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翻译简史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参考格式(正文部分)

《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参考格式(正文部分)

所在学期 2012-2013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论雅各布森姓名李飒飒年级 2010级大三班级英语(IT)2班学号 20100511922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 年12 月26 日论雅各布森摘要: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雅各布森,通过发表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此从雅各布森此篇论文出发,对其翻译理论思想进行了研究与解析,包括语言的符号事实、翻译分类、符号信息对等及可译性的研究,并主要从“创造性的移位”问题发现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翻译理论雅各布森符号学对等可译性不可译论引言在中西翻译史上,罗曼·雅各布森专注于翻译理论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不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因此,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一.雅各布森关于翻译理论思想的概述雅各布森站在符号学和语言学立场上讨论了翻译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所有语词都是确定的语言学或符号学事实,并将语言符号的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这基本上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概括,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进而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对等:语内翻译使用近义词或迂回表达法,语际翻译使用译语的完整信息取代原文信息,然后探讨了翻译可译性问题。

雅各布森是语言共性论者,认为现存语言都是可以表达的,并分别从词汇空缺和语法范畴空缺两方面进行分述。

最后对于语法范畴相当重要的翻译进行了详述,说明了其不可译性。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翻译简史论文

翻译简史论文

LinShu and His Translation林纾和他的翻译班级:师范五班姓名:尹婷婷学号:200914030508摘要: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虽不懂外语,却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s to confirm the patriotism of LinShu and throw himself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Weinxin, especially hi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ause. Even though not knowing foreign language, he play a indelible role in introducing western literary.关键词:生活背景; 古文翻译; 意识形态Keyword:life background ;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ideology 作为近代著名翻译家的林纾,虽不懂外文的林纾却能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还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今天就来浅谈他的生活背景和翻译。

1852年11月8日林纾出生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的一个小商家庭,幼名群玉、徽、秉辉等,年长后正式取字琴南,自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中西翻译简史论文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外国语学院期末考试卷《 中西翻译史》 (课程论文)学号: 201252060220 姓名: 温立媛 班级: 翻译2班成绩:评语:(考试题目及要求) 本课程考试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择中西翻译史范围内的某翻译思想家、某翻译流派、某翻译思潮进行介绍。

论文使用汉语写作,字数为1500-2500字。

组成部分如下: ● 中英摘要:要求200字。

● 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

● 引言:是对研究背景、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意义与价值等的简要说明。

● 分析与讨论:其实质就是论证,可以采用类比、例证、归纳、演绎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 结论:应涵盖本研究的结果、该结果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等。

●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参见《中国翻译》。

● 注释:统一采用夹注的形式。

提交时间 2014年7月1日教学对象 翻译系2012级1、2班本科生 ● 格式要求 统一采用A4纸型。

课程论文中文题目(楷体,3号,加粗);课程论文正文: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 ,中文正文用宋体(字号5号。

)页面上边距为3厘米, 下、左、右边距为2.3厘米。

页眉为1.5厘米。

页脚为1.75厘米, 页脚排阿拉伯数字的页码,居中。

页面行间距为1.5倍。

要求上交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由班长打包集中发至zhouyali2009@ 。

装订 线浅析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观【摘要】道安是一位翻译理论家,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三不易”谈到佛经翻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佛经翻译的不容易。

本文从来源和内容两方面对道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进行简单的解读,以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道安的翻译理论。

这些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Abstract】Dan’an, a translation theorist who ha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Buddhist sutras, put forward the famous translation thought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word order, work of esence and detail or simplification.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disceses the factors of times,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tha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faces. It 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Buddhist sutras. This thesis will give an simple explanation of “Five Losses of Source Texts and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on its origin and content, so that people can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o’an’s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have an revealing effect on modern translation.【Key words】Dan’an, five losses o f source texts, three difficulites in translation一、引言道安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佛教领袖,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经翻译具有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陈连贵
《中国翻译通史》报告
浅谈中国翻译通史
姓名张志伟
年级 2013级
班级英语翻译131
学号 031413103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4 年10 月22 日
浅谈中国翻译通史
摘要:人类文明自有语言文字诞生之时,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交流思想,乃至互通有无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介而传播。

即所谓“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

原始社会的中原各氏族或部落之间就应该有双语人或者多语人,然而已无文献可征。

我国翻译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早期翻译,多属与周边民族(部族)或国家尖叫,接待使客,交流文化思想,皆以口译为主。

季羡林先生有言:中华文明是一条长河,它之所以永不枯竭,是因为不断有新水注入,历史上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这两次注入都有赖于翻译。

从东汉末年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绵延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

与佛经翻译相比,明末清初时,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教义,其人数之多,译著之富,传播地域之广,为中华文明带来了交融与新生。

后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严复提出信达雅,鲁迅的翻译思想及理论,翻译逐步兴盛与发展,形成了现今的成熟体系。

看趋势,中国翻译学的最终建立,将是进入21世纪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信达雅严复雏形构建三原则
一、中国翻译早期雏形之演变
《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有记载:“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于夷”、“方夷”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有殊,遣使“来宾”,必然需要翻译,否则无法进行活动。

此乃主观臆测,并无文献可考。

周王朝伊始,方有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详见《周礼》和《礼记》。

《孟子·告子下》记载当时北方貉族的情况如是:“夫貉,五谷不生,唯黍生之,无城郭宫室。

”由此可见当时华夏文明优越于周边各族,理论上华夏不会大量的吸收周边部族的语言文化,当然,不排斥吸收物质方面。

例如大宛马、蒲桃、胡麻等和某些艺术方面如龟兹乐,胡旋舞等。

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口译情况的记录是在周朝。

当时越裳国来使通过三象重译与周公姬旦的对话,载《后汉书·南蛮希夷列传》。

现存的匈奴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只能是口译的汉语笔录。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当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虽然最初的译经“率无原本,但凭译人背诵”,可是根据记载,黄武三年(公元224年),维祗难就带来胡本《昙钵偈经》,与竺将炎共译。

竺法护(约公元230-308)随师游西域诸国,搜集大量经典原本带回长安。

即使“但凭人译背诵”,还是先录下梵文原文。

然后以之为据进行翻译的。

以《阿毗昙毗婆娑》的翻译程序为例:“僧伽跋澄口诵经本,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宣译,秦沙们敏智笔受为晋(汉)文”到东汉桓帝(公元148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口译阶段。

而从公元148年至今则应是口笔译并行的阶段。

二、中国翻译框架之建构
追溯中国翻译史,自周朝起,翻译就有了专属的机构和职称并且都在不停的更新发展。

周有大行人下属的象胥,秦有典客和典属国,两汉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魏晋南北朝和隋有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唐有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宋有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元有礼部下属的会同馆,明有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吏司,清有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园1901年)始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更名为外务部。

民国时期称为外交部,配有译员。

在中国翻译史上,不少前辈已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宗的“十条八备”,玄奘的“五不翻”、赞宁的译经“六例”,而在最早的支谦《法句经序》中已初
见信达雅的端倪。

译事三难无非信达雅。

“信”指忠实原文,即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语言通顺畅达,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文字古雅,即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1898 年,严复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倡“信、达、雅”为译事楷模。

信、达、雅最早见于之谦的《法句经序》,另外梁启超在1896 年所谈的“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失西文而梗华读”,实际上已含有“信、达”难于兼顾之意。

第一,严复本人并不以《天演论》汉语文本为翻译,而称之为“达旨”;而其所以求“信”而外更求“达”、“雅”,是由于需要取得当时的读书人社会认可,以便向专制主义的中国宣传西方的先进理论和思想。

第二,严复最初提出“信、达、雅”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是在译《天演论》时,深感自己的局限,感叹了翻译三难“信、达、雅”,他本人并不真以“信、达、雅”为翻译的金科玉律,反倒是警告后来者不要学他,不要拿他“达旨”的译本做“口实”。

第三,在鲁迅看来,严复并未把“信、达、雅”坚持到底。

指出严译《天演论》系取法六朝的“达”而“雅”,后来的严译系转而取法“唐则以‘信’为主”的翻译办法,因而很可能“粗粗的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可见其不“达”之甚,“雅”就更加无从提起。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严复的思想也是有变化的,在以后的翻译中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放弃了“雅”,改而以“信”为主,这些都表现在严译《原富》、《群学肄言》、《名学浅说》等作品中。

近代的翻译理论体系的框架的构建日趋完善。

三、中国翻译为中华文明发展带来的两次飞跃
佛经翻译和西学翻译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的思潮与活力,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

佛经翻译是古代印度文化和中华固有文化,亦即东方文化之间进行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

建立的基础是:1.印度佛教吸附和尊重本土文化2.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相通的元素以及互补。

两者之间,虽有抵牾,但终于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与佛经翻译相比,明末清初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是相对先进的西方文化与相对落后的中华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打破了平等格局,这次翻译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乃至共产国际的大批苏联译作,并且带有巨大的冲击性,推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性巨变。

四、结语
从中国翻译的历史角度来看,各时期的翻译,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关。

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而生机勃勃,其跨文化交流与典籍流传无不依赖与翻译进行。

中国翻译史的两次变革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翻译的进程,为中国翻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翻译史上的古籍译著给中华文化宏伟殿堂增添了光辉灿烂的构建部分。

参考文献
[1]马祖毅. 中国翻译通史[I].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全红.翻译史另写[I].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