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权威资料]

合集下载

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 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文集》(即《一鸣集》)。又有《司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 辑。
作品争议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大多数学者认为,《诗品》即为司空图所著。因就可考的材料来看,此书在晚 明时期已有人题注《诗品》为司空图所撰,并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十分明确地记载着“《诗品》一卷,唐 司空图撰”,故晚清时期的学者多持此说。现代持此观点的则主要以祖保泉、赵福坛、王步高、张国庆、张柏青、 郁沅等学者为代表。
有人认为该书并非司空图所著,而其真正作者是谁,又有分歧。现阶段整理共计七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此乃明代怀悦所作。主要由陈尚君、汪涌豪两位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提出,不过论争后期已经否 定这种可能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盛唐李嗣真的作品。主要论据有马茂军的《二十四诗品作者考论》,以及查屏 球提出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元代虞集的可能性较大,持此观点代表是张健,主要 有《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一文,根据其版本源流考证推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在内的作者极有可能为 元代的虞集。第四种则认为作者为范德机。以朱绂《名家诗法汇编》中,题为“范德机诗家一指”为据。第五种 观点指向不详,只笼统地划定时间点在元代,认为乃是元人著书。依据是许学夷曾在《诗源辩体》中称《诗品》 是“元人”所著,且胡震亨在《唐音癸签》的第三十二卷亦将《诗品》列入元人诗话中。第六种观点认为是严羽 之前的作者,具体哪朝哪人亦不详。因有杨成刊的《诗法》卷三《严沧浪先生诗法》曾注曰严羽“独得见《一指》 之说”而推论。最后一种则单纯认为此书不是司空图所著的,以周裕锴为代表,提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 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

司空图与诗品

司空图与诗品

唐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 入长安。司空图追随僖宗至凤翔,被封为知制 诰、中书舍人。 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回 到故乡。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 本上是一种“被”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 和诗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梁王朱全忠召 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 被放还。天佑四年(907年),哀帝被废,一年 后被朱全忠毒杀,司空图绝食,呕血而卒,终 年七十二岁。
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即虞乡入境可见也。又“南楼 山色秀,北路邑偏清”,假令作者复生,亦当以著题见许。 其《柏梯》之作,大抵亦然。
极浦:汪极,字极浦,徽州歙县人。戴容州:中唐诗人戴叔伦,
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容管(容州管内)经略使,故称戴容州。
中国诗论中的“象”从来就不是 实体性 的“形象”。《老子》超越“形”之上的“大 象”,庄子“罔象”(无象之象)。特别是经 过魏晋玄学的洗礼,宗炳提出“澄怀味象”。 唐代僧人皎然“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 下之意。”“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所 谓“两重意”也就“复意”(“隐”)、“内 外意”,而所谓“外意”就是一种弥散性的向 外拓展、延宕的无限之意。宗炳论及“于言象 之外”的“微旨”,中唐诗人刘禹锡提出“境 生于象外”。钱穆指出:“在西土其文化常为 中心之密集,在东方则常为外围之磅礴。” (《中国文学论丛》)
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其六) ! 陆游也有论诗诗。
在西方,历史、哲理均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书写。古 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原本是一篇诗体信笺(中文译 本正像“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它关注的是
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元诗歌”(陈国球
有的时候,在暮色里一张脸 从镜子的深处向我们凝望; 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 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

(转)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

(转)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

(转)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赵福坛提要在《诗品》研究史上,本文第一次提出用《易经》来解释《二十四诗品》。

认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以《易经》的观念作为它的思想体系的,他把天地人文视为一体,又以天地为纲,确立阳刚、阴柔为诗歌的两大美系,还取象以四时,以二十四节气为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易经乾坤阳刚阴柔雄浑冲淡流动思想体系我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读《诗品》,觉得《诗品》妙语连珠,意味无穷。

但越读就觉得难解,有些地方似乎如前人所说“只可悟,不可解。

”为了了解《诗品》的内函和外因的关系。

我翻阅了前人有关研究《诗品》的大量论着,知道前人研究《诗品》的概况。

他们大都认为,《诗品》“文词高古,托意遥深”(无名氏《臬兰课业诗品解序》),“苦其意旨浑涵,猝难索解”(郑之钟《诗品臆说序》),用现代的话说是“玄虚”,似乎不大好解,只可意会,不可言诠。

王飞鹗《诗品续解序》问程相舫先生那段话是这方面的代表:“《诗品》贵悟不贵解,解其字句,及皮相也。

诚诵于口,领会其心,时有一种活泼之趣,流露于言意之表,不必沾沾求解也。

”杨振纲《诗品续解序》也说:“表圣《诗品》发明于作诗之旨详矣,然其间往往事有不可解之,非后人之不能解,实其文之实不可解也。

亦非文之不可解,乃其文之究不必解也。

读者但当领略大意,于不可解处,以神遇而不以目击,自有一段活泼泼地栩栩于心胸间。

”他们都主张以“不解为解”,只用心去领悟便是。

甚至有的说:“《诗品》解也难,说之亦难,只能“臆说。

”(孙联奎《诗品臆说》)但比起前二人大有进步,他只说难而已,并非不可解。

郭绍虞先生在他的《诗品集解》重印后记里批评那些以“不解为解”的神秘玄虚之说,指出如老子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虚无观点,若大家都“相会于口,默契其义,那么社会怎会进步,科学怎么进步?”其实,王飞鹗也好,杨振纲也好,孙星五也好,尽管他们说不可解,但终究都解了,只是难解而已。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首先,对于二十四诗品名目中的“品格”用语,在司空图的论诗杂著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

如“渟蓄”、“抑扬”、“温雅”、“澄澹”、“遒举”、“遒逸”、“渊密”、“沉郁”、“清厉”等,虽然远不及诗品面面俱到,但却是阴柔、阳刚并举,而且通观司空图的这几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但涵盖面却相当之广。

司空图简略地评论了从初唐到他所处的时代约三十位风格各异的诗人,可见,司空图对前代诗歌有着整体上的把握,对初、盛、中、晚各家各派的特点也是了然于心的。

而且,司空图非常注重和强调诗歌的“全美”。

“全美”这一概念是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提出的:“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

”此前,他曾列举了自己的二十几联诗,然后自评曰:“皆不拘于一概也。

”在《题柳柳州集后》也有这样一段话:“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不能自办,已侧目相诋訾矣。

痛哉!因题《柳集》之末,庶俾后之诠评者,无或偏说,以盖其全工。

”综上,可以看出司空图不但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全美,而且也把这种观念运用到了对诗歌的品评上,他主张以宽广的视角对诗人诗作进行全面的衡量。

他在评价诗作的美学风格时候,往往兼顾到了“全美”,如在说王维、韦应物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的同时,又从另一方面进行补充说明:“岂妨于遒举哉?”也就是说在司空图看来,“澄澹”与“遒举”两种风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于同一诗作中,或是同一诗人身上,不过,只有以“全美为工”的诗人才能达到此种境界。

再者,对于那些诗风单一、诗境狭窄的诗人,司空图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那些自己本身诗才浅薄而又不能以通达的眼光看待别人作品的评家,司空图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再来看《二十四诗品》,它荟萃了各种美学品格与创作感受,正如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谈》中胜赞其“理熟言弥粹”,同时他也指出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在“深谙古作家”的前提下产生的。

这个条件司空图显然是具备了,从他的论诗杂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能从容地前辈诗歌的风格特色,而且对有唐一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10、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答: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

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什么意思哦,我看不出个味儿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本身非常喜爱,每每研读总有所获。

《二十四诗品》实际上是二十四首非常优美的四言诗,每品以十二句分题系辞,描绘的是二十四种不同风格的诗境...有人提问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几句诗,居然被人这样解答,有...典雅第六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原文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图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图4)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图6)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图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图1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图21)一、雄浑求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旷达》的翻译这个……没什么可翻译得吧……大体意思就是感慨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

联系到文学主张上,就是不主张"文以载道"吧,。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求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雄浑,豪放的翻译有大用之才的人外面看上去有病,身体内充满真气,从虚弱到浑厚,保持健康的心态和雄才伟略,一切都在掌握中,云啊风啊都不放在眼里,超出想象,又不离方圆,不勉强得来,,。

二、冲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译文!字数太多贴不出来自己去看吧呵呵/c?m=9d78d513d9d431ab4f99e369 7c65c0156e43f1132ba6d,。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如论“纤铱”:“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称”风格。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人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而新意无穷。

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

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原文、翻译!建议品读、收藏!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原文、翻译!建议品读、收藏!

着碧云,明⽉掩映着沙洲;这时作家如能写出佳句,就会显现那沉着的妙境。

5.⾼古【原⽂】畸⼈乘真,⼿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蹤。

⽉出東⾾,好⾵相從。

太華夜碧,⼈聞清鍾。

虛佇神素,脫然畦封。

⿈唐在獨,落落⽞宗。

【译⽂】那有道的⼈乘风⽽⾏,⼿托着⼀束芙蓉。

经历了尘世劫难之后,只留下缥缈空虚的踪影。

⽉亮从东⽅升起,和风也有意伴从。

华⼭的夜空碧蓝⽽宁静,⼈们倾听着清新的钟声。

作家保持这样质朴的感情,超脱世俗陈旧的习性。

向往远世寄托雅致的意趣,孤傲⾃赏⾼古的诗风。

6.典雅【原⽂】⽟壺買春,賞⾬茅屋。

坐中佳⼠,左右修⽵。

⽩雲初晴,幽⿃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瀑。

落花無⾔,⼈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可讀。

【译⽂】⽤⽟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娱。

坐中有⾼雅的名⼠,左右是秀洁的翠⽵。

初晴的天⽓⽩云飘动,深⾕的鸟⼉互相追逐。

绿荫下倚琴静卧,⼭顶上瀑布飞珠。

花⽚轻落,默默⽆语,幽⼈恬淡,宛如秋菊。

这样的胜境写⼊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7.洗煉【原⽂】如礦出⾦,如鉛出銀。

超⼼煉冶,絕愛緇磷。

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返真。

載瞻星⾠,載歌幽⼈。

流⽔今⽇,明⽉前⾝。

【译⽂】像在矿⽯中炼出黄⾦,如从铅块⾥提取⽩银。

精⼼进⾏提取,杂质务要除尽。

深潭流泻的春⽔何等明净,古镜映照的物象多么传神。

体察朴素事理,保持品德⾼洁,迎着明净⽉光,求得⼼神纯真。

仰望着星⾠的光,歌唱那隐逸的⼈。

作品像清澈的流⽔,晶莹的⽉光是它的化⾝。

8.勁健【原⽂】⾏神如空,⾏氣如虹。

巫峽千尋,⾛雲連⾵。

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喻彼⾏健,是謂存雄。

天地與⽴,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禦之以終。

【译⽂】诗⼈⼼神坦荡如同⼴阔的天空,⽓势充盈好象横贯的长虹。

巫峡⾼耸万丈,飞云伴随轻风。

作品饱含着纯真,培育着刚强,积累质朴品德,保持明洁⼼胸。

好象天体稳健不息地运⾏,你的诗就能达到浑厚劲雄。

这样的诗歌与天地共存,和⼤⾃然呼吸相通。

让真切内容充实作品,⽤刚强的⽓势来统帅始终。

9.綺麗【原⽂】神存富貴,始輕⿈⾦。

解读《二十四诗品》

解读《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近年来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但是从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目前并无确切证据可以说明它不是司空图所作,而从对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却可以说明《诗品》是司空图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在不能否定司空图著作权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作为他的著作来看。

但是不管是不是他所作,《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

我在给研究生讲授司空图诗论过程中,曾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含义作过一些分析,这对研究《二十四诗品》的文艺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特征,也许是有帮助的。

所以特提出来向同行专家请教。

文中所引郭绍虞《诗品集解》和孙昌熙、刘淦《司空图〈诗品〉二种》较多,就不一一注明了。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

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或者“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权威资料] 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
【摘要】在中国诗论史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地位独特,它不仅在晚唐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之诗论影响深远。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采取直觉式的思维方式,以形象论诗,发言玄远,其意蕴历来为人所臆测,本文从另一角度对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做简略漫谈。

【关键词】诗歌立场;象外之境;体悟;语境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耽思旁讯,精鹜神游,乃司空氏生平最得力处,有刘舍人之精悍,而风趣过之,有钟中郎之详赡,而神致过之。

”对后世影响深远,演绎者层出不穷。

《二十四诗品》不仅以诗的语言论诗,而且以诗的形象论诗,重视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论不落言诠,不着不粘,极具特色,但由于其语言的模糊性和意象的不确定性,它的意蕴历来众说纷纭。

探究司空图的《诗品》莫如先探究诗人的司空图。

晚唐的天空已经不像盛唐时代,飘满包括诗歌云霞的瑰丽盛世图景。

黄巢的大军一度破了长安,末唐王朝摇摇欲坠。

诗人司空图在朝晚的寒雨里深刻的感知了进退维谷的“咸酸”,居庙堂已是飘摇,远处江湖却又心系人臣君伦。

最终,像许多古代文人一样,在飘絮乱世,人生际遇零落的时刻,司空图还是暂且抛却经世致用,向隐世处去。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纵观司空图一生,其行事做派,胸怀忠义的根本,却行隐逸之行为。

举几个例子说:
1、重义。

咸通末年,中进士,礼部侍郎王凝对其欣赏有加,王凝遭贬,司空图感知己之恩,同去商州。

后来王凝被起用,司空图入其幕府,连皇帝召其任职都不想去,原宰相卢携称其为“志行高洁的人。


2、持节。

黄巢攻陷长安,仆人劝随,不从。

3、保身。

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

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4、隐世。

几经浮沉,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建造题名为“休休”的亭子,
日:“辞官,是美事。

既安闲自得,美也就有了。

本来,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辞官;估量我的素质,二宜辞官;我老而昏聩,三宜辞官;再,我年轻时懒散,长大后马虎,老了后迂腐。

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辞官了。

”自称“耐辱居士”。

5、守操。

在休休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

6、特立。

预先准备了棺材坟地,遇到好天气就领客人们坐在墓穴里饮酒赋诗。

7、保身。

将别人馈赠的数千匹丝绢随便扔在路旁,任由路人捡取,一天之内送尽。

乱世盗匪横行,独不入王官谷。

8、秉忠。

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不去。

哀帝被杀,司空图闻说后绝食而死,享年七十二岁。

祖保泉先生认为,司空图心怀忠节,表面上却披着一件隐逸的外衣,与名僧、高士相往来,说些亦僧亦道的话,企图苟全性命于“乱世”。

这种生活行径,在别人看来,好像他是个与世无争的飘飘欲仙的隐者,其实在司空图自己的思想深处,却有着深刻的矛盾与痛苦,也即“报国”和“退隐”的矛盾。

(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如果司空图仅仅是封建社会一个保持了士大夫意趣和气节的文人,我们也许会看轻了他。

无论怎样,其人生行为轨迹都逃不脱或儒或道或禅的意旨。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仅从诗歌的角度来看,司空图也不算出众。

但是,有了《二十四诗品》就不一样了。

在《二十四诗品》里,司空图锻造出了艺术生命真正的厚度和因精神空间放大而形成的价值重量。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以仿佛谦虚实为自诩的口吻,所举的诗句例子,也算不得什么神来之笔,偶有佳句,也正如其说道贾岛的那样,“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

但创作《二十四诗品》的司空图,好像换了一个人。

在《二十四诗品》里,司空图有如神助地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歌立场,以独有的诗性话语开创了诗论的象外之境,从而也获得了经得起时空打磨的理论质素,散发出精神内质的如玉幽光。

《与李生论诗书》里,司空图是说明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方向的,就是王维、韦应物的一派的“清深淡远”,但就其所举自己创作之例而言,也并非全部如此,倒是有点兴之所至,万物皆可为诗,写法也能不拘一格的意思。

到了《二十四诗品》,司空图的诗歌方向和立场是非常确定的了,视觉的角度转向了“虚”,创作的落点是以个体绝对的神游冥思探究物外的生命本真。

正如清人孙联奎《诗品臆说》所言:“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也如钱钟书在《谈艺录》里所说的“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来之候……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创造,司空图虽多以形象论诗,但却取神不取形,注重写景物之神,不注重写事物的细微特点。

谢赫《古画品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以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王阮亭《花草蒙拾》:“咏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神似含有不尽之意,不尽之意即启示性,启示性能引人联想,联想是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心理基础。

所以,虽无细微琐碎的描写,却因抓住了事物的主要
特点而使人印象深刻,所谓化工者也。

形似虽穷巧极工,然语尽意亦尽,人只记住其琐碎处,而忘记其主要特点,所以“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入人之心不深。

所谓画工者也。

至于《诗品》写景状物,则正如《臆说?形容》所
云:“妙契同尘,则化工,非画工也。


道学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

启功先生的《诗品题识》讲得更明白:“表圣诗品,妙言兴象,可赅众艺,宁止于诗。


如果从司空图的生平来经历来考察,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变化不是偶然的。

其处世哲学无非是老庄的不争、无为,不争也不被争,无为而成其所为,他的“休休”之说和称病不朝、弃财物于路等做法,内心深处的根源全在于此。

司空图还自号“耐辱居士”,表面看是一种弱到极点,实质却抱着坚持的根本,是道教教义中“忍耻含垢、苦己利人”的意思。

一部好的作品,一般来说,必然蕴涵了作者生存经历中对生命的体悟,作品往往是对生命体悟的表达。

了解了司空图的生平,对我们进一步弄清《二十四诗品》的“味外之旨”也许有些帮
助。

是否可以这样说,《二十四诗品》里的司空图,是另一个灵与肉分离了的司空图,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发生了背离的司空图。

原因在于,现实中的司空图在精神世界里拒绝了对现实存在的开放。

他悄悄地关上了那扇世象荒乱的现实之门,转身将目光投向了头上遥远的星空。

诗人的精神向度转向了玄虚,而那遥远的闪耀着迷人光芒的星空,使他仿佛觉悟了诗歌的本源特性。

由此,我们在《二十四诗品》里看见了司空图的二十四个诗歌的梦迷一般的语境。

或者,不止二十四个,是一个梦境套着一个梦境。

因为诗人虽然给出了二十四个作为标题的核心语境,但在阐发核心语境的过程中,大量的密集的辅助意象犹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般生生不息,由这些意象生发的语境,往往突破了核心语境,
构成了另外的境外之境。

我们甚至怀疑诗人在创作状态下,因过度的玄思而导致了心力驾驭的失控。

他穷尽所能的想要化虚境为实像,来证明剥离了肉体的心灵的凝神关照。

他给自己设置的似乎是一个无处不在而又空游无所依的超越了诗学核心范畴的“境”,这个“境”还似乎具有了无法言说的强大力量,无论说或不说,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自然而然,如清风拂过山冈,明月照见大江。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简谈朱熹《诗》学思想及其形成论路遥创作的价值追求《孽子》中典型审美意象的解读与分析浅析曹植诗歌中的少年意象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疯狂主题农村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其改变策略从韵味说角度欣赏《鲁迅先生记》译文《洛丽塔》中的人物“自证” 小说审美教育特异性、差异性与超越性安娜?埃莉诺?罗斯福的婚姻观述评从《花茶》探析菲华文学中的亲情文化随文小练笔别样红漫谈作文选材指导之我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策略见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漫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高中学生运动锻炼现状高职高专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优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论文中心】【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