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空间叙事的几种美学倾向_陈岩
《2024年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范文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综合体,空间叙事是其核心元素之一。
通过构建和呈现空间,电影讲述故事,展现人物,传递情感,同时赋予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在电影空间叙事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独特的空间构建手法和对空间美学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对电影的空间叙事进行深入研究。
二、张艺谋作品中的空间叙事特点1. 空间构建的多样性张艺谋的作品在空间构建上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从古代宫殿到现代城市,从农村田野到异域风情,各种空间类型的运用使得故事背景更加丰富,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 空间与情感的融合张艺谋的作品中,空间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情感传递的载体。
他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波动,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
3. 空间美学的运用张艺谋的作品在视觉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来构建空间,使空间本身成为一种艺术表达。
同时,他通过对空间的巧妙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电影叙事中,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美学。
三、张艺谋作品中的具体案例分析1. 《红高粱》的空间叙事《红高粱》以农村为背景,通过高粱地、农家院落等空间的呈现,展现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和人物情感。
同时,张艺谋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2. 《英雄》的空间叙事《英雄》通过多个场景的空间转换,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纠葛和冲突。
从古代宫殿到山川河流,空间的变换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享受。
四、张艺谋作品的空间叙事与文化内涵张艺谋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通过对空间的巧妙运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电影叙事中,使观众在欣赏美轮美奂的画面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他的作品也体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论电影空间叙事的几种美学倾向

论电影空间叙事的几种美学倾向论电影空间叙事的几种美学倾向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电影空间叙事方式来传达情节、表达主题和引发观众的体验。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几种电影空间叙事的美学倾向,包括实体空间、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并分析这些倾向在电影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
一、实体空间实体空间是指电影中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包括实际拍摄的场景和布景。
实体空间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电影空间叙事方式,通过展示真实的环境和物体,使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
1.1 外景和内景电影实体空间可以分为外景和内景。
外景是指在实际场景中拍摄的部分,通过真实的背景和自然光线,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内景则是在室内拍摄的部分,可以提供更多的控制和创意空间,例如通过布置家具和搭建布景来营造特定的情境。
1.2 线性空间线性空间是指电影中有序排列的实体空间。
通过引导观众在空间中的移动和目光的流动,线性空间能够帮助观众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的关系。
角色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动态能够传达人物的意图和情感。
1.3 虚构空间虚构空间是指通过特效和创意布景等手段营造的非真实的实体空间。
虚构空间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奇幻的世界和特殊的氛围,从而增加观众的惊奇和吸引力。
二、想象空间想象空间是指电影中虚构的或存在于角色心智中的空间。
它通过特殊的叙事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思维、梦境或幻觉,使观众参与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2.1 内心空间内心空间是指角色心理活动的表现,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来揭示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通过快速的剪辑和迷离的画面来表达角色的紧张和困惑。
2.2 梦境和幻觉梦境和幻觉是想象空间中常见的形式,通过使用模糊、扭曲和超现实的影像来呈现角色的幻想和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创造出迷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引导观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2.3 符号空间符号空间是指通过视觉符号和象征手法来传达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故事的意义。
例如,黑暗的房间可以象征角色的孤独和恐惧,而明亮的阳光可以象征希望和解放。
当代电影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现状

作者: 陈岩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艺术探索
页码: 81-8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空间;叙事;空间叙事;研究现状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叙事的两个基本维度,但是在早期叙事研究中,研究者重视的是时间而非空间。
20世纪下半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空间转向",这一理论转向导致了文学、叙事学、电影学研究中空间问题的浮现。
当代电影理论逐渐开始将电影的空间表现力、空间的叙事功能作为研究的对象。
空间是电影叙事区别于书写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当代电影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对电影结构方式的更新、主题涵义的表达、叙事方法的拓展,以及对提升电影的审美、观赏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电影叙事中的画格空间与叙事性

论电影叙事中的画格空间与叙事性李显杰1电影叙事虽然如其他叙事体艺术一样遵循因果关系规律,并以时间链的延展、伸长过程作为叙事动力,但电影叙事还有一个强大的、非同凡响的叙事序列,即它的空间性。
这里所说的“空间”或“空间性”,主要是从电影构成的叙事学意义而谈论的。
论电影叙事中的空间,也就是要探寻电影叙事空间与叙事性(故事性)的关系及其功能,阐释电影叙事中的空间性元素和不同的空间层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电影叙事方式的独特个性与特定风貌。
探讨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特征,首先须明确的一点是,电影叙事空间整体上属于艺术意义上的人为再造空间(尽管我们在下文中会谈到,电影叙事空间的最小基本单位--画格(frame)的构成,恰恰与电影作为艺术的叙事性功能存在着非常深刻的矛盾),它源生于现实的、物理的、生存的空间,却并非就是现实性的“存在(实存)”空间。
譬如一部影片的电影叙事空间在现实外在的意义上,仅仅占有几个乃至十几个片盒那么大的“空间位置”,这当然不是存在于观众眼目中的电影叙事空间的真正面貌。
在人与物体、物象的相互作用(刺激--感知)的知觉过程中,视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外界信息主要经视觉系统为人所感知,……视觉是一种距离感觉,所以在空间知觉中占主导地位”①,这一点似乎无须作更多的论证。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难发现,出现在自己视野中的对象(在感知的正常状态下),必然是一个外在于人自身的,占据着一定空间的外部物体。
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发展衍化出以作用于人的视觉为特征的再造空间--空间艺术。
相对时间艺术的媒介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讲,空间艺术并不“诉说”含义,而只呈现形体。
这并非说时间艺术无须呈现形象,但时间艺术由于凭藉媒介符号的线性排列与组合(一维性)来刻画形象,而且这种形象的接受又必然有赖于接受者对符号含义与编码规则的一定基础上的了解和把握才能最终完成,因而时间艺术所塑造的,只能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直观)性空间,它的形象也只能存活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想象活动中(而不是他们的眼目中)。
论电影叙事时空的跳跃性之美学特点

论电影叙事时空的跳跃性之美学特点何燕真一、非线性叙事结构在讨论电影的时空跳跃性的美学特点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电影美学的概念,从黑格尔所认为的美学艺术哲学而言,电影美学是关于电影的艺术哲学,对于电影的艺术哲学,从关于电影美学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电影理论,而忽视美学特性,另一些电影侧重美学理论的论述,而忽视电影理论的研究。
这是有关电影美学的讨论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影与美学本身是属于不同的范畴,电影是属于感知的视觉形象,而美学更多的是关于哲学范畴,两者之间的结合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过渡、成长的过程,电影美学定义的形成至今仍然有诸多不同的说法。
电影叙事时空的跳跃性是电影的时空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一般不存在于电影的线性叙事时空结构当中,而是存在于非线性的叙事时空结构当中。
非线性的叙事时空结构包括电影的时空交错式结构、套层式时空结构、瓶贴式时空结构。
电影的非线性叙事时空结构中经常使用时空的跳跃性,并通过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贯穿于影片。
通过时空的跳跃性,将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和事件不断地展现给观众,这种跳跃性的影片表现方式不仅使影片更具有灵活性和跳跃性,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深度思考,观众不再是按照传统的影片思维欣赏影片,而是趋向于复杂的多线式的影片观赏。
二、时空跳跃的延续性特点电影的时空跳跃性的美学特点,主要是从电影的时空跳跃性的角度去分析电影的美学特点。
不仅包括电影本身的时空特性,而且包括美学的哲学范畴。
我们可以欣赏到电影时空跳跃性的审美特性,其艺术的审美规律,可以欣赏到时空跳跃性所要表现的人文属性,包括世界、社会和人以及电影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关怀和思考。
从一个明显的例子中看,《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是发生不同时空的两个爱情故事,一个维多利亚时代萨拉和查理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八十年代安娜和迈克的爱情故事。
这是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也是两个不同的时空,但是两个时空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都是一样的、两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向往自由的。
《2024年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范文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叙事方式不仅依赖于时间线索的推进,更依赖于空间布局的构建。
空间叙事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视觉元素、场景设置和镜头语言等手段,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深度和层次感的视觉体验。
本文以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为例,探讨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二、张艺谋导演作品中的空间叙事特点1. 独特的空间布局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往往在空间布局上具有独特性。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场景和空间转换,将故事情节与空间环境相结合,营造出富有张力和深度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红高粱》中,导演运用广阔的农田和高粱地作为主要场景,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展现了人物的成长、情感和冲突。
2. 多元的空间类型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涵盖了多种空间类型,包括城市、乡村、自然等。
这些不同空间类型的运用,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情感表达。
在《一个不能少》中,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空间背景下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3. 镜头语言的运用张艺谋导演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空间。
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光线和色彩等手段,他能够表现出空间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英雄》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动作,将武侠世界的激烈冲突和人物内心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张艺谋作品中空间叙事的意义1. 增强故事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镜头语言,张艺谋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主题,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观众可以通过视觉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和故事。
2. 拓展叙事边界空间叙事的应用拓展了电影叙事的边界。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不仅关注时间和情节的推进,更注重通过空间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这种叙事方式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 反映社会现实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往往通过空间叙事来反映社会现实。
他善于运用不同空间的特点和背景,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四、结论电影的空间叙事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通过视觉元素、场景设置和镜头语言等手段,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深度和层次感的视觉体验。
《2024年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范文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叙事方式不仅依赖于时间线索的推进,更依赖于空间的表现与建构。
空间不仅是电影情节的背景,更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情感交流的载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研究者开始关注空间叙事在电影中的应用,其中以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为研究重点,因其作品中的空间布局、空间构建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展现出了丰富的空间叙事手法。
二、张艺谋电影的空间叙事特点1. 独特的空间布局张艺谋的电影常常运用特殊的空间布局来构建情节和塑造人物。
如《红高粱》中广袤的田野与荒凉的乡村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不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背景,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 空间与时间的交织张艺谋的电影往往通过空间的变化来推动时间的流逝,或是通过时间的流转来展现空间的变迁。
如在《一个不能少》中,通过教室这一空间的变化,展现了学生生活的不同阶段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
3. 情感表达的空间化张艺谋的电影常常利用空间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如《山楂树之恋》中,老山楂树成为男女主角情感交流的象征,成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三、张艺谋电影中的具体空间叙事分析1. 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对比在《活着》、《秋菊打官司》等作品中,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对比是明显的叙事手法。
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和繁华,而乡村则代表着传统与落后。
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社会变迁的背景,也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差异和命运的变迁。
2. 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运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等作品中,封闭的院落或建筑内部成为重要的叙事空间。
这些封闭的空间不仅限制了人物的活动范围,也成为了人物情感和命运发生变化的场所。
而如《英雄》等作品中的广阔自然景观,则成为了人物决斗的开放空间,展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故事的高潮。
3. 特殊空间的意义表达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学校、《归来》中的火车站等特殊空间,不仅承载着情节的发展,还承载着情感的意义表达。
电影空间的双重性特征阐释

幻 性 、结 构性 、提 示 性 、隐喻 性 等 ,在研 究 者 的不断 归纳 之 下 , 电影 空间 的特 性 可谓 是林 林 总总 、层 出不 穷 。 归纳 的前提 不 同 ,
的话 ,电影 空 间的最 基础特 征 应是其 “ 双重 性 ”。
一
电影 空 间 最 大 程 度 接近 了人 眼 观 察 到 的世 界 , 这 一 空 间 是 完 整
的。
、
电影 空间 是一种 “ 直 接/ 间接 可视 ”的 空间
文 学 的存 在 形 式 是 抽 象 的语 言 符 号 , 虽 然 语 言 符 号 本 身 是
用 ,在 电影画 面 中看 到 了半张 人脸 或 者半 栋建 筑 ,我 们仍 然 确信
不 完 整的 只是 画面 形 象 ,而被 摄物 本 身没 有任 何 残缺 。当普 罗米
其 结 果 自然 是 变动 不 居 的 ,结 合 电 影艺 术视 / 听 、 时/ 空 、造 型/ 奥 发 明 了运 动 摄影 之 后 ,电影 告 别 了单一 固 定视 点 ,摄影 机 开始 节 奏等 “ 二元 ”的基 本特 性 , 以一种 总 结性 的方 式对 其进 行 考察 以前进 、 后退 、摇 动 、旋 转等 运 动方 式来 自由改 变其 视野 范 围 ,
另一 方面 , 电影 空 间又是 不 完整 的 。 《 电影 艺 术词 典 》对 电
直 接 可视 的 ,可 它并 不是 文 学 的本体 ,将 这 些语 言符 号分 离出来 影 空 间描 述是 , “ 这 种空 间在 观 众前 面 是完 整统 一 的 ,但 实际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主人公不怎么需要表演的情况下,只需要说出粉丝们爱听的台词,也就足够了。
但不管怎么说,“轻表演”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动向,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上,正如鱼得水。
不管评论家怎么批评,电影院里年轻的观众们,在看到《小时代》里每个酷毙的人物出场时所引发的阵阵尖叫,似乎已经说明了一切。
当社会的各种压力如潮般袭来的时候,追求一种简单而又直接的宣泄,不也是一种正当要求吗?不过,我们还忽略了一点,就是在上述影片里,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些自恋的倾向,在《小时代》中则更明显了,那个“自恋的导演”正自恋地看着影片中他的倒影而心动不已。
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是批评这种自恋,而是认为,这种自恋倾向,正在滑向笔者所说的“刻奇电影”,并因其“轻”而逐渐地媚俗化。
所以,将《小时代》系列划归到“刻奇电影”中并不突兀。
但在此必须补充的是,一些风格化较强的电影,譬如《三枪拍案惊奇》《厨子戏子痞子》等电影,其实也已经非常接近这种电影了,当然,目前最符合这类电影的当属《分手大师》。
通过前文对于“刻奇电影”的描述,再结合《分手大师》这一案例,我们可以为其对应的媚俗化表演梳理出如下特点:(1)超级自恋地凝视自己;(2)不遗余力地作贱自己;(3)自以为自己是一个英雄,并把自己设想得很崇高;(4)为自己的表演而感动,也希望别人为之而感动;(5)创作者也被自己的“谜”所吸引,并表现得十分好奇。
本文无意对此展开批评,但“刻奇电影”的出现,却表现出一种严重的自媚倾向,并或有可能开创一种新的潮流,因为当下正盛的轻电影,若一旦其“轻”轻到抓不住根基,又在必须赢得票房的前提下,何以为之?答案恐怕是:其“媚”必会自现。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大致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表演在美学以及创作实践上的一些变化,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一些概念,譬如戏剧化表演、生活化表演、类型化表演、风格化表演、“轻表演”、媚俗化表演等等,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大多存有交集,譬如,戏剧化表演、类型化表演和风格化表演,这三者之间其实都有关联,而风格化表演和媚俗化表演,也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存有互换的可能。
因此,本文在使用这些概念上,并不在意一种截然的划分,而是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陈述而已。
此外,本文欲特意指出的是,目前的电影表演生态颇为混乱,这其中不仅存有美学观念之争,更存有内地、香港、台湾以及内地的京沪等地域之争;不仅存有学院派之争,更存有跨界之争;不仅存有年龄之争,更存有结构之争;不仅存有官方之争,更存有民间之争……但最可怕的是,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在商业大潮面前,在缺乏信仰、价值观混乱的前提下,在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心态下,在行业缺乏自律,演员价码差距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谁还会平心静气、苦练内功、内外兼修呢?是以担忧之。
(万传法,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200044)论电影空间叙事的几种美学倾向 陈岩/Text/Chen Yan提要:电影依靠空间形象来叙述故事,可见的视/听空间形象是其叙事的“语言”,对于电影叙事来说,空间不是外部条件,而是一个重要的内部要素。
空间叙事的基本构成是“空间+叙事”,在创作实践中,电影的不同空间形式与叙事内容之间的搭配组合呈现出电影的不同风格,进而体现出电影作品在美学上的不同倾向。
关键词:空间 叙事 空间叙事 美学“语言”是叙事的工具,它决定了叙事的性质。
电影以可见的画面和声音作为其叙事“语言”,这种“语言”在客观上表现为视/听觉空间的连续运动和空间段落的排列组合。
如同音乐叙事是一种“节奏、旋律”的叙事,舞蹈叙事是一种“肢体动作”的叙事,书写叙事是一种“文字”的叙事一样,电影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的叙事。
电影的空间形式是怎样的,在这样空间形式中又表述了怎样的叙事内容,这直接体现出一部影片的美学倾向。
一、空间不是叙事的外部条件,而是叙事的内部要素空间叙事是一种创作方法,是以艺术家对空间的选择、加工、创造为基础,突出电影空间的作用,把Aesthetic Tendency of Film Space NarrativeACADEMIC HORIZON 学术视野113114这无疑是对情节的铺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班牙影片《活埋》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影片安排主人公以“独角戏”的方式进行了95分钟的表演,供其表演的场地就是那副狭小的棺材,一个角色、一个场景贯穿始终。
以简单场景作为空间配置,表面上看是一种限制,实际效果却是大大提高了电影情节的吸引力。
简单叙事中的复杂空间。
叙事越是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电影就越容易亲近观众,有些电影,尤其是一些商业性较强的电影,并不倾向于构建复杂的叙事。
可是,情节简单或多或少意味着观赏性难以得到保证,许多电影便开始从空间配置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雪国列车》设定主人公按照“闯关游戏”的规则从列车的尾部一路杀到车头,他们在路上会遇到各种阻碍……这种叙事模式本身比较简单,保证电影观赏性的关键因素就变成了那列“超现实”的火车,它那奇幻的造型和功能带给观众高强度的视听感受,假设一下,如果“闯关游戏”被设定在一个现实的空间(比如废弃的厂房)里,电影的观赏性必定因此大打折扣。
助推叙事的情节性空间。
按照悉德·菲尔德的说法,电影中的人物都是有需求的,“你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这样就产生了冲突”。
(2)为人物的行动制造障碍在叙事中至关重要,障碍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空间环境,很多时候,影片会将空间配置融入到情节冲突之中,以此来推动叙事。
例如影片《碟中谍》,主人公伊森·汉特需要去中央情报局总部偷一份名单,而保存名单的计算机存放在一间密室里,密室有三重防护机关——声音感应、温度感应和地面压力感应……烘托出汉特这一身本领的是密室“牢不可破”的物理特性,说到底这才是造成该叙事效果的本原。
3.空间选择构筑电影文化历史地看中国电影,不难发现其中相当多作品的叙事都与我国江南地区有关,从新中国成立前的《难夫难妻》《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祝福》《柳堡的故事》《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此现象就是我国电影发展历程中著名的“江南叙事”。
这种情况与我国当时主要的电影生产基地——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最大的“口岸”,西方的各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经由上海传入中国,上海逐渐变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并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
“江南叙事”中的不少故事都涉及到了这样的一种文化表述,以《渔光曲》为例,江南的水为人民提供了生活的物质基础,片中主要的两家人——何家和徐家都以渔业为生,这也成为了串联影片情节的主要线索;乡村的生活无以为继,小猴、空间作为推动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最终建构出完整叙事作品的创作方法。
1.空间造型丰富叙事手段电影较之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其真实再现现实的能力,不过,电影能像文学与戏剧那样承担起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任务却不是由于它拥有这种能力。
恰恰相反,一开始,这种能力不但阻碍了电影获得叙事属性,而且还将电影排除在艺术的殿堂之外。
电影成为一门叙事艺术的重要标志就是它从“再现的工具”转变为“表现的手段”,导致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就是电影空间造型观念的变化。
进言之,这种变化就是将真实与假定的空间造型相融合,将再现性与表现性空间造型相融合。
人眼与电影中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摄影机——它决定着电影空间是以怎样的面貌被展示出来。
由于观众的眼睛被摄影机所“代理”,坐在影院中固定位置上的观众能够“跟随”摄影机以多种方式去观察世界。
空间可以在不同的距离、方向和高度上被任意造型,因而电影的表现力就会跟随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而不断扩展。
空间组接可以实现叙事中的“省略”和“延伸”功能,它能把一个瞬间的过程放大,也能把一个冗长的过程压缩,能通过对景别、镜头尺数等元素的调整来改变叙事的节奏,并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电影画面的空间范围是严格按照创作者的艺术构思来确定的,画面的边框为电影空间提供了造型上的参考坐标,肉眼所见的现实空间常常不具备艺术之美,而同一空间经摄影机记录之后就很有可能具有了审美的属性,例如,“黄金分割”就是以画面的边框参照来组织空间内容的。
边框还为观众提供了知觉空间,为电影叙事提供制造悬念的便利,“一切影片影像必然具有它所复现的事物的结构。
但是,由于这些事物被安排在一个取景框内,影片影像就不可能是自然原态的和不具个性的,景框自身(必然由电影导演选择),在其展示的各个事物之间,创造出依其存在而推定的一组明确关系。
因此,景框也成为一个决定因素……”(1)“升格”、“降格”能实现空间运动的减速与加速,叙事中的许多特殊含义就是在空间的非常规运动中得以表现;“定格”可以表现时间的“凝固”,将人(事)物永远固定在某一个状态之中;“叠印”可以将画面空间“分层”,把不同时空的内容叠加在同一个空间运动之中,表现诸如回忆、梦境、潜意识活动等内容;“多画面”将若干空间运动同时置于银幕空间之上,在同一时间内提供多重信息,就“动作的同时性”而言,它比“交叉蒙太奇”更能真切地展示出不同空间在同一时间内的运动变化。
2.空间配置深化叙事效果简单空间中的复杂叙事。
空间的宽广与多变使得电影的叙事较之戏剧更为复杂,设想让电影放弃这种优势,转而在戏剧舞台般简单、有限的空间内组织叙事,(1)[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2)[美]悉德·菲尔德《剧本写作基础》,鲍玉珩、钟大丰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页。
小猫在走投无路之际选择去相对繁荣的上海求生;求生的首选方式就是去工厂打工,而工厂则是西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上海富人的生活方式——汽车、公寓、烫发、洋酒、西装等;少爷去国外学习励志改良中国的渔业,体现着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追崇。
这些描写非常具有“海派”文化的代表性,也在一个侧面体现了近代中国面对外来冲击时所产生的社会变化。
在一部又一部电影的描写之下,中国电影史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成为了“海派”文化独树一帜的年代。
除了上述的“江南叙事”,电影创作中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纽约叙事”“巴尔干叙事”“柏林叙事”“北京叙事”“台北叙事”等,一个地理空间在一批作品的不断描写和表现之下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电影叙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电影中的叙事主张与空间形式邵牧君先生曾归纳过西方电影中的两大传统:“一个是技术主义传统,讲究技术和技巧;另一个则是写实主义传统。
”(3)技术主义传统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这类电影以假定性为基础,运用大量的技术手段创造出奇幻的视听效果,并以情节冲突为核心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按照戏剧的规律来组织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