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1)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活状况: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文化遗存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1)代表性遗址(分早期和晚期)①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特征: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2)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3)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一、夏、商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传位于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1)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桀;盘庚迁都于殷。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任命非世袭、户籍制、服从中央安排、行政区非采邑 非任人唯亲、非世袭
(2)中央集权制下的君权的体现形式

官僚制度和郡县制是维系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的两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君权的体现 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 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尉缭子· 原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交战双方动辄几
十万军队激战于一地,死亡率高得惊人。如公 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 万。前279年,秦攻楚,白起引水灌鄢城,淹 死数十万人。前273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 斩首15万。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坑杀 赵军40余万。为了战争,各国动用了所有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都需要集权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 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 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 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再如 有穷氏首领后羿“后”,当初的 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 还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 组织的痕迹。

毓(后)作为母系氏族首领 的专用语被沿用下来。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
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君主专权),以中央 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以 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官僚制) 郡县制不同于分封制( ) 官僚制不同于世官制( ) 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都是临时工、合同 工。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商与周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态:商与周
中国早期的国家形 态:商与周
一,殷商:神权政治与宗法制发端
二,西周的宗法等级制
一,殷商:神权政治与宗法制发端 1,农牧业混合的经济型态 2,商代的国家形态 3,宗法制初具雏形 4,神权地位
1,农牧业混合的经济型态 频繁迁徙。
畜牧业发达。
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传说中殷人的始祖是契。《诗经 商颂 玄鸟》:“天命玄
总的来说,在殷代,神权居于统治地位,王权较
弱,宗法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殷代后期,随着农 业文明的特点日益显露而牧业文明的色彩逐渐消 退,王权与宗法制度开始发展加强,而神权则相 对衰落了。从国家形态、生产方式的角度,有助 于更好地认识殷周之际变革和西周在制度方面的 建设。
最为强大的,自称“大邑商”、“大邦殷”。与它同 时并立的还有众多的大小方国,著名的有羌方、虎方、 人方、鬼方等等。 从甲骨卜辞材料的记载来看,“大邦殷”虽然先后征 服过许许多多的方国,但并没有把这些异姓方国融化 为自己邦族的一部分,而仅仅是迫使他们处于附属、 服从的地位。 商王朝,实际上不过是以大邑商为领袖的、由众多方 国组成的方国联盟。
周人就总体而言,文化水平并不比殷人进步,但它具
有典型的农业文明传统。 结合周初的现实政治需要,顺理成章地从殷末的嫡庶 制萌芽中得到启发,建立起一套周密完善的宗法政治 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对于以“群体本位文化”为“共同的心 理特征”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4,神权地位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代 社会中神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现已发现的殷墟甲 骨卜辞已超过15万片,就是殷人神权崇拜的真实纪录。 “殷商王朝统治者面临生老病死、出入征伐、立邑任 官、田猎农作、天象气候变幻、婚姻嫁娶、祀神祭祖 等等,事无巨细,每以甲骨占卜进行预测。”(宋镇 豪《殷商甲骨占卜制度的研究》,《炎黄文化研究》 第6辑)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摄于河南省博物馆
成语“问鼎之心”(也作“问鼎中原”)的典故:
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 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 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 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 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 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 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 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
东周时期,王权衰 落,分封制破坏.
卜辞举例: 1.帝令雨足年帝令 雨弗其足年
2.勿伐帝不我其受 又
释义: 1.上神要下雨来使年辰好吗?上神要下 雨使年辰不好吗? 2.不要征伐,上神不会给我们以保佑。
说明夏商王权的神秘色彩
2.夏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
王(王权神秘)
中央官员 地方方国
相 卿士 卜册史 师
侯 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代蓟)(代陈)(代宋)5、西周分封制破坏的原因是 《周朝诸侯分类示意表》 什么?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 目的: 巩固统治 ▪ 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内容: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 作用: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 破坏: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原始社会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49年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49年——至今
中华五千年历史线索示意图
……
约4600年前
黃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

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既是一个考古学实践问题,亦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还需二者紧密地结合。

这是因为在国家起源的过程及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因而它必须依靠考古学的发掘。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实物遗存来进行研究,所以它是有确凿根据的,也不受历史记载的约束,而且考古学的文化编年是以地层的先后叠压或打破关系为基础,所以,从考古学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可以寻找出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然而,考古学又是阐释性的,遗迹遗物本身不会说话,它需要人们利用技术、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类活动的方式作出符合上古实际的解释和分析。

在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中,往往形成一些理论,也会借鉴一些原有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考古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将中国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对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发展与王权的形成以及早期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做一系统的阐述,以此对重建中国上古史作出新的探索。

一、“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与“邦国—王国—帝国”说等理论框架若从理论创新着眼,国家与文明起源的研究,最具魅力的是对起源的过程、路径和机制的研究。

百余年来国内外学界在这一领域所产生的一个个理论模式和学术观点,总是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为这一课题的解决做着不懈努力。

近几十年来,文明起源的所谓“三要素”或“四要素”的文明史观以及“酋邦”等人类学理论,代替了摩尔根的“部落联盟”说和“军事民主制”说,而且甚为活跃。

它们有理论和学术上的建树,但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那么,如何在整合和吸收诸种理论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并克服其不足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理论创新,就成为推进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关键所在。

近二十年来,我们采用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文明与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其后又提出国家形态演进的“邦国—王国—帝国”说,就是在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单元引言
古代中国的政周
(公元前2070年至 公元前476年)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秦朝
清前期
(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形式
1 中国早期文明(国家)的起源
说一说我国早期国家起源的时间、地点、原因及 其基本特征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
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的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把血缘纽带和政治结合起来,家国色彩浓厚
讨论:
通过对大宗与小宗间关系的认识,分析 宗法制的作用?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①内容: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
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族体系。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谁有继承权 谁是大宗 谁是小宗 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
平位继承 降位分封
大宗和小宗的定义:嫡长子传宗继统,可 以奉祀祖先,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 和庶母兄弟(即庶子,非嫡配所生的孩子) 为小宗。大小宗是相对的,小宗的嫡长子 又是这个小宗里的大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 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 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宗法 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 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 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笙管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礼的进行,乐以音乐节奏的艺 术美,让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 的感染力。
三)、礼乐制度
礼的地位: 西周文化的主构架 礼的作用: 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礼的内容: 尊崇上天和先祖,处理人际关
系的规范 礼乐的使用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
血缘纽带(里)
(一)早期国家 1、时间: 大约五千年前
了解早期国家起 源阶段的发展状 况的方法还可以 有哪些?
2、地点: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标志: 金属器具、贫富分化、文字、
城、礼制
神话传说、 史料记载、考古材料
(二)夏朝的政治形式
1、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 大禹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夏朝的政治形式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传位给贤能的人的制度。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分封制
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评价(积极、局限性)
治 西周的政治制度
目的 解决矛盾,巩固统治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配政治权力,
宗法制
特点
维护政治联系
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性;大小宗相 对性
影响 保证;维护;影响深远
1、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只有周王室才可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称为大宗 C、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 D、大宗和小宗只是家族的等级关系
材料一 《三字经》写道: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 最长久。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 政,郑伯不朝。秋,王以(令) 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 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 王中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
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王权(三)]的字幕: 在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城址和宫殿宗庙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形态。

上面我们根据陶寺的墓葬材料讲了陶寺的等级分层和社会分层,以及出现的情况。

除了墓葬所反映出的社会分层这些现象外,陶寺遗址近年来另有两项重要发现也有助于说明当时的社会性质,这就是发现有大规模的城址和在城内发现有不止一处的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陶寺遗址龙山时代的城址分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与中期城址两个时期的城址。

陶寺早期城址大体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周长约360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

这是陶寺早期的城址。

陶寺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在陶寺城内发现有大片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者称之为宫殿区。

我们在陶寺的祭祀区发现有大型夯土台基建筑ⅡFJT1,平面呈大半圆形,面向东南,外圈半径22~25米,总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由3道夯土挡土墙即3层台基组成。

因其形状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发掘者认为它是“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经过半年多的模拟观测,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观象台遗迹,其主要功能是观测日出方位以判定时节,为制订历法提供天象依据,即所谓“观象授时”。

这是很特别的,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发现。

我们知道,一个庞大的城垣,需要大规模地组织调动大量的劳动力,经过较长时间的劳动才能营建而成;而城垣之内宫殿宗庙之类的大型房屋建筑,也需要动员众多的人力物力的资源,这一切都显示出在它的背后应该有完善的社会协调和支配机制来为其保障和运营,也就是说,龙山时代的城址及其城内的大型建筑并不是为该地域内整个聚落群的人口居住而修建的,它是为贵族中的上层及其附属人口的居住所营建,但却有权调动和支配整个聚落群的劳动力,显然这种支配力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色彩。

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权力与当时社会划分为阶层或等级相结合所构成的社会形态,当然是不同于史前的“分层社会”或被称为“酋邦”的社会形态的,根据我关于国家形成的两个标志的划分,这两个标志就是阶层、等级或阶级的存在,这是一个标志。

还有强制性权力机构的设立,这是又一个标志。

根据这两个标志的划分,陶寺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已进入邦国类型的初始国家社会。

我认为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也是很有根据的在龙山时代的城址中,古城寨城址内大型宫殿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我们知道,龙山时代有众多的城址被发现,但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基址的却为数不多,除上述陶寺遗址之外,在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这个图就是古城寨城址。

距今大概在4000年以前,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山时代的一个城址。

这是它放大的图,然后就是古城寨城址。

在这个城址内,也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

这个古城寨的城墙至今仍保存着三面城墙,这是它的城墙保存情况。

这个城墙也是已经很大了。

这是又一面城墙。

这是古城寨城墙现存的地面情况。

城墙夯土的断面,一层层打起来的城墙,我们从断面看到它的一个情况。

这是夯窝情况,一个小圆点。

当时夯打的时候留下的夯窝的痕迹。

这是夯打的时候在外侧绑捆夯板时候留下的痕迹。

这是古城寨几个夯土城墙的情况。

这是它的几个局部。

这是总体夯土墙的一个断面。

这是古城寨里面的宫殿的基址的一个平面图。

发掘者把它分为两个基址,实际上有可能是一个基址,连起来一个基址的各个组成部分。

这是夯土建筑的一个大型宫殿基址。

这是宫殿基址立柱的时候柱洞的情况。

这是古城寨。

古城寨的这个遗址也是很
珍贵的,为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龙山时代我们发现了好多城址,但是在城址里面,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成排的或者成组的基址并不是很多,能看出它的形状的也不是很多,而刚才所说的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古城寨遗址,不但保留了三面的城墙,而且在城内也发掘出了它的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

这样的话,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城里面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居住以及宗教和政治生活的一些情况。

这些古城寨城里的这些大型宫殿建筑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说,这些城里面能不能发现大型的夯土基址、宫殿基址,除了后代毁坏破坏的客观因素外,发掘者是否有意识地在城内去寻找去发掘宫殿之类的建筑基址,也是我们将来能否在龙山城址内发现大型夯土建筑物的另一关键所在。

因为这个考古发现都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过去能保留到现在的东西,既有可能被后代所破坏掉的可能性,也有我们没有有意识去发掘,而没有被发现的可能性。

用社会学术语来描述,良渚文化墓葬材料反映了良渚社会贵族、平民、被奴役者共存的社会分层。

龙山时代的大型贵族墓地如我们刚才所举的陶寺,但是也绝非仅限于陶寺遗址一地,例如我们在山东龙山文化的山东临朐朱封村和泗水尹家城的龙山墓地就发现有棺有椁的贵族大墓。

这个就是我们在山东发现的一个贵族墓葬,中间的这个部分应该是棺木,这是棺木和人骨的遗骸,然后外面这个墓的框架应该是椁,古代的墓葬有时候有棺有椁,最外面这个框架应该是椁,放大一点看更清楚一点,这个是龙山时代棺、椁的情况。

这是朱封村的一号墓当时的平面图,随葬品也是比较丰富的一座墓葬。

到了长江流域,在长江下游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墓葬中也可以看到社会的分层和不平等,这些方面通过墓葬所反映的这些现象也是颇为突出的。

我们观察过苏南、浙北、上海等地的良渚墓葬,我们发现,贵族墓和平民墓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墓地。

例如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良渚墓地,都属于贵族茔地。

这些贵族墓一般都建在人工堆筑的很大的土堆上,也是有木棺或木椁,有的还涂有朱红色的彩绘,随葬大量的玉器、陶器,有的还有漆器和象牙雕刻器,并有人殉和人祭的现象。

我们下面看一幅图,这个图是太湖地区遗址的示意图,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下面要讲瑶山文化的墓地所在的位置,瑶山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钱塘江,然后这是杭州湾。

然后在杭州市的北部,这是一个很著名很典型的一个贵族墓地,这是墓地里面大体分布的墓葬排列的情况,在这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分层,也可以看到墓葬的一些埋藏情况。

良渚文化的墓地,当然不止是瑶山一处,我们刚才讲了,良渚文化里面,还有反山、福泉山等等。

都有许多这样的贵族墓地。

而且良渚文化它们贵族墓和平民墓分开,贵族墓地葬在人工造得大的土台上。

现在我们就以瑶山的墓地里面贵族墓地的七号墓为内容,来介绍一下良渚文化的情况。

良渚文化里面的七号墓就是这一种情况。

它这个墓葬比较丰富。

这是整个七号墓随葬品的一个平面图,这是堆积的各种玉器,刚才那是现图,这是拍照,这白色的就是各种玉器,这是玉器局部放大的一些细节,然后这是七号墓里面的各类玉器,这个叫石琮,当然这是一种形态,这也是七号墓所出土的玉钺,玉钺里面,这是用玉做的钺本身,这个是它的配件。

良渚文化的墓地里面,我们现在介绍的七号墓是比较著名的一个墓葬。

而且也是在学术界里面现在经常被用来证明良渚贵族和平民的分化。

甚至在讲到良渚时期的王墓的时候,有时候也用这些材料,当然七号墓的遗址不止是,我现在在这儿列出来这些图只是它的一部分,七号墓出土的器物呢?不仅仅就这么一点,但是七号墓这个是非常丰富
的这些墓葬所反映出来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用社会学术语或社会组织结构来描述的话,良渚文化的大型墓实际上就是一种贵族墓,大墓在各处的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存在着一个贵族阶层;良渚文化中小型墓属于平民墓葬,其中中型墓是平民墓中较富裕者,小型墓是平民中较贫穷者,小型墓的数量最多,这就说明一般平民阶层是社会中的主要人口;良渚文化中的“乱葬墓”,特别是那些身首异处,就是人的头和身体不是埋在一个地方,被分开埋的。

或被捆绑的人骨头,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人殉或人牲。

这些人极有可能是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人口,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因贫困而沦为被奴役者。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良渚文化中就可以划分出三大社会阶层,即贵族、平民和被奴役者。

像陶寺、古城寨、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在这些遗址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良渚文化中的大观山果园遗址,也被称作为莫角山遗址。

这些遗址反映出,通过墓葬材料和遗址的城址,和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呢反映出当时应该是已经进入具有初始国家的文明社会,那么,它们的国家形态究竟是邦国还是王国?我认为这是需要作一番分析和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