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部编新教材《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原创)

合集下载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以下是本文库为你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学习路上,为你加油!【篇一】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听录音范读。

四、品评、鉴赏全词: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领起"。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作者在长沙橘子洲头远眺湘江北去时的深情和对往昔革命斗争的回忆。

该课文是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的第一课,且所在单元主题是“青春”,与高一学生实际情况特别契合,因此要把握住本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词的赏析方法,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励志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熟练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能在无辅助的情况下准确复述。

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会运用文学术语分析作品,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析词作的深层含义。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PPT展示、视频播放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情。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挑战。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背景介绍:了解1925年历史背景及毛泽东个人经历。

2.意象分析:识别并分析重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情感与抱负:探讨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政治抱负。

4.修辞技巧:分析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教学难点:1.时代背景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20世纪初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2.情感共鸣建立:让学生从现代视角感受近百年前的情感和抱负。

3.修辞技巧应用:学生可能在实际写作中应用修辞技巧感到困难。

4.文学批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新课导入】开课之初,老师来担任一次如同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学生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回到1925年的中国。

那个时代烽火连天、风云变幻,我们将去看一下毛泽东如何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大家准备好做一位探险者,准备好踏入那段尘封的历史了吗?【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而关键的时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1、高一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

2、本文相对是一篇比较简单的现代诗词,不准备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花太多的时间。

考虑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准备让学生自己研究。

3、在研习中,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一、导入与准备当代诗人任泽键在《诗人毛泽东》中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泽东,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再由《沁园春雪》导入,引出话题:从词牌介绍到内容,《雪》写于1936.2,红军长征是一次大撤退,牺牲了很多革命战士,处于革命低潮时期,这首词可得出是革命低潮时期所写的吗?简述《雪》的大致内容,可见气魄非同一般,33岁的毛泽东又是如何?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毛泽东其人,展示《长沙》手迹,看着手迹听录音朗读。

1、学生背诵《沁园春雪》2、简介背景其人后,学生谈感受3、展示书法后,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他什么品质?二、朗读疏通、品评鉴赏1、开头三句,环境渲染,秋天寒意顿生,下面的情景可能会苍凉,但读后却并无凄寒之感,秋虽肃杀,然心中一片豪情,反衬手法的运用。

高一部编新教材《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原创)

高一部编新教材《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原创)

高一部编新教材《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理念设计,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2.适应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的需要,适应新高考发展的需要。

3.回归传统,注重听说读写,特别是加强读与写训练。

二、教材分析最新版的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依然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但《课程标准》变了,高考变了。

如果我们还是用原来的理念、过去的教案上这篇课文,可能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

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篇课文,为充分发挥首印效应,我们必须精心设计,上好高中的第一语文课。

在这一节课上,不但要树形象,育兴趣,更要体现高中语文学习的理念与方法。

三、深情分析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可塑性强,学习动力足。

在第一节课上,我们转变初中简单应试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与新方法,都是有基础的。

四、学习目标1.先学后教:在吟诵中背诵课文。

2.读写结合:类文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五、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读写结合法六、学习时长:2节课七、学习过程(一)情景活动导入:如果我们穿越时间,遇见伟大毛泽东,请问你会在什么样的情景相遇?会说些什么?这一次遇见,让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认识的毛泽东,完成作者简介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表达遇见情景,达到训练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先学效果检测:1.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2.教师随机抽背。

3.接龙背诵课文。

4.情境默写:(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景很有空间艺术,其中使用了高低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 。

(2)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三)自主研读《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文章,请至少找出一处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交流。

(《沁园春・长沙》赏析文章见学案)(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关键句子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入解读《沁园春长沙》。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诗歌结构分析:诗的构成、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歌内容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社会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长沙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长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长沙的历史和文化。

2.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和《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

2.3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的构成:诗的节律、韵律和意象的运用。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2.4 诗歌内容解读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如“江山”、“红日”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表达:爱国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第三章:教学活动与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和讨论。

3.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和解释。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进行展示。

3.3 诗歌朗诵邀请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朗诵的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提交的作业:诗歌解读、意象分析等。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互动性。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第1课《沁园春·长沙》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预习任务五、作者背景常识六、鉴赏活动七、文本研读八、文本联读第1课《沁园春·长沙》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青春激扬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语文素养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学习资源1.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意象活泼灵动,意境丰盈深邃,炼字选词精妙;饱含着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2.四首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这四首现代诗歌,意境壮阔,塑造雄奇的形象,表达澎湃的激情,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励人们以全部的生命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

3.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这两篇小说风格相近,都不以情节取胜,也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有散文化的味道。

《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哦,香雪》赞美了“香雪们”对山外文明的美好追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摆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文明的痛苦与喜悦。

三、教学素养1.品读诗词的形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情怀。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诗人,“战地黄花”“残阳如血”“红装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里满是激动人心的篇章。

通过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我们来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领袖人物崇高的心灵世界,感悟诗人浓郁的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部编新教材《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理念设计,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2.适应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的需要,适应新高考发展的需要。

3.回归传统,注重听说读写,特别是加强读与写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最新版的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依然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但《课程标准》变了,高考变了。

如果我们还是用原来的理念、过去的教案上这篇课文,可能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

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篇课文,为充分发挥首印效应,我们必须精心设计,上好高中的第一语文课。

在这一节课上,不但要树形象,育兴趣,更要体现高中语文学习的理念与方法。

三、深情分析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可塑性强,学习动力足。

在第一节课上,我们转变初中简单应试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与新方法,都是有基础的。

四、学习目标
1.先学后教:在吟诵中背诵课文。

2.读写结合:类文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

五、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读写结合法
六、学习时长:2节课
七、学习过程
(一)情景活动导入:如果我们穿越时间,遇见伟大毛泽东,请问你会在什么样的情景相遇?会说些什么?这一次遇见,让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认识的毛泽东,完成作者简介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表达遇见情景,达到训练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先学效果检测:
1.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2.教师随机抽背。

3.接龙背诵课文。

4.情境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景很有空间艺术,其中使用了高低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2)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是:,,。

(三)自主研读《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文章,请至少找出一处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交流。

(《沁园春·长沙》赏析文章见学案)
(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展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关键句子的赏析。


(四)学以致用:诗歌赏析考点——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1.《沁园春·长沙》描绘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高考链接:2019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如何归纳诗词中描写的画面?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时间+地点+特点:湘江秋景图、湘江秋天壮美辽阔的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当堂检测,讲练结合。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五)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1.“鱼翔浅底”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移用:就是将本来修饰此物的词移来修饰彼物,产生一种新鲜、独特的艺术效果。

“翔”本来是修饰鸟的,移来修饰鱼,语言独特,有新意,形象地表现了鱼在水里自由游弋的特点。

2.以移用手法学写诗歌片段。

“聪明”是修饰头脑的,想想我们可以移用来修饰什么?比如:“聪明的头发一根根竖起来,特别有精神。


自己随意想一个词,再进行移用,写一个具有诗意的句子。

(六)课后作业:类文阅读,读中学文。

阅读下文,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勾画、摘抄,养成阅读积累的学习习惯;学习毛主席志向高远、性不言愁的精神。

请为毛泽东写一段颁奖辞。

(阅读材料《秋来更当读毛诗》见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