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自然”、“飘逸”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二十四诗品》美出二十四种境界《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二十四则》,诗论专著,唐司空图撰,成书年代不详。
《二十四诗品》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汉族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并将其分类生发出二十四种美学境界。
本书文字不多,妙语连珠,琅琅上口,将其本身当作诗作,也不为过。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
黄巢起义后,隐居山中,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唐哀宗李祝被弑后,绝食而亡。
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沉着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疏野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委曲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埋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形容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超诣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高木碧苔芳辉诵之思之其声愈稀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猴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波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为孰下有古南山峨峨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遗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为⼤家收集整理了《司空图《⼆⼗四诗品》》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雄浑 ⼤⽤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强,来之⽆穷。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
阅⾳修篁,美⽈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已违。
三、纤穠 采采流⽔,蓬蓬远春。
窈窕深⾕,时见美⼈。
碧桃满树,风⽇⽔滨。
柳阴路曲,流莺⽐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四、沉著 绿杉野屋,落⽇⽓清。
脱⼱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远⾏。
所思不远,若为平⽣。
海风碧云,夜渚⽉明。
如有佳语,⼤河前横。
五、⾼古 畸⼈乘真,⼿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
⽉出东⽃,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宗。
六、典雅 ⽟壶买春,赏⾬茅屋。
坐中佳⼠,左右修⽵。
⽩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可读。
七、洗炼 如矿出⾦,如铅出银。
超⼼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返真。
载瞻星⾠,载歌幽⼈。
流⽔今⽇,明⽉前⾝。
⼋、.劲健 ⾏神如空,⾏⽓如虹。
巫峡千寻,⾛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九、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畔,红杏在林。
⽉明华屋,画桥碧阴。
⾦尊酒满,伴客弹琴。
取之⾃⾜,良殚美襟。
⼗、⾃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空⼭,过⾬采蘋。
薄⾔情悟,悠悠天钧。
⼗⼀、含蓄 不著⼀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收。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荒。
由道反⽓,虚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苍苍。
真⼒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濯⾜扶桑。
从司空图的“冲淡”品论王维山水诗的“冲淡”美

抹余 晖射 人幽 暗的深林 ,斑斑 驳驳 的树 影照 映在 树 下的青 苔上时 ,小 片的光影 与大片 的幽暗形 成
整失落 的感觉 ,失衡 的情绪 ,减 轻尘 世带来的不幸与痛苦 。诗人把 自然作为知 己,向大 自然倾诉着生不得 志
的怨 愤 。 关 键 词 :王维 山水 诗 司空 图 冲 淡
文章 编 号 :10 07—68 2 1)0 —0 8 — 4 83(00 2 0 3 0 中图 分 类 号 :10 2 2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已违 ”展 现 了 “ 冲淡”美 是一 种 与 自然 同契 而心 领神会 的意境美 ,而决非 矫揉 造作 ,人 力之所 致
篁 ,美 日载 归 。遇 之 匪深 ,即 之 愈 稀 ,脱 有 形
的美 。正 所 渭 “ 羊挂 角 ,无 迹可 求 ” 。司空 图 羚 从 人格 的 角度 认 为 ,诗 人 要 平 居 淡 素 , 以默 自 守 ,少 思 寡欲 ,闲适 恬 静 ,涵养既 深 ,才能无 机
收 稿 日期 :20 —1 一1 09 l 8 作 者 简 介 :王 淮喜 , 男 , (9 l ) 18一 ,江 西 乐 平人 , 南 昌大 学科 学技 术 学 院 中 文 系教 师 ,硕 士 。
・
8 ・ 3
合 。同时 , “叶 ”美空 灵蕴籍 ,I折 幽深 ,其 7淡 I j f I 情感 和 意味不露 于言辞 ,而足巧妙 地隐藏 在审美 对 象身后 ,欣 赏者 必经超越 其形象 的感性 特征 而 探 求其 真味 。苏 轼说 :“ 发纤 穰 于简 古 ,寄至 味 于淡 泊 。 【 ”2 苏轼 对 冲淡 美在 其诗 文 中有 多次 论 及 ,如 “ 所贵 乎淡者 ,谓其外 枯而 巾膏 ,似淡 而 实美 ,渊 明、子厚之 流足也 。若 中边 皆柚淡 ,亦 何足 道 ” 【 司空 图本 人也 说 “ 美 常在咸 酸 之 。3 其 外” , “ 冲淡 ”美 的诗文 ,其 蕴涵需透 过字面 去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上)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上)《二十四诗品》是唐代司空图论诗的风格和意境的重要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重要影响。
司空图把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加以品评和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空图的《诗品》是对唐朝诗多样化风格的总结。
在名称上为了与钟嵘的《诗品》便于区别,习惯上又称为“二十四诗品”。
一、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体和用,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概念,指本体和作用。
司空图是崇信老庄哲学的,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虚无”,即“自然无为”之道,万物都是这“道”的表现和产物。
外腓,向外伸张。
真,真谛,本源。
《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体,道之真谛。
虚:虚无,道家以虚无为世界的本体,虚即指道;返虚,即返归于道。
浑:浑然一体的境界。
积:积累。
健:强。
雄,指至大至刚。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具备:笼罩。
横绝:横贯。
荒荒:苍茫广大的样子。
油云:流动的云。
寥寥:空阔的样子。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象:物象,即具体的事物。
环中:圆环之中,即中枢。
枢纽。
《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非强:不勉强。
持之不用强求,就会无穷尽地源源而来。
[译文]:浩大气势的发挥,因为道的真谛充满胸中。
如果与道浑然一体,便能不断加强无比刚强的力量。
那雄浑之气笼罩万物,横贯太空,像广阔苍穹上流动的白云,像无边原野上激荡的长风。
超然物外,掌握道的中枢,那雄浑气势不用强求,就会自然浑成而洋溢于诗章。
[简析]:“雄浑”一品属于“壮美”的范畴,诗人用“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这些生动的形象,来形容它气魄雄伟、汪洋浩瀚、长风过空、油云漫天的风格特点。
司空图认为,道家的清虚无为的“道”,是雄伟之气的本源,因而作者的思想必须与“道”浑然一体。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如论“纤铱”:“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称”风格。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人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而新意无穷。
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
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4.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 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 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 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 唐在独,落落玄宗。
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
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
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
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
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
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
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
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
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探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冲淡”的审美意境

探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冲淡”的审美意境作者:朱晓丽来源:《大观》2017年第10期摘要:司空图的“冲淡”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二十四诗品》中,其思想内核催生了司空图以“道”为体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并深刻影响着其诗文创作的审美取向。
他以一种超越性的美学意识和理论气度,将“冲淡平和”的诗道徜徉在自然化育、万物生成的宇宙整体观之中,建构了一个“思与境谐”“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存家园。
关键词:冲淡;审美意境;天人合一一、“平居淡素”:司空图“冲淡”思想的产生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文人诗文人生导向与最高理想。
司空图早年颇有济世安民的理想,希望有“忧天下而访于我者”能重用他,为振兴李唐王朝效犬马之劳。
然而动荡的时局将他的理想彻底粉碎。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坎坷的仕途经历使他退隐深山,以酒自娱。
他在《自戒》一诗中说:“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
取言于老氏,大辩欲讷言。
”他并不想置身于现实之外,但又不得不超脱于现实之外。
他是由悲观、痛苦、绝望而转向于佛老的任其自然、恬静冲淡、超然物外的。
介于这种矛盾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他淡泊超脱的精神境界体现在诗歌理论批评中,就形成了“冲淡平和”之美。
他在《二十四诗品》中把诗歌创作分为二十四品,看似风格多样,实际“冲淡平和”的思想似主线贯穿始终。
“淡”,不是浅谈寡味,而是“陶溶气质,消尽渣滓”所达到的高度和谐、浑成的境界。
看上去好像枯淡质朴,实际上却丰茂华美,它“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似韦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司空图用“平居淡素,以默自守”的态度,满饮宇宙间的冲和之气,然后心鹜八极“使万物莫不随其性”,从而虚静而一,顺乎自然,达成了独与鹤飞的审美理想。
二、“天人合一”:司空图艺术意境的创构(一)“执守太和”的宇宙整体和谐观冲淡,首先在于“执手太和”,探讨的是作家审美理想和其中蕴含的和谐之美。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谓太和,指天地阴阳汇合之处的最和淡的气静,“执守太和”,就在于维持胸中蕴含的宇宙自然、阴阳聚合的冲和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自然”、“飘逸”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自然”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
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飘逸”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
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並的。
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
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
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
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
诗人以“苍茫”、“遍”、“稀”这些词来渲染寂静的氛围,又用“新粉”、“落”、“烟火”、“处处”等传神的字眼,传递出大自然勃勃的气象和人们怡然自乐的精神面貌。
再如《山居秋螟》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
明净的自然美啊!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
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云: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过香积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
比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那一抹返照的夕阳,那被夕阳辉映的青苔,还有那只闻人声不见人影的深林,该可以勾起多少的遐想,该可以给人多少的审美享受!王维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了自己高尚其志、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
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
王维笔下的意境不是平面的、单一的、一成不变的。
他在创造客观山水的意境时,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浸染、感受,使客观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借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使“无我之境”变成了“有我之境”,从而构成一种艺术意象:为表其惆怅之情,空间物体失却了它们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披上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比如《华子岗》;为表其空虚静寂之感,时间似乎亦可停止流逝,比如《鹿柴》;随其意兴所至,空翠之色似乎可以润湿人衣,如《山中》;甚至于月光可以惊起小鸟,如《鸟鸣涧》;莓苔青色可以浸染人衣,如《书事》。
在诗人主观意兴之映照下,客观存在的山水景物变为心理意象,为表达诗人的情思服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讲究音响,以动写静,动静相映。
王维对大自然声响的处理,集中体现在音响上,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濞深涧中。
这里人闲、夜静、山空皆是从静态入手的,它们构成了春天山涧夜晚的静谧。
诗人又写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一个“惊”字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不仅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而且更加突出了山涧的宁静幽美,创造了“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又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高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步入茫茫山林,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中,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
有小径而无人行,听人声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围参天的古树和层峦迭嶂的群山,这是多么幽静空灵的境界!诗人描绘了幽静的山林景色,更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这钟声非但没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氛围。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相映,写出自己极为细致的感受,捕提一瞬间的动人景象。
如《山居秋暝》的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先是听到“竹喧”,才知道是“归浣女”,先看到了“莲动”才发现了“下渔舟”,诗人写出了先有所闻、后有所见的细致感受。
“竹喧”、“莲动”这些美的动态和美的音响,动静相衬,自然天成,既精妙入微,又含蓄隽永。
不难想象,在“竹喧”“莲动”过后,又是怎样的清静,这比单写静更富有诗意,更耐人寻味。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自然美和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王维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时代,堪称山水诗“正宗”。
其诗往往把实景与它所暗示、所追求的虚境融为一体,给人以最大的审美愉悦感。
同时,他的诗与他采用的某种物象间也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精神,使自我融合万物,又投影在色彩、意象、音响和语言中,营适了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使山水田园诗发展到了顶峰,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并占据重要一页的一位诗人。
李涯黄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