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论文

合集下载

罪与罚的作文

罪与罚的作文

罪与罚的作文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善与恶的斗争。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艰难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命运。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主人公罪行的压力和内疚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罪行与后果、复仇与救赎等方面探讨《罪与罚》呈现的罪恶与惩罚之间的关系。

首先,陀斯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科洛夫斯基的故事来揭示个人的道德观念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罗斯托科洛夫斯基一直摆脱不了自己犯罪的阴影,内心始终被罪孽所困扰。

在小说中,他试图找到一种救赎的方式来平息内心的负罪感。

通过描写罗斯托科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罪行的艰难反省和挣扎,陀斯妥耶夫斯基展示了罪恶所带来的内心痛苦,并探讨了良知与罪责之间的关系。

其次,小说亦通过描述罪犯及其罪行所带来的种种后果,阐述了罪行必然会受到惩罚。

无论是物质上的损失,还是精神上的痛苦,罪行的果报始终存在。

在小说中,罗斯托科洛夫斯基为了自己的生活和自由,付出了极高的代价,这种代价最终成为了他的精神创伤。

这种罪行所引发的后果不仅对于罪犯本人,也影响了他周围的人。

通过描绘这些后果,小说引导读者思考行为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并警示人们谨慎选择,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复仇与救赎是《罪与罚》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罗斯托科洛夫斯基在实施罪行后,曾试图解救并改变一位年轻妓女索妮娅的命运。

通过这个角色,陀斯妥耶夫斯基探讨了罪人是否有机会得到救赎的问题。

虽然罗斯托科洛夫斯基的罪行不可饶恕,但他在与索妮娅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并试图通过帮助索妮娅来补偿自己的罪行。

这种对救赎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总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主人公罗斯托科洛夫斯基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罪恶与惩罚之间的关系。

小说通过揭示个人道德观念、罪行与后果、复仇与救赎等方面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与善恶的边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引导自己正确对待道德与罪恶的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为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

罪与罚:犯罪、救赎与人性探讨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圣彼得堡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罗迪托·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路历程,深入地探讨了犯罪、救赎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讨论。

罪:犯罪行为及其影响犯罪在《罪与罚》中是一个核心主题之一。

拉斯科尔尼科夫因贫困和思想偏激而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小说生动描绘了他所犯下的谋杀案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内心的折磨和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通过描述犯罪行为及其影响,作者试图向读者展示权衡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所带来的挣扎和冲突。

罚: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作为一个心理小说,《罪与罚》深入探讨了罪恶和救赎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斯科尔尼科夫以一种犯罪行为背负着巨大的罪恶感,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整个故事中得以逐渐展现。

同时,小说通过其他角色的形象也表达了对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的思考。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描写向读者传达人性本质中冲突和挣扎的普遍性。

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与反思《罪与罚》不仅是一部社会和心理描写的小说,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及其他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举止,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提供了关于个体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人类存在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素材。

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选择和信仰的反思,并探索人性中善恶之间永恒而复杂的纠结。

结论《罪与罚》以其深刻而复杂的犯罪、救赎和人性探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通过对犯罪行为及其影响、善恶对立和救赎观念以及人性内心世界的剖析,这部小说引发了无数读者关于道德、责任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欲望与实现社会正义之间,我们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挑战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1.Dostoevsky, F. (1866). Crime and Punishment.2.Jones, M. L., & McDuff, D. (2003). Introduction to Crime andPunishment. In Dostoevsky's Crime and punishme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pp. 7-33). Routledge.3.Frank, J. S. (2017). Dostoevsky's treatment of the theme of freedomin his novel "Crime and Punishmen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and Education, 04(01), 7-19.。

《罪与罚》中的道德选择与后果探究

《罪与罚》中的道德选择与后果探究

罪与罚中的道德选择与后果探究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

该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道德抉择和后果,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罪恶、惩罚等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本文将围绕《罪与罚》中的道德选择和后果展开讨论,并分析这些选择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道德选择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被贫困逼迫下犯下了杀人罪行,但他同时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道德上的抉择。

他不断思考自己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代价,以及是否应该向警察坦白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这些道德选择既是他个人内心挣扎的体现,也是他对于社会规范和伦理价值的思考。

道德选择的影响与后果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作出的道德选择直接影响了他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命运。

通过杀人而获得的金钱,使得他能够过上优越的生活,但也导致内心负罪感的增加,并引发了不断的恐惧和焦虑。

他最终决定向警察坦白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这个决定不仅使得他获得内心的解脱,而且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透过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这个案例,读者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道德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对道德选择与后果的反应在小说中,社会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作出不同道德选择和承担后果时有着种种反应。

有些人看重法律和公正,在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坦白并接受法庭审判后表示肯定;而其他一些人则持怀疑态度,认为他的态度并非纯粹的道德选择,而是出于个人利益或内心压力。

作者通过描绘社会对道德选择与后果的反应,进一步探讨了道德、正义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

结论《罪与罚》中的道德选择与后果探究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道德挣扎以及面对罪行所需承担的后果。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道德选择,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对于个体而言,正确的道德选择可能带来真正的内心解脱;对于社会而言,不同的道德选择和后果也在塑造着整个社会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罪与罚》的作文

《罪与罚》的作文

《罪与罚》的作文在文学作品中,人性的众多层面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探讨。

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中,主人公罗迪翁·罗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使读者们能够深入思考罪恶与道德的边界,人性的微妙之处以及对罪行的赎罪与救赎。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展开论述,体现《罪与罚》对人性的深度洞察。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如实刻画的手法揭示了罗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罗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犯下谋杀罪行的年轻人,他不断在内心与自己进行斗争。

作者通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思维活动和对话等手法,生动地展示了他内心的阴暗面和良知的斗争。

例如,在他准备实施谋杀之前,他的内心时常充满了恶念和罪恶感,但又随即转变为轻松和满足。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罗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描写不仅在情感层面上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展示了人性在道德诉求和罪恶冲动之间的挣扎。

其次,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罗斯科尔尼科夫的遭遇,探讨了罪行带来的后果以及对罪行的赎罪。

罗斯科尔尼科夫虽然通过杀戮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欲望,但随之而来的是持久的精神痛苦。

他多次尝试通过隐藏罪证来摆脱惩罚,但内疚感和压力却不断地折磨着他。

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开始逐渐认识到罪行对自己的摧毁性影响,内心不断产生改变。

最终,罗斯科尔尼科夫在警察局内坦白自己的罪行,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后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样的描写,呼吁人们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罪行,并通过悔过和道歉来寻求内心的救赎。

此外,通过罗斯科尔尼科夫与其他人物的互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善意的可能性。

尽管罗斯科尔尼科夫自己深陷罪孽之中,但他与一些次要人物之间出现的友谊和爱情,使他逐渐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温暖和关爱。

无论是与索尼娅的感情纠葛,还是对朱斯基的帮助和感激,都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这些细节展示了人性中存在的复杂性,以及通过善行和关怀能够解救和救赎被罪行笼罩的心灵的可能。

《罪与罚》:罪恶的心理困境与道德的内外斗争

《罪与罚》:罪恶的心理困境与道德的内外斗争

罪与罚:罪恶的心理困境与道德的内外斗争1. 引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杜涅茨科夫斯基的罪恶心理和道德挣扎,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伦理面貌。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罪与罚》中所呈现的罪恶心理困境和道德内外斗争。

2. 罪恶心理困境2.1 主人公杜涅茨科夫斯基的犯罪动机杜涅茨科夫斯基因贫困而选择犯罪,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剥夺富人并用于给予穷人。

这种动机带来了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和压力。

2.2 杜涅茨科夫斯基的衍生情绪和心理变化在实施犯罪后,杜涅茨科夫斯基被强烈愧疚感所困扰,同时又体验到一种奇特而令人兴奋的满足感。

他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展现了罪恶行为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影响。

2.3 内心挣扎与罪责意识杜涅茨科夫斯基在罪恶之后痛苦地挣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渐体验到了深刻的罪责意识。

这种挣扎和罪责意识是他内心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3. 道德的内外斗争3.1 社会道德与法律约束《罪与罚》展现了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的约束力。

作为一个犯罪者,杜涅茨科夫斯基面临着来自外部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和制裁。

3.2 个人道德观念与抉择杜涅茨科夫斯基通过自己内心对善恶、公正与否等价值观念的思考,最终做出了一系列艰难而复杂的抉择。

这些抉择既受到外在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个人内心真实需求和动机的影响。

3.3 道德救赎与对内心的安宁通过悔罪和自我救赎,杜涅茨科夫斯基试图摆脱罪恶的心理困境,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修复。

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真正的忏悔和救赎的重要性。

4. 结论《罪与罚》深刻探讨了罪恶的心理困境和道德内外斗争。

通过主人公杜涅茨科夫斯基的经历,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伦理面貌。

同时,《罪与罚》也促使读者反思自身道德观念,并提醒我们在道德选择上要保持谨慎与审慎。

初中议论文作文:《罪与罚》赏析

初中议论文作文:《罪与罚》赏析

《罪与罚》赏析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声誉。

这部充满着感人色彩的小说刻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分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

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的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他于1821年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医生家庭,一声充满传奇,是一名激进的农奴解放运动的支持者。

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被沙皇判绞刑,临刑前一刻钟被改判到西伯利亚服刑。

出狱后,他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时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和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才写出了如此感人至深。

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刻画最细致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拉斯柯尼科夫是一名善良穷苦的大学生。

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好不容易弄来的一点钱,当他得知穷苦的人因没有钱而痛不欲生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钱悄无声息地放在了穷人家的窗台上。

他救助穷困的索妮娅一家,不息一切为妹妹,母亲着想。

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善良的拉斯柯尼科夫为何要杀人呢。

原来他经常受到伊万诺夫老板娘的盘剥,而被害的人不仅有拉斯柯尼科夫,还有许许多多穷苦的人们,他在痛恨老板娘之余,听到了人人都在骂她,于是他就萌发出了,“大家都正在盼望着一个高尚的人伸张正义,一个勇敢的人去杀死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的念头。

在除恶以后,他错就错在有把无意中看到这一切的老板娘的妹妹杀掉。

但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是的心里反映。

杀人以后,拉斯柯尼科夫饱受了心里的折磨,他生重病,精神崩溃,甚至是失魂落魄,恶梦连连。

幸好他遇到了善良的警察官,让他有了自首的机会;改变他一生的女孩索妮娅,给了他无限的爱;爱他,鼓励他的妹妹,让他自首。

作者对拉斯柯尼科夫的刻画,正是在告诉我们,人世间需要爱,人世间充满爱,爱能感化一切,爱会拯救一切。

《罪与罚》

《罪与罚》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它以深刻的洞察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故事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在道德和良心的边缘徘徊,陷入了罪与罚的困境中。

他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同时,也让我思考起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本质。

小说通过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后的内心煎熬和自我救赎的描写,深刻地探讨了罪与罚的关系。

他在痛苦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并最终选择了承担责任和接受惩罚。

这让我明白了,犯罪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是对自己内心的折磨和对他人的伤害。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揭示了贫困、不公和人性的堕落等问题。

这使我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思考起我们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罪与罚》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读完《罪与罚》后,我不禁思考起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选择。

它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审视,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内心的善良和正义。

以《罪与罚》为例,探索罪恶和道德选择的主题

以《罪与罚》为例,探索罪恶和道德选择的主题

罪与罚:罪恶和道德选择的探索概述《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的故事,深入探讨了罪恶、道德选择以及内心挣扎等主题。

本文将以《罪与罚》为例,从不同角度去解析这些主题。

1. 罪恶在小说中,主人公罗斯托夫斯基犯下了一系列的谋杀和盗窃等犯罪行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塑造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角色来展现他内心的罪恶感和对于自身行为后果的深思。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罪恶以及人性中存在的黑暗面等问题的思考。

2. 道德选择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在进行犯罪前后做出了许多艰难而富有决策性质的道德选择。

例如,在杀害老妇人之前,他曾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并最终决定将自己置于法律和道德的审判中。

通过这些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引导我们思考人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的行为以及内心对于对错问题的认知。

3. 内心挣扎与罪恶感小说中主人公罗斯托夫斯基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由于犯下罪行而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入剖析展示了罗斯托夫斯基内心矛盾激烈、摇摆不定的状态。

这让我们反思一个人在艰难选择后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同时也探讨了罪恶感对于个体自我认知和道德观念塑造的影响。

4. 社会环境与罪恶《罪与罚》刻画了十九世纪俄国沙皇统治下社会中贫穷、不公正及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作品通过描绘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突显社会背景对于个体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

因此,小说中展现的罪恶与道德选择不仅可以被视为个人行为的内在冲突,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于罪恶形成和刺激的作用。

5. 对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思考《罪与罚》对于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也是一个重要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遭遇以及其对于命运和自己行动后果的反思来探讨这一议题。

这引发我们对于人类能否真正拥有自由意志以及命运是否会塑造我们行为等深入思考。

结论《罪与罚》通过剖析主人公罗斯托夫斯基的经历,探索了罪恶、道德选择、内心挣扎、社会影响和自由意志等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罪与罚》中“罪”与“罚”内涵的分析——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出发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小说成功地反映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理问题。

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在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与关爱中,深刻的体现了“罪”与“罚”的多义性。

本文将换一个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罪”与“罚”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罪与罚》“罪”与“罚”内涵人物形象正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

《罪与罚》是其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芙娜和她的无辜妹妹莉扎薇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最后幡然醒悟,皈依基督教。

暴露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罪与罚》共分为六章,只有第一章写的是拉斯科利尼科夫所犯的罪,其他五章都是在写他因罪而受的罚。

但显然整个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只有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行为在推动,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人人都要对每一个孽障、每一次罪行负责,犯罪是普遍的现象,刑罚应该加于所有的人,这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世界观。

”个人坎坷的经历,极度丑恶的现实社会,加上陀思妥也夫斯基独立的思辨能力,使他对“罪”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超越了宗教中单纯的“原罪”理念,把“罪”看作是和人类相伴相生的普遍存在。

所以,每个人物都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就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从每个代表人物中找出这一类人共同的特点与整体带来的社会影响,更细致地分析“罪”与“罚”的内涵。

整体来看,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三大类:以阿廖娜.伊万诺芙娜与彼得.彼特罗维奇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人;以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为代表的下层受苦大众;以波尔菲里.彼特罗维奇为代表的维护法律和社会力量的人。

其中,维护法律和社会力量的人不代表当时的任何阶层,属于一种较为客观的角色,在他们身上没有体现出当时处于那种环境下的人所有的特点,所以暂且不对他们进行讨论。

那么我们主要针对的正是剩下这两个相对立的阶层,通过对比,更能从多方面发掘出“罪”与“罚”的多义性。

故事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放高利贷的资产阶级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芙娜压榨社会最底层人民,拉斯科利尼科夫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愤恨阿廖娜.伊万诺芙娜而走向了杀人抢劫的道路。

虽然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但是阿廖娜.伊万诺芙娜还是因为直接原因而丧命,惨死在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斧头下,这就是对她最大的惩罚。

很显然,她的“罪”便是当时资产阶级普遍的特征:过于贪婪以至于到了没有人性的地步。

“罪”与“罚”在阿廖娜.伊万诺芙娜身上体现出了最基本的涵义。

此外,拉斯科利尼科夫曾有一段内心独白:“老太婆,看来这也是个错误,问题不在于她!老太婆只不过是一种病......我想尽快跨越过去......我杀死的不是人,而是原则......”(第三章)。

这种原则通俗地说就是弱肉强食,是当时富有的资产阶级有权对底层卑微的劳动人民进行无休止地剥削。

从这一方面来看,阿廖娜.伊万诺芙娜身上便有了更深层的“恶”,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犯的错,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剥削者,是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彼得.彼特罗维奇虽与阿廖娜.伊万诺芙娜属于同类人,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让他们有同一种结局。

彼得.彼特罗维奇属于“恶人”中的“幸运儿”。

他想要娶贫困人家的有修养、有文化的女孩,目的是可以因为在金钱上的优势从而处于被尊重、被仰望的位置,让对方永远因崇拜自己而忠诚。

他作为一个七品文官,在索尼娅的父亲马尔梅拉多夫过世后,承诺要帮助她母亲卡捷琳娜. 伊万诺芙娜争取补助金救济她们穷困潦倒的家,却满脑子想着怎样诬陷索尼娅偷盗从而重新获得拉斯科利尼科夫妹妹与母亲的信任,挽救自己之前憧憬的婚姻。

可以看出,他不断地犯罪,但是从来不越过阶级法律所容许的范围,因此他并不会受到惩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作品中对“罪”与“罚”的定义变得不是那么清晰而单纯了,它不再仅仅是取自现代法律制度,而有了来自圣经所代表的天理和以人类道德来衡量的社会正义。

大部分学者只是针对拉斯科利尼科夫来分析他的罪恶与所受的刑罚,往往会忽略与之相对立的这些人。

任何事情都有多方面的因素,拉斯科利尼科夫犯罪并不是他单方面的原因。

如果没有社会造成的贫困,没有资产阶级的剥削,也不会让他在重重压力下走上杀人抢劫这条不归路。

所以,阿廖娜.伊万诺芙娜和彼得.彼特罗维奇这些人起着主导性作用。

可以说他们才是犯罪的元凶,他们造成了社会太多的恶,应当承担更多的惩罚。

当然,就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这些可怜的人来说,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许多内在问题。

索尼娅是一个坚强、善良、勇于奉献的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她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贞节,走上了卖淫的道路。

她对拉斯科利尼科夫不离不弃,还为流放的犯人们整治精神的疾病和心灵的创伤,用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了所有负罪的灵魂。

她后来充当了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精神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尽管她给了我们圣母一般的印象,但她还是在某种程度上犯了罪,最充分的一个证据就是她卖淫,对自己犯罪。

这是我们看到的表面,进一步探究,这种罪来于性格。

她极度自卑、内向胆小,懦弱可欺、逆来顺受,从而并不能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无意中便加深了整个社会的罪恶。

这些罪恶在当时的环境下完全不受她控制,所以她不应该受罚。

最后,我们来看最重要人物拉斯科利尼科夫,他毕竟是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以这部作品的主题仍是体现在他身上的较多。

借鉴以前较多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罪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不堪贫困与剥削的重压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芙娜。

二、有分裂的人格并屈从了自己的理论。

这两方面虽然分别是由外因和内因造成的,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内因是主要原因。

作者在拉斯科利尼科夫这里对传统的“罪”与“罚”的理念进行了颠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前后所表现出的一切奇怪行为都使“罪”与“罚”有了新的意义。

具体说来,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理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中获得的,他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前者循规蹈矩、平贱如虱,后者则是真正的人,他们是天生的破坏者,像拿破仑一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泪。

他的犯罪心理就是要证实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只会发抖的畜牲,他之所以选择杀死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完全是因为偶然听到一个大学生的议论:“我真想杀死这个该死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她对大家有害,把她杀死,拿走她的钱,为的是往后利用她的钱为全人类服务,为大众谋福利,死一个人,活百条命,这就是算术。

她不过像只虱子,或蟑螂罢了。

”(第一章)由此可见,他的犯罪和一般意义上的谋财害命或报复杀人完全不同,道德上的纯洁感遮避了犯罪的阴暗心理,因此杀人时两种最基本的感觉——恐惧和愤恨他都没有。

他很麻木地举起了斧子,但在他杀死老太婆后,老太婆的妹妹却意外地出现在现场,拉斯科夫又像一个惯犯一样劈开了她的头颅。

这个情节的安排是非常有深意的,使“罪”的概念再次摆脱了纯粹的道德层面,和人性、人类生活本身建立起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罪成了人类的本质存在,个人坎坷的经历,极度丑恶的现实社会。

在整个事件中,他在一定层面上表现出了主观和客观的分离,行动与结果的相悖。

他本以为自己是个真正的人,但最后才领悟到是魔鬼在牵着他走,他没有杀人的权力,因为他和大家一样,是个虱子。

他原本以为自己杀死了老太婆是一件为广大人民造福的事情,他会因此而骄傲和自豪,事实恰恰相反,他自此陷入了恐惧和矛盾之中难以自拔。

作品中对拉斯科利尼科夫的罚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深刻地表现了整部作品的主题。

一是来自代表法律和社会力量的审判官波尔菲里.彼特罗维奇,他通过仔细观察和心理分析确定了拉斯科利尼科夫便是杀人凶手,否定了他的理论,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恐惧和巨大的震撼,并劝告他赶紧自首,给社会一个公正。

二是来自代表上帝之爱的索尼娅,索尼娅用她的坚强和奉献精神以及圣母情怀让拉斯科利尼科夫感到惭愧,为自己杀人的行为做了无休止的心理斗争。

三是来自拉斯科利尼科夫内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道德谴责,他因自己杀了人而良心不安,同时还有难以抑制的恐惧,这些折磨甚至使他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十分痛苦。

这也是对他最严厉的惩罚,心灵所受的惩罚远远比身体所受的痛苦得多。

最后的惩罚则是来自于自首后所受的苦刑,但这期间,一直有索尼娅的陪伴,成为他的精神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这次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宽恕和解脱。

从整部作品来看,“罪”与“罚”这两个概念贯穿了故事的始终,它的基调是沉闷,里面的人几乎都存在着让人难以忍受的问题,让你有种压抑得难以呼吸的感觉。

但正是这种情况,让你清楚地认识到,“罪”几乎无处不在,它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完全不由你决定,而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你犯罪的同时可能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罚”永远是人们对苦难的一种自觉担当,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也许这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为人欲横流、充满苦难和灾难的现代社会所开出的一剂“济世良方”吧。

只有你受到了惩罚,你才会对那些犯罪的因素心生畏惧,对你以及整个社会有较显著的警示作用。

陀斯妥也夫斯基对“罪与罚”的重新确认,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建设性的。

他在解构传统道德框架,将“罪”绝对化、理念化的同时,更强调人的自主选择,即对罚自觉的担当,体现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西西福斯精神。

因此,他对“罪与罚”主题的探讨无疑为现代人确立了一个新的精神座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