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活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创新力、适应力、合作力等方面的特征。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将社会活力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从而得出一个全局的评价结果。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水平、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政治体制、社会风气、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1. 人口结构方面:人口结构是反映一个社会各种因素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结构的评估来了解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口的劳动力及教育程度等情况。
2. 经济水平方面:经济水平是社会活力最基本的方面之一。
其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就业率、物价水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效率、生产力等方面的特点。
3. 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备竞争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量、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4. 文化创意方面:文化创意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力的重要体现。
其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品出口额、知识产权登记量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成员对于文化自主创作的分享与认知程度。
5. 政治体制方面:政治体制是一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其稳定性和法制成熟程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发展性。
政治体制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政治领导层的稳定性、政治和平指数、组织和政治现代化水平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性及法制保障程度。
8. 公共服务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于社会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服务性质的集合。
公共服务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度等,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和享受程度。
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引言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与繁荣程度的重要依据。
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对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并分析其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1. 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常用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与消费的总量,是衡量经济整体规模的重要指标。
2.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指标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如就业人口比例、就业率、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对于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为政府制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3. 社会福利指标社会福利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程度,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参考。
4. 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如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利用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三、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是根据某个主要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优劣,如以GDP增长率为主要评价依据。
这种评价方法简单直观,但无法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容易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2. 综合指标评价方法综合指标评价方法是综合多个指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综合状况。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人类发展指数(HDI)、可持续发展指数(SDI)等。
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但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可能存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是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来评价经济发展的状况。
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

谐 社会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以评 价 和 监 测 新 疆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的状 况 。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以人 为 核 心 , 力 求充分揭示人 、 会 、 社 自然 之 间 的 协 调 发 展 状 况 。
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包 括 人 口、 济 、 会 、 境 等 4 经 社 环
经 过 反 复 比 较 和 充 分 筛 选 , 计 了 一 套 由 4个 一 设 级 指 标 、 2+ - 级 指 标 、 4 个 具 体 指 标 组 成 的 和 I - - 4
3 .% , 均 增 长 3 % ,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59 年 .1 略 (4 1 ) 3 .% 。 从 人 口素 质 看 , 村 劳 动 力 不 识 字 或 识 字 很 少 农 的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逐 年 下 降 , 2 0 年 的 由 00 9 1 下 降到 20 .% 0 9年 的 4 3 % , 是 大 专 以 上 文 化 .8 但 程 度 的农 村 劳 动 力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一 直 比 较 低 , 到
从 人 口规 模 看 , 2 0 与 0 0年 相 比 , 然 2 0 虽 0 9年 新
展 产 生 不 利 影 响 。 正 是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本 研 究 紧 密 围 绕 党 的执政 精 神 , 图构 建 一 套 既 能 反 映 “ 谐 社 力 和 会 ” 学 内涵 , 符 合 新 疆 经 济 社 会 发展 实 际 的评 科 又
发展。
关 键 词 和 谐社 会
指 标 体 系 综合 评 价
一
、
新 疆和谐 社会评 价指标 体 系的构建
二 、 疆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进 程 的 现 状 分 析 新 根 据 表 I的 数 据 , 新 疆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进 程 现 对
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估方法论研究

社区治理的绩效评估方法论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治理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如何对社区治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社区治理绩效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治理绩效,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评估的核心是“质量”,只有通过对治理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治理水平,保障群众权益,促进社区繁荣发展。
二、评估指标1、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指标之一。
通过对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保障社会公正。
2、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社区卫生环境、消防安全、治安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公共安全。
3、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评估社区治理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社区的民主参与、社会公信力、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4、环保状况环保状况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社区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持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环保状况的改善。
5、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社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社区治理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三、评估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将社区治理绩效分解成若干个层次,通过对每一层次的权重进行评估,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大小,从而得出社区治理绩效的总体评估结果。
2、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社区治理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划分并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社区治理绩效的总体评价结果。
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主观性的干扰,还可以全面地反映社区治理的实际情况。
3、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寻找原始数据中的主成分来评估社区治理绩效的方法。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活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活力。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社会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就成为了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和科技活力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指标的分析:经济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GDP、人均收入、就业率等数据指标。
经济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并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活力的高低取决于国内外投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等多个方面因素。
政治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政府公信力、法治环境、政治参与度等。
政治活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民主程度。
政治活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制环境,促进公民参与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文化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增长率、文化创新能力、公共文化服务等。
文化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创新力和社会凝聚力。
文化活力的提升需要鼓励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科技活力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科技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值等。
科技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科技活力的提升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创新人才,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涵盖了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和科技活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并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相关决策和改进的依据。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朱庆芳*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
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单位:%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1990年的2006年为2005年的1979~2006年 1991~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1. 社会结构指数 282.3 162.5 103.9 3.8 3.1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5.3 5.5 5.0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6.0 106.5 -1.4 -0.9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
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未来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评估社区综合发展、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和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的一套指标体系,用于衡量社区的发展状况和效果,为社区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下是未来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一、社区建设与环境:1.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质量。
2.绿化环境:包括公园、绿地、花坛等绿化设施的覆盖面积和质量,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
3.社区安全:包括治安状况、消防设施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4.建筑质量:包括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筑质量、使用寿命和功能利用率等指标。
二、社区服务与管理:1.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质量。
2.社区管理效能: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机构运行效率、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等方面的指标。
3.社区服务质量:包括社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服务的及时性和周到性等方面的指标。
4.公共安全:包括社区的治安状况、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指标。
三、社区经济与就业:1.社区经济发展:包括社区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
2.就业机会:包括社区就业率、就业结构、职业培训和创业机会等就业方面的指标。
3.社区商业与服务业:包括商业设施的覆盖程度和服务质量,以及社区居民购物和消费的便利程度。
四、社区文化与教育:1.文化活动与设施:包括文化活动的覆盖面、文艺团体数量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2.文化传承与创新:包括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指标。
3.教育质量:包括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五、社区居民健康和幸福感:1.健康状况:包括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医疗资源的覆盖情况。
2.幸福感指数:包括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3.社区居民参与度:包括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等方面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5年人均GDP已达1404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4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这些主要指标15年来年均递增5%-10%。
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1%上升为31.4%,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4.3%。
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仍然存在矛盾和问题。
比较研究2005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指标,可以看到,有五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居民福利救助、社会保障,它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社会文教卫生科研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社会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救济、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等,不包括个人和集体用于上述支出的费用。
2005年以上各项共计22380亿元,占GDP12.2%,比1978年的5.9%提高了6.3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7.6%提高了4.6个百分点(详见表2)。
表2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单位 1978年1990年1995年2000年 2004年 2005年GDP 亿元3645 18668 60794 99215 159878 183085 财政支出亿元1122 3084 6824 15887 28487 33930 社会发展总支出亿元-1410 4272 10550 19022 22380 其中:1.社会文教费亿元147 738 1757 4385 7491 89532.社会保险(在职)亿元-152 877 2386 4627 54013.离退休保险福利费亿元50 465 1522 3041 4815 54924.社会福利、救济优抚亿元19 55 116 213 564 7165.社会保障补助亿元---526 1525 1818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5.9 7.6 7.0 10.6 11.9 12.2 第1、4、5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4.8 25.7 27.4 32.3 33.6 33.9从表2看,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和绝对额均有较大提高,但按人口平均水平过低,2005年社会发展总支出人均只有1717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3427亿元,占60%,人均为 1030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8953亿元,占GDP4.9%,人均仅687元。
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454亿元,2005年估算为4630亿元,两年均占GDP的2.5%。
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十年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到2000年达到占GDP4.0%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差距还很大。
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极不公平,机会不均等,造成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盲率过高,教育设施条件落后。
据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6岁及以上未上过学文盲率仍高达10%,女性高达15.1%,主要集中在农村,中西部地区危房多,贫困生多,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缺口很大。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很少,2005年卫生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只有1587亿元,只占GDP的0.86%,人均仅122元。
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严重不公平,约有80%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较普遍。
医疗费15年来上涨了9倍,个人医疗费的支出增长了10多倍,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80%左右的农村人口无医疗保障。
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劳动力因病、损伤和早亡,对国民经济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2005年有13427亿元,占GDP 7.3%,它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仅工资水平低,大部分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算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32%,而且大部分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如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尤其是退休较早的退休人员退休费过低,2005年平均只有 8500多元,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56%,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别过大,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 2006年虽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但仍低远于事业机关的增幅,造成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不满。
2005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55.7%,上海仅为34.5%,为各省市的最低水平。
对社会保障金的分配和管理,应加强监督防止拥用和挤占。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5年财政支出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只有1389亿元,占GDP只有0.76%,人均为107元,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人均图书出版量只有5册,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财政支出用于科学研究支出为1335亿元,占GDP0.73%,人均为102元,加上从企业、贷款筹集的资金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1967亿元,占GDP 1.4%。
此比例均低于国际水平,它影响了我国科研发展水平的提高,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少且质量不高。
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与世界各国比较明显偏低,以基本可比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合计占GDP的比例,我国只占10%左右,低于美、法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会20%左右的比例。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国际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4.8%和发达国家 7%右的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4%左右的水平。
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直接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保障比例和水平过低,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诱因。
在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的落后,将会削弱国际竞争力,并影响经济社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从1978年的53亿元增至2005年的651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由4.7%提高到19.2%,若加上预算外用于行政事业费3134亿元,共计9646亿元,占总支出25.2%,相当于财政支出用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福利支出11487亿元的84%,而每年在行政费开支中用于吃喝招待和公车消费就达数千亿元,因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和节约行政开支,增加社会发展支出已势在必行。
二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的问题,一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居民消费额比1990年年均递增7%,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6%的速度。
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额占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48.8%降为2005年的38.0%,已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比最高年1981年的52.5%降低了14.5个百分点。
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高于我国20~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1990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率高达21%,2006年预测增速仍高达25%。
投资率从1990年的23.3%上升至2005年的47.5%,2006年预测将上升至54.5%,已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比1990年提高了一倍多;而每一单位投资的GDP 即投资效果系数,由1990年的45.1%降为29.8%,降低了34%。
投资的低效率是造成低消费的重要原因。
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的另一原因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农民工收入偏低,据调查,约有80%的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购买力,消费能力最低的贫困人口居高不下,据测算,2005年城乡尚有贫困人口8000万人,占总人口约6%,消费能力较强的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比例偏低,目前只占20%左右。
当前中低收入者还受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的巨大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住户调查,2005年,在城镇居民中三项支出约占消费支出的25%,在农民中约占消费支出的1/3;其中居住占的比例最大,城乡分别占10%和15%。
由于三项支出压力过大,许多家庭为了筹措过高的教育费、医疗费或购房、建房费,往往要压缩日常消费开支而加大储蓄,即压缩了即期消费,加大预期消费的积累。
近五年来,储蓄余额每年以17%的高速递增。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此三项支出的费用仍在上涨,教育乱收费没有扭转,药费经过17次降价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综合医院的人均医疗费2005年比1995年上涨了2.2倍,人均住院费上涨了1.8倍;房价连年上涨,全国居住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比上年上涨了5.4%,2006年70个城市房价又上涨了7%,房价与收入比过高,一般工薪阶层需15-20年的收入积累才能买一套两居室,归还房贷已成为工薪阶层的沉重负担,低收入者则根本买不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