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升高鉴别诊断
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指标解析肝功能损害的鉴别与诊断

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指标解析肝功能损害的鉴别与诊断在临床检验中,肝功能异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作为肝功能指标之一,其异常水平常常用于判断肝脏是否受损害。
本文将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指标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肝功能损害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
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基本知识血清谷丙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帮助氨基酸的代谢,并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正常情况下,ALT以较低的水平存在于血液中,但当肝细胞受到损害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水平升高。
二、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的鉴别1. 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损伤是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最常见原因。
例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都可以导致肝细胞受到损害,从而使血清ALT水平升高。
2. 胆汁淤积胆汁淤积也是一种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的原因。
当胆道受阻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胆汁中的谷丙转氨酶溢出到血液中,使血清ALT水平增高。
胆道阻塞常见于胆结石、胆管狭窄等疾病。
3. 肝外因素影响除了肝脏本身的问题外,一些肝外因素也可能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
例如,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疾病也会使血清ALT水平升高。
三、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的诊断1. 确定血清ALT水平在临床上,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检测可以快速获得血清ALT水平。
正常情况下,血清ALT水平在男性为10-40 U/L,在女性为7-35 U/L。
当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应进一步进行鉴别诊断。
2. 病史与体征分析综合病史与体征分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的诊断十分重要。
例如,病毒性肝炎病史、药物使用史、大量饮酒史等都可以为肝功能损害提供线索。
3. 其他肝功能指标检测除了血清谷丙转氨酶外,还应该联合检测其他肝功能指标,如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等,以全面评估肝功能的状况。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肝功能损害的鉴别与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肝功能异常与急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肝功能异常与急性肝炎的鉴别诊断肝功能异常和急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肝脏疾病,它们在病程、病因和临床表现上有着不同特点。
正确鉴别诊断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基础。
本文将从肝功能异常和急性肝炎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肝功能异常的定义和病因肝功能异常是指临床上血清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以及合成功能等的异常。
常见的病因包括:药物性损伤、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二、急性肝炎的定义和病因急性肝炎是指肝脏短时间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常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并可伴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化。
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
三、肝功能异常与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1. 肝功能异常: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血清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ALT、AST)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2. 急性肝炎:除了上述症状,急性肝炎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血清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乙肝病毒相关标志物(HBsAg、HBeAg)、丙肝病毒抗体等阳性。
四、肝功能异常与急性肝炎的鉴别诊断1. 病史鉴别:了解患者是否曾经接触过肝炎病毒、服用过肝毒性药物等。
2. 病因学鉴别: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丙肝病毒抗体等检测以及肝脏病理活检等方法来明确病因。
3. 血清学鉴别:凝血功能检查、肝肾功能检查以及肝脏疾病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鉴别肝功能异常和急性肝炎。
4. 影像学鉴别:肝超声、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
五、肝功能异常与急性肝炎的治疗1. 肝功能异常的治疗: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停用或调整药物,禁酒等。
2. 急性肝炎的治疗:根据病原的不同,进行具体对症治疗,如乙型肝炎中使用抗病毒药物,休息和饮食调理等。
六、结语肝功能异常和急性肝炎在诊断和治疗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和鉴别。
儿童血清转氨酶升高的相关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郭静

[ 3 ]
细胞浸润, 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2 ) 生化改变: 转氨酶 L P显著升高。( 3 ) 免疫学: 血清球蛋白或 γ- 升高, 不伴有 A 球蛋白或 I g G值较正常值增高 1 . 5倍以上。抗核抗体( A N A ) 伴或不伴平滑肌抗体阳性( A I H Ⅰ 型) ; 或肝肾微粒体抗体阳 A I H Ⅱ型) ; 可溶性肝抗原和肝胰抗原抗体阳性( A I HⅢ 性( 型) 。同时需排除甲、 乙、 丙型肝炎、 Wi l s o n病、 1-抗胰蛋白 α 酶缺乏、 硬化性胆管炎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K e yw o r d s :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t r a n s a m i n a s e s ;d i a g n o s i s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c h i l d
㊀㊀A L T是反应肝损伤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 A L T主要存 胞外浓度比约 5 0 0 0 ʒ 1 。当肝细胞变性、 在于肝细胞内, 胞内 / 坏死、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 胞内的 A L T会借助浓度梯度, 进 入间质液和血液循环。但 A L T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损伤数量 并不一定成正比, 在重症肝炎伴急性肝衰竭时, 由于肝细胞短 时间内大量坏死, 无能力生成 A L T , 此时血清中酶水平正常或 胆分离” 反而降低; 而血清中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 出现“ 酶- 现象, 提示预后不良。A S T在人体内分布较广, 按其浓度多少, 依次为肝、 心肌、 骨骼肌、 肾、 脑、 胰、 肺、 白细胞和红细胞, 因此 A S T不能特异性反映肝损伤。临床上常以血清 A S T / A L T值变 化来帮助判断病情。A L T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胞浆中, 而A S T 主要分布于线粒体中, 当肝细胞病变严重时, A S T从线粒体中 S T / A L T值升高。临床上各种疾病累及肝脏时 释放出来, 使A 均可使转氨酶升高, 现就儿童转氨酶升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 一概述。 1 ㊀导致儿童转氨酶升高的常见肝脏疾病 1 . 1 ㊀感染相关性肝炎 感染因素导致肝脏转氨酶升高是儿童肝损伤最常见的病 因, 除了嗜肝性病毒感染容易引起肝损伤以外, 其他病原所引起 的免疫损伤等累及肝脏时也可以导致转氨酶升高。 1 . 1 . 1 ㊀E B病毒( E p s t e i n-B a r r v i r u s ,E B V ) 感染 ㊀ 儿童 E B V 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或轻微上呼吸道炎症, 青少年显性原发性感 染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 n f e c t i o u sm o n o n u c l e o s i s ,I M) , 此时肝脏常受累。发热、 咽峡炎、 颈部淋巴结肿大为 I M 临床三联症, 部分患儿可出现肝脾肿大及皮疹等, 约9 0 % 以上病例可出现暂时性转氨酶升高, 肝功能一般在 2周 2个 月内可完全恢复。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测进行 诊
转氨酶增高的治疗方案

摘要:转氨酶是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升高常常提示肝脏可能存在病变。
本文针对转氨酶增高的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指导。
一、引言转氨酶(ALT和AST)是肝脏细胞内的重要酶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和胞浆中。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转氨酶含量较低。
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升高。
转氨酶增高是肝脏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
本文将针对转氨酶增高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转氨酶增高的原因1. 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转氨酶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转氨酶升高。
3.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可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导致NAFLD,进而引起转氨酶升高。
5.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6. 肝脏肿瘤:肝癌、肝血管瘤等肝脏肿瘤可导致转氨酶升高。
三、诊断方法1. 血常规: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ALT和AST)水平。
2.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密度等。
3. 肝功能检查:检测血清中的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4. 病毒学检查:检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5. 药物检查:排除药物性肝损伤。
四、治疗方案1. 基础治疗(1)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合理膳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戒酒:酒精性肝病患者应戒酒。
2. 药物治疗(1)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
(2)保肝药物治疗: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五味子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等作用。
转氨酶升高的 8 种鉴别诊断

转氨酶升高的 8 种鉴别诊断血清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的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 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
ALT 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80% 的 AST 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两者均位于细胞内。
正常情况下,二者血清中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胞质内的 ALT 与 AST 释放入血,致使血中 ALT 和 AST 升高,然而 ALT 与 AST 升高又不仅仅局限于肝脏疾病。
下面笔者针对转氨酶升高的鉴别诊断进行阐述。
一、病毒性肝炎临床上碰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首先应想到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国内外学者发现并公开的病毒性肝炎的种类包括 8 种类型,分别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TTV 病毒以及 SEN 病毒。
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黄疸、发热、肝大、肝功能损害等,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为明确转氨酶升高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可予以不同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查, 以明确是哪一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
二、肝外梗阻性疾病转氨酶是由胆管排泄的,因此胆管梗阻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临床上引起胆管梗阻的常见的是胆管、胆囊、胰腺等疾病,比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及胆管肿瘤、先天性胆管扩张、壶腹周围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上述疾病一般可通过彩超、CT、MRI 等检查加以区分和鉴别。
三、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病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储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临床上根据是否长期过量饮酒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转氨酶升高的鉴别诊断

转氨酶升高的鉴别诊断
王继尧;王乐斌;刘峰
【期刊名称】《淮海医药》
【年(卷),期】1999(017)002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肝功检查经常发现转氨酶升高.对于转氨酶升高伴有肝炎病毒感染出现抗原、抗体阳性.诊断病毒性肝炎不难,对仅有一项转氨酶升高者.往往使明确诊断困难。
现针对转氨酶升高在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作如下分析。
【总页数】1页(P75)
【作者】王继尧;王乐斌;刘峰
【作者单位】安徽省五河县人民医院23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儿童血清转氨酶升高的相关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郭静;孙梅
2.转氨酶升高就是得了肝炎吗 [J], 罗思文
3.氟伐他汀致转氨酶升高并横纹肌溶解1例 [J], 仇梦如;吴明丽
4.氟伐他汀致转氨酶升高并横纹肌溶解1例 [J], 仇梦如;吴明丽
5.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转氨酶升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J], 王东旭;石文婧;徐樱溪;何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氨酶增高诊断详述

转氨酶增高诊断详述*导读:转氨酶增高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此变化对于急性肝炎的诊断,慢性肝病的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常值通过为40单位/升,由于检测方法不同,各医院的正常值可有一定差异,该酶活性的升高,可达数百至数千单位,和肝细胞受损的范围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历来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总要检测ALT值,而且ALT的升高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胆道疾病、酒精性肝损、药物性肝损、脂肪肝、心源性肝损等诸多疾病累及肝脏时ALT也都可升高。
转氨酶增高的鉴别诊断:1、肝脏本身的疾患,特别是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肝窦状核变性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增高。
除肝脏外,体内其它脏器组织如心、肾、肺、脑、睾丸、肌肉也都含有此酶。
因此当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乙型脑炎、多发性肌炎、急性败血症、肠伤寒、流脑、疟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征等亦均可见血中转氨酶增高。
2、因为转氨酶是从胆管排出的,如果有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胆管梗阻,也可使转氨酶增高。
临床常见的有胆囊炎、胆管蛔虫、肝胆管细石、胆囊及胆管肿瘤、壶腹周围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及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以及药物过敏都可引起转氨酶增高,并常伴淤胆性黄疸和肝细胞损伤。
临床有报告在用药 12~48小时即可引起转氨酶增高,4~10日可达高峰,及时停药者多在3周内恢复正常。
其它内科疾病,如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恶性网状细胞病、心力衰竭、风湿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及尿毒症等均可发生转转氨酶增高。
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也是转氨酶增高的常见原因。
另外,剧烈运动后亦可引起转氨酶增高。
运动后乳酸含量增加,在体内积聚,乳酸代谢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转氨酶增高。
中医药对于降低转氨酶升高有着明显的优势,中药降低转氨酶具有以下优点:一、改变机体的反应性,特别是慢性肝炎部分病人,有助于改变其肝细胞的通透性,减少酶的释放,从而间接达到降酶的目的。
转氨酶的注意事项

转氨酶的注意事项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涉及氨基酸代谢的酶类,可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两种。
转氨酶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转氨酶的注意事项:1. 肝脏疾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转氨酶会释放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升高。
因此,转氨酶的升高通常是肝病的一个指标。
高转氨酶水平可能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相关。
但仅仅通过转氨酶水平无法确定具体的肝脏疾病类型,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
2. 肌肉损伤:除了肝脏损伤外,肌肉损伤也可能导致转氨酶水平升高。
特别是AST,在运动或剧烈运动后,其水平可能暂时升高。
因此,在评估转氨酶水平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肌肉损伤等因素。
3. 环境因素和药物影响:一些环境因素和药物也可能导致转氨酶水平升高。
例如,酗酒、暴饮暴食和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转氨酶水平升高。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也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转氨酶升高。
因此,在检测转氨酶水平时,需要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
4. 预防措施:为了维持肝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饮食要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
其次,避免过度饮酒和暴饮暴食,尽量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此外,合理使用药物,遵医嘱服药,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5. 定期检查:对于应激、疲劳或食欲不振等肝脏病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转氨酶检查。
此外,对于有肝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或长期暴露于肝脏毒物或药物的人群,也应定期检查转氨酶水平。
定期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
总之,转氨酶作为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病的重要指标,需要注意与肌肉损伤、环境因素和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区分。
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定期检查转氨酶水平,对于保持肝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转氨酶水平异常,应及时就医并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的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 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
ALT 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80% 的 AST 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两者均位于细胞内。
正常情况下,二者血清中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胞质内的 ALT 与 AST 释放入血,致使血中 ALT 和 AST 升高,然而 ALT 与 AST 升高又不仅仅局限于肝脏疾病。
下面笔者针对转氨酶升高的鉴别诊断进行阐述。
一、病毒性肝炎
临床上碰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首先应想到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国内外学者发现并公开的病毒性肝炎的种类包括 8 种类型,分别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TTV 病毒以及 SEN 病毒。
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乏力、黄疸、发热、肝大、肝功能损害等,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为明确转氨酶升高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可予以不同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查, 以明确是哪一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
二、肝外梗阻性疾病
转氨酶是由胆管排泄的,因此胆管梗阻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临床上引起胆管梗阻的常见的是胆管、胆囊、胰腺等疾病,比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及胆管肿瘤、先天性胆管扩张、壶腹周围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上述疾病一般可通过彩超、CT、MRI 等检查加以区分和鉴别。
三、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储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临床上根据是否长期过量饮酒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临床上有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转氨酶升高,通常以 ALT 升高为主。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长期饮酒导致的慢性肝病,初期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70%~80% 的患者转氨酶升高。
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病的重要手段,确诊率高达 70%~80%;肝 / 脾 CT 平扫密度比值≤ 1 可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肝穿刺活检是确诊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方法。
四、药物
临床上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有报道在用药 12 小时后即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
常见的引起转氨酶升高的药物有: 1. 抗结核药:雷米封、呲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异烟肼等; 2. 解热止痛药物:羟基保泰松、氨基比林、消炎痛等; 3. 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四环素、磺胺类、氯霉素、两性霉素 B 等; 4. 精神类药:如鲁米那、氯丙嗪、丙咪嗪等; 5. 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等; 6. 降糖药物: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甲磺丁脲等; 7. 降脂药物:他汀类(辛伐他
汀等),贝特类; 8. 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等; 9. 激素类:已烯雌酚、睾丸酮、甲基睾丸酮等; 10. 其它:如麻醉药甲氧氟烷;利尿药氯噻嗪等;锑化合物等。
对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人要全面询问药物使用的时间长短、剂量等。
根据血清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除外病毒性肝炎,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肝内阻塞和有无脂肪肝存在,或停药观察,用护肝药物,若症状缓解,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
五、寄生虫疾病
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华支睾吸虫等的感染均可造成转氨酶升高,对于这些寄生虫感染,必须查到感染的虫体、虫卵,加上转氨酶升高,则可明确诊断。
六、病毒或细菌感染
细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肝脓肿、败血症等。
一般来说诊断不是很困难,通过血培养明确原发感染灶,通过肝功能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转氨酶升高,通过血清学抗体、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明确诊断。
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均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等感染因有典型的皮疹容易诊断,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则需要通过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来明确诊断。
七、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临床上表现为乏力、腹胀、皮肤瘙痒、纳差、黄疸等。
肝功能检查表现为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
确诊主要依靠肝穿刺活检。
八、其它系统疾病
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呼吸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可发生转氨酶升高, 应引起大家注意。
一般通过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心电图、影像学等检查,可加以区分。
当然临床上遇到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临床医生开阔思维、抽丝剥茧寻找真正的病因。
参考文献:
1. 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葛俊波,徐永健主编。
2. 诊断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万学红,卢雪峰主编
3. 王继尧,王乐斌,刘峰. 转氨酶升高的鉴别诊断 [J]. 淮海医药,1999,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