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三)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一、女娲补天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
火爁làn焱yàn⑸而不灭,水浩溔yǎo⑹而不息。
猛兽食颛zhuān民⑺,鸷zhì鸟⑻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jì州⑼,积芦灰以止淫水⑽。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⑾,狡[jiǎo虫死,颛zhuān民生⑿。
注释:⑴往古:很远的古代。
⑵四极:天的四边。
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
⑶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
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
兼,合拢。
覆,覆盖。
⑸爁焱:大火燃烧的样子。
焱,火花。
⑹浩溔:水势浩大。
⑺颛民:善良的人民。
⑻鸷鸟:凶猛的大鸟。
攫:用爪抓取。
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
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
⑽淫水:泛滥的洪水。
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
涸,干枯;平,平定、安定。
⑿生:得以生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2)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3)断.鳖足以立四极()(4)狡虫死,颛民生.()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策之不以其道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
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第3部分第3类为政治国、劝谏讽喻(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3部 分第3 类为政 治国、 劝谏讽 喻(共41 张PPT)
(三)段直传 段直,字正卿,山西泽州晋城人。时盗贼充斥,直聚其乡 党族属,结垒自保,后为泽州长官。泽民多避兵未还者,直命 籍其田庐于亲戚邻人之户,且约曰:“俟.业主至,当析而归 之。”逃民闻之多来还者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 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 收而瘗之。未几,泽为乐土。在官二十年,多有惠政。朝廷特 命提举本州学校事,未拜而卒。(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3部 分第3 类为政 治国、 劝谏讽 喻(共41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3部 分第3 类为政 治国、 劝谏讽 喻(共41 张PPT)
这话虽然说的是家庭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的道理。邴绍 的话本来不应该上奏陛下。现在陛下又要诛杀他,我担心在 后世看来,对陛下的美德有所损害。”隋文帝于是赦免了邴 绍,并趁机告诫群臣,所谓诽谤朝廷的罪过,就不要再上奏 朝廷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3部 分第3 类为政 治国、 劝谏讽 喻(共41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 :第3部 分第3 类为政 治国、 劝谏讽 喻(共41 张PPT)
我听说过忠善可以减少民怨,却没有听说过压制可以堵住民 怨,(采取忠善)岂不是很快就能消除怨恨吗?这如同预防水 患,大的堤坝溃决,伤人必多,我也一时抢救不过来。不如 开出小决口,让水从这里流出来。正如犯了小的毛病,我听 到了还可以用药物治疗(意即不要等到病入膏肓)。”
A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人物篇三) 含答案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篇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答陛下问陈丞相平者,阳武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孝文帝立,乃以绛侯勃①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
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②!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③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绛侯勃:绛侯周勃。
②主臣:表示惶恐的词语。
③待罪:臣子对帝王禀奏时的谦辞,意思是说不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必将获罪。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朝.而问右丞相勃曰()(2)天下一岁决狱.几何()(3)愧不能对.()(4)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平徙为.左丞相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下育万物之.宜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年且.九十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乐亦在其.中矣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2)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4.本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描写(描写方法)以及的写作手法,从陈平的论述中你能想到的一个成语是(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田忌亡齐而之楚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6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初三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集锦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集锦◆(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天又雨,公将焉之?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做人要诚信、守时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给。
②宣王说.之:通“悦”,喜欢。
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
去:离开。
(2)及.孟子长。
及:等到。
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考向15 文言文阅读(三)课外文言中的道理启示(解析版)-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上海专用)

考向15 文言文阅读(三)课外文言中的道理启示考点解读【方法解说】理解文言文的道理启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原文,二是理解概括。
所谓“借助原文”,主要是借助标题和议论性的语句;所谓“理解概括”,又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只有一个“面”的文章,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结果开始思考:范仲淹为什么会“遂大通‘六经’之旨”?从前文中得出答案的关键词是“刻苦勤奋”;再往前推,他为什么会刻苦勤奋?得出关键词“逆境”。
最后概括一下答案要点即:天才出于勤奋,逆境出人才。
方法二: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思考: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分析:这是有对立面的文段,就须正反面思考,以备答案的完整性、规范性。
思路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找不到羊)→因为歧路多,不知道如何去找。
怎样(能找到羊)→找准道路,明确方向。
如此思考就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明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成功的道路。
)方法三: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人物篇三) 含答案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篇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3分)答陛下问陈丞相平者,阳武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孝文帝立,乃以绛侯勃①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
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②!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③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绛侯勃:绛侯周勃。
②主臣:表示惶恐的词语。
③待罪:臣子对帝王禀奏时的谦辞,意思是说不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必将获罪。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朝.而问右丞相勃曰()(2)天下一岁决狱.几何()(3)愧不能对.()(4)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平徙为.左丞相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下育万物之.宜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年且.九十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乐亦在其.中矣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2)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4.本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描写(描写方法)以及的写作手法,从陈平的论述中你能想到的一个成语是(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田忌亡齐而之楚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
中考总复习系列
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三)
幻灯片2
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
节俭(却)困难(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日子好过了,但依然应该学会节俭,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
幻灯片3
二、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翻译: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
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
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
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
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幻灯片4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 ( )
(4)不病于无鸡乎? ( )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
(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译:
3.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忧虑、担忧
赶走
这不是
危害
我就会饥寒交迫,其危害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A、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有得必有失,有失才会有得。
D、处理事物要抓主要矛盾,用物要看它的主要特长,切不可求全责备,因噎废食。
幻灯片5
三、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幻灯片6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向
尽\完
阻止
大道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术,都应该精益求精,不能自满。
虚心方能让人进步,傲慢只能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有。
他能够及时地知错改过,向老师道歉,并永远不说回去之类的话,这说明他认识到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道理。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幻灯片7
四、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热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
点上火把在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
幻灯片8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向
戏弄
昏暗
点燃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
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幻灯片9
五、匡衡勤学【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幻灯片10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到,此指照射过来
报酬
把
就
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
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凿壁借光
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
勤学苦练
刻苦、主动、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