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处理设计课程
大气污染处理课程设计

第一章 集气罩的设计集气罩是用以捕集污染气流的。
其性能对净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有直接影响的。
由于污染源设备结构和生产操作工艺的不同,集气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按罩口气流流动方式可将集气罩分为两大类:吸气式集气罩和吹吸式集气罩。
利用吸气气流捕集污染空气的集气罩称为吸气式集气罩,而吹吸式集气罩则是利用吹吸气流来控制污染物扩散的装置。
本设计中采用吸气式集气罩中的外部集气罩来收集污染气体。
由题设条件可知,本设计适宜采用外部集气罩中的冷过程上部集气罩。
对于外部集气罩排风量的确定多采用控制速度法。
①控制点控制速度V x 的确定本设计中,污染源产生轻矿物粉尘,从轻微速度发散到上述平静的空气中,所以污染源的控制速度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表13-2可得,取0.5~1.0m/s 之间。
本设计选用v x =0.6m/s 。
②集气罩排风量、尺寸的确定;由于气体只能从侧面流入罩内,为避免横向气流干扰,要求H 尽可能≤0.3L ,由于题设中已给出H=0.6m ,因此,L ≥2m ,取L=2m 。
为提高集气罩的控制效果,减少无效气流的吸入,罩口加设法兰边。
上部集气罩的吸气流易受横向气流的影响,所以靠墙布置,在罩口四周加设活动挡板。
由于墙厚240mm ,污染源中心距离墙中心630mm ,因此污染源距墙边B=630-240/2=510mm ,由此可知集气罩宽2B=1020mm=1.02m 。
为保证罩口吸气速度均匀,集气罩的扩X 角α不应大于60°,本设计中取α为60°。
则其排风量按下式计算:331.4 6.040.60.6 3.04/10960/x L kPHv m s m h ==⨯⨯⨯==第一节外部集气罩排风量的计算对于外部集气罩的计算,常用的方法是控制风速法。
即有害物扩散时会产生一定的扩散速度,为捕捉、控制有害物,集气罩就必须在有害物扩散地点造成一个吸入速度v(控制风速),根据这一速度计算出所需的排风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板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大气污染防治是当前环保领域的重点之一,为了加强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的理解,本课程旨在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工程的人才。
任务如下:1.深入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的相关知识;2.熟悉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中设备的使用和维护;3.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独立完成一份大气污染控制相关的课程设计,并且能够组织撰写相关的报告。
二、课程设计内容1. 课程设计题目本课程设计的题目为:大气污染控制颗粒物捕集技术及其应用。
2.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理论探究实验课程开始前,需要学生们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充分了解颗粒物的特征、来源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以及常规的颗粒物控制技术和装置的分类、原理及应用情况,同时了解电除尘技术及电极形式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学生们应该在这个阶段撰写一份报告,以确保他们已经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阶段二:电除尘实验学生们在这个阶段会学习并掌握电除尘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极形式的与除尘器类型、除尘效能相关的特点,学习电除尘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现具有长收尘时间和长寿命的除尘器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并进行效果测试等。
该部分实验执行在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
阶段三:课程设计报告撰写在进行阶段二的实验后,学生们将分析实验结果,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一份相关的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的内容应该能够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计题目的和意义;•课程设计的目标和任务;•理论探究的相关文献研究综述;•阶段二电除尘实验的操作流程、实验结果及分析;•课程设计的和感想。
三、评分方法针对该课程设计,教师将采用以下的评分方法:评分项评分占比理论探究报告20%阶段二实验40%课程设计报告40%四、参考材料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熊志民,俞书第二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技术》——魏徽川等化学工业出版社3.《颗粒物科技全书》——王文韬等化学工业出版社4.《电气除尘技术》——何可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五、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提高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环保领域的认识和贡献。
大气粉尘处理课程设计

大气粉尘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粉尘的概念、来源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大气粉尘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 学生了解我国大气粉尘治理的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粉尘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粉尘处理设备,进行简单的操作和维护。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粉尘相关的数据,形成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意识到大气粉尘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培养对大气粉尘处理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3. 学生尊重和关心生态环境,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知识储备有限,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粉尘的概念与来源- 大气粉尘的定义- 粉尘的主要来源: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建筑施工等2. 大气粉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影响:大气质量恶化、能见度降低、土壤污染等- 健康影响: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3. 大气粉尘处理技术- 收集技术:过滤式、静电式、湿式等- 净化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 控制策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等4. 我国大气粉尘治理政策与法规- 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 大气粉尘排放标准- 治理措施及成效分析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大气粉尘处理设备操作与维护-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粉尘污染事件及处理方法- 小组合作:调查当地大气粉尘污染状况,提出治理建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粉尘的概念与来源、环境影响第二课时:大气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收集技术第三课时:净化技术、控制策略第四课时:我国大气粉尘治理政策与法规第五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第一章:大气与环境第二章: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三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第四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第五章:实践与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大气粉尘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国内外治理现状。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2. 使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3. 引导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技术;4.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数据分析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关爱环境的责任感;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控制,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的意识;3.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气污染控制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4. 培养学生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大气环境的品质。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结合大气污染控制相关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和学生明确课程预期成果,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危害;2. 大气污染成因与影响因素: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3.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区域差异、季节变化、污染源分布;4. 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控制;5.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除尘技术、脱硫脱硝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政策、排放限值;7. 大气污染监测与数据分析:监测方法、数据分析、评价体系;8.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及启示。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第一周: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成因;第二周: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第三周: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技术;第四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与政策法规;第五周:大气污染监测与数据分析;第六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及讨论。
大气污染物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污染物的概念、种类及来源;2.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危害及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3. 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及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污染物相关资料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增强学生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以环境科学为背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大气环境保护。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探究能力,对环境保护有一定了解,但大气污染物相关知识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物概念与分类:介绍大气污染物的定义、来源、种类,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一节“大气污染概述”2.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讲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典型大气污染事件。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二节“大气污染物的危害”3.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技术措施,分析防治成效。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三节“大气污染防治”4. 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治理技术:讲解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治理技术,了解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环境科学》第五章第四节“大气污染物监测与治理技术”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观察大气污染现象,了解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编制人: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编制日期: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目录一.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设计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原始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排放标准 (1)2.4 处理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艺设计与计算.. (3)3.1 工艺流程的初步确定 (3)3.2 吸附塔计算 (3)3.2.1 吸附剂筛选 (3)3.2.2吸附剂再生 (4)3.2.3 吸附塔设计 (4)3.3 确定工艺流程 (8)3.4 管道计算及选材 (8)3.5 排气筒高度 (9)3.6 系统阻力计算 (9)3.6.1 沿程阻力计算 (9)3.6.2 局部阻力计算 (10)3.7 风机选型 (10)3.8 吸附塔气速校核 (11)3.9 工艺参数核算 (12)3.10 其他参数说明和计算 (12)四.工艺流程说明 (13)五.绘图 (14)5.1 工艺流程高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吸附塔结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平面布置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6)一、设计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工业废气处理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2)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查找与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设计条件:2.1设计任务1、根据工艺废气相关资料,确定废气处理流程;2、对废气处理流程中相关设备进行工艺计算,确定其形式、数目与尺寸;3、对标准设备进行选型,计算相关管道尺寸并确定材质;4、进行各设备的总体布置,吸附塔设备结构图(主视图、俯视图、剖面图)。
2.2原始材料某化工厂生产过程中需排放含甲苯的有机工艺废气。
相关数据:流量:2100Nm3/h;温度:40℃;压力:由风机决定;组成(v/v):甲苯:0.28%;其它:空气。
试设计出一种废气处理工艺,使处理后工艺废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规定的二级排放要求。
2.3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甲苯排放标准(执行二级标准)2.4处理方法的确定VOCs的处理方法有:(1)燃烧法用燃烧方法将有害气体、蒸汽、液体或烟尘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称为燃烧法净化,燃烧法净化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是燃烧氧化作用及高温下热分解。
;很高时,可把废气当燃料燃烧;在热力燃烧和催化燃烧情况下,所处理废气中可燃物浓度太低,必须借助辅助燃料来实现燃烧。
在绝大多数处理有机废气场合,废气中VOC浓度一般较低,而风量较大。
往往因为回收废气中的有机溶剂在经济上不划算或难以使回收后的溶剂重复使用,以及在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才采用燃烧法处理有机废气。
(2)吸收法溶剂吸收法采用低挥发或不挥发性溶剂对VOCs进行吸收,再利用VOCs分子和吸收剂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
在对含VOCs废气进行治理的方法中,吸收法的应用不如燃烧法、吸附法等广泛,影响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机废气的吸收剂均为物理吸收,其吸收容量有限。
吸收法净化有机废气,最常见的是用于净化水溶性有机物,国内已有一些有机废气吸收的应用实例,但净化效率都不高。
另外,吸收法的投资费用较大,用于吸收剂循环的操作费用也较高,如果废气中含多种有机组分,则难以再生利用或必须添加分离设备,还可能产生废水而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此法多用于废气中无机污染物的净化。
(3)吸附法目前工业上常用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分子筛等(4)冷凝法冷凝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气压这一性质,采用降低温度、提高系统的压力或者既降低温度又提高压力的方法,使处于蒸气状态的污染物(如VOCs)冷凝并与废气分离。
该法特别适用于处理废气体积分数在10-2以上的有机蒸气。
冷凝法在理论上可达到很高的净化程度,但是当体积分数低于10-6时须采取进一步的冷冻措施,使运行成本大大一高提高。
所以冷凝法不适宜处理低浓度的有机气体,主要用于回收溶剂,作为废气净化的一道预处理工序,以降低有机负荷,回收有机物。
(5)生物法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污染控制技术,主要针对既无回收价值又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废气研究开发的。
该技术已在德国、荷兰得到规模化应用,有机物去除率大都在90%以上。
与常规处理法相比,生物法具有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较少形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尤其在处理低浓度、生物降解性好的气态污染物时更显经济。
生物法适合处理气量在800-20000Nm /h左右的废气,废气的浓度一定要小,设备的占地面积很大。
此次课程设计是去除烟气中的甲苯,采用吸附法。
三、工艺设计与计算:3.1工艺流程的初步确定说明:简易的工艺流程图如上,含甲苯的废气先通过过滤器除去颗粒状污染物,由于含甲苯的废气温度在40℃,所以必须要先经过冷凝器将废气温度将在室温左右,然后有机废气进入吸附塔内,有机废气被吸附剂(活性炭)吸附,净化后的气体被排入大气中。
3.2吸附塔计算3.2.1. 吸附剂筛选工业吸附剂的要求应具备以下特性:A、具有大的比表面积B、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作用C、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均匀的颗粒尺寸D、具有足够的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E、有良好的再生性能F、吸附剂的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活性炭不适合用于吸附沸点高于200℃ 、分子量大于 130的化合物。
而高挥发物质如分子量低于 45 , 则不受活性炭吸附。
甲苯的相对分子量为92,适宜采用活性炭吸附剂。
3.2.2吸附剂再生活性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吸附剂,活性炭的再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加热再生法 在高温下,吸附质分子提高了振动能,因而易于从吸附剂活性中心点脱离;同时,被吸附的有机物在高温下能氧化分解,或以气态分子逸出,或断裂成短链,因之也降低了吸附能力。
加热再生过程分五步进行: 1)脱水:使活性炭和输送液分离。
2)干燥:加温到100~150℃,将细孔中的水分蒸发出来,同时使一部分低沸点的有机物也挥发出来。
3)碳化:加热到300~700℃,高沸点的有机物由于热分解,一部分成为低佛点物质而挥发,另一部分被碳化留在活性炭细孔中。
4)活化:加热到700~1000℃,使碳化后留在细孔中的残留碳与活化气体(如蒸气、CO2、O2等)反应,反应产物以气态形式(CO2、CO 、H2)逸出,达到重新造孔的目的。
5)冷却:活化后的活性炭用水急剧冷却,防止氧化。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采用热再生,通过往吸附塔内加入蒸汽来达到活性炭的再生。
3.2.3吸附塔设计已知:废气的流量为2100h Nm /3,甲苯体积分数为0.28%,温度40℃ (1)根据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在P 、n 、R 一定的时候,体积V 与温度T 成正比,而流量Q 与体积V 也成正比,所以有:TT Q Q NN =,即有N NQ T T Q ==s m /67.0360027331321003=⨯⨯在根据:T T V V N N =,即有mol L T T V V N N /68.252733134.22=⨯== 经过冷却器处理后,可得:/s m 64.067.03132983=⨯=冷却Q (冷却至室温)(2)根据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NSS N T T p p c M x ⨯⨯⨯=4.22 度标准状态下的压强,温度观测状态下的压强,温污染物的分子量表示的浓度值污染物以值米的毫克数表示的浓度污染物以标况下每立方-,-T ,-M ppm -S N N S T p p c x -进入冷却器之前甲苯的质量浓度:3/0.131852733131013251013254.226^10%28.0924.22m mg T T p P c M x N S S N =⨯⨯⨯⨯=⨯⨯⨯=进入冷却器后前甲苯的质量浓度:3/1.125532732981013251013254.226^10%28.0924.22m mg T T p P c M x N S S N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甲苯排放标准(执行二级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60mg/m 3,即有:%5.99%1001.12553601.12553=⨯-=μ(3)根据流量为2100m 3/h ,若流速过大则不利于活性炭的吸附,若流速过小则不利于甲苯的处理效率,此时参考相关资料,取流速0.3m/s 。
吸附塔径的计算:42uD Q V π=即uQ D Vπ4=其中:Q V -废气的流量m 3/s 、u-废气的流速m/s 、D-管道的管口直径mm 65.13.064.044=⨯⨯==πuQ D Vπ为了保证压力损失不会过大,将塔径设大一点比较好,因此采用公称直径长轴为2000mm 的椭圆形封头,则吸附塔的塔径应设置为2.0m 。
当塔径为2.0m 时,此时的流速为0.20m/s (4)吸附塔床层高度的确定(4-1)、吸附剂动态平衡吸附量确定:参考由周烈性、彭金辉等著作的《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平衡及热力学研究》,活性炭的孔径在0.5-2mm 能够有效的吸附甲苯,活性炭的最大的吸附量为0.273g/g ,考虑实际工业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影响,取动态平衡吸附量理论值的约80%为实际值(70%-90%),则实际的吸附量为0.273*0.8=0.218g/g 。
(4-2)、吸附周期的确定:设计吸附周期为5天,即)(120245h =⨯ (4-3)吸附剂(活性炭)的用量计算: 活性炭吸附剂的用量按此公式计算:me V q C C T Q m ⨯-⨯⨯=6010)( 其中:Q v -气体的流量m 3/sM-投加吸附剂(活性炭)的量kg T-吸附周期sC 0-处理前废气中甲苯的浓度mg/m 3 Ce-处理后废气中甲苯的浓度mg/m 3 q m -活性炭对甲苯的饱和吸附量kg/kg 则活性炭的投加量为:)(15845218.06^10)601.12553(360024564.0kg m =⨯-⨯⨯⨯⨯=(4-4)吸附剂(活性炭)床层高度计算 先根据ρmV =,即32.3545015845m mV ===ρ(活性炭的密度为450kg/m 3)由于需要的活性炭体积比较大,将活性炭体积分为2份,每份17.6m 3,,做成2个吸附塔(串联),每个吸附塔的床层高度为H :HD h r V 224ππ==,即)(1.442m DV H ==π m--kg -m m3吸附塔塔径,活性炭所占的体积,活性炭用量,吸附剂床层高度,D m V H -在此高度下吸附塔内气体基本能够混合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