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简史·菩提树

合集下载

国文·小学·典故大全:菩提树_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大全:菩提树_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菩提树
用典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坛: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全文: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 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何人得心法, 衣钵在曹溪。ຫໍສະໝຸດ 谢谢您对 传统文化的关注!
国文·小学·典故: 菩提树
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菩提树
相关人物: 释迦牟尼。
国文·小学·典故:菩提树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摩 揭陀国上》:
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华钵罗之树也。昔 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 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焉。 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 双。

婆罗树 典故

婆罗树 典故

婆罗树典故婆罗树,又称菩提树,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树木,与佛陀的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在佛教经典中被称为菩提树,源于佛陀在悟道的时候所坐的树木,被赞誉为智慧树,成为佛教文化中的象征之一。

根据佛教经典的记载,佛陀在悟道之前,一直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苦苦追寻。

在某个晚上,佛陀在菩提伽耶树下静坐冥想,发誓不离开树下,直到悟道。

传说佛陀坐在菩提树下,度过了七个星期的苦行,最终在这棵树下达到了解脱,获得了完全的觉悟。

这一事件被称为佛陀的“悟道”,也被视为佛教的创世之时。

婆罗树在佛教文化中被视为佛陀的故事的象征。

佛陀的悟道之树,被佛教徒视为一颗神圣的树木,拥有特殊的灵性和能量。

许多寺庙和佛教道场都会种植婆罗树,供信众供奉和敬拜。

这些树木不仅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被视为佛陀的化身。

婆罗树在佛教教义中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象征着觉悟和智慧的力量,代表着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

佛陀在悟道之前,经历了无数的苦行和修行,最终在菩提树下找到了解脱的道路。

因此,婆罗树也被视为佛陀智慧的象征,是佛教徒学习和追求智慧的灵感之源。

除了佛教的背景外,婆罗树也在其他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印度教中,婆罗树被称为阿什瓦塔,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和连接天地的树。

在印度教的神话传说中,婆罗树是宇宙的轴心,支撑着世界的存在。

它被视为神圣的树木,被供奉和崇拜。

婆罗树的典故不仅仅局限于佛教和印度教,它也在其他文化和宗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婆罗树被视为吉祥和幸运的象征,被广泛种植和崇拜。

人们相信,婆罗树的存在能够带来福报和祝福,保护他们免受邪恶和不幸的侵袭。

总之,婆罗树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是佛陀悟道的见证,象征着智慧和觉悟的力量。

婆罗树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被崇拜和供奉。

无论在佛教还是其他文化中,婆罗树都是一颗神圣的树木,代表着人们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禅宗简史·一花五叶

禅宗简史·一花五叶

云 岩 昙 晟
洞 山 良 介
有 伴 即 来
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 未审马祖还来否? 众皆无对。 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 泉曰:此子虽后生, 甚堪雕琢。 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消 灭 寒 暑 的 妙 法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师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曰:如何是无寒暑处。 师曰:寒时寒杀阇黎, 热时熱杀阇黎。
任 运 第 七
石饥 淡 柳 上餐 烟 岸 山渴 芳 春 童饮 草 波 睡随 绿 夕 正时 茸 照 浓过 茸 中
相 忘 第 八
白月 人 白 云透 自 牛 明白 无 常 月云 心 在 任云 牛 白 西影 亦 云 东白 同 中
独 照 第 九
归拍 一 牛 来手 片 儿 犹高 孤 无 有歌 云 处 一明 碧 牧 重月 嶂 童 关下 间 闲
鞭红牛骑 绳日也牛 空三空已 顿竿兮得 草犹人到 堂作也家 间梦闲山
第 八 图 人 牛 俱 忘
到红碧鞭 此炉天索 方焰辽人 能上阔牛 合争信尽 祖容难属 宗雪通空
第 九 图 返 本 还 源 水庵争返 自中如本 茫不直还 茫见下源 花庵若已 自前盲费 红物聋功
第 十 图 入 尘 垂 手
直不抹露 教用土胸 枯神涂跣 木仙灰足 放真笑入 花秘满廛 开诀腮来
未 牧 第 一
谁一 奔 狰 知片 走 狞 步黑 溪 头 步云 山 角 犯横 路 恣 佳谷 转 咆 苗口 遥 哮
初 调 第 二
犹从 一 我 得来 回 有 山劣 奔 芒 童性 竞 绳 尽难 痛 蓦 力调 加 鼻 牵制 鞭 穿
受 制 第 三
牧手 渡 渐 童把 水 调 终芒 穿 渐 日绳 云 伏 自无 步 息 忘少 步 奔 疲缓 随 驰
谭 嗣 同
敬安

佛陀悟道的菩提树

佛陀悟道的菩提树

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见证佛陀'成道'的那棵菩提树,不仅是'大彻大悟'的象征,也有着神话般的经历。

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的王子,因不忍看到世人受苦受难遂出家苦修,寻求帮助世人脱离苦海之道。

他先是在森林里苦修了6年,日食一麻一麦,但即便已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仍未悟得解脱之道。

约公元前531年,35岁的他结束苦行,前往尼连禅河沐浴,因太过虚弱倒在河边,一位好心的牧羊女苏嘉塔恰好经过,看到如此情景便奉上乳粥。

悉达多食后恢复了一些体力,随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毕钵罗树下打坐静思,并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则终身不起。

就这样,他在大毕钵罗树下面对东方盘腿端坐,思考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终于大觉大悟。

菩提伽耶菩提树此后,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和佛陀(意为觉悟者),而毕钵罗树,也被世人尊为菩提树(菩提意为觉悟、智慧)。

菩提迦耶的这棵菩提树,被视为佛陀的化身,象征着佛陀的精神,吸引了各地虔诚信徒纷纷到此朝拜,此树也成为佛教信众们朝圣的一个中心。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纪念佛陀悟道,紧挨着那棵菩提树建了佛塔。

千百年来该塔历经坎坷,屡遭损毁,又屡次重建。

最初的圆塔,后来也演变为方尖塔。

14世纪后,主塔又因战争和洪水等原因被埋没数百年。

19世纪中叶,根据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的记述,在菩提伽耶进行发掘时,又重新找到那座复修多次的佛塔,即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摩诃菩提寺。

菩提伽耶菩提树现在,摩诃菩提寺每天这里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信众在树下参禅打坐,也有众多的游客来此静思、拍照留念。

佛陀就是在这里悟道的,但菩提树已不是当年的那棵菩提树。

确切地说,是当年那棵菩提树的孙子。

菩提伽耶圣菩提树伴随佛陀悟道的那棵原树,在当年随着摩诃菩提寺一同遭破坏。

不过,由于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曾带着原树的枝条至斯里兰卡栽种,因此在1880年,当英国考古学家同意重建摩诃菩提寺时,便从斯里兰卡取来树枝,反过来插枝于佛陀成道处,令菩提树重生。

菩提树的宗教内涵

菩提树的宗教内涵

菩提树的宗教内涵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认为菩提树是神圣的。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Pippala),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为“觉悟”。

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们还经常在菩提树下思考。

一棵位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种植于公元前288年,据说源自释迦牟尼在下面觉悟的那棵菩提树,是目前有确定年龄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被子植物。

菩提树是印度的国树,台湾花莲的县树。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据《大唐西域记》佛陀成道后,在菩提树下踱步七日,异花随迹,放异光明。

为报树恩,目不暂舍,故此瞻望。

这时有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十分殊胜,人天欢喜。

为此,信众们常常带着鲜花等物品来供养佛陀。

佛陀常常外出说法,信众有时遇不上世尊,他们很扫兴。

后来阿难陀把这件事告诉佛陀,佛陀对阿难说:“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

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

”留学佛子释本性说:“佛门中,菩提树是圣树。

因为,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见菩提树如见佛。

因此,礼拜菩提树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指诸佛成道处的树木。

又称觉树、道树、道场树、佛树、思惟树。

《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曾列出被视为菩提树的十六种大树的名称。

同书卷五亦列出过去七佛的菩提树。

即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佛教圣树——菩提树

佛教圣树——菩提树

佛教圣树——菩提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

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

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

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

禅宗简史·中土二三

禅宗简史·中土二三

六 祖 肉 身
附:菩提本无树
荜 钵 罗 树
荜 钵 罗 树 的 树 枝
荜 钵 罗 树 的 树 叶
荜 钵 罗 树 的 气 根
释 迦 悟 道 荜 钵 罗 树 下
荜 钵 罗 树 下 的 战 斗
释 迦 悟 道 处 , 今 人 膜 拜
光 孝 寺 前 的 菩 提 树
青青菩提树
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 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 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 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 咦……噢…… 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 愿此身化作菩提, 护众生,光照千古。
皮 肉 骨 髓
只 履 西 归 图
二 祖 慧 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慧 可 忏 罪
士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 尚忏罪。 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 法僧住。
佛 法 无 二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 审何名佛、法? 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 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 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 然,佛法无二也。 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 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五 祖 弘 忍
佛 不 分 南 北
祖问曰:汝自何来? 卢曰:岭南。 祖曰:欲须何事? 卢曰:唯求作佛。 祖曰:岭南人无佛性, 若为得佛? 卢曰:人即有南北, 佛性岂然?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 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六 祖 慧 能
禅 意 人 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彭剑
禅宗简史
禅 宗 简 史 一、祖师西来 二、西天四七 三、本土禅机 四、东土二三 五、一花五叶

菩提树下分集介绍

菩提树下分集介绍

菩提树下分集介绍一、菩提树的起源菩提树(scientific name: Ficus religiosa)是一种常见的乔木,属于桑科榕属,原产于印度次大陆。

菩提树因其在佛教传说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

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在悟道时,就是坐在菩提树下。

由于菩提树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被视为佛教的圣树。

二、菩提树下的寺庙菩提树下是佛教信徒朝拜的重要场所之一。

许多佛教寺庙都会在庙内种植一棵菩提树,并供奉菩提树下供人们朝拜。

在这些菩提树下,信徒们会举行佛经讲解、禅坐冥想等活动,以感受菩提树的神圣与宁静。

2.1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Bodh Gaya)是全球最重要的佛教朝圣地之一,也是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

在菩提伽耶,有一棵据称是释迦牟尼菩提树的后代。

每年,无数来自各地的信徒慕名而来,坐在菩提树下,冥想、祷告和寻求悟道的体验。

2.2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佛像坐落在菩提树下的灵宝寺中,被誉为大地上的菩提树下。

乐山大佛的背后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和信徒来此参观朝拜。

2.3 菩提树小品除了大型佛教寺庙外,许多家庭或者庭院中也会种植菩提树。

这些小型的菩提树下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提供宁静的环境供人们冥思静坐。

在菩提树下,人们可以远离纷扰,静心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三、菩提树的象征意义菩提树不仅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其他文化和宗教中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3.1 智慧与觉醒菩提树象征着智慧与觉醒。

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完成了对生命真谛的体悟,也就是获得了智慧和觉醒。

因此,菩提树成为佛教徒寻求智慧与觉醒的象征。

3.2 繁荣与幸福在印度教中,菩提树被视为繁荣与幸福的象征。

人们相信,在菩提树下举行婚礼能带来婚姻的幸福和繁荣。

因此,许多印度人会在婚礼上摆放菩提树的图案,以祝福新人。

四、在菩提树下寻求内心宁静与智慧4.1 冥想与冥思菩提树下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可以进行冥想和冥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 意 人 生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彭剑
附:菩提本无树荜 钵 ຫໍສະໝຸດ 树荜 钵 罗 树 的 树 枝
荜 钵 罗 树 的 树 叶
荜 钵 罗 树 的 气 根
释 迦 悟 道 荜 钵 罗 树 下
荜 钵 罗 树 下 的 战 斗
释 迦 悟 处 , 今 人 膜 拜 道
光 孝 寺 前 的 菩 提 树
青青菩提树
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 青青菩提树,宝象庄严处, 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 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苍翠如故.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 仰参菩提树,遥望故乡路, 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 几多朝朝暮暮,漫漫云烟无数. 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 历经坎坷终无悔,未教年华虚度. 咦……噢…… 噢 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 面对大千世界,功过从何数, 愿此身化作菩提, 愿此身化作菩提, 护众生,光照千古. 护众生,光照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