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思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一、地势总体变化(最直观):西高东低,举例说明——最西端咯喇昆仑山脉均高6000米,祁连山均高为4000 米,秦岭山脉2000-3000米之间,向东到华北平原平均海拔不到50米,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变化特征。
地势变化特征:我国地势由西向东下降呈阶梯状、跳跃式下降的特征,由两组山脉构成的地貌界限,把我国陆地划分为三级阶梯。
第一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体组成)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在我国具有大面积分布其中山地33%,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分布密集。
高原26%,主要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最高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海拔1000-1400米;黄土高原我国第三大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海拔在1500-2000米。
云贵高原我国第四大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发育,海拔1-2千米。
盆地19%,主要分布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国第一大内陆盆地,分布有达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半封闭内陆型盆地,操场辽阔,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青海省北部,是典型的断陷构造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巨型内陆盆地。
各种矿产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面积较柴达木盆地稍大,相差不大,位于四川省东部,典型的构造盆地,沉积有大量的紫红色砂页岩,有“红(紫)色盆地”之称。
平原12%,平原地势低平,坦荡。
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主要分布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盆地。
其他面积相对较小的平原还有珠江三角洲平原、成都平原、河套平原等。
丘陵10%,北方主要是分布在辽东半岛辽东丘陵,山东半岛的山东丘陵,在南方地区分布较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包括江南丘陵、闽浙丘陵及两广丘陵。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中国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特征软件二班欢欢摘要: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著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著名地貌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
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
广西、和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围,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
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湾,湾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
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的基本特征

冰川地貌
冰刃 碛脊 阶、冰 地悬川 等谷的 冰、消 蚀形长 、谷进 冰、退 碛终还 地碛形 貌、成 。侧冰 斗 碛、 、角 底峰 碛、 、 U
最米 发, 达使我 的我国 国国现 家成代 。为冰 全川 球总 中面 低积 纬达 度 现 代平 冰方 川千 58523
我国的沙漠戈 壁主要分布在北 部,包括西北和 内蒙古的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总 面积达128万平方 千米,约占全国 面积的13%。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 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 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脉 ②东西走向的山脉 ③北西走向的山脉 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 地貌的特色。 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 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卡 斯 特 地 貌
坚硬的厚层砾 岩和砂砾岩,经流 水沿断裂和节理侵 蚀,形成许多峭壁 悬崖、山峰林立的 丹霞地形;岩性比 较松软的砂页岩, 则形成地势比较低 缓的丘陵,从而构 成江南地区独具特 色的红层地貌。
丹 霞 地 貌
我国有600多座 火山,火山锥一般都 不大,而且多成群分 布。各火山锥附近常 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 台地分布,形成火山 地貌。我国的火山群 除昆仑山西段和中段 4处在西部外,其它 主要分布在东部北东 向与东西向构造带交 汇地区。
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 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 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 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 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章地貌-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

• 4.人类活动因素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三章 气候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对河流的显 著影响:
1.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均发源于第 一、二级地形阶梯上。沟通了东西 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之 前的联系
2.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地段,水 力资源丰富
3.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分布,基本上 与我国河流平行,因此增加了河流 径流年内分布的集中程度。
第四纪黄土 构成的黄土 地貌区。地 表支离破碎。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 和变质岩常大面积裸露, 构成崇山峻岭,危岩峭 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 岩为主,如黄山、华山。
地表初露的喷出 岩以基性的玄武 岩为主,他们多 是第四纪火山喷 发活动形成的岩 溶岩流。如长白 山天池、海南岛 北部。
贵州、广西一代古生 代碳酸岩层深厚,形 成喀斯特地貌。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 1.我国山脉分布具有规律性,他们即使中国地貌的骨架也 是重要的地理界线。
(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 2.网络装的地貌轮廓
•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分
布于西部 • (3)四大盆地分布近东西向,分
布于中西部 •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 (5)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西北内陆干旱地 区,干燥剥蚀和 风力作用是主要 的外营力。
东部地区降水充 沛、流水侵蚀堆 积作用是主要的 外营力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因素
• 古气候条件下遗留的地貌痕迹
• 第四纪期间发生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气候变化剧烈,深 刻影响这地貌外营力,影响我国地貌发育。(如:沙漠、 黄土、海平面升降、红色风化壳、喀斯特地貌······)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中国地理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貌结构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一)地势格局
1、基本特征 2、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高亢、起伏显著 以山地高原为主体 水文、气候、交通、经济
(二)地表结构特征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 3、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
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
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及沙漠、沙地
注记法,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 型,不同字体反映不同等级
中部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5、丘陵散布于东部
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
分布、形态特征、成因
(一)黄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三)红层地貌
(四)风成地貌
三、中国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 基本结构
1、晚近时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 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 2、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 方向
(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
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
(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1、结晶岩 2、沉积岩 3、岩浆岩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1、微地貌的变化
2、小地貌的变化
3、中地貌的变化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中国位于东亚,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东临东海和黄海,南界琼州海峡与南海相望,西濒中亚的帕米尔高原和阿尔泰山脉,北至东北平原和阴山山脉,同时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和高山地带。
中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东临太平洋,是连接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桥梁。
它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相邻,地处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中国的地理位置还使其成为气候、生态和地质多样性的宝库,有世界上最大的冰川、高原和河流。
中国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包括了平原、高原、山脉、丘陵、湖泊、河流等。
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广大的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平原地区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拥有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资源。
中国的西部则是高原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这些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较为险峻,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植物物种。
中国还拥有众多的山脉,著名的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秦岭、太行山等。
这些山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壮丽的自然风景,还对中国的水资源和气候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国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达到了8844.43米,是世界著名的登山胜地。
除了山脉和平原,中国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著名的有长江、黄河、西湖、洞庭湖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重要支撑。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非常丰富多样,这使得中国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国家。
中国地理(第二版)赵济王静爱

《中国地理》第一章绪论1.中国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季风影响显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历史发展独特、人类影响活动深刻,资源丰富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迅速地域差异显著。
第二章自然结构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二、①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②山脉众多,起伏显著(南北,东西,北西,北东)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中国地貌格局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及其影响:三、中国水热结构的特征:1.气温:冬季西北风,极地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南北差异大夏季东南风,气温上升,暖湿气团控制,全国气温上升2.降水:①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②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其特点是:降水量越大变率越小;降水量越小变率越大(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和季节,降水变率小;湿润地区雨季;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山地迎风坡背风坡)四、几种天气变化及影响1.寒潮:①成因:北极地区冷空气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造成大风降温风速猛增,偶尔伴有雨雪天气②影响:在黄河以南地区冻雨给交通、通信、工业带来影响;很多地区出现冻害,有时的暴风雪甚至给牧区带来严重灾害2.梅雨:成因:初夏太平洋副高脊北移到北纬20度附近此时大陆低压强青藏热低压形成,西南季风盛行,而中纬度冷空气南下锋面发生波动造成江淮流域降雨3.台风:赤道辐合带和东风波,使大量湿热空气上升释放潜热五、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②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③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④土地利用强度大退化现象严重⑤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六、土地资源结构1.耕地数量与质量:①总体偏低,分布集中,经济发展区域与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复合②中部东部地区等别较高,西部东北地区等别较低耕地限制类型:受洪涝限制、盐碱限制、土质过黏过沙的限制、水分限制与温度限制2.后备耕地资源:①后备耕地资源数量与分布a.区域分布:以西北干旱地区最多,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较少且分布零散;b.社会经济: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开发历史短经济欠发达地区;c.水热条件:一年一热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②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较差可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改良困难)七、中国水资源特征:1.总量大,类型多2.时空分布不均①空间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布:受季风环流影响,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水资源总量: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中国地下水划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岩溶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
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
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与祁连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为弟二级地形阶梯。
在第二级地形阶梯边缘的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第三级地形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自北而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这里地势低平,长江以南为低山丘陵,广大地区海拔不超过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与低缓的丘陵、低矮断续相连的低山交错分布。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的1/3。
从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部的沿海地带,从最北的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大大小小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着地貌形态类型空间分布的格局。
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岖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内,连同起伏和缓的丘陵合计来算,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分布范围广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南北走向的山脉、②东西走向的山脉、③北西走向的山脉、④北东走向的山脉。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
分布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