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案例与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背影》课堂教案的优缺点

反思教学方法:《背影》课堂教案的优缺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父亲深沉爱意和儿子感恩之情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父亲形象和儿子形象的特点。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家庭教育和对子女的关爱。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父亲和儿子的形象特点。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认识和反思。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色(父亲或儿子)进行分析,探讨其形象特点和心理状态。
4.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分析结果,进行互动点评。
5. 教师总结,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家庭情感的认识和反思。
2. 选取一个家庭场景,拍摄一段亲子互动的视频,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其背后的情感。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家庭情感的认知和反思能力。
3. 通过亲子互动视频和文字说明,评估学生对家庭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作业进一步理解和反思家庭情感。
八、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 适当增加家庭情感相关的话题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反思家庭情感。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春》、《荷塘月色》等,以拓展对作者的了解。
《背影》的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背影》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家庭教育文章,文章情感真挚,描写了父子之间的深刻感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成长而做出了牺牲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1.学会合适的朗读表达方式,读懂文章的含义;2.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主旨;3.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并领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分析《背影》主要是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国成长而舍弃自己的前途和兴趣的故事。
文章情感深沉,表达方式细腻真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点讲解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背景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背景,即文章的作品语境。
朱自清发表这篇小说时,正值 1931 年,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人们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磨难。
这个时期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家长往往会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作出牺牲。
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非常贴近当时的社会氛围。
2.听读原文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这篇文章,了解朗读时需要注意的语调、音调和情感的表达。
在朗读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鲜明、感人的表达方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理解故事情节文章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寓意。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4.探究人物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三、教学步骤1.预习环节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应该了解到作品的作者、朗读方式、文章类型等基本信息。
2.讲授环节老师可以放映一段朱自清的访谈视频,让学生了解作家、知名作品等背景资料,为学生感同身受进入小说的情境里面打下基础。
3.导读环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逐个字、逐句、逐段、逐篇分析作品,让学生透彻了解文本的意义,了解文章的情境和环境。
4.听读环节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探讨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3.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具体策略: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明确学习任务,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本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背影》这篇课文,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父爱的伟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2.收集身边的亲情故事,与同学分享,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3.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五个亮点:
(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精选16篇)

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精选16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背影》教学反思篇1上一周,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
《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
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
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性再度被调动起来。
我班的何宇翰、任丽萍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
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
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
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
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三、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存在的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的一种美德教育。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课文《背影》能让学生换一种角度理解深沉的父爱。
小编收拾了课文《背影》教学反思,欢迎赏识与鉴戒。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篇一】《背影》是父爱名篇,一直以其纯朴的文字、动人的情感,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如何让文章震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络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发生共识这是教学胜利的症结。
为达此目的,本教学案例在下列几方面做出了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捉住主线分析背影在文中屡次呈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
分析课文时,捉住背影,也就捉住了理解的症结。
通过反复诵读、圈划,引诱学生体会无所不至的父爱,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关注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需充沛尊敬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思考。
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增进者、引诱者。
这节课,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诱学生思考上,在一个疑难解开的时候再引诱思考更深层次的疑难,引诱学生主动地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
在师生同等融洽的交换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快活,教师也感受到了作为引诱者的骄傲。
(三)重视语言品读人物的性情、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文章语言透露出来的,所以品读语言也就成为本节课首要的环节。
从四次流泪入手解读课文,捉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入的父子真情。
应用症结的词句带动学生去品尝文中的细节,从纯朴的语言中发掘至真至纯的情感。
(四)泛论糊口心声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
最后一环节让学生泛论心声,说说在自己的阅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使人难忘。
这一环节,学生虽然朝朝暮暮与父亲相伴,但很难掌控和发掘值得一写的糊口细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当真指点。
课文《背影》教学反思【篇二】这次在解放区校本教研成果展现流动中,我执教的《背影》这节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好评。
这首先要感谢咱们二十中语文组这个强有力的团队。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

朱自清《背影》原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背影》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背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
2.2 教学难点分析父亲背影的含义、朱自清对父爱的表达以及如何理解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3.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讨论如何理解父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父母的爱。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活动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朱自清《背影》原文。
5.2 相关资料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5.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5.4 教学视频关于《背影》的朗读、解读等视频资料。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引导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等。
6.2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爱的伟大。
6.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4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朱自清的《背影》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体会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散文写作技巧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主题。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背影》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背影》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二、课文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分析课文中的父爱主题,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二、写作技巧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并运用散文写作技巧。
三、课堂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例,写一篇小散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主题的重要性和散文写作技巧的运用。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阅读《背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份教学实践反思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承担了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教学结束后,我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对这一教学实践案例的反思。
二、教学过程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背影》这一课的主旨,感受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2)新课讲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通过情境教学和讨论法,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总结环节,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2. 教学方法的运用(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视频内容与课文内容关联性不强,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2)讨论法: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3)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教学中的不足(1)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过于关注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案例及反思滑县赵营乡第一初级中学胡文英一、教学目标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情感。
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来不是电视迷的我这几天迷上了电视剧,为什么呢因为这几部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深沉而感人的父爱,片中演员塑造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感动着我,它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都深深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反思:这个情感型导入非常成功,学生从好奇到大悟、产生共鸣,然后进入情境,为课堂奠定了一个感受“父爱”的情感基调。
)?(二)内容感知?《背影》是一篇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朗读、用心灵去感受、用智慧去思考的文章,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来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
?(反思: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这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应该说是可以概括这堂课的重点。
可惜后来在“用真情去朗读”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有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配合朗读全文,老师读一、二、三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大家模仿老师所用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把握来朗读四、五、六自然段。
然后思考在你朗读的段落中,父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情?——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是哪里浦口。
人物是谁父子。
他们在浦口的目的是什么送别。
所以说我要大家用六个字来概括四至六自然段的话,大家选择哪六个字——父子浦口送别。
?这是本文的主要事件,那么在浦口送别这个场景中,你觉得最感动你的又是哪件事情——为子买橘。
(从“我”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情又应该怎么概括呢——望父买橘。
)?(反思: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齐读一步步进入情境,然后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过渡非常自然,循循善诱,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三)重点探究?1.父爱子:?(1)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临行前为他买几个橘子带着路上吃,应该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大家也有可能有类似的经历,对吗可朱自清写的这一幕为什么能如此感人呢不但他自己感动了,连读者也感动了。
下面,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这段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明确:①父亲的四句话(分析每句话饱含的情感,语言朴素简洁,感情深沉感人)?②父亲的体形(增加了买橘的艰难,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③父亲的穿着(青色和黑色,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④父亲买橘的背影(分析动词的作用,这是一具艰难的背影)?⑤“我”的眼泪(用我内心的感动烘托了父亲买橘的艰难)?⑥结合“我”家当时不平常的家境去理解(这是一个在奔波劳碌中为孩子尽心尽力的慈父)?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让我们再次静静地来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
?(反思: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重中之重,我大概花了10分钟时间,总体上,各个环节基本上都讲到了,除了“‘我’的眼泪”部分因为学生没有提及,也就没有做展开,放在了分析“‘我’对父亲”的感情部分。
指名朗读因为忘记了,也没有进行,而是放到了课的最后,形式还是齐读。
上完课后,反思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个环节中,有很多非常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是对父亲所说的四句话分析很失败,虽然分析了话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但是,这四句话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反复来朗读品味的话,那么不仅对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理解父亲形象也非常有益,更符合前面所讲的“用真情去朗读”的教学方式,可惜,没有落实。
第二是对“买橘背影”讲解还不够细致,只是讲到了动词的精妙和背影的感人,而对每个动词的具体作用,背影刻画所用的特写镜头的方法,刻画背影的作用等还没用非常深入的讲解。
)?(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我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明确:不好,而非不能。
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
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
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反思: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不错,既解决了题目的妙处,也解决了四次“背影”的作用,对于理解父爱和了解写法有帮助。
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2.子爱父:?那么父亲对儿子这么好,做儿子的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两次自责(结合特殊的年龄段分析)?三次流泪(分别饱含了怎样的感情)?儿子感情变化:不解——顿悟——思念?(反思:这是本堂课的一个次重点,提问过渡自然,学生能马上找出这种情感的变化,并在“自责”部分能联系实际,和作者形成一种共鸣。
)?(四)感受父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这首父爱的赞歌里,跳动的是一个个平实的音符,弹奏的是一段段深情的旋律。
爱的赞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是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次次感人的泪水,一个个平凡的举动。
儿子在父亲平实的生活小事中,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于是,他流泪了。
在儿子的泪光中,我们读者也仿佛看到了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
?同学们,爱的感受方式很多,人物平实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就蕴含中浓浓无边的情思。
“世界上不是缺少真情,而是缺少一颗感受真情的心灵”。
让我们用自己感动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请大家谈谈你们与父母之间感人的一幕,或者一瞬间。
?感受了就要懂得回报,此时的你们想不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呢?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很爱感染,我也想说几句我的父亲,那个在小小的农村里面劳作的我的父亲:?每年的七月七日,是我父亲的生日,因为工作忙,我没法回去给他过生日,每次打电话,他总是对我说,他的生日以后年年可以过,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何尝不知道,我们做子女的千万不能把对父母的爱寄放在昨天,寄托在明天。
我的父亲没有太多文化,但他一直说很想听我上课,可是却没有机会。
今天,在这里,我只想对他说:“爸爸,对不起!爸爸,我爱你!”?(反思: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本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我的愿意是唤醒学生感悟亲情的心灵。
但是,一开始,同学们说出来的事例很枯燥,无非就是父亲替我买东西,父亲送我上医院等,直到一个女生举手站起来,说到了她总是忘记父母的生日,而自己的生日父母总能记得这件事情,说着说着,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她哭了,说话也哽咽了,情景非常非常地感人,我也被感动了,于是自然就说起了我的父亲,和我对父亲的歉意。
并告诉他们,感受了就要懂得回报,不仅用语言,还要用行动。
同学们听了,很受感动,有几个女生在偷偷地鼓掌。
但可惜,这个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并不多,而且都局限在了女生,没有给未来的父亲们(男生)畅谈感受的机会。
最后,我让同学们带着对父亲的爱齐读第六自然段,最后再一起体会父爱的伟大。
同学们显然读得比上次好。
)?(五)迁移训练完成“畅所欲言”和“实际行动”,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这两个作业。
?1、.畅所欲言(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哭泣时,朋友递上来的一块纸巾;小时候,蜷缩在母亲怀里的温暖;过马路时,父母紧紧拽着你的手;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请你在记忆中输入“感动”两字,进行搜索,看看出来的结果有多少,请写在下面。
?2.实际行动?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们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为爸爸妈妈认真擦一次皮鞋(至少各擦一双),然后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如下:题目:今天,我真——擦鞋记内容:擦鞋的过程,你的动作描写,心理感受,爸爸妈妈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反思:这个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补充课堂上没有讲授完的知识,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没有说尽的话继续写下来,让他们带着这堂课所感受到的浓浓的父爱去感受生活、回报生活。
第二课时的讨论交流又可以给学生一次知识补充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六)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父:四句话四处背影淡淡的文笔:父子浦口送别(望父买橘)子:两次自责三次流泪?父:在奔波劳累中为儿子尽心尽力的慈父?浓浓的父子情:?子:不解——顿悟——感念?(反思:这个板书清晰明了,反映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课后反思: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
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
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
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迁移训练”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
总之,上完课,出来后,自我感觉比较好,第一,情感氛围的营造比较成功,自己也被自己感动着;第二,学生没有那么沉闷,还是有较多的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第三,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做得比较好;第四,当我在下课起立时对他们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的时候,他们愣了一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老师”,而不是说不用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被课堂所感染了,他们知道了回报老师以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