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作品《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e;BWV1080 ;J.S.Bach古典吉他谱
赋格的艺术(内页译文)

赋格的艺术(内页译文)《赋格的艺术》可谓巴赫的音乐遗嘱。
他的这部最后的作品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拥有无法超越的美和精致的世界,它堪比米开朗杰罗的罗马圣彼得教堂。
《赋格的艺术》,正如圣彼得教堂,在它们尚未完成时,其创作者就已告别人世。
然而,米开朗杰罗在世时亲自见证了其巨大穹顶最初石块的搭建,在结构设计上,这个穹顶与这巨大建筑的轮廓融合为一体,并且为十字架格局的四条巴西利克教堂的侧翼“加冕”。
以类似的方式,巴赫也可说是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首四声部赋格曲。
这两者的非凡的美感和崇高性都被那伟大而完美的建筑设计赋予了一种可感知的外在形式,而想象力通过智慧凝结而成的火花得到了体现。
卡洛·马代尔诺为圣彼得教堂加上的巨大的中殿,并因此改变、歪曲了米开朗杰罗令人赞叹的对称性,几乎使其处于无法辨认的境地;同样,在巴赫死后一年里,被添加到其作品中的外来作品几乎毁掉了巴赫精心设计的美感,并且它之后从未以有说服力的方式被修正。
在不同的时期,围绕这部作品产生了产生了相当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观点。
此外,人们对于《赋格的艺术》也写下了很多的荒谬的观点,以致于其中一些最为疯狂的观点时至今日还有待驳斥,并且就连最为明显的事实也还需要一再重申。
有三个问题是被不断地提出的:这部作品确实是为羽管键琴创作的吗?要以何种顺序演奏这些曲子?以及闻名遐迩的未完成赋格是否应属于这一套曲目?大量音乐学家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工作,使今后我们对于这三个问题可以给出有力的回答,并且可以几乎确信地推断出巴赫的意图:该作品事实上就是为羽管键琴创作的;预先设定的演奏顺序的组合几乎是确定的,其形式是全部14首赋格和4首卡农;未完成的赋格曲是巴赫特别考虑为这套作品中的一首的,因为我们现在知道这首赋格已被算在作品的页码内了。
《赋格的艺术》在巴赫作品中的地位为了同时可以理解这部作品复杂的历史和巴赫确切的意图,一些初步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巴赫1740年时似乎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两件事情上:对于出版他的键盘练习曲的渴望,以及他个人对考究的对位和卡农中,表现力的可能性的兴趣。
赋格乐评范文

赋格乐评范文赋格是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多个声部同时进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赋格乐曲的创作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因此赋格乐曲往往被认为是音乐家的高峰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首经典的赋格乐曲,并对它们进行评价。
《赋格的艺术》《赋格的艺术》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赋格乐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共有14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古典音乐的韵味。
对于《赋格的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音乐结构: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它又非常有条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还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结构的深刻理解。
•音乐风格: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庄重、严谨,充满了古典音乐的韵味。
它的音乐风格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音乐表现力:这首曲子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它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赋格的艺术2》《赋格的艺术2》是巴赫的另一部代表作,它与《赋格的艺术》一样,也是一首复杂的赋格乐曲。
这首曲子共有10个声部,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赋格的艺术》类似,都是庄重、严谨的古典音乐。
对于《赋格的艺术2》,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音乐结构:这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同样非常复杂,但是它又非常有条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主题,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同样需要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知识。
•音乐风格: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与《赋格的艺术》类似,都是庄重、严谨的古典音乐。
它的音乐风格同样非常适合用来表达一种高雅、庄重的情感。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是巴赫所作的一部十分重要的音乐作品,它以其复杂的结构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是由德国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22年所作,其涉及到小调和大调各一半。
这部作品的完成源于巴赫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关注。
他在寻求能否将所有的调式融合成一种统一的乐曲时,发现了十二平均律,也称为等律。
这个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中,包括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这一伟大的作品。
在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有趣的音调结构、旋律变化和技术手法。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巴赫为每个平均律创作的一组赋格和前奏曲。
每个赋格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个主题和一个衍生自主题的反复。
这种复杂的结构和巴赫独特的技艺让这些赋格显得极其流畅和富有变化。
而前奏曲则被称为巴赫最典型的作品之一,其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手法和源自多个不同调式的旋律。
每个前奏曲都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巴赫对于音乐多样性和技术本质的深刻认识。
同时,前奏曲的各部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也令人叹为观止。
除此之外,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技巧和音乐手法。
例如,他使用了调性反复,让主题在不同的调式之间发生了变化,同样地,他还使用了管式音乐和五声音乐等各种不同的音乐技术。
通过这种方法,巴赫很成功地将不同的音乐风格合并在了一起,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巴赫十二平均律赋格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令人惊叹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技术手法和旋律变化。
它的成功来自于巴赫对于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术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在创作中创新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
因此,这部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其作为古典音乐的瑰宝,将永远留存于世界音乐史的长河之中。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受早期启蒙思想影响,作品蕴含广阔、深邃的人文主义思想。
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泽在其著作《论巴赫》中,将巴赫归于“客观的艺术家”之列,这足以证明其音乐是充满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
巴赫极其推崇十二平均律,用遍二十四个大小调写成的《平均律键盘曲集》被视为钢琴音乐的“圣经旧约”,包含四十八首赋格,流传最广的版本是以大、小调半音次序排列成的两卷本:第一卷(1722年出版)、第二卷(1744年出版)。
本文将以赋格作品BWV868为例,对其结构及演奏风格进行分析,为演奏赋格作品提供参考。
一、复调作品体裁之代表——赋格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音乐采用这种体裁伊始,直到18世纪在巴赫的推动下达到顶峰,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式。
赋格通常由“主题”和“对题”构成,主题常为乐曲首句,并以单声部形式贯穿全曲;“对题”伴随主题同时出现在其对位声部,分为“固定对题”和“自由对题”,并始终伴随主题出现。
此外,还有“答题”,答题常在主题后,在主题的属调上出现。
在一首赋格作品中,主题和对题通常会在不同声部中轮流出现,其间也常有过渡性的乐句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赋格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
在呈示部中,主题会在主、属调上依次呈现于各声部,中间部则由主题展开发展的各插部构成,最后在再现部回到原来的主题,并回归主题调性。
二、BWV 868作品结构分析(一)呈示部(1—11小节)蔡先婷吴驰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这是一首四声部的赋格作品,B大调,4/4拍,主题首次出现在中声部,从该调主音进入,主题在尾声部分出现一个二分音符的长颤音(相较主题旋律而言),填充了主题与答题部分的缝隙,使二者间衔接更为紧密,同时结束在主音上,巩固主调调性。
主题第二次在高声部以属调答题的形式出现,与第一句形成主属关系的相互呼应。
探析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

探析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作者:徐梦婉来源:《大观》2020年第09期摘要:巴赫所处的年代离我们非常久远,许多人在学习巴赫的作品时,总会在对风格的把握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文章从巴赫的《#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入手,分析作曲家的背景、曲子的内部结构,并与古典、浪漫派典型音乐进行风格对比,从节奏、织体等关键方面谈谈它们的不同。
关键词: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风格对比一、《#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巴赫《#g小调前奏曲与四声部赋格曲》的作品编号BWV863,BWV中文译名为“巴赫作品目录”,其中的BWV 846-893为平均律钢琴曲集。
第一次弹奏巴赫那简单轻快的小步舞曲时,老师就告诉笔者,巴赫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大名在中外音乐界都可称得上是如雷贯耳,就连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等人,对巴赫也是充满了敬仰之情。
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不禁惊叹:“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柏辽兹说过“巴赫就是巴赫,正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他觉得巴赫就是如此纯粹,誉之为音乐界的上帝。
李斯特将巴赫的6首管风琴前奏曲和复格改编成了钢琴作品。
为了纪念巴赫逝世100周年,在舒曼等人的支持下,1850年,一个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巴赫学会在德国成立了。
时至今日,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音乐考试和比赛,都将巴赫的作品列入必选曲目之一。
巴赫的作品,一定有其独特之处,耐人寻味。
巴赫,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著名的音乐世家,年幼失去了双亲由哥哥代为照顾。
他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极高的热情,向往哥哥家大量的音乐著作和曲谱,可是哥哥只教他键盘乐器,就是不允许他翻阅这些书籍。
无奈他只能乘着夜深人静的时候,着迷了般疯狂地抄写,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音乐天赋也逐渐显露。
他是个有天赋又极其努力的人才,却在音乐之路上缺少伯乐,一生劳碌所得收入也只够勉勉强强维持家庭支出。
巴赫生前寂寂无名,在逝世近80年后门德尔松发现他的手稿,并且安排了一场《马太受难曲》的演出。
HN作曲家作品曲目类别版本(仅供阅读与学习使用-G.HenleVerlag

9992 贝多芬
HN 作曲家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作品 a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32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0与大赋格 op. 133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31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27 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5 弦乐四重奏 op. 18,1-6 / 根据F大调钢琴奏鸣曲(op. 14,1)改编的弦乐四重奏
意大利协奏曲、法国风格序曲、四首二重奏、哥德堡变奏曲
钢琴
学习版/平装
HN 作曲家
作品
曲目 降B大调第一帕蒂塔 BWV 825 c小调第二帕蒂塔 BWV 826 a小调第三帕蒂塔 BWV 827 D大调第四帕蒂塔 BWV 828 G大调第五帕蒂塔 BWV 829 e小调第六帕蒂塔 BWV 830 G大调组曲 BWV 1007 d小调组曲 BWV 1008 C大调组曲 BWV 1009 降E大调组曲 BWV 1010 c小调组曲(变格定弦) BWV 1011 D大调组曲 BWV 1012 补录: c小调第五组曲(Klangnotation) BWV 1011 g小调奏鸣曲I BWV 1001 b小调帕蒂塔I BWV 1002 a小调奏鸣曲II BWV 1003 d小调帕蒂塔II BWV 1004 C大调奏鸣曲III BWV 1005 E大调帕蒂塔III BWV 1006 合唱幻想曲及其他作品 (op. 112, 118, 121b, 122, WoO 95) op. 80 “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 op. 112 悲歌 op. 118 “他们幸福列国的建造者” WoO 95 祭歌(早期版本) op. 121b 同盟歌(早期版本) op. 122 同盟歌 op. 122 祭歌 op. 121b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5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 19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 37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op. 58 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 73 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1 G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2 D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3 c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8,4 A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5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8,6 补录: 弦乐四重奏,根据E大调钢琴奏鸣曲(op. 14,1)改编 F大调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 op. 59,1 e小调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 op. 59,2 C大调弦乐四重奏“拉兹莫夫斯基” op. 59,3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竖琴” op. 74 f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95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27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0 与大赋格op. 133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 op. 131 F大调弦乐四重奏 op. 135 D大调钢琴协奏曲 op.61a (根据小提琴协奏曲op. 61改编)
西方钢琴艺术史-键盘音乐转变时期

其他教材类作品
1、《钢琴练习曲》(Clavierbüchlein),这 是巴赫为自己的大儿子W.F.巴赫而作的手抄 本,里面包括著名的15首二部创意曲和15首 三部创意曲
3、各式体裁的乐曲,比如组曲、舞曲以及为 羽管键琴或管风琴而做到的《赋格或仪式 终始曲》(Fugues or Voluntaries,6, HWV605-610/op.3)
一、组曲 第一册古钢琴曲集(HWV426-433,J.克鲁尔1720年出版于伦敦)第一 册古钢琴曲集收集了8套组曲,这一册古钢琴曲集早在巴赫《英国组 曲》和《法国组曲》之前就完成。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科雷里的古奏 鸣曲的套曲原则为典范。 亨德尔在组曲中到处使用赋格,以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和整体结构上更 大的动力和对比,获得格外强烈的戏剧性。组曲是亨德尔最重要的贡 献。 例:第一册第三套d小调组曲 二、赋格 亨德尔为键盘乐器写了11首赋格曲。其中六首收集在1735年出版的古 钢琴曲集内,另外5首分别为第一册古钢琴组曲集的第二、第三、第 四、第六和第八套中的乐章。 三、变奏曲 主要以恰空为主,艺术价值逊于他的赋格。较为出名是第二册古钢琴 曲集中收集的G大调第21恰空、G大调第62恰空和降B大调AIR的变奏 (勃拉姆斯用此主题创作了著名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
新旧两种美学思想
在巴洛克时期,理想的音乐作品是从头至尾表达一种单独的情感,音乐 的材料都按照感情或者作品情感的特点来选择。 而18世纪开始诞生的新式的美学思想,开始逐渐对音乐变得尊重起来, 这种思想与不加任何歌词的纯器乐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的理想是 将许多种不同个性和情感特质都融合在一个独立的作品中。这种变革为 音乐作品带来了惊人的改变, 这种反差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早起已经为人所察觉,真正到了18世纪中 期开始,这种在音乐作品中做感情对比的理想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如 C.P.E.巴赫,就可以在一部作品中作出极为丰富的情感对比。 新的美学思想不仅对音乐作品的创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同样决定 着乐器本身。
巴赫12平均律第一册第九首赋格

巴赫12平均律第一册第九首赋格
巴赫的《12平均律》是一部包含了24首赋格和24首前奏曲的作品集。
其中第一册的第九首赋格是以E大调为主题的赋格。
这首赋格的主题由四个音符组成,以及两个音符的重复。
赋格的结构非常严谨,遵循了巴赫典型的赋格形式,包括主题的逐声部出现、逐渐进行发展和变化以及反复出现的主题。
在这首赋格中,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对位、对位变化和模因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
音乐旋律流畅而优美,充满了巴赫音乐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技巧和创造力。
巴赫的《12平均律》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键盘音乐作品之一,不仅具有音乐性和技术性的挑战,还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