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五步十法 (5)

合集下载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5-24T15:30:51.6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廖荣叶[导读]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颈椎病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17.3%[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

廖荣叶(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目的:探求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施行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及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18%,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龙氏正骨手法;中药汤剂内服治疗【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355-02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中老年的常见病。

颈椎病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17.3%[1],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2]。

目前文献介绍的关于CSA治疗的方法很多,因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尽相同,故各种方法的优劣不能准确体现。

为探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笔者于2010年10月~2015年9月,将13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65例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0~68岁,平均50.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约12余年;X线摄片示骨质增生者42例,曲度变直者32例;椎动脉压迫试验均为阳性,其中寰椎移位者35例,枢椎移位者18例,第3颈椎移位者16例,伴有头疼者22例。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手法操作小结——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1、坐式跨角扳按法;
2、卧式跨角扳按法:
3、推正法;
4、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体位:坐位或卧位:
定点:C2/3后关节处:
动点:头顶:
坐位操作要点:术者立于患者侧后方,将英头偏向患侧侧前屈强屈位,拇指置于健 侧C2/3后关节处,另一手這于头顶部并将其头偏向健侧侧后屈强屈位,停留15秒 左右,然后嘱患者微小角度左右转头,术者按其转头之势,轻轻旋转英头颈部若8-10次。用同样方法,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以下资料未修改
体位:患者侧
定点:错位之横突下方 动点:耳区头部 运动方向;:
环椎关节侧 摆
仰头搬按法
体位:仰卧,患者键侧手拉住床边或者助手拉住患者键侧手
定点:环枢患侧横突一手拿英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 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前后滑脱式 错位,颈轴 变直、反张 者:
头痛、头晕头而部症 状或上肢肩部、肩胛 区及背部症状。
1、推正法;
(1)仰卧推正法;
(2)侧卧推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骨法;
3、电动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低头、仰卧平枕;
宦点:棘突两旁椎板处;
动点:下颌、面颊部及头部:
側卧低头位操作要点:术者用拇指和食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第一左点”, 其掌根部置于患者枕计下缘作“第二定点”,另一手托苴下颌、而颊部及头部,使 其头部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到最大角度时,“第一立点”之手稍加向前推动力, 使反张的或向后滑脱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头而部症状或上肢 肩部、肩胛区及背部 症状。
1、低头摇正法;
2、颈椎牵引下正竹法:
3、整脊枪娇正法;
体位:侧卧位、平枕、低头(中上段颈椎低头角度大,中下段颈椎低头角度小。):定点:错位椎体的下节椎体的横突后关节处:

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龙氏手法结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11-08T14:40:08.2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5月第5期作者:马文虎[导读]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与寰枢椎、椎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 213002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与寰枢椎、椎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颈后软组织原发病变对椎动脉也可产生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因素[1-2],临床上一般给予扩张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及脑部供血和供氧等治疗,但疗效一般。

笔者采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瘀血阻窍型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6年1月—2016年5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

2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单建教授于2015年COA骨科年会发表的《颈性眩晕(含颈椎间盘源性疼痛)诊治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基础》,符合颈性眩晕诊断,同时中医辨证分型为瘀血阻窍型者纳入治疗范畴。

1.3排除标准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颅内高压、听神经瘤、良性位置性眩晕、癫痫、颈椎骨折脱位、颈椎占位等。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应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龙氏正骨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患者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至3下,嘱患者放松头部后,将其头转成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闻及关节复位时弹响“咯嘚”声,术毕;隔日1次,5次(即10天)为1疗程。

通窍活血汤加减组方:赤芍3g,川芎3g,红花9g,桃仁9g,生姜9g,红枣7枚,冰片0.1g,葱段3根;每天1剂,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

侗医龙氏骨伤技术研究目的:研究湖南通道侗医龙氏骨伤技术。

方法:采用治疗现场观摩、采访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侗医龙氏骨伤技术可归纳为五术一体的治疗方法,即手法正骨复位、外敷侗药接骨散、夹板固定、分期内服侗药与功能锻炼。

结论:侗医龙氏骨伤技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后可进行推广,以造福更多的骨伤患者。

标签:侗医;龙氏骨伤;正骨;桡骨远端骨折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毗邻地带的武陵、雪峰山区。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288万,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10位。

侗医药是侗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医技医术特色突出,是侗区重要的卫生资源,为侗族人民的繁衍、生存、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1]。

骨伤是侗区的常见多发病。

侗族同胞主要居住在山区,在生产劳动、访亲探友、物资贸易和其它交流活动中,往往要在崎岖的羊肠山道上行走,要翻山越岭,有的还要肩负重担,这就容易导致摔伤骨折,所以侗寨一般都有1到多名会治疗骨伤的侗医或者是专治跌打损伤的水师[2]。

在侗区众多骨伤科医师中,典型代表就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龙开娥医生。

龙开娥,女,现年67岁,湖南省乡村名中医,副主任医师。

她是通道龙氏骨伤科的第9代传人。

自幼随祖父行医,治疗骨伤40余年,已治疗各类骨伤患者15万余人。

故非常有必要对其家传的治疗骨伤技术进行整理研究。

1龙氏骨伤技术的起源、传承与提高龙氏骨伤技术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创始人龙通跃从云南学成骨伤技术后,就在通道坪阳一带行医治疗骨伤。

龙氏骨伤技术直到第7代一直为单传,第7代传人龙儒恩精通祖传骨伤技术,在湘、桂交界侗区行医,医人无数,并且他思想开明,为将龙氏骨伤发扬光大,他把接骨技术传与子辈、孙辈及外姓徒弟[2]。

龙氏骨伤技术的传承注重言传身教,要跟师学习多年,才能出师行医。

龙氏传人也特别重视研究人体结构与动物解剖。

骨科医生必须要熟悉人体结构,即人体解剖学知识。

第四章四步十法

第四章四步十法

第四章龙氏治脊疗法治疗学第一节主治法——龙氏正骨“四步十法”(一)概述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伤科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进行革新形成的一套治疗脊柱关节错位、软组织损伤、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手法。

该套手法具有稳、准、轻、巧、安全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手法分四步:第一步放松手法,第二步正骨手法,第三步强壮手法,第四步痛区手法。

四步手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使用,不必四步手法全用。

无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经复位者,不必行第二步手法;急性期以第一、二、四步手法为主;恢复期以第二、三步手法为主。

第一步放松手法:以患椎为中心,包括上下六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沿椎旁以线或片进行揉捏法,掌揉及拇指揉法交替,也可对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疼痛敏感区施以按法或震法,手法要柔和、轻巧。

第二步正骨手法:正骨手法包括摇正法、扳正法、推正法、拔伸法和反向运动法。

按不同的错位部位、类型、方向,选用一种或多种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分为快速复位法和缓慢复位法。

快速复位法用于青壮年和健壮的老年患者;缓慢复位法用于儿童、体弱的老年患者、体质十分虚弱或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

缓慢复位法采用正骨手法的动作,只是不应有“闪动力”,使“定点”与“动点”之间的关节以多次生理性运动形式在“动中求正”而复位。

正骨手法忌粗暴损伤病人,“闪动力”要轻巧,要选准“定点”与“动点”,关节开合要充分,于“动中求正”。

如一次手法能完全复位,以后可不必再做正骨手法。

如复位不完全或复位后再错位,可每日或隔日进行一次正骨手法。

第三步强壮手法:强壮手法包括拿捏法、弹拨法、拍打法和点穴法。

拿捏弹拨法主要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条索状、结节状软组织硬结。

拍打法作用于深部软组织,尤其是椎体前方的深肌及韧带筋膜等一般手法难以起作用的组织,且有一定的正骨作用。

可根据部位和作用深度,选用拳扣、掌扣、掌缘扣或指扣法,以深透、轻松为原则。

龙氏手法

龙氏手法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8)——颈椎病分期及分型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

龙氏正骨——三步定位诊断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

第二步:触诊、检诊定位诊断。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部分患者在牵引治疗时,症状加重,引发眩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牵引疗法,主要适用于纵向性骨性损害,不但不能矫正旋转式错位或混合式错位,反而加重扭伤该部的椎周软组织,使扭转状态的血管受牵张,加重了血流障碍而引发眩晕。

而对于前后滑脱式错位者,牵引能使椎间韧带伸张,部分达到牵引复位的目的。

正骨推拿法,是在明确关节错位方向的情况下,进行轻巧的手法复位,主要适用于椎管、椎间孔、血管通道、椎间关节间的横向骨性损害的治疗。

病因分型是主治法的选用依据。

1.“骨关节损变型”:即现行的标准,其病理变化是椎间盘变性、膨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皱折,其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定位诊断相一致的,属纵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牵引疗法”。

2.“关节功能紊乱型”:是椎间关节错位,包括前后滑脱式错位、侧弯侧摆式错位、左右旋转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混合式错位等五型,均属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是“正骨推拿疗法”。

3.“软组织损变型”: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由椎旁软组织直接引起,而并无上述两型的脊椎病理性体征。

主治法以局部软伤治疗为主,如“小针刀、水针疗法、浮针疗法、软伤手法、理疗等”。

4.“混合型”:是由“骨关节损变型”合并“关节功能紊乱型”者,就是椎间盘变性的失稳期(尚未形成骨桥前),在该椎间发生关节错位者,属于既有纵向压迫源,又有横向压迫源。

主治法,颈椎是“牵引下正骨法”,胸腰骶椎是“牵抖冲压法”。

软组织损伤、变性是脊椎病的基础病理,无论是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者老年性退行性变导致的脊椎病,其椎周软组织必定有新的或陈旧性的损伤(占100%),故脊椎病的病因分型中,无论哪一型,其病椎周围都可检出软组织劳损体征。

辅助诊断一、颈椎病的异常X线表现颈椎曲度改变:侧位片显示为变直、反张或成角。

椎间隙变窄。

骨质增生:包括椎体前缘、后缘骨质增生,以及关节突关节和勾椎关节的增生。

胸腰椎训练——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胸腰椎训练——龙氏正骨文字资料总结

胸椎伸展训练卧姿胸椎伸展。

俯卧于训练球上并将训练带固定在球下。

使头和颈处于自然的中轴位置。

伸直双肘并伸展双臂,抬胸使其离开训练球。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弹震式坐姿肩伸展。

坐于训练球上把背和颈挺直。

伸直双肘并伸展双臂。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坐姿划船。

伸直双腿坐下,将训练带套于脚上并用双手握住两端。

将下背部和颈挺直。

曲肘向后拉训练带。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坐姿逆式扩胸。

坐于训练球上把背和颈挺直。

伸直双肘并伸展双臂。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胸椎旋转训练坐姿胸椎旋转(初始姿势)。

双腿外展坐下使下背部处于中轴位置。

曲肘使十指在颈后交叉。

将大的训练环的一端坐于身下另一端缠绕于双肘。

坐姿胸椎旋转(结束姿势)。

朝向天花板抬双肘,伸展上背部。

使下背部挺直。

保持然后返回原位。

坐姿胸椎旋转(初始姿势)。

双腿外展坐下使下背部处于中轴位置。

曲肘使十指在颈后交叉。

将大的训练环的一端坐于身下然后在体前交叉后另一端缠绕于双肘。

坐姿胸椎旋转(结束姿势)。

把颈和背挺直,将身体旋转至对侧。

腰椎侧弯训练站立并抬高股方肌。

将训练环的一端套在被训练的大腿上方另一端则踩在对侧的脚下。

屈膝屈臀抵抗训练带向上提臀。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原位。

腰方肌收缩-放松(伸展)。

站立,向被拉伸的体侧的对侧倾斜身体。

使臀和膝处于额状面。

将训练带一端踩于脚下然后用被拉伸侧(对侧)的手握住训练带另一端将其拉至头顶上方。

腰方肌收缩-放松(收缩)。

抵抗躯干的侧向弯曲而向对侧弯曲上半身从而使身体保持自然的站立姿势。

稳定骨盆然后放松返回初始位。

腰椎伸展训练俯卧屈曲。

俯卧在训练球上,将训练带固定在球下。

使头和脊骨处于自然的中轴位置。

伸直双肘伸展双臂。

保持然后缓慢返回初始位。

跪撑伸展(结束姿势)。

使背部处于自然的中轴位置,抵抗训练带伸展下背部。

确保不要弓背。

跪撑伸展(初始姿势)。

单膝跪立,将训练带缠绕于肩胛骨上,提臀。

双臂交叉于体前。

侧卧抬臀。

侧卧将训练带一端用手按在地上。

抬臀离开地面把背挺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一: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
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
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然后向下后方移至
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

如有异常,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

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

若有,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

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

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

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

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潘广华提供。

特色二:颈椎正骨四步十法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
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
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

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

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

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

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

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

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

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

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