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图片

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理解 (共4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毛泽东
1.毛泽东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10分)
答案解析:毛泽东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师道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认为尊敬
老师是一种美德,而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真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描写了什么风景?(10分)
答案解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寒山石径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景色,有远处村庄
炊烟袅袅,石径斜斜通向远方的高山,枫林中的晚霞和霜叶呈现出一种静美的景色。
二、作文 (共60分)
请根据以下题目,以自己的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青春是什么?(60分)
答案解析: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的定义和内涵。
在文章中,可以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谈谈对青春的理解,可以从青春的激情与活力、青春的责任与担当、青春的梦想与追求等方面展开论述,表达对青春的热爱和珍惜。
通过以上试卷题目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高三语文试卷旨在考查学生对文
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3高三语文试卷

2023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
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
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
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
”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个“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境界是舞、台艺术所特有的,在中国绘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这是关于舞台艺术与绘画相通之处的论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只要是赫赫名迹就都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
B. 中国舞台表演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不需要环境布景。
C. 中国舞台表演中,演员通过程式手法等表达情感行动,能让观众忘掉布景要求。
D. 中国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特有的“真境逼而神境生”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在多幅名迹中都有体现。
B.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的优越性与中国绘画艺术和诗的意境相通。
C. 中国舞台表演中少量的道具桌椅等不会影响到“真境逼而神境生”境界的达成。
D. 中国绘画艺术中“真境逼而神境生”的境界是因为删略了背景的刻画。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中国舞台表演“真境逼而神境生”的一项是(3分)()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分)5. 中国绘画艺术、舞台艺术和诗的意境相通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年湖北省高三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湖北省高三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
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
“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
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
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樊)。
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
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
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
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王前《道德可以被物化吗?——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评介》)材料二:近年来,道德物化思想颇具影响,它最早是由汉森·阿克特豪斯提出,而后主要由他的学生维贝克继承与发展。
尽管维贝克受到过诸多思想的启发,但他直接继承的是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思路。
伊德认为人的当代处境,表现在人总是受到技术调节,扼要地讲,就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调节我们的微观知觉。
以视觉为例,在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人的视野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些图像信号被边缘化,隐没在背景下,群星看不到了;而有些信号则被放大,呈现在焦点中,人们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
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缩小结构对视觉知觉进行了整理,在此过程中,技术对视觉进行了建构。
2024新高考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台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评估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于下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鲁迅不忌惮暗黑,他在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野草》里多次提到夜,一半以上篇目是写夜间或是与夜梦相关的景、情和思,在“昏沉的夜”,追逐着“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的“碎影”(《好的故事》),在“奇特而高”的“鬼䀹眼”的秋夜里,目睹各种生命化的场景,感知各种蓬勃的生命现象碰撞和交汇(《秋夜》);怀抱着希望,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希望》);在深秋的夜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腊叶》)……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不同常人的世界。
夜,消停了噪杂,隔绝了纷扰,却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丰富新空间。
习惯于为熟睡人们疏忽。
或无感的夜的时空中,鲁迅发现了此间有着白昼一般挣扎的生命气息,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夜,夜的暗黑,是鲁迅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二度以英暗寓的夜景,是鲁迅掏筑的别样的文学景观。
显然,无论借助实景还是虚设幻境,鲁迅手夜的意象,夜间的场景的钟爱,甚至对夜晚的迷恋,不同于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也远离了“仲夏夜之梦”式的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
鲁迅的“夜”,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鲁迅之爱夜,爱夜间的真实和赤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不管是怎样的目的,夜都能给与人们内心真实的需要以庇护。
夜,即使暗黑,却呈现了世界和人心的真实样态,这是白天的各种社会面具和角色装扮后所看不到的真实。
相对于虚伪矫饰和伪装成光亮、实则为真正大黑暗的白天,鲁迅更喜欢夜,更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光明”,也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恩惠”(《夜颂》)。
以此曲笔赞颂暗夜而直抒胸臆地祈盼光明,在鲁迅看来,向往光明是人们共有的,而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能够直面黑暗,在暗夜中生存、探索或抗争才更为紧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2013.12.注意事项及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公仆./前仆.后继折.腾/百折.不挠着.重/不着.边际B.复辟./开天辟.地累.赘/硕果累.累结.实/张灯结.彩C.沤.肥/呕.心沥血拮.据/佶.屈聱牙框.架/匡.国济民D. 觊.觎/光风霁.月悲怆./满目疮.痍伉.俪/沆.瀣一气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9月19日,市教育局召开市直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市直学校德育工作,并仔细解读了市直班主任的职级评定。
B.针对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执意拍卖中国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行为,由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阻止拍卖进入法律程序。
C.本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省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瘦肉精”喂养生猪,生猪经销者伪造检疫合格证逃避检验所造成的。
D.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突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多样性,并在摒弃唯分录取、实行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进行了积极尝试。
3.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超过30个字。
(5分)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4分)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
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
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
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
截止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
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
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这幅画的寓意。
(4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
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
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
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
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
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
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
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
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
久系逾冬,会赦出。
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
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者,不能下。
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
相上书谏曰:“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
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
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上从相言而止。
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魏相传》有删节)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传:客舍B. 收捕,案.致其罪案:考问C. 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过:过错D. 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惟:思考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丞不以.时谒策之不以.其道B. 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何.浅薄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D. 欲因.匈奴衰弱因.利乘便,宰割天下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魏相担任茂陵令的时候,怀疑御史大夫的一个宾客有奸诈,就把他抓起来审清情况,按罪处罚,并且还趁机把茂陵好好治理整顿了一番。
B. 有人诬告魏相滥杀无辜,河南的官兵、老弱百姓都帮他说情。
但是,大将军霍光还是为了车千秋儿子辞职的事情治了他的罪。
C. 汉宣帝想要攻打匈奴,魏相进言认为师出无名不宜攻打,但最终宣帝还是听从其他丞相的建议阻止了魏相的劝言。
D. 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在河南太守任上,他整顿吏治,禁止奸邪,豪强无不畏服。
虽然后来身陷牢狱,但宣帝即位后,他被重新任用为茂陵令,进而升任为御史大夫。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4分)▲(2)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3分)▲(3)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
(3分)▲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朱敦儒①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4分)答:▲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2分)答:▲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⑵▲,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⑶去来江口守空船,▲。
(白居易《琵琶行》)⑷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⑸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⑹▲,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⑺▲,自知者明。
(《老子》)⑻▲,患不知人也。
(《论语》)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秋日笔记尚建荣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
要不是它轻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
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
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
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
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
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
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我突然想起秋天的寒意在一点点加重。
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
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
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
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
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
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
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
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
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
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
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身,这只在秋天快在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
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
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撤向哪里?11.文章第二段描写金铃子的情状,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答:▲▲▲12.文章引用了《豳风·七月》中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1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思想内涵。
(4分)答:▲▲▲14.文章多次直接描写金铃子,请结合金铃子的象征意义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央视《新闻联播》是中国的脸。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新闻联播》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新政即将启动的消息传出,会引来中外舆论那么强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