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榆社武源村柴氏家族

合集下载

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多此姓,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多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柴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柴姓姓氏源流渊源一据《通志》载:“柴氏,姜姓。

齐文公子高之后。

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

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

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

汉有棘蒲侯柴武。

裔孙守礼。

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

”《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

”又《千家姓》载:“平阳郡。

”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渊源二源于鲜卑族和氐族、羌族等,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汉史中亦称阿柴虏、赀虏。

在东汉史籍中,“赀”原来是游移不定、取柴(木)为寨的意思,与“砦”通义,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因其部落“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而得其称,在历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炖煌间”,即今北京延庆至甘肃敦煌之间的北方河套至陇西的广博之地。

在东汉桓帝执政时期(西元146~167年在位),“阿柴虏、赀虏”专指不同于东部鲜卑的西部鲜卑檀石槐所部。

其时,在檀石槐领导的庞大鲜卑组织中,实际上不仅有吐谷浑部,还杂有大胡、丁令(高车)、西羌等诸多北方游牧民族,基本上是原来在匈奴统治下的鲜卑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

自北匈奴单于北遁之后,统称为鲜卑。

在檀石槐逝世后,鲜卑组织迅速解体,其吐谷浑部相对独立于其他鲜卑部落而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

公元四世纪初,单于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环(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

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古称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逐渐发展。

当时,原居于大力加山的著民为氐族、羌族部落,其中有念氏部族,按地域分布,当属于氐族,后汉史中统称其为氐羌。

柴姓氏的起源

柴姓氏的起源

柴姓氏的起源
柴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春秋时期。

据传,柴姓源于周朝的
一个贵族姓氏“姬”,后来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改为“柴”,北支改
为“翟”。

关于南支柴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晋国有
一位名叫柴督的大夫,他在晋国内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色,被封为卿士,并被赐予了“柴”作为他的家族名称。

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柴胡的大夫,在楚国内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色,被封
为卿士,并被赐予了“柴”作为他的家族名称。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柴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姓氏。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柴姓人物。

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柴荣、宋
朝文学家柴桑、清朝政治家柴绍等等。

除了南支柴姓外,北支翟姓也与南支有着共同的起源。

据传,周朝的
公族姓氏“姬”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后来改为“翟”,成为北方的一
个姓氏。

而南支柴姓和北支翟姓虽然分别发展成了不同的姓氏,但在
起源上仍有着共同的渊源。

总之,柴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姓氏。

无论是南支柴姓
还是北支翟姓,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柴姓人物也有很多杰出代表,他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关于山西榆社武源村柴氏家族

关于山西榆社武源村柴氏家族

关于山西榆社武源村柴氏家族关于山西榆社武源村柴氏家族的一点了解武源村位于榆社县西马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属土石丘陵地;南临太邢线,北与北山晕村接壤,东靠石脑山,西有武源河。

全村239户,639人,国土面积9300亩,其中耕地1500亩。

柴姓人家仅有三十几口人,往上数五代全是一家人,听父辈讲,祖上几代皆穷人,所以没有家谱,家族历史无从考证。

村西北鱼儿区北凹处曾有祖坟一大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平坟”,仅余“大明故处士柴公墓志”碑一块(碑文大半已不可辨认),从碑文可知,祖籍平阳河津,元末明初为避战乱,迁居紫寒村(武源村西北20里处村庄),后迁居五原(武源),立碑人为柴世相,柴世臣兄弟两人,立碑时间是明嘉靖十四年仲春,即公元1535年。

除武源村西北牛寨沟村尚有几户柴姓人家外,本县再无柴姓居住。

近年,从网上一处柴氏宗谱汇集中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临汾河津市太阳村家谱中载:柴彦于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80一1294)从平阳府(又称尧都,今山西临汾市)迁居龙门县永绥里的药葫芦滩。

后因黄河泛滥,由药葫芦滩卜居阳关之地太阳村。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柴彦重修太宁庙明证。

柴彦以后尚有几代孙失传。

直到120年以后的明朝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不知是柴彦的几代孙,只知其后裔同堂兄弟十人(内有同胞仁、义、礼、智、信五人以及堂兄弟友诚、让、二小、谅、福禄五人),其中仁、义、礼、智四人于明朝宣德(1426—1435)年间先后迁往山西太原、榆社、祁县。

让、小二、谅、福禄四人先后迁往山西万荣县柴村、冯村。

只有信和友诚同堂兄弟二人留居河津繁衍后代。

故将柴信和友诚定为河津柴姓第一代祖。

按太阳村柴祯祥家所存咸丰四年编写的用越尺麻纸对开双页装本家谱中载,柴友诚的十一代孙柴义枝于明朝崇祯(公元1628—1644)年间由太阳村迁居吴家关村。

义枝生有三子:长府元、次保元、三禄元,继而族侄松元也由太阳村迁到吴家关。

友诚传至我辈已达二十世,大约600余年。

柴氏家族 家谱字辈

柴氏家族 家谱字辈

家谱字辈-柴氏家族家谱字辈柴氏家族(安徽)心、灯、义、继、贤安徽阜阳市临泉县柴氏德、修、文、化、远安徽寿县安丰柴氏继、世、、绍、宏、先、业修、延、树、德代、有、伟、人用、正、维、元安徽岳西柴氏、宿松柴氏克、词、书、香**同、根笔、起、中、叶永、垂、方、策超、横名、传、邦、国家、道、日、兴念咸、登、桂、籍。

始祖柴植天、寿、平、格组、武、斯、承文、章、作、伯长、发、其、祥、南、溪、世、泽、长香火对:东、鲁、家、声、远安徽宿松柴氏敬修大发安徽亳州市柴氏克、敦、什广、宗、东、建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袁洼村(江苏)荣安徽阜阳万、天、龙、方、凤、心灯义继贤、崇峻崎岚峰林松乐秀正、大、光、明.善、继、宗、德江苏徐州丰县柴氏茂、义、朝,广江苏徐州丰县青荣志国、庆、宝、家、有、余江苏仪征柴氏远江苏连云港柴氏步字忠厚传家江苏连云港灌南县中、厚、传、家、远正、方、宝、汉、荣“江苏东台永继业克广大江苏徐州睢宁县王集镇柴湖村用应国成思宗衡林允云元培兴加立昌怀世(河北)春、义、乐、美、嘉、智、诚、秉、仲、华、英、杰、增、国、荣、德、盛、福、兴、发河北沧州柴氏始祖:柴天英。

字辈:树、振、玉、清、现河北广平县北关村柴氏建万,,丙,文河北邢台平乡县柴辛庄村柴氏字辈保,,兰(字辈不详)河北邯郸峰峰王看村柴氏宝,福,德,庆,国河北东光山,轩,锡,汉,树善、诗(子)、书(金)、臣河北曲周县柴吕寨柴氏尚、发、继、运、清、景、传、诗、书、烈、朝、凡、永、泽、伟河北邯郸市永年县柴凹村柴氏河北衡水故城县青罕镇柴庄村:世文兴连,林玉国跃,振瑞汝西,宏伟恒若冠冕堂皇,十年凤翔。

解放后的辈分:建国志英荣,耀华昌盛宏。

后续后辈,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冯村康健慧朗,聪开达上,豁向极积河北沧州:翰,毓,文,恩,凤;朝,国,增,明,治(河南)新、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河南商丘柴氏继、保、应、守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柴氏善、广、庆、福河南驻马店柴氏德、国,邓县迁南阳镇一下辈分不详河南南阳镇平柴氏仁、义、礼、智、信河南洛阳柴氏积、得、成、大、延、希、金、应、文河南信阳董家河乡李湾村柴氏千、桥、同、荫、滋、培、绵、衍河南焦作温县柴氏有、魁、进、朝、自、成、祖、松、基、勤河南新乡封丘柴氏山、清、其、昭、光,保、善、到、律、方,修、本、于、庆、兆,宏、字、记、寿、河南信阳柴氏三、加、本、同、心河南商水县柴店柴氏.云.臣.可鼎河南南阳唐河 .仁.木.大..宗.尚河南周口柴氏:三家本同堂,日月放光芒河南南阳镇平柴氏:德字辈,国字辈,好像是从邓县迁过去的,没有家谱元、云、河南浚县卫贤镇柴王庄,洋照平河南南阳唐河县柴氏,邓平百世昌,天国积、忠、孝、宽、仁、崇、文、保、武、天、西(锡)、福、寿、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柴寨村柴氏字辈德、泽、民,思,书,文,玉,天,晓河南南阳镇平安子营新、玉学宗启方,万世保铭端河南商丘柴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闫庄村宏廷大国永,一田景芝元,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秀山春明河南南阳淅川李官桥光普照(湖北)时、旺、立、本、长、来、传、新、昨、宗、、子、湖北十堰柴氏君六、启、天、明、举运、广、财、印、师、天、德、永、必、宏,帝、泽、仕、昌、隆湖北恩施柴氏家、发、人、兴湖北荆州柴氏士、门、原、启开、传、万、年安、帮、国、定恕、道、启、真、祥家、传、守、典、常其、福、隆、盛、茂,,仁、心、曾、杰、庆,湖北蕲春柴氏红春秀,华开万年湖北襄阳:普照山(辽宁)、德永成、、继、春辽宁抚顺(原辽宁彰武)柴氏字辽宁丹东市柴、永、万辽宁沈阳黑山柴氏始祖:柴弘,河间府宁津县柴郑庄迁入。

柴氏家族家谱字辈

柴氏家族家谱字辈

(安徽)安徽阜阳市临泉县柴氏心、灯、义、继、贤安徽寿县安丰柴氏德、修、文、化、远安徽岳西柴氏、宿松柴氏用、正、维、元修、延、树、德代、有、伟、人、绍、宏、先、业继、世、超、横名、传、邦、国家、道、日、兴永、垂、方、策念**同、根笔、起、中、叶克、词、书、香文、章、作、伯长、发、其、祥、天、寿、平、格组、武、斯、承咸、登、桂、籍。

始祖柴植安徽宿松柴氏香火对:东、鲁、家、声、远南、溪、世、泽、长安徽亳州市柴氏克、敦、什修大发敬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袁洼村广、宗、东、建安徽阜阳万、天、龙、方、凤、心灯义继贤、崇峻崎岚峰林松乐秀荣(江苏)江苏徐州丰县柴氏茂、义、朝,善、继、宗、德.正、大、光、明江苏徐州丰县青荣志广江苏仪征柴氏国、庆、宝、家、有、余江苏连云港柴氏步字忠厚传家远江苏连云港灌南县中、厚、传、家、远江苏东台“正、方、宝、汉、荣江苏徐州睢宁县王集镇柴湖村用应国成思宗衡林允云元培兴加立业克广大永继世怀昌(河北)河北沧州柴氏春、义、乐、美、嘉、智、诚、秉、仲、华、英、杰、增、国、荣、德、盛、福、兴、发河北广平县北关村柴氏始祖:柴天英。

字辈:树、振、玉、清、现河北邢台平乡县柴辛庄村柴氏字辈保,文,兰,万,丙,建河北邯郸峰峰王看村柴氏(字辈不详)河北东光山,轩,锡,汉,树宝,福,德,庆,国河北曲周县柴吕寨柴氏善、诗(子)、书(金)、臣河北邯郸市永年县柴凹村柴氏尚、发、继、运、清、景、传、诗、书、烈、朝、凡、永、泽、伟河北衡水故城县青罕镇柴庄村:世文兴连,林玉国跃,振瑞汝西,宏伟恒若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冯村冠冕堂皇,十年凤翔。

解放后的辈分:建国志英荣,耀华昌盛宏。

后续后辈,积极向上,豁达开朗,聪慧健康河北沧州:翰,毓,文,恩,凤;朝,国,增,明,治(河南)河南商丘柴氏新、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柴氏继、保、应、守河南驻马店柴氏善、广、庆、福河南南阳镇平柴氏德、国,邓县迁南阳镇一下辈分不详河南洛阳柴氏仁、义、礼、智、信河南信阳董家河乡李湾村柴氏积、得、成、大、延、希、金、应、文河南焦作温县柴氏千、桥、同、荫、滋、培、绵、衍河南新乡封丘柴氏有、魁、进、朝、自、成、祖、松、基、勤河南信阳柴氏山、清、其、昭、光,保、善、到、律、方,修、本、于、庆、兆,宏、字、记、寿、河南商水县柴店柴氏三、加、本、同、心河南南阳唐河鼎.仁.木.大.可.宗.尚.臣.云.河南周口柴氏:三家本同堂,日月放光芒河南南阳镇平柴氏:德字辈,国字辈,好像是从邓县迁过去的,没有家谱河南浚县卫贤镇柴王庄, 元、云、河南南阳唐河县柴氏,邓平百世昌,天国照平洋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柴寨村柴氏字辈天、西(锡)、福、寿、忠、孝、宽、仁、崇、文、保、武、积、德、泽、民河南南阳镇平安子营,思,书,文,玉,天,晓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闫庄村宏廷大国永,一田景芝元,玉学宗启方,万世保铭端河南商丘柴氏新、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河南南阳淅川李官桥光明普照山春秀(湖北)湖北十堰柴氏君、子、六、宗、启、昨、天、新、明、立、本、旺、长、来、传、时、运、广、财、举湖北恩施柴氏印、师、天、德、永、必、宏,帝、泽、仕、昌、隆湖北荆州柴氏士、门、原、启开、传、万、年安、帮、国、定家、发、人、兴湖北蕲春柴氏其、福、隆、盛、茂,家、传、守、典、常,仁、心、曾、杰、庆,恕、道、启、真、祥湖北襄阳:普照山春秀,华开万年红(辽宁)辽宁抚顺(原辽宁彰武)柴氏字辈春、继、成、永、德辽宁沈阳黑山柴氏始祖:柴弘,河间府宁津县柴郑庄迁入。

关于柴姓的历史

关于柴姓的历史

关于柴姓的历史柴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柴姓的历史吧。

一、柴姓的来历据考证,柴姓起源于黄帝时期。

当时,一个姓叫苗的族群因遭遇天灾而迁徙,最终在今天的河南伊川定居。

后来,他们的后代中有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被称为柴公。

因此,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即柴姓。

二、柴姓的历史1. 柴姓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开始流传。

当时,它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2. 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柴姓已经比较广泛地分布在中国的南北地区,在北方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柴姓人物,如柴进、柴毓军等。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柴姓有了更加显著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柴姓人物活跃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4. 在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柴姓再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柴姓人物又有了许多成就和贡献,成为了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柴姓的分布现在,柴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其中以河南、山东的柴姓人口最多。

四、柴姓的名人1. 柴进: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是明朝著名画家吴彬的弟子。

2. 柴毓军:状元、留学日本政治家,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3. 柴玲:是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学者、法学家,曾担任过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总之,柴姓虽然不是中国的大姓氏之一,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而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柴氏-姓柴的名人-柴姓起名字-柴姓的起源与家谱

柴氏-姓柴的名人-柴姓起名字-柴姓的起源与家谱

柴氏-姓柴的名人-柴姓起名字-柴姓的起源与家谱柴氏分布地区汉置平阳郡,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历史来源「柴」源出:1、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

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2、也与林姓同宗。

原因一说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迁徙分布一、现将山东省烟台市离休教师柴文清所著的《中华柴氏宗谱》一书中的关于柴氏家族新时代“辈”字口诀公布如下:春夏秋冬天,岁满又开元。

炎帝因水姜,繁增伍仟年。

四岳佐尧舜,伯夷秩宗官。

功封吕建国,兴周尚威显。

正卿敬仲奚,维权立齐桓。

儒师学生高,仁义礼孝全。

再传名为举,复作新标记。

汉武唐绍业,世荣更英杰。

祖德根基远,泽民历代赞。

华众同仰颂,光辉照宇环。

期盼来者贤,永铭续谱篇。

(后两句可作期待语用)1、柴姓诞生迄今的世代如何计算根据本谱第20页上有关资料的`计算,可知柴氏诞生至今约两千五百余年。

根据古时“30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世”的传统计算,正好排满82世。

二、本谱所定的100个辈字的使用方法1、以始祖柴举作为百字之首的“春”字为根基,往下依次按字论世系、排辈份。

2000年已尽82世。

正与百字中的82字“德”相对应。

以2000年划一界限,从2001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柴氏族人所生子女为83世,均以百字中的83字“根”字来命名,以求全国柴氏世系的统一。

2、对于某一家、某一村和某一小范围内辈份清而不乱的柴氏人,迂到老侄少叔或年龄相同而辈份不同者,到2001年,最晚的一辈可按83世而用“根”字命名。

比此高一世的可用“德”字,高两世的,可按81世用“祖”字命名,依次上推来解决。

三、《中华柴氏宗谱》里公布的百个辈字是供读者讨论的初稿,经过一年多来山东、江苏、河南、北京等地柴氏代表们反复商讨、修改,最后定稿、发出,望认真贯彻执行,以完成柴氏家族新世纪统一世系的大业!是幸!四、根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柴:士佳切,平,佳韵。

关于柴姓的历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活动和整理资料研究结论作文

关于柴姓的历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活动和整理资料研究结论作文

关于柴姓的历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活动和整理资料研究结论作文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柴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周武王。

这支柴姓后来演变为曹、徐、樊等姓。

自公元前403年晋文公称霸以后,柴姓就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望族,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一些地方。

柴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其主流却出自姬姓。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证,可知柴姓最早发祥于河南省境内,并且繁衍生息至今。

汉代以后,柴姓开始向四处扩散,并逐渐播迁到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甘肃、广东、福建、台湾、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香港、澳门等地。

宋末元初,柴姓还曾远徙到日本。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台湾等地。

我的祖先在明朝初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湖北省襄阳地区。

那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农业耕种。

因此,我们家乡很快便兴旺起来。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勤劳朴实的庄稼人,他们辛苦劳动,积攒钱粮,供养子孙读书习字,希望能够光宗耀祖。

由于我们家世代务农,虽然没有显赫的官职,也没有富裕的财产,但每逢过节或者遇上红白喜事,总会收到左邻右舍送来的礼物,心里感觉特别高兴。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太平军与捻军两股反抗势力的崛起,加上连年灾荒,使得百姓无法正常生活。

于是,许多人背井离乡,逃难求食。

我的祖辈们也跟随村民们一道走了。

听母亲讲:“那次,我们一行五六口人坐船顺汉水漂泊,历尽千辛万苦才抵达目的地——湖北省枣阳市。

”刚落脚不久,战乱又接踵而至,只好再度搬迁。

直到咸丰八年(1858),我的祖父才带领妻儿回到故乡。

当时,我的祖父已经60岁了,膝下有5男2女共7名孩子。

由于当时兵荒马乱,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祖父决定将七个儿子分居在几个小村庄,让他们各立门户,独立谋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西榆社武源村柴氏家族的
一点了解
武源村位于榆社县西马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属土石丘陵地;南临太邢线,北与北山晕村接壤,东靠石脑山,西有武源河。

全村239户,639人,国土面积9300亩,其中耕地1500亩。

柴姓人家仅有三十几口人,往上数五代全是一家人,听父辈讲,祖上几代皆穷人,所以没有家谱,家族历史无从考证。

村西北鱼儿区北凹处曾有祖坟一大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平坟”,仅余“大明故处士柴公墓志”碑一块(碑文大半已不可辨认),从碑文可知,祖籍平阳河津,元末明初为避战乱,迁居紫寒村(武源村西北20里处村庄),后迁居五原(武源),立碑人为柴世相,柴世臣兄弟两人,立碑时间是明嘉靖十四年仲春,即公元1535年。

除武源村西北牛寨沟村尚有几户柴姓人家外,本县再无柴姓居住。

近年,从网上一处柴氏宗谱汇集中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临汾河津市太阳村家谱中载:柴彦于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80一1294)从平阳府(又称尧都,今山西临汾市)迁居龙门县永绥里的药葫芦滩。

后因黄河泛滥,由药葫芦滩卜居阳关之地太阳村。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柴彦重修太宁庙明证。

柴彦以后尚有几代孙失传。

直到120年以后的明朝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不知是柴彦的几代孙,只知其后裔同堂兄弟十人(内有同胞仁、义、礼、智、信五人以及堂兄弟友诚、让、二小、谅、福禄五人),其中仁、义、礼、智四人于明朝宣德(1426—1435)年间先后迁往山西太原、榆社、祁县。

让、小二、谅、福禄四人先后迁往山西万荣县柴村、冯村。

只有信和友诚同堂兄弟二人留居河津繁衍后代。

故将柴信和友诚定为河津柴姓第一代祖。

按太阳村柴祯祥家所存咸丰四年编写的用越尺麻纸对开双页装本家谱中载,柴友诚的十一代孙柴义枝于明朝崇祯(公元1628—1644)年间由太阳村迁居吴家关村。

义枝生有三子:长府元、次保元、三禄元,继而族侄松元也由太阳村迁到吴家关。

友诚传至我辈已达二十世,大约600余年。

”可能佐证了村中仅存的碑文内容吧。

对柴氏家族的了解仅此而已,希望能在未来找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