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_模板
2024年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通用

2024年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第一章节《自然与环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植树对环境的重要性,学习牧羊人的环保精神,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树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3. 通过学习牧羊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植树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
重点:学习牧羊人的环保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树木被砍伐、土地沙漠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植树对环境的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植树的意义,分析牧羊人的环保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环保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践行环保理念,促进学生将环保行动付诸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植树的牧羊人》2. 内容:a. 植树的意义b. 牧羊人的环保事迹c.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环保英雄”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位环保英雄的事迹,表达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牧羊人的事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能否将环保行动付诸实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与植树活动,亲身体验保护环境的乐趣,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篇一: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牧羊人的事迹学习环保精神。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知行合一。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精选7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牧羊人植树的原因和意义,体会植树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社会贡献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律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牧羊人植树的原因和意义,体会植树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牧羊人植树的坚持和奉献精神。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文本或多媒体资料。
2. 相关环保知识的资料或视频。
3. 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活动材料和评估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2)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植树的牧羊人》。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3.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牧羊人植树的原因和意义。
(2)教师引导思考,引导学生体会植树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4. 口头表达与写作:(1)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活动,分享自己对牧羊人植树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活动,表达对牧羊人的敬佩和环保意识的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回答问题、概括故事情节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设计

5.请学生课外阅读一篇关于环保或感人事迹的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此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请学生选取文章中的一个情节,发挥想象,创作一幅与之相关的插图,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同时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植树造林的政策和成果,以PPT或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此作业,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强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绿化家园的重要性。
3.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植树的牧羊人”的读后特点、精神品质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把握主题思想。《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以植树为线索,展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分析牧羊人形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牧羊人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牧羊人的品质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6.个性化辅导,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将荒凉的Valley of Love 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森林。
这个故事传达了坚持、信念和环保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1.2 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
2. 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深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Shepherd life hard;Meet old man;Old man plant tree every day;Years pass;Valley full of trees;People e see;Old man die, but trees live on.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
2. 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深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2.2 教学难点1. 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环保主题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解析环保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环境描写,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相关内容。
2. 纸质教材:提供故事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
3.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环保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播放故事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4.2 讲解故事情节1. 讲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
2. 分析环境描写,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4.3 互动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主人公的坚持与信念,分享自己的看法。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5篇可选)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植树牧羊人》让·乔诺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要点:1、积累课后生字词,并掌握重要成语的用法。
2、培养学生静心默读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的能力。
本课学习目标1.得言:了解作者及作品,积累课后词语的写法,以及在句中的意义。
2.得法: 进一步练习默读,通过圈点勾画关键句理清思路。
重点抓住对叠词的品读,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行。
3.得意: 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本课时学习安排一、课前预习(一)初读课文,标段落,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3段)2.山lǎng rùn()()起来了,水涨起来了(第2段)3.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第4段)..4.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第4段)5.唱出wǎn zhuǎn()()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第4段).6.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亮的响着。
(第4段)7.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第5段)8.他们的房屋稀稀shū shū()()的,在雨里静mò()着。
(第5段)9.天上风zhēng()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第6段)10.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第6段).11.春天像jiàn()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第9段)1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的卖弄清脆的喉咙。
(意思: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第4段)13.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的,笑着,走着。
(意思: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第8段)二、课堂学习活动一:小组自评,课前学习(一)(组长组织修改、订正)☆导入:看插图左边,你看见了什么?右边你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是一个绘本故事,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被誉为童话版《圣经》。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牧羊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3.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体会其坚持与奉献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氛围。
1.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学习课文2.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概括情节。
2.2 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讨论其坚持与奉献精神。
3. 讨论与思考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牧羊人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实践与应用4.1 教师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牧羊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4.2 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做一个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人。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措施。
6. 课后作业6.1 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6.2 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环保表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环保的真实故事或案例。
2.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的专家或志愿者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保知识。
七、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如演讲、小品、歌曲等。
2. 各组展示自己的课堂活动,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
八、亲子活动1. 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植树、环保公益活动。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2)懂得付出与奉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尊敬他人,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感知。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展示图片:植树的牧羊人、荒凉的荒漠、绿意盎然的森林。
(2)引导学生谈谈对图片的感悟,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写作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谈谈对植树的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谈论自己如何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情况: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爱好:_______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句式: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用了()年时间,在(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果)的故事。
答案预设:动作描写,一个调皮、淘气、跃跃欲试捅马蜂窝的小男孩跃然纸上。
2.“小孩子懂什么!刺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能,她学会了这一套,一辈子的生活就不成问题了。凡是人,都应该学有专长,不要弄得男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女人不会拿针线,煮饭菜,那岂不是完全成了寄生虫,只能坐以待毙么?
---谢冰莹《两块不平凡的刺绣》P14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拓展延伸
品读《语文主题学习》以下句子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住下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冯骥才《捅马蜂窝》P127
2.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方法塑造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描写最生动的师生共同品读。
答案预设:
(1)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的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汤。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细节描写)
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七)学以致用
本文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所有的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请你运用细节描写叙写他们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传递。
(八)小组讨论
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物也有牧羊人的这种精神?
答案预设:居里夫人、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黄大年、南仁东、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九)汲取精华,砥砺人生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伟人数不胜数。他们中有的人是这个时代中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人生在选择和坚守中不断升华,他们像牧羊人一样改变着世界、温暖着世界,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我们走出这篇文章,愿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做一位心存大善大爱的“牧羊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无私奉献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摘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内容。
(十)板书设计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
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
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创造奇迹
无
私
大
爱
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课型及课时]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着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三)初次默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训练用时6分钟。
4.那个街道小工厂里的情形像中世纪的奴隶作坊。200多平方米的颓败的大屋子,低矮、阴暗、天棚倾斜,仿佛随时会塌下来。五六十个家庭妇女,一人坐在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旁,一双接一双不停歇地加工棉胶鞋鞋帮。到处堆着毡团,空间毡绒弥漫。在最里面的角落,有一个瘦小的身躯背对着我,像800度的近视眼写字一样,头低垂向缝纫机,正在做活。
设计意图:初次默读,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四)再次默读,理清情节
过滤性默读,请勾画出在“我”的三次探访中,牧羊人的活动和环境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
默读要求: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牧羊人活动的文字。
层次内容
环境
牧羊人的活动
一访牧羊人
二访牧羊人
三访牧羊人
答案预设: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整洁、一丝不苟、热爱生活、细致、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不图回报
设计意图:走入文本,从文本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避免学生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牧羊人身上学习优良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启发。
解读:默读是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种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训练和培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内容。
摘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解读:《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语言虽然朴实,但很有冲击力,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相信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预设:语言描写,将母亲的自立自强、直爽严厉、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
3.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林莉苦无助。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2、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字词积累。
栋( )戳( )慷( )慨
废墟( )坍( )塌琢( )磨( )
刨( )根问底微薄( )薄()荷
3、重点词语词义掌握。
慷慨: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4、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着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着名的作家之一。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六、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绿水,而他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漠变为绿洲。这个人是谁?他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_模板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原创:昌邑育秀李环环鸢都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