄亚娟0 !7七叶皂苷钠渗漏致手指青紫 $ 例 [ 8] 0 陕西医学杂志, "&&9 , 9" ( $" ) : $$9?7$$9?0 [ $9 ] 6 陈6 燕, 吴秀琴, 尚北城0 !7七叶皂苷钠致呼吸困难 $ 例 [ 8] 0 中国 "&&" , "& (>) : 9"&79"&0 药理学通报, [ $, ] 6 刘6 霞, 刘桂清0 七叶皂苷钠致全身药疹 $ 例 [ 8] 0 中国新药杂志, "&&$ , $& (>) : 9="79="0 [ $> ] 6 姚鲁也, 王金龙0 !7七叶皂苷钠致心动过缓 = 例 [ 8] 0 药物流行病 "&&$ , $& (9) : $=97$=,0 学杂志, [ $= ] 6 张志清, 李和敏, 杨莲英, 等0 七叶皂苷钠的严重不良反应 [ 8] 0医 "&&" , "$ (>) : 9$?79$?0 药导报, [ $< ] 6 郭海平, 周 丽 华0 !7七 叶 皂 苷钠 的 严 重不 良 反 应 [ 8] 0 天 津 药 学, "&&, , $= (") ,%7>&0 [ $% ] 6 陈6 旭, 郑惠民, 丁素菊0 七叶皂苷钠抗出血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 8] 0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 , ? ($) : "<7"?0 [ $? ] 6 崔6 丽, 郑惠民, 倪灿荣, 等0 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缺血损伤中神经 0 药学服务与研究, "&&" , " ($) : 9,79=0 细胞凋亡的影响 [ 8] [ "& ] 6 崔6 丽, 郑惠民, 陶6 沂, 等0 七叶皂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 0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9 , ", (9) : 99&799"0 炎症反应的作用 [ 8] [ "$ ] 6 郭6 维, 徐6 波, 杨秀伟, 等0 !7七叶皂苷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 8] 0 中国药理学通报, "&&9 , $? (9) : 9>$79>"0 [ "" ] 6 魏振满, 赵艳玲, 胡6 琳, 等0 七叶皂苷钠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 0 中国新医药, "&&9 , " ( $& ) : %amp;・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大黄蒽醌类成分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和工业价值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提取、分离和鉴定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方法。

我们需要准备待提取的植物材料。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含有蒽醌类成分的植物,可以作为提取的原料。

为了提高提取效果,可以将大黄切碎或研磨成较小的颗粒。

接下来,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提取剂。

一般来说,乙醇、甲醇或乙醚等有机溶剂是常用的提取剂。

将大黄与提取剂充分混合并浸泡一定时间,以促进目标成分的溶解和转移。

提取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提取液进行分离。

通常使用离心、过滤或萃取等方法,将固体颗粒和溶液分离开。

这样可得到含有目标成分的溶液。

为了进一步纯化目标成分,我们可以使用柱层析、薄层层析或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成分的物化性质,如极性、分子大小和亲水性等进行选择。

通过不断进行分离和收集,我们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目标成分。

在分离得到目标成分后,我们需要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

红外光谱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官能团和结构特征。

质谱可以提供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化学环境。

还可以通过比较样品与标准物质的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图谱等数据,来确定目标成分的纯度和结构。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生物活性实验,评估目标成分的药理活性和毒理学特性。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选择提取剂、分离技术和鉴定方法,我们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目标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其应用前景和药理学特性。

这对于推动大黄蒽醌类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含蒽醌类中药的毒性研究及其进展

含蒽醌类中药的毒性研究及其进展

含蒽醌类中药的毒性研究及其进展蒽醌类化合物(anthraquinones)是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等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如泻下、抗菌、保肝利胆等。

目前,含有蒽醌的中药或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便秘、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但是由于服用含蒽醌成分的中药而引起大肠黑病变的报道日益增加,蒽醌类化合物的毒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对蒽醌毒理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对其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中的毒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含有蒽醌的中药或中成药制剂提供参考。

标签:蒽醌类化合物;毒性;中药蒽醌类化合物(anthraquinones)广泛分布于蓼科、豆科、鼠李科、茜草科、百合科等植物中,另外还存在于低等植物地衣和菌类的代谢产物中。

该类物质主要包括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及芦荟大黄素等。

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如泻下、抗菌、抗病毒、抗癌、明目、促智、抗衰老、抗诱变、抗紫外线、保肝利胆等。

蒽醌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药如大黄、何首乌、决明子、芦荟、番泻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在临床上已经有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

鉴于蒽醌类化合物表现出的毒性,国内外对含蒽醌类化合物的物质进行了一些动物毒性试验研究,本研究对蒽醌类药物在人及动物中表现出的毒性进行了综述。

1 蒽醌类药物的毒性1.1 消化系统毒性1.1.1 肠毒性糖苷的形式是天然存在的,不能被胃酸破坏,在小肠中被吸收后在肝脏中水解为糖及蒽醌类衍生物,再经血液从大肠分泌入肠腔中,或直接由小肠转运到大肠。

蒽醌苷在大肠中被水解,刺激大肠神经从而加强蠕动,亦可抑制Na+-K+-ATP 酶,减少大肠對水及Na+的重吸收,从而发生泻下作用[1]。

肠毒性是蒽醌类泻药的主要毒性。

1.1.1.1 MC与蒽醌类泻药的关系长期使用含蒽醌的植物性泻药会造成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

所谓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表面有褐色素沉着,显微镜下可表现为黏膜下层巨嗜细胞胞浆中含褐色质颗粒,是一种非炎症性的、代谢性、良性、可逆性疾病。

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

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

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引言大黄蒽醌类衍生物(anthraquinone derivative)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环保等领域。

同时测定不同大黄蒽醌衍生物的含量和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5种大黄蒽醌类衍生物的同时测定及应用。

1. 大黄蒽醌大黄蒽醌(anthraquinone)是最简单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

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4H8O2。

大黄蒽醌广泛存在于花草、木材、棉麻、柑橘皮等天然产物中,并且在工业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测定大黄蒽醌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有丰富的生物活性。

大黄蒽醌可以抑制某些致癌物质,缓解疼痛,以及对某些类胰岛素药物具有增强作用。

2. 芒果黄芒果黄(mangostin)是一种天然的大黄蒽醌衍生物,化学式为C24H26O6。

它广泛存在于热带地区的芒果果实中,并且在药物和化妆品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测定芒果黄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芒果黄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3. 大黄蒽醌-2-磺酸钠大黄蒽醌-2-磺酸钠(sodium anthraquinone-2-sulfonate)是一种合成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化学式为C14H8Na2O6S。

它是一种灰白色至白色粉末,可溶于水。

同时测定大黄蒽醌-2-磺酸钠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具有多种应用。

大黄蒽醌-2-磺酸钠被广泛应用于染料、颜料、纸张、医药等工业领域中。

4. 大黄蒽醌-2-甲醚磺酸钠大黄蒽醌-2-甲醚磺酸钠(sodium anthraquinone-2-methoxysulfonate)是一种合成的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化学式为C15H11NaO6S。

它是一种灰白色至白色粉末,可溶于水。

同时测定大黄蒽醌-2-甲醚磺酸钠的含量非常重要,因为它被广泛应用于染料、颜料、纸张、医药等工业领域中。

大黄蒽醌化合物综述

大黄蒽醌化合物综述

关于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研究的综述中药化学课改实验科目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班级:09中药(1)班组别:第3组成员:李明星,李友连,刘军,刘长倩,鲁守芽,庞秀秀中药化学教研组2012年6月1日关于大黄蒽醌化合物的研究李明星,李友连,刘军,刘长倩,鲁守芽,庞秀秀(09中药(1)班第三小组)[摘要]主要介绍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几种主要提取分离技术以及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鉴定等。

[关键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提取分离技术;检识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茎,本品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淤、利胆退黄等功效[[1],是常用中药之一。

大黄所含成分大体上可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类、蒽酯类[2],而蒽醌类物质是其疗效的主要组成成分,故对其研究颇多,这些蒽醌类物质主要有:大黄酸(1,8-二羟基-3-羧基蒽醌,Rhein);大黄素(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Emodin);芦荟大黄素(1,8-二羟基-3-羟甲基蒽醌,Aloe-emodin);大黄酸(1,8-二羟基-3-甲基蒽醌,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Physcion)其结构式:本文将对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蒽醌类化合物进行详细综述。

1、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泻下作用。

大黄是中医中传统的泻剂之一,大黄素和番泻苷等是致泻的主要成分。

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葱醒类衍生物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3]。

2、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还有利胆的作用, 增加肝胆汁流量, 促进排胆, 松弛奥狄括约肌, 结合大黄广谱的抗菌、消炎、抗毒作用, 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

大黄的利胆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修复,以及促进肠道对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治疗胆道疾患、病毒性肝炎等病症提供了药理学基础[4]。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大黄蒽醌类成分是指一类存在于大黄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成
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酸与大黄蒽醌等。

提取分离与鉴定这些化学成分
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的准备:采集大黄根茎样品,削去外皮和细根,切碎成小
块或粉碎成粉末状。

2. 提取:将样品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中进行提取,常用的有机溶
剂有乙醇、乙醚、丙酮等。

提取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浸泡提取、超声波提取等。

3. 结晶:将提取得到的药材颗粒溶解在有机蒸馏水中,然后用双
水浴器加热到一定温度,待溶液浓缩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加热,继续
搅拌至其冷却结晶。

4. 分离:用过滤或分离漏斗等方法将结晶物分离出来,再用洗涤
剂或其他方法对其进行提纯。

5. 鉴定:利用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手段对所提纯
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结构和成分。

以上是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的基本步骤,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研究的综述中药化学课改实验科目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班级:09中药(1)班组别:第3组成员:李明星,李友连,刘军,刘长倩,鲁守芽,庞秀秀中药化学教研组2012年6月1日关于大黄蒽醌化合物的研究李明星,李友连,刘军,刘长倩,鲁守芽,庞秀秀(09中药(1)班第三小组)[摘要]主要介绍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几种主要提取分离技术以及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鉴定等。

[关键词]大黄;蒽醌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提取分离技术;检识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茎,本品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淤、利胆退黄等功效[[1],是常用中药之一。

大黄所含成分大体上可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类、蒽酯类[2],而蒽醌类物质是其疗效的主要组成成分,故对其研究颇多,这些蒽醌类物质主要有:大黄酸(1,8-二羟基-3-羧基蒽醌,Rhein);大黄素(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Emodin);芦荟大黄素(1,8-二羟基-3-羟甲基蒽醌,Aloe-emodin);大黄酸(1,8-二羟基-3-甲基蒽醌,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Physcion)其结构式:本文将对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蒽醌类化合物进行详细综述。

1、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泻下作用。

大黄是中医中传统的泻剂之一,大黄素和番泻苷等是致泻的主要成分。

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葱醒类衍生物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3]。

2、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还有利胆的作用, 增加肝胆汁流量, 促进排胆, 松弛奥狄括约肌, 结合大黄广谱的抗菌、消炎、抗毒作用, 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

大黄的利胆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修复,以及促进肠道对毒物的排除等作用,为治疗胆道疾患、病毒性肝炎等病症提供了药理学基础[4]。

3、止血作用。

大黄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脆性,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缩短凝血时间,见效快[5]。

4、抗肿瘤作用。

大黄的抗瘤谱较广,研究较多的是抗瘤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色素和抗突变作用,以及抑制N2 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实现的[6]。

5、对免疫系统有双向作用[7]。

研究表明,大黄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等作用。

6、其他作用。

大黄还有减肥、抗氧化、消炎、镇痛、神经调节等作用。

2、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1 煎煮法(水提法):煎煮法为大黄有效成分的传统提取方法,由于游离蒽醌类的极性小,故用煎煮法对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效果不佳;而其结合蒽醌苷类极性较其苷元较大,故可用水提取。

「8」金幼兰等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大黄药材煎煮条件进行优选,结果显示以8倍量的水浸泡半小时,煎煮10min效果最好;「9」金波等研究发现,加15倍量水,重沸3次煎提,每次20min即可将大黄蒽醌类成分完全提取。

然而由于煎煮法可以将许多杂质同时煎出,故在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时操作比较复杂。

2.2.有机溶剂提取法可采用氯仿、苯等有机溶剂直接进行提取,提取液在浓缩过程中有时会有结晶析出也可用甲醇或者乙醇进行抽提,提取液浓缩后再用不同的溶剂进行分配或用不同pH的水溶液进行萃取而达到初步分离的目的。

此法依据大黄中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而选用适当的溶剂把各组分分别提取出来。

2.3碱提酸沉法由于蒽醌衍生物大多数含有酚羟基或羧基,在植物体内与钠、钾、钙、镁等金属离结合,以盐的形式存在,所以在提取时可用酸使之完全游离出来,然后再用碱使之沉淀进行提取。

2.4超声提取法超声萃取作用机理主要是超声力学产生的空化效应。

空化效应存在于萃取液中的泡。

微气泡在声场作用下振动,声压达到一定值时,气泡迅速增长,然后突然闭合。

在泡闭合时产生激波,造成很大压力,将植物组织中细胞破裂,以利于溶剂浸透到植物细内部,使细胞中的有效成分溶于溶剂中。

超声提取法所用时间短对蒽醌类成分没有破作用。

2.5 大孔吸附树脂法大孔吸附树脂是离子交换树脂派生的一个分类,从本质上讲都是网状结构的高分子。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分离过程包括预处理—吸附—洗脱—树脂再生四个阶段,并具有吸附容量大、再生简单、效果可靠等优点。

王宝才等人「10」在考察不同类型规格的大孔吸附树脂的提取效果时最终选择了AB—8型的大孔树脂。

其静态吸附率66.27%,洗脱率 42.16%;动态吸附率为10.07%,洗脱率51.20%,用 10BV浓度为70%的乙醇作为洗脱剂(95%乙醇洗脱率与之差别不大,为节省成本),洗脱速度为2BV/h,效率最好。

2.6超临界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近代分离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是利用CO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具有的高密度、低粘度和扩散系数大的性质提取有效成分,然后再利用CO2降压气化与溶质分离,起到提取与蒸馏双重作用,提取效率高,周期短。

如「11」谢伟雪等人用此方法考察夹带剂用量,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静萃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萃时间为30min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为20ml萃取温度为50℃,萃取压力为30MPa CO2流量为6ml/min时的萃取效果最佳。

除上述六种主要方法外,还有半仿生提取、膜分离提取及微波提取分离等的报道。

3、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提纯方法可以根据蒽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具有一定的酸性的性质。

故可以根据其酸性强弱以及极性大小的差别设计适宜的提纯方法。

如较常用的方法有pH梯度萃取法、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法等。

具体操作可以根据实验条件及要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3.1、pH梯度萃取法pH梯度萃取法为实验室最常用的蒽醌类化合物的纯化方法,其成本较低且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如「12」陈琼华等人用20%硫酸和氯仿的混合液,水浴回流水解提取大黄,氯仿提取液再相继以5%碳酸氢钾、5%氢氧化钾等溶液萃取后,分别酸化、分离得到大黄酸、大黄素等游离蒽醌。

3.2、大孔树脂吸附纯化叶殷殷「13」等研究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分离效果,比较 6 种型号大孔树脂对大黄 5 种蒽醌类成分的吸附及解吸附性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5 种成分含量,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适合分离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大孔树脂。

结果是DM130 型大孔树脂分离大黄蒽醌类成分的能力最高,吸附容量达到 18. 78 mg/g,吸附率为 86. 03%,解吸附容量达到 17. 91 mg/g,解吸附率为 95. 38%。

结论为DM130型大孔树脂应用于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分离,具有吸附容量大,解吸附率高等特点。

3.3、其他方法此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均可达到纯化的目的,如明胶沉淀法、聚酰胺吸附法等。

以上各种方法可根据具体操作要求及实验条件而选择。

4、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鉴定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检识一般有理化检识和色谱检识。

其中理化检识一般利用Feigl反应、Borntäger 反应及其能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而显不同颜色的性质;检识反应可在试管中也可在PC或TLC上进行。

4.1 理化检识(1)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试验时可取醌类化合物的水或苯溶液1滴,加入25%碳酸钠水溶液、4%甲醛及5%邻二硝基苯的苯溶液各1滴,混合后置水浴上加热,在1-4分钟内产生显著的紫色。

(2)Borntäger 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

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因此大黄中羟基蒽醌类可呈色。

(3)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在蒽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时,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化合物。

因此大黄中α-酚羟基可与醋酸镁形成络合物,呈现不同的颜色。

4.2 色谱检识(1)薄层色谱(TLC)吸附剂多采用硅胶、聚酰胺,展开剂多采用混合溶剂如:苯、苯-甲醇(9:1)、庚烷-苯-氯仿(1:1:1)等,对蒽醌苷采用极性较大的溶剂系统。

蒽醌类及其苷在可见光下多显黄色,在紫外光下则显黄棕、红、橙色等荧光,若用氨熏或以10%氢氧化钠甲醇溶液、3%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喷之,颜色加深或变色。

亦可用0.5%醋酸镁甲醇溶液,喷后90℃加温5分钟,再观察颜色。

因此大黄总蒽醌可用此方法检识。

(2) 纸色谱(PC) 羟基蒽醌类的纸色谱一般在中性溶剂系统中进行,可用水、乙醇、丙酮等与石油醚、苯混合使达到饱和,分层后取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层进行展开,常用展开剂如石油醚以甲醇饱和、正丁醇以浓氨水饱和等。

显色剂一般用0.5%醋酸镁甲醇液,根据羟基的不同位置可显不同颜色的斑点,也可用1%-2%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喷雾,显红色斑点。

因此适合于大黄总蒽醌类化合物检识。

5、结论与展望终上所述可以知道大黄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味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药物。

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

其中游离蒽醌类为其抗菌的有效成分,结合性蒽醌类衍生物为泻下主要成分,另含鞣质类等止血成分。

成分的复杂从而决定了大黄具有较为全面的药用价值,研究其有效成分的性质对其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能够将其有效成分通过合理的提取分离手段分离出来才能够更方便的研究其性质,指导临床用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取分离技术的成熟,近几十年来大黄的提取分离技术也从传统的水提法和醇提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效、更科学、更准确的新台阶。

目前较为常用也较为方便的方法有薄层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其中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其方法简便且结果准确可靠「14」,近年来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法技术的成熟,现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已经成为了大黄质量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同时,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萃取法、膜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及酶工程等技术等也相继被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当中。

只有有了先进的的提取分离技术,再配以先进的、科学合理的提纯与检识技术才能保证有效成分的准确性,才能够对中药质量制定定量化的质量标准,才能够保证用于临床的药品安全有效。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黄总蒽醌类成分的研究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众多从事中药学研究方面的学者们仍需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0.18.[2] 李秀才.大黄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0):581.[3] 周金黄,王建华,刘干中1世纪之交: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J ]1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1999, 16 (3) : 6271[ 4] 林秀珍,马德禄,崔荣芬1大黄素及番泻苷和大黄多糖对培鼠肝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J ]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1995, 15 ( 7) :4191 [ 5 ] 王鸿利1大黄有效单体止凝血机理的临床研究[ J ]1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 (9) : 555~5571[ 6 ] Chung JG, Li YC, Lee YM, et al1Aloe2emodininhibitedN2acetylationand DNAadduct of22aminofluoreneandarylamineN2acetyltransferasegeneexp ressioninmouseleukemiaL1210cells [ J ].LeukRes, 2003, 27 (9) : 831~840.[ 7] 张骏,翁福海1大黄素对内毒素刺激下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2A及NO的影响[ J ]1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 7 (2) :[ 8]刘翠哲,刘喜纲,王汝兴大黄中总蒽醌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天津药学 2004.08[ 9]金波,李薇等大黄总蒽醌提取与纯化工艺的研究时针国医国药 2005年第16卷8期[ 10]王宝才等大黄总蒽醌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优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年3月[ 11]谢伟雪,刘孝敏等超临界CO2萃取大黄蒽醌类成分工艺的优化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 12]邵晶等大黄中蒽醌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8卷第11期[ 13]叶殷殷,曾元儿,曹骋,等.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分离大黄蒽醌类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1,33(1):168-171[ 14]张依清,王玉大黄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药材2010年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