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地主的早晨》、《童年.少年.青年》、《复活》等。
1、《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
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2、《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
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3、《一个地主的早晨》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56年写一篇中篇小说,从该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4、《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少年·青年》一书则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童年写于1851年,当时托尔斯泰年仅23岁,但这初试啼声之作却立刻赢得包括屠格涅夫在内的作家大为激赏,在俄国《当代杂志》发表后,托氏因此一举成名,奠立在文坛的地位。
5、《复活》《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
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1.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个复杂的作家。
列宁曾写过《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7篇文章作了专门的论述。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2.早期创作(1)50年代初期,托尔斯泰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性三部曲,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
此外还有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名作《卢塞恩》(一译《琉森》)。
(2)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时指出,作者才华的两个特点是心理分析和道德感情的纯洁。
而且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3.《哥萨克》小说中奥列宁这个形象,体现了他对俄国社会问题和贵族出路问题的痛苦的探索,既说明作者对贵族阶级不满,希望贵族青年脱离上流社会,又表明他看不到出路,只好诉诸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境界——返朴归真,把接近大自然当做是接近真理。
不过其作品人物的失望也说明了这一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4.《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
(1)《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2)《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人民战争的宏伟规模,体现了反侵略战争必胜的规律,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作者说他是在“努力写人民的历史”。
(3)《战争与和平》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有众多性格迥异又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和道德价值,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本文将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一、《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的巨著。
小说讲述了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
小说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为主线,表现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
《战争与和平》的叙事风格独特,以平凡人物的视角来描绘历史事件,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小说的主题是和平与爱,托尔斯泰通过人物的命运和经历,表达了对和平、爱和人性的思考和追求,揭示了人类的悲剧和希望。
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安娜与农场主文若夫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矛盾。
小说的主题是爱与道德,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和文若夫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爱情和道德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的叙事风格流畅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紧凑有力,是托尔斯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三、《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部社会小说。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涅克拉索夫与前女友卡捷琳娜之间的故事,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阶级和道德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小说的主题是道德与救赎,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涅克拉索夫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道德和救赎的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的叙事风格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深刻,情节跌宕起伏,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四、《战争与和平》续篇《战争与和平》续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补充和延伸。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阿·托尔斯泰,苏联俄罗斯作家,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苦难历程》和《伊凡雷帝》。
列夫·托尔斯泰中文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外文名: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出生日期:1828年9月9日逝世日期:1910年1 1月20日职业:小说家,思想家流派:写实主义受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施影响: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
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之一,在《托尔斯泰传》中。
《三作家》的三个主人公之一。
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外国文学史13frodo

开了门,最终,玛丝洛娃 被她诱奸了。第二天,军 官先生要离开,去前线。 临走时,悄悄地、强硬地 塞给玛丝洛娃100卢布, 她十分生气(纯洁的爱情 ——变相嫖娼)。在他眼 里,玛丝洛娃不过是个仆 人而已——这种事儿在19 世纪俄国天天发生。
玛丝洛娃之“死”
玛丝洛娃怀孕了。她求主人,让他回 来。主人不允许。一天半夜,她得知军 队途经此地。她挺着肚子跑到车站,找 聂赫留朵夫。结果,在火车临开时,看 见他正和一群人玩纸牌、喝酒、胡闹, 她大喊大叫,对方没有听见。火车走了。
后来,托尔斯泰开始研究东方。他认为,东方 人关注的是精神生活,西方人关注的是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的终点是痛苦,精神生活的终点是幸福。 他喜欢孔子、老子、伊斯兰教、佛教……这一切 让他找到了生命的答案。
阿尔扎马斯之夜
1869年9月,托尔斯泰因为田产的事情要去平扎省, 途经阿尔扎马斯过夜。在旅馆中,他睡着了,梦中突然出 现了死神,死神对他说话。他惊醒了。一会儿后,他再次 强行入睡,结果不久又在梦中看见死神的脸。于是,他陷 入恐怖与不安之中。
托尔斯泰认为,土地、金钱和空气、蓝天是一样的, 应该大家共享,所以,拥有大量财产、私有制是有罪的, 他不要土地、农奴,不要版税,不要钱。这使他和妻子、 家人发生矛盾。妻子认为,孩子需要身份与地位,需要一 定的财产继承,才能在社会上活得更好。
索菲亚
高尔基:关于索菲亚的争议
离家出走
一天晚上,悄悄叫醒马夫,坐上火车,三天 后,发烧、肺炎,死于一个小站附近。
聂赫留朵夫之“死”
聂赫留朵夫后来服兵役、从军,染上了上流社会不好的 习气,喜欢声色犬马,认为女人是天下最好的玩具。一 天 ,途经姑姑家,便顺道回家一趟。回家带来了高级衣物、奢 侈品,烧毁了自己的论文,否定信仰与理想,关注当下 享 乐。那一天是复活节。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概括
摘要: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三、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四、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俄罗斯社会的广阔图景,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文学和哲学教育,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这些作品都以俄罗斯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各个阶层的生活和命运。
其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关于19世纪初俄国拿破仑战争的小说,通过对战争和爱情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家庭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婚外情故事的叙述,探讨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独特,他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俄罗斯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宗教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风格朴实、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考性。
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20
世纪的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简介
列夫· 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1828— —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 作家,他代表了19世 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 峰,是俄罗斯古典文 学的终结。
1828年9月9日出生俄罗斯图拉省的克拉皮 亚县的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 出生名门贵族。 父亲尼古拉· 伊里奇伯爵参加过反对拿破仑 入侵战争,退役时是中校。 母亲玛利亚· 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之女。
贵族公子气 托氏一岁多死了母亲,九岁死了父亲,在 姑妈抚育下长大,形成多疑、热情、易冲 动而又自由发展的性格。 16岁时,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学习东方语 言。受尤施柯娃姑妈的影响,迷恋上了上 流社会的生活,一心想做体面人。他经常 参加各种舞会和晚会,学习成绩不太好。 三年后退学回家。
大学三年生活,托尔斯泰对哲学,尤其是 有关道德的哲学问题发生浓厚兴趣,喜欢 卢梭作品。 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例如司汤达和萨克雷 的作品。
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害怕、厌恶和 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 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 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 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 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 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得到夸奖,我 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 较高尚的人。
军队生活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到高加索参 加到了军队。军务之余,他开始了小说创 作,并获得了成功。托氏对自己从军也进 行了反省。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 “搞了一次混账检阅。所有的人都在狂饮, 特别是哥哥……战争是一种不正义和愚蠢 的事,那些正在打仗的人力图压下自己良 心的呼声。我正在做的事好吗?”他在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离开了军队。
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都有他自己生活 的影子。他将自己求爱的细节写进了《安 娜· 卡列尼娜》中。列文向吉提求爱,采用 在桌上写字的方式,这是作家本人的经历。
清算过去 直到结婚,托氏一直处于不断自责的痛苦心情中。 最后他坚持在婚前把自己的日记交给索菲亚看, 里面记着他过去与一些女人发生过关系,甚至包 括侍候他的女奴。索菲亚看了这些日记十分痛苦, 几经思考,她原谅了他,同意结婚。托氏如释重 负,感到彻底清算了自己过去的历史,他以一个 新人的姿态开始安定下来,全力投入了创作。
死的恐惧
托氏恐怖地跟死的幻影挣扎,心中充满寂灭的思 想以及他所爱的人和物完全消失的思想。他很恐 惧,叫醒仆人,离开了那座房子。从此,死的恐 惧没有离开他,他身边带了张纸条,在上面写着, 关于生活的意义,关于善恶的意义,关于信仰和 上帝的问题。 从死的恐惧,他开始反思人生意义。他觉得除了 死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那么在死亡前应该怎 样活着呢?对生死的思考把他引向对人本体,人 的信仰的思索,从而找到走出危机敢 见到绳子,不敢去打猎,害怕环境气氛引起自己 自杀。
俄国忏悔意识的生发: 东正教的原罪观 西欧启蒙思想影响
罪恶感驱使俄罗斯知识分子献身于改 造社会的事业。
答复 海子
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 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
平民化生活 托尔斯泰写作了《忏悔录》,内中谈道:“我否 定了我们这个圈子的生活,我认清了,这并不是 生活,这不过是类似生活而已……为了理解生活, 我应当去理解的……不是我们这般寄生虫的生活, 而是这些创造生活的、平常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他过起了自食其力的平民化生活,他戒掉了烟酒, 开始吃素食,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打猎,他尽量干 体力活,不要仆人侍侯,自己生炉子、劈柴、收 拾屋子,去井边汲水,还学干木匠活和鞋匠活。
认同农民 托氏研究宗教,在宗教中找到出路。他发 现只有农民信教最真诚,贵族信教是虚伪 的。他认同了农民,认同了宗法制农民的 生活方式,完成了他的人生观的转变。以 此他开始过平民化生活。 他的转变期的思想特征是从贵族地主立场 向宗法制农民立场过渡,在新的宗制信念 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生活。
对贵族态度的转变 《战争与和平》(1863—1869),对贵族阶级持 肯定态度,批判个别贵族,库拉金家族宣扬俄国 人的群体主义意识,歌颂人民的爱国热忱。主人 公彼埃尔和安德烈都属忏悔贵族,爱作自我分析, 彼埃尔也是自传性探索人物。 《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全面否定贵 族,批判上流社会的法律、道德、习俗和生活方 式。肯定列文的乡村贵族生活方式,宣扬宗法式 家庭理想。作者处于世界观转变的前夕。列文是 忏悔贵族,自传性探索人物。
去世 写完信,托氏坐马车离开了家。1910年11 月7日,他因肺炎在阿斯塔波沃夫车站去世, 终年82岁。 根据遗愿,托尔斯泰被安葬在家乡,一个 朴素的没有碑石的墓地中。
忏悔意识在人物塑造中的反映
托氏个人思想矛盾和忏悔意识都在他的小 说中得到反映。 《一个地主的早晨》、《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涅赫留朵夫、列文、彼埃尔、安德烈等。
托尔斯泰思想
1.思想历程 托尔斯泰一生都关注农民问题,试图解决农民问 题。农民问题贯穿他的思想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期(1847——1863)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俄国的精英分子感到俄 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从学习模仿 西方,认同西方,转为在俄国历史中寻找祖国的 出路。 托氏的青年时代正处于这一文化背景中。他是一 个具有精英思想的年轻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积 极探索俄国的出路,确立自己的思想坐标。
1891年8月,我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看见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已经平民化了。 这表现在他的服装上:自制的黑色短衫,没 有什么样式的黑裤子,戴得相当破旧的白色便帽。 整整六个小时,他不停息地用犁翻耕黑土, 一忽儿走向高岗,一忽儿沿着倾斜的坡地走到沟 里。 ——(俄)列宾
关心农民苦难
托氏否定了西欧文明,在俄国文化中寻找生命的 意义和俄国的出路。 托氏在转变自己思想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精神 危机。危机起于1869年的“阿尔札玛斯的恐怖”。 阿尔札玛斯是俄国的一个城镇,1869年8月,托氏 路过这里住宿了一晚,晚上他躺在沙发上睡着了, 突然醒来,屋里一片漆黑,他问自己:“我为什 么要到这里来?我要到什么地方去?我在逃避什 么东西?并且到哪里去?”“我担心着什么?我 害怕什么?”响起了死的声音:“我,我在这 儿!”
托尔斯泰19岁时,回到亚斯纳亚· 波利 亚纳庄园,开始努力改善农民生活。 但他许多善意的努力没有成功。
1849年,托氏到彼得堡考法学学士,只考了两门 就灰溜溜回家了。从这年11月起,托氏开始做官, 在图拉省的行政管理局任职。第二年12月被提升 为十四品文官。 我生活得完全像头畜牲,虽然并不完全放荡,但 自己的工作全抛弃了,精神极度沮丧。 他悔恨自己的放荡生活,向往道德上的纯洁。这 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作品有《马太福音》中 的《登山训众》和卢梭的《忏悔录》。
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
托尔斯泰回归东方还跟他晚年对中国古代哲学家 的欣赏和研究有关,他推崇春秋时代的老子学说, 认为老子对他的影响巨大。 他从1877年开始研读老子著作(法文本),1884 年翻译《老子》,1893年翻译老子的《道德经》 (德文本),1910年出版了自己选编的《中国贤 人老子语录》,书中他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 一文。 他在1884年1月的日记中写:“摘自老子:人出生 时,既柔且弱;人若强壮,他即赴死。树木长时, 既柔且嫩,若其干硬,即将枯死。柔与弱,乃生 之伴。是故强者不胜。树木既壮,刀斧必至。强 大者,必夭之,柔弱者,必壮之。”(转引自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
否定西欧文明
托氏从小受到良好的西方文明的熏陶,5岁就熟读 法语课本,到老年还能用法语思维。他青少年时 代喜爱的西方作家有卢梭、狄更斯、歌德、雨果 等,因而他对西方文化有好感,产生了一种直观 的认同。他否定专制农奴制,主张建立自由民主、 法治的社会。 他在1857年和1860—1861年两次赴欧洲旅行后, 改变了对西欧的看法,他对西欧的个人主义,冷 漠的人际关系,虚伪的民主平等很反感,否定了 西欧文明,把眼光转向俄国,认同俄国人的群体 意识。
开明地主立场
他的探索结果是站在开明地主的立场上观 察社会,以改良的办法协调地主和农民的 关系,改善农民的处境,醉心于农民教育, 主张贵族“平民化”。 《童年· 少年· 青年》(1852、1854、1857) 自传体三部曲,同情人民,欣赏农民的顺 从。
中期:转变期(1863——1883)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著名画家列宾特 地为他作 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直到今天,托 氏故居还陈列着他做木 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 镰刀。 他不仅自己过平民化生活,也为家里人订下了改变 生活方式 的计划:“生活、食物、衣着——所有这 些都是最简单的事。所有其他多余的东西:钢琴、 家具、马车——卖掉、分掉。科学和艺术,只有在 能同别人分享的时候才搞这些东西。对待一切人的 态 度,从省长到乞丐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这就 是自己和家庭的 幸福——懂得幸福在于生活上要求 少和为别人做好事。”
思想激变
托氏长期思考人生的意义,表现出对宗教和道德 问题的关心,他不断考虑自己的贵族生活是否有 罪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忏悔的情绪。 从70到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一场“激变”, 要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 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拯救灵魂”,反省自己 的罪恶。他经常参观监狱,到法庭去听审讯,去 新兵收容站,访问贫穷人民等。他做这些事简直 成了一种癖好,社会上很多人,包括他的妻子儿 女都不理解他。人们都说“托尔斯泰快要疯了, 可能已经完全疯了。”
晚年出走 晚年,托的思想激变和平民化生活不为妻子理解, 这使他很痛苦,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他几 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 1910年10月27日晚,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 封信:“我在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除 了其他别人的人,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 生活……我的出走,给你造成了一个新的环境, 我奉劝你与这种新的环境妥协吧!不要反对我的 无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