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利州南渡》的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这两句是说,斜阳照在清澈的水面,发出耀眼的光茫;水中小洲苍茫青翠,与远处的群山连成一片。
水光山色,景色秀丽。
出自温庭筠《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①淡然:江水清澈闪动貌。
②曲岛:水中小洲。
③翠微:此指远处的青山。
译文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译文二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船过沙洲草丛群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赏析《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诗的开头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
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
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
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温庭筠《利州南渡》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温庭筠《利州南渡》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温庭筠(801—866,或谓798、817、818、824生,870卒),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排行十六,太原祁(今属山西)人。
貌奇丑,号“温钟馗”。
才思敏捷,尤工律赋。
每试押官韵,未尝起草,每赋一韵一吟而已,故场中号“温八吟”,又谓八叉手而八韵成,故又称“温八叉”。
性倨傲,放荡不羁,又好讥刺权贵,为时所忌,累举不第,仅做过随县尉、方城尉一类小官,官终国子助教,故世称“温助教”。
生平行迹可考者,以关中、金陵为多,江、淮、湘、鄂次之。
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工诗善赋,恻艳清丽,韵格清拔,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又与李商隐、段成式号“三才”,三人皆以骈文绮丽著称,又都排行十六,故文号“三十六体”。
温庭筠为晚唐重要诗人,存诗三百余首,以曾益等编著《温飞卿诗集笺注》较为完备。
温庭筠又是著名词人,是第一个着力为词的文人,存词七十余首,是唐代诗人中作词最多的,内容多为绮怀闺怨,风格秾艳绮丽,被奉为“花间鼻祖”。
【原文】利州南渡淡然空水带斜晖 [1] ,曲岛苍茫接翠微 [2] 。
波上马嘶看棹去 [3]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 [4] ,五湖烟水独忘机 [5] 。
【注释】[1]淡然:水波动荡貌。
斜晖:落日。
[2]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3]棹:船桨,指船。
[4]解:识得,懂得。
范蠡:春秋时楚人,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乘舟泛于五湖。
[5]五湖:说法不一,多指太湖,此泛指江湖。
忘机:见前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注[6]。
【译文】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船过沙洲草丛群殴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解读】利州,唐属山南西道,在今四川广元,嘉陵江从此流过。
此诗当为作者晚年行经此地渡江时所作。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原文、赏析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利州南渡》
原文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创作背景: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
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晚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晚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译文】船过沙滩,惊散了沙草中成群的鸥鸟,回望万顷江田,只有一只白鹭在飞翔。
【出典】晚唐温庭筠《利州南渡》注:1、《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2、注释: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嘉陵江流经其西北面。
南渡:指渡嘉陵江。
澹(dàn)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对:一作“带”。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
波上:一作“坡上”。
棹:船桨,代指船。
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忘机:忘却俗念。
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3、译文1:水波闪动空对着西边的斜阳,苍茫的弯岛连接着远处的山冈。
马在船上嘶鸣像在波上渡河而去,人在柳树下休歇等待渡船回头。
沙滩边的水草丛中群鸥被惊飞散,在万顷江田之上一只白鹭奋飞。
谁能理解我乘一叶扁舟去追随范蠡的心意,他漫游在五湖烟水之中是真正忘机的人。
译文2: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乃乃声惊散沙洲草丛的鸥鸟,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意义,飘泊五湖独自忘掉世俗心机。
译文3:碧水悠悠,波光粼粼,澹然空阔的水面上斜映着夕阳的余晖;水中弯弯的小岛,绿树掩映,芳草萋萋,满目青翠,一派暮霭苍茫的景色。
烟波浩淼之上,舟船载着马儿的嘶鸣,渐渐扬波离去;渡口枝叶婆娑的柳荫下,歇息的人们,正等待着远航的船儿归来。
浅滩边的沙草丛中,群鸥四处飞散;水田万顷,辽阔的江面上,一只雪白的鹭鸶掠空而飞。
利州南渡 注释译文鉴赏

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棹:船桨,此代船。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勾践灭吴,功成辞官,乘舟泛游五湖。
●译文:
荡漾的江水映照着夕阳斜晖,弯曲的小鸟与苍翠的山峦相接。
水上传来马嘶渡船悠然而去,在柳边休息的人们等待船回。
船过数丛沙草群鸥四处离散,万顷江田上一只白鹭展翅飞。
谁理解范蠡功成后乘船远去,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鉴赏:
此诗是诗人在广元渡嘉陵江时有感而作,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的晚渡图,充满诗情画意,抒写了诗人与世无争、放浪江湖的向往。
温庭筠《利州南渡》唐诗译文及鉴赏

温庭筠《利州南渡》唐诗译文及鉴赏《利州南渡》是由温庭筠所创作的,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利州南渡》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利州南渡》唐代: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渡》译文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利州南渡》注释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嘉陵江流经其西北面。
南渡:指渡嘉陵江。
澹(dàn)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对:一作“带”。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
波上:一作“坡上”。
棹(zhào):船桨,代指船。
“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
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利州南渡》赏析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
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
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利州南渡(温庭筠)原文及赏析

利州南渡(温庭筠)原文及赏析利州南渡(温庭筠)原文及赏析
利州南渡,泾水东流。
凄凉别后两应同。
最是不胜清怨月,残照断无消息。
原文:
利州南渡,泾水东流。
凄凉别后两应同。
最是不胜清怨月,残照断无消息。
赏析:
《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淡淡忧伤之情,以及思念之下的寂寥与无奈。
首句“利州南渡,泾水东流。
”描绘了诗人所处的地方,利州是指今天的四川泸州市,而泾水则是一条从西北流淌到甘肃的河流。
这一句以地理景观作为背景,配合着“南渡”“东流”,给人以一种离别与离散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句“凄凉别后两应同。
”则表达了诗人与离别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但却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凄凉和寂寥。
其中的“凄凉”二字,有着浓烈的离别气息,让人感受到离别时的无尽苦楚。
最后两句“最是不胜清怨月,残照断无消息。
”则用月亮和夕阳来表
达思念之情。
诗人认为,在离别时,“清怨月”是最令人难以承受的,
它象征着离人遥远的夜晚,让人产生无尽的忧伤。
而“残照断无消息”,则揭示了诗人对消息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思念的痛苦。
整首诗细腻地描绘了离别时的心境,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
的情感。
通过利用地理景观和自然元素,使诗人的离别之情体现得更
加真实而动人。
这首诗以其简约而凄美的情感,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内
心对离别的哀伤和思念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文章字数:325字。
古典诗词鉴赏:澹然空水对斜晖——温庭筠《利洲南渡》

古典诗词鉴赏:澹然空水对斜晖——温庭筠《利洲南渡》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嘉陵江流经其西北面。
南渡:指渡嘉陵江。
澹(dn)然:水波闪动的样子。
对:一作带。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
波上:一作坡上。
棹(zho):船桨,代指船。
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鸥。
范蠡(l):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
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
【译文】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等待船儿回归。
船过沙洲草丛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创作背景】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
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赏析】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
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
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利州南渡》的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
①淡然:江水清澈闪动貌。
②曲岛:水中小洲。
③翠微:此指远处的青山。
译文
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译文二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船过沙洲草丛群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赏析
《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诗的开头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
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
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
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
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
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
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
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
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
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
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
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
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
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
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
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
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
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实如此。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