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策略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

我国古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摘要】我国古代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充实和持续发展,形成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思考,在制度建设、救援理念、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极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古代救荒;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历史经验【作者简介】夏一雪,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科研所,讲师,博士;郭其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科研所所长,副教授,硕士;杨隽,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董希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科研部部长,教授,硕士,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 C9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2)07 - 0055 -06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研究同样需要明史鉴古,以资当下。
我国古代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救援措施,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充实和持续发展,形成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思考,对我国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极具启示意义。
一、我国历代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概述1.公共危机与灾荒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国家、社会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机事件。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灾荒,是“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上之损害与破坏也”。
对照这两个概念,可以发现其在内涵上的共同性,即都是源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关系被破坏,都会导致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但是其在外延上又有不同,即公共危机的范围要大于灾荒,灾荒主要与四类公共危机中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相对应。
因此,尽管我国古代“灾荒”的范围要小于当代的“公共危机”,但是借鉴历代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仍然对当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天灾与灾害防治

中国古代的天灾与灾害防治中国古代的天灾与灾害防治,是一个广泛的话题。
古代的中国人经历了许多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地震、火灾、瘟疫等等,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曾非常重视天灾和灾害的防治。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天灾和灾害防治措施。
一、洪水灾害和治水措施洪水对古代中国是最为普遍的灾害之一。
历史上,洪水往往造成重大的伤害和死亡,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由于古代中国的水利设施的不完善,洪水和水灾频繁发生,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中国的政府和百姓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治水措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三绝策”。
这个策略的具体内容是:一是绝源,即在河道上游设置水库、堰坝等水利设施,以减少洪水的来势;二是绝中,即在河道中游设置堤坝、挡水墙等设施,以减缓洪水的流速和压力;三是绝口,即在河道口安装闸门、水门等设备,以减少洪水流入下游地区。
这种“三绝策”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被多次采用,如唐代的郑成功、明代的李时中等人都曾成功地治水。
二、旱灾和灌溉技术旱灾对古代中国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在古代中国,由于缺乏现代水利技术的支持,大范围的旱灾往往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应对旱灾,古代中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最重要的就是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灌溉技术主要有引水、旋风灌溉和排灌三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引水。
引水是指利用山泉、溪水等地下水源为农田灌溉,也称山泉灌溉。
古代中国的引水技术非常先进,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梳田引泉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挖开渠道引水到田地进行灌溉。
在隋唐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叫做“龙门引泉法”的技术,这种方法采用了水力学的原理,利用高山上游的水力作用,将水引入田地,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三、瘟疫和医疗卫生瘟疫是古代中国最为可怕的灾害之一,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瘟疫死亡率更是高居不下。
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历史上,灾害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古代社会中,灾害多种多样,如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等等。
为了应对这些自然灾害,人们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灾害治理的机制和方法。
1.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国古代为了应对水灾,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例如,修建大型水库、堤防、运河、排灌沟等防洪工程,增加排水量,减小水患影响。
2.气象观测和预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气象学非常发达,人们善于观察天象和气象现象,及时预警灾害。
例如,观测雨量、研究气象变化规律等等。
3.物资调配和救济措施:在古代社会中,领导常常通过物资调配和救济措施来缓解灾害带来的影响。
例如,发放救济粮食、建设救济仓库等等。
4.救灾精神的弘扬:在古代,救灾是一种传统美德,人们非常弘扬救灾精神。
例如,出现灾害时,士人常常自发组织救灾队伍,帮助受灾的人们。
总之,中国古代为了应对灾害,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灾害治理机制。
这些经验对今天的灾害治理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历史经验
中国古代历史上,备荒救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验。
在古代,中
国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困扰,如旱灾、洪水等。
为了解决因灾导致的粮
食短缺和食品危机,中国古代制定了许多备荒救灾的政策和措施。
一项重要的经验是粮食储备。
古代中国的政府建立了粮食储备系统,以备荒时使用。
这些粮食储备通常由政府直接管理,通过政府购粮、储存和管理,以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粮食短缺。
政府还制定了相
应的收购政策,向农民征集粮食储备,以确保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来救济受灾地区。
古代中国的备荒救灾还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
政府通过改进农业
技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加强农业管理,提高了农田的产出。
这些措施帮助提高了农民的粮食产量,以应对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
此外,古代中国还注重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对于防灾减灾和提高农田产量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政府投资大量精力
和资源来修建渠系、水库、排灌设施等,以保证农田灌溉和排水顺畅。
这些水利建设不仅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还为受灾地区提供了灾后
恢复的基础设施。
此外,中国古代注重通过减税减赋的方式支持受灾地区。
政府会
减免或延缓对受灾地区的税赋征收,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
渡过灾后重建的困难时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备荒救灾的经验包括粮食储备、提高农业生
产力、注重水利建设以及减税减赋等措施。
这些经验在古代有效地应
对自然灾害,保证了人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

三、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 策略与措施
1、预防措施:通过加强灾害预警监测,制定相应的灾害预防措施。例如, 针对地震灾害,可以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针对火灾风险, 可以建立严格的火源管理制度,加强消防设施的配备和定期检查。
2、应急措施:一旦发生灾害,应迅速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救援和修复。 例如,火灾发生时,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灭火和抢救文物;地震发生时,应立即 关闭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7、资金投入:加大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政 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
8、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工作。通过举 办公众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同时, 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对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例如,加强水利工程的建 设,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
5、注重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社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础单元。需要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居民的 防灾意识和技能,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宣传活动。
五、总结
本次演示从灾害风险分析、规划原则和目标、规划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城市防 灾减灾规划研究。为了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 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全面规 划、突出重点
3、宣传教育: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 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同时,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 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科学研究:开展针对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探索更加 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例如,研究古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和抗震性能,以提高 建筑的防灾能力;研究古建筑的修复技术和保护材料,以保护和修复受到灾害破 坏的古建筑。
蝗患为祸:丧钟为谁而鸣?——从时空看清代救灾制度

蝗患为祸:丧钟为谁而鸣?——从时空看清代救灾制度清朝在平定准格尔叛乱之后,清朝疆域达到极盛。
清朝疆域十分辽阔,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但是要治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并不容易,历史上有很多帝王打下了疆域辽阔的江山,但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最终土崩瓦解。
面对突然而至的灾祸,帝国如何处理,反映了一个帝国的治理能力。
水灾、旱灾、地震、霜雪、蝗灾等对农业社会而言,都是很大的打击,如果没处理好,很可能颠覆一个帝国。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流传千古,但是一场瘟疫葬送了这个辉煌璀璨的文明。
在那场大瘟疫中,雅典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就连雅典统治者执政官伯里克利也染病而亡。
而伟大的罗马帝国也是如此,公元164年,发生第一次大瘟疫,公元250年又一次发生大瘟疫,这一次罗马帝国的总人口锐减,减少了2000多万,最后被蛮族所灭。
14世纪中期,黑死病横行,欧洲2500万人死于非命,欧洲减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欧洲社会也因这场瘟疫改变。
而位于东方的中国,也是瘟疫非常多的国家。
从公元前7世纪到20世纪,发生过700多次较大规模的瘟疫。
我们认为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军,也有学者认为亡于清军入关。
但这些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崇祯年间发生了鼠疫,大量人口死于鼠疫。
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从山西、陕西、河北、北京。
地方志有记载,“瘟疫,人死大半。
互相杀食。
”再加上饥荒、起义、外敌入侵,明朝更加无力应对灾疫,明清易代之际,人口非正常死亡达4、5000万,无疑这场灾疫拖垮了大明王朝。
而清军入关建立的大清帝国最后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但是大清帝国因何而亡,依旧是学界在争论的问题。
疆域辽阔、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难道没有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便可以摆脱灭亡的命运了吗?接下来,笔者将从大清帝国如何应对蝗灾,来一窥大清帝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灭亡的原因。
一、清代蝗灾时空分布和水灾、旱灾一样,蝗灾是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对农业社会的杀伤力极大。
汉末三国灾害频发,古人是如何来防范和应对各种灾害的

汉末三国灾害频发,古人是如何来防范和应对各种灾害的引言: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灾害总是经常发生。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意外的环境里,在如今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情况下,各类灾害爆发的频率比以往更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灾害预测手段和应对灾害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没有得到显著发展,各类先进的仪器和设备都不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遇到灾难时,也会有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应对方式,汉朝末年,三国鼎立,自然灾害频频爆发。
官方政府势力减弱,救灾力度大不如从前。
而在民间社会,老百姓自力更生,也摸索出了自救和自强的方法,这一时期的民间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种种应对方式又有哪些可取之处?人口交易,四处迁徙古代的自然灾害大致可以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生物灾害三大类,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坍塌等情况,气象灾害包括洪水和干旱,生物灾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疫病。
不管是哪一类灾害,最终都会导致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人民群众无法正常进行生产劳动,各类资源储备迅速消耗,资源快速枯竭,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困扰。
比如干旱,干旱会导致降水量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法及时得到最需要补充的水资源,只能干枯至死。
底层农民辛勤劳作,最终换来的是颗粒无收的局面,他们接下来一年的口粮,也不知该往何处寻找。
当一片地区发生相当严重的自然灾害时,这里的社会生产力往往会快速下降,朝廷储备的各种资源,也只能在短时间内维系民众的正常生活。
时间一长,资源消耗殆尽,老百姓只能等死。
古时候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浩大的引水工程,也没有各种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基础设施,在天灾面前,人们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他们无法增加农作物的供应量,只能在粮食被不断消耗时,为了为数不多的生存资源而大打出手。
地主豪绅往往具有私人武装队伍,不同的势力集团之间会发生争抢,有时为了一袋粮食,可能会有三五十人丧命。
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每一粒大米的价值都比一条人命更高。
我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方略汇总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2011•7•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关于防灾减灾的思想、政策和方略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记录。
爬梳自先秦以来的部分防灾减灾方略,我们不禁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也希望能够以古鉴今、以史明智。
我国古代的防灾减灾方略子荷/整理我国历史上灾荒十分频繁,为世上少有。
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明清,灾害频频发生。
相传早在伏羲氏和燧人氏的时候,就已有水涝之灾;黄帝一百年有地震之灾;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勇敢,同自然灾害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围绕灾前预防和临灾救济等实践逐步摸索出一些方略,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防灾减灾之路。
两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灾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传统灾害观的基石。
此后虽有发展,但根基全在两汉时期。
当时灾害和饥荒方面代表性著作为《汉书•五行志》,其中的理论基础还是阴阳五行灾害观念,灾害的范畴却大大扩展,收录其中的灾害种类神灵,早在夏代的时候我国就形成了尊天敬神的风习,殷代以后降“天”的身影便无所不在。
《礼统》云:“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论语》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人们每遇疑难就祈求于天,岁荒丰歉也不例外。
甲骨卜辞中类似的记载很多,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足其年!”春秋战国时灾害范畴的滥觞防灾减灾是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
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
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
古代文献中对灾害的定义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年 5 月
Vol.39 No.3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ay.2012
一 、遣 使 宣 慰 ,鼓 舞 抚 慰 地 方 官 员 和 百 姓 在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严 重 的 自 然 灾 害 爆 发 后 ,统 治 集团通常会派遣位高权重的官员作为代表去灾区安
收 稿 日 期 :2011-12-15
· 109 ·
抚基层官员与百 姓。 早 在 南 朝 刘 宋 时 期,由 于 自 然 灾 害 的 频 发 ,遣 使 救 灾 就 已 经 成 为 救 灾 惯 例 和 制 度 。 据 武 剑 青 不 完 全 统 计 :南 朝 刘 宋 年 间 ,朝 廷 为 对 付 频 发的自然灾害,向灾 区 派 遣 救 灾 使 臣 的 次 数 非 常 频 繁,各 类 遣 使 救 灾 的 次 数 高 达 34 次 之 多。 其 中,文 帝元嘉 年 间 16 次,孝 武 帝 年 间 12 次,明 帝 年 间 3 次,后废帝年间2次[2]。唐朝初期,统治者吸取 隋 朝 灭 亡 教 训 ,重 视 百 姓 疾 苦 ,特 别 表 现 为 灾 害 发 生 后 对 灾民的救济和安 抚,赈 给 使、宣 抚 使、宣 慰 使 等 救 灾 官职随之出现 。 [3] 唐朝救灾使臣在安抚百姓时 要 求 做 到 “纾 其 垫 溺 之 苦 ,申 以 劳 来 之 方 ,勉 谕 师 徒 ,安 存 孤老,将我惠泽,冀苏疲人”[4]。客观上,统治集 团 通 过派遣高官巡视灾 区,的 确 能 提 升 基 层 官 员 和 灾 民 的信心。唐越州刺史杨於陵在上表感谢皇帝遣使宣 慰时就称:“(使臣)以 今 月 二 十 九 日 到 臣 本 州,颁 赐 诏 书 ,以 示 恩 化 。 臣 及 官 吏 百 姓 等 咸 蒙 圣 慈 ,特 加 存 问,爰自城 邑,达 于 里 闾,喜 气 浮 川,欢 声 被 野 ”[5]。 笔者以为,杨於陵 言 辞 虽 有 夸 大、逢 迎 之 嫌,但 也 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皇帝遣使在安抚和激励灾区基层 官员和百姓等方面客观上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 宋 代 ,皇 帝 派 遣 的 赈 灾 使 臣 不 仅 要 “勉 谕 师 徒 ”,更 要 采 取 一 系 列 措 施 去 救 济 灾 民 ,元 嘉 四 年 “五 月 □ □ 京师 疾 疫。 甲 午 遣 使 存 问,给 医 药,死 者 若 无 家 属, 赐以棺器”[6]76,元嘉二 十 年 “诸 州 郡 水 旱 伤 稼,民 大 饥 。 遣 使 开 仓 赈 恤 ,给 赐 粮 种 ”[6]91。
我 国 地 域 辽 阔 ,地 质 地 貌 特 征 、气 候 水 文 条 件 都 很复杂,自 古 以 来 就 是 一 个 自 然 灾 害 频 发 的 国 家。 学 者 邓 拓 在 《中 国 救 荒 史 》开 篇 中 就 写 到 :“我 国 灾 荒 之多,世罕其匹,就 文 献 所 可 征 者 言,则 自 西 历 纪 元 前 十 八 世 纪 ,直 至 纪 元 后 二 十 世 纪 至 今 日 ,此 三 千 数 百 余 年 间 ,几 于 无 年 无 灾 ,从 亦 无 年 不 荒 ;西 欧 学 者 , 甚有称我国为‘饥 荒 之 国 度’(The Land of famine) 者,诚 非 过 言。”[1]1 仅 以 两 宋 为 例,短 短 319 年,“遭 受各 种 灾 害 总 计 874 次。 其 中 水 灾 193 次,旱 灾 183 次 ,雹 灾 101 次 ,风 灾 93 次 ,蝗 灾 90 次 ,饥 荒 87 次 ,地 震 77 次 ,疫 灾 32 次 ,霜 雪 之 灾 18 次 ”[1]22。
当前,已 有 不 少 学 者 开 始 关 注 中 国 古 代 自 然 灾 害公共危机管理相 关 问 题 的 研 究,并 产 生 了 一 批 学 术成果,如石涛在《中国经济史研 究》2006 年 第 4 期 发表的《北宋地方 减 灾 管 理 略 述》,对 北 宋 时 期 地 方 官员应对灾害的危机管理策略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 析;甄尽忠发表于《兰台世界》2011 年 第 11 期《元 代 的“灾免”程序、标 准 及 实 效》,对 元 代 统 治 者 在 自 然 灾害中如何运用赈灾免税这一公共危机管理策略进
行了探讨;周至元在 《安 徽 大 学 学 报》(哲 社 版)2002 年第1期撰写发表 《明 代 君 臣 祈 雨 的 宗 教 阐 释》,从 宗教学的视角,对明 朝 统 治 集 团 在 自 然 灾 害 中 如 何 运用禳弭祈仙来安抚和稳定灾民情绪进行了研究; 赵克生在 《史 学 月 刊》2005 年 第 3 期 《义 民 旌 表:明 代荒政中的奖劝之 法》中,以 明 代 为 历 史 背 景,对 统 治 集 团 在 自 然 灾 害 中 如 何 运 用 劝 喻 、旌 表 等 策 略 ,引 导民众参与救灾进行了论述。从对当前学界关于中 国古代自 然 灾 害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研 究 的 已 有 成 果 来 看 ,笔 者 认 为 ,学 者 们 的 著 述 对 推 动 该 课 题 研 究 的 进 一 步 深 入 大 有 裨 益 。 但 是 ,通 过 研 究 发 现 ,虽 然 该 课 题已产生一批研究 成 果,但 是 研 究 视 角 大 多 局 限 于 “中国古代社会的某 一 朝 代 或 某 个 时 期 ”和 “公 共 危 机管理策略的某个 方 面”,还 缺 乏 从 宏 观 层 面 出 发, 对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策略进行全 面考察和梳理。
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管理策略探析
郑大俊,姚 明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特征、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 自 然 灾 害 频 发 的 国 家 ,甚 至 在 历 史上一度被西方学者称为“饥荒之国度”。中国古代 社 会 自 然 灾 害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的 主 要 策 略 有 :遣 使 宣 慰,鼓 舞 地 方官员和百姓士气;修省与罪己,释放百姓不满情绪;“劝 分”商 贾,动 员 引 导 社 会 力 量;禳 弭 祈 仙,借 助 神 灵 安 抚 百 姓 ;赈 济 减 税 ,解 决 百 姓 现 实 困 难 ;整 顿 吏 治 ,回 应 百 姓 不 满 诉 求 。 关 键 词 :中 国 古 代 ;自 然 灾 害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策 略 中 图 分 类 号 :K2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2359(2012)03-0109-04
作者简介:郑大俊(1950—),男,湖北荆门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 授,博 士 生 导 师,主 要 从 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社 会 学 研 究 ;姚 明 (1978— ),男 ,陕 西 宝 鸡 人 ,河 海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研 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