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文化情结

合集下载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传承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传承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传承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不同的地方,茶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中以及饮用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形成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一、西湖龙井茶的独特风味与传承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于世。

它的产地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周边地区。

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湿润,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制茶的技艺也是由世代相传,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改进。

制作西湖龙井茶的关键在于“杀青”这一过程。

在杀青时,制茶师傅需要巧妙地控制温度和湿度,使得茶叶能够快速失去绿叶中的水分,保持茶叶本身的鲜绿色。

这种受热茶叶能够保留更多的茶多酚,使得喝下去的时候口感更加鲜甜。

龙井茶的传承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的。

师傅会将制茶技艺传授给他的学徒,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指导。

这种方式确保了龙井茶的制作工艺能够代代相传,保持其独特的风味。

二、台湾乌龙茶的浓郁花香与传承台湾是乌龙茶的重要产区,这里的乌龙茶以其浓郁的花香和独特的口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台湾乌龙茶的制作与中国大陆的乌龙茶有一定的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土壤、气候和栽培方式导致的。

台湾乌龙茶的制作中,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烘焙工艺。

制茶师在烘焙茶叶时,会根据茶叶的不同部位和质地控制火候和烘焙时间。

这样可以使茶叶逐渐脱水,并且茶多酚与挥发性香气形成复杂的互补关系,带来丰富的口感和香气。

传承乌龙茶的方式在台湾也是师徒传承。

台湾的茶艺师傅会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艺传授给学徒,并要求学徒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掌握制茶的技巧。

这样的传承方式使得台湾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日益精进,并且能够保持其特有的风情。

三、四川蜀红茶的浓郁口感与传承四川蜀红茶,也被称为川红,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红茶之一,以其浓郁的口感和深邃的红色而闻名。

四川菜,尤其是川菜,因其辣而出名,而与川菜搭配的川红茶可以舒缓味蕾上的刺激,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川红茶的制作过程中,与其他茶叶不同的是其茶叶发酵时间较长。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客来敬茶 中华民族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

客来敬茶 中华民族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

客来敬茶中华民族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今天与诸位简单聊聊茶道,不知道诸位对于茶文化,有何理解。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

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

茶礼有缘,今天与诸位简单聊聊茶道,不知道诸位对于茶文化,有何理解。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又有着严格的敬茶礼节,还有着奇特的饮茶风俗。

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

茶礼有缘,古已有之。

“客来敬茶”,这是中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

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

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

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有一个“屈指带跪”,就是在别人给你倒茶时,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以两手指豆轻轻敲击桌面,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屈指代跪”。

这种茶俗相传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曾经七下江南,是个“爱玩”的皇帝,有一次在江南茶馆喝茶,他一时兴起,抓起茶壶给臣子们倒水,可把大家惊坏了,按彼时规矩,无论皇帝给的什么东西都属于赏赐,接受者要跪下谢恩,但在公共场合,又不想暴露身份,怎么办?情急之下,一个人想出了主意,就是如前所说那么做的,屈指代跪,大家也都跟着学。

不想之后竟成了一种茶俗。

实际上,屈指代跪的风俗,究竟是不是起源于乾隆朝,也说不太准。

但人家给你倒茶的时候,总要有点小动作,以示感激,这确应该。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天涵地载 尚清守和:中华传统“茶文化”情结的生命意趣

天涵地载  尚清守和:中华传统“茶文化”情结的生命意趣
[ 键词 ] 文化 ; 关 茶 中华传 统文化 ; 涵地载 ; 天 尚清 守和 ; 文化情 结 ; 生命 意趣
d i O3 6  ̄i n10 — 3 92 1 . .1 o: . 9 .s . 9 0 3 . 00 0 4 l 9 s 0 0 4 [ 中图分 类 ̄ ]S 7 - 91 T [ 献标i  ̄ I 文 , B n , [ 章 ̄ - 0 9 0 3 ( 0 0)4 0 6 - 5 3 Z ] 0 — 3 9 2 1 o — 0 0 0 1
中华 茶 文化情 结 与儒家 “ 和谐 中庸 ” 的文化 精 神
理念是契合融会的。 观乎“ 的文化义理 , 和” 仿佛贯穿
了 中华 民族泱 泱数 千年 的文 明演 进史 ,并 始终 流 淌 在 民族 的血 液 、跳跃 在 时代 的音 符 和 印证 在生 命 的
性灵中。《 说文》 和” 相应也” 《 释“ 为“ ;广雅》 释为专科 学校 , 安徽 蒙城 230 ) 35 0
[ 摘
要] 中华茶文化可谓是一种关乎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 也是人群、 茶事、 文化
的整合融通。因此 , 中华茶文化最终凝聚 了 道、 儒、 佛文化的哲思精髓, 加之有关对茶的哲学思考 都是在 中华传统文化母体的精神 沃土中加以孕育、 蓬勃、 升华的, 并体认着中华文化哲学的崇主 体、 尚道德、 重体验、 求感通的审美旨归, 从而使得 中华茶文化情结始终蕴藉着博大幽远、 温雅畅 融、 韵味隽永的生命意趣。
“ 的祖 国” 据 史料考 证 , 国早 在数千 年前就在 云 茶 。 我
族的文化精粹。可以说 ,中华传统文化崇奉生生不
已、 大化 流行 、 天道循 环 的宇 宙观 。概 因 中华 先 贤观 察 宇宙人 生是 以一种 “ 观 ” “ 通 ” “ 统 、会 、 悟化 ” 的认 知

关于茶文化的感想文章3篇-茶文化感想

关于茶文化的感想文章3篇-茶文化感想

关于茶文化的感想文章3篇|茶文化感想茶文化是指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源理。

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的感想文章,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的感想文章1人淡如茶平时养成喝茶的习惯,茶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纠结于茶道是什么东东的时候,我想茶道已经把你跟喝茶的乐趣变成一种跟自己斗争的过程。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请大家注意,茶道是道家的化身,我们如果受困于茶道的玄妙的概念而对喝茶产生敬畏感是大可不必的,喝茶就像吃饭,当吃也变成研究吃相和人生有关的时候,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从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时代,当茶从药用的概念,再到喝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成为茶道是一部分的追求的结果,而不是每个喝茶人的必需品。

研究吃相跟人生的关系的人,我不知道是否吃相好了,就可以象鲤鱼跳龙门,而一辈子把喝茶成为自己精神愉悦的一部分的人最起码可以享受一人一己在享受内心的丰富。

我很喜欢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喝到这个境界是真正的茶人,茶道是否重要,待我们自己慢慢的品味!再看卢仝的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中国茶道的地域文化

中国茶道的地域文化

中国茶道的地域文化中国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了中国人对茶艺的崇尚和追求。

在中国茶道中,地域文化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茶文化,这不仅在品茗的过程中展现,更是在茶的制作和使用中体现出来。

本文将从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入手,探讨中国茶道的地域文化。

一、四川茶道的地域文化四川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素有茶乡之称。

四川茶道以川茶为主,在品茗过程中注重茶叶的色香味形。

四川佳茗色泽翠绿,香气清雅,经典的川剧变脸就源于四川茶道中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四川茶道中,茶艺师表演变脸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川剧变脸的音乐和舞蹈,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展现出四川茶道的独特魅力。

二、福建茶道的地域文化福建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以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闻名。

福建茶道以茶的制作和泡茶过程为主要表现形式。

福建的茶艺师擅长泡茶,他们通过炉火烹茶、倒茶、闻香、品饮等环节,展示出独特的茶道艺术。

其中,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浓香和陈年的回甘而闻名。

福建茶道注重将茶与自然环境融合,通过在自然山水中泡茶,营造出恬静宜人的茶道氛围。

三、浙江茶道的地域文化浙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浙江茶道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注重茶叶的外形和色泽,以及茶汤的清澈和味道。

在浙江茶道中,制茶师傅的表演技巧和泡茶工艺都非常重要。

制茶师傅们通过手法独特的落茶、炒茶等过程展示出浙江茶道的独特韵味。

同时,浙江茶道注重茶与文化的结合,茶艺师傅会在品茶过程中陈述有关文人墨客、历史故事等内容,使茶道更具文化内涵。

四、台湾茶道的地域文化台湾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以高山茶和包種茶而著名。

台湾茶道注重茶叶的新鲜和口感,以及茶器的精致。

台湾茶道强调品茗的仪式感和沉浸式体验,茶艺师傅通过展示茶的制作和冲泡过程,让品茗者感受到台湾茶文化的魅力。

台湾茶道还强调茶与食物的搭配,如将茶品与水果、糕点等搭配,以呈现出更多的口味和享受。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的地域文化体现在四川、福建、浙江和台湾等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上。

中国茶文化 品味茶香中的精神追求

 中国茶文化  品味茶香中的精神追求

中国茶文化品味茶香中的精神追求中国茶文化品味茶香中的精神追求茶,作为中国人民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茶文化在品味茶香中传达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第一章丰富的历史渊源茶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而在中国的茶叶栽培、加工和制作工艺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茶叶制成独特的花型和形状,形成了中国茶叶的特色。

第二章精神追求与禅境中国茶文化强调品味茶香中那种富有禅境的精神追求。

喝茶时,人们往往放慢节奏,抛开外界的喧嚣,将心灵沉浸在茶香中。

茶香的馥郁和柔和,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静心入定,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清雅的静谧,与人们对于内心的回归和平和生活的向往之间形成了一种契合。

第三章茶道的独特魅力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茶道上。

茶道是以茶为核心,通过一系列讲究礼仪和仪式的方式,展示茶的泡制和品饮过程。

茶道注重细节,包括选用合适的茶具、掌握正确的冲泡方法、制定高雅的桌礼、端庄的神态等等,都是茶道所强调的。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

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在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人积极参与其中。

第四章多元的茶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以其多元的形态展示了茶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中国茶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例如,祁门红茶独特的红褐色与其独特的花果香气相得益彰,被广泛用于宴请客人。

而普洱茶则因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陈年的品质,而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捧的对象。

这些不同类型的茶叶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多元性和魅力。

第五章茶文化与生活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品味和追求,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中国,茶作为一种国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聚会还是商务会谈,都少不了各种茶叶的陪伴。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礼仪文化、美食文化等多个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秉承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美学思路,在茶文化的世界里,精神与物质的价值得以和谐统一,品茶成为了一种对人性、人生和大自然的完美诠释。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是茶的故乡,发源地在云南。

茶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饮料,还是生存方式和文化传承。

据记载,唐朝时期,阮籍喝茶已经颇为流行,可见当时茶文化的盛行。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很多名茶名人,如陆羽、陈婷、李时中等。

陆羽所写的《茶经》成为标准的茶文化书籍,至今仍影响着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以后,龙井、黄山毛峰、岩茶等名茶相继问世,各地茶文化也开始有了发展。

二、茶文化的文化内涵1、审美内涵中国的茶文化,注重的是品味这一过程,这种过程需要的是心灵上的鉴赏力与美感的感受力,而非单纯的口感。

2、哲学内涵在中国茶道中,茶不仅仅是一杯香醇的饮品,还蕴含着人生哲理。

品茶和人生一样,需要沉淀、静心、味蕾领悟,加以调和和协调,才有美好的味道。

而对于专业的茶人,更把品茗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体现了清雅脱俗、复古典雅的茶道精神。

3、社交内涵茶艺的发展给茶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茶文化逐渐向社交文化转变。

茶艺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的社交礼仪,包括了宾主之间的谦让、热情、相互尊重和友好的态度等。

茶艺象征着“人间雅事”,是当代文化生活中逐渐得到重视的方向。

4、文学艺术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茶为墨,茶具为纸,以茶叶润笔,融入文人墨客的情怀、才华。

在诗词歌赋中,茶成为诗人们引吭高歌的主题,如唐代李白的《宜黄乡亲友人会宿》诗中,闻蚊于茶香,称陆羽于道人等。

总之,茶文化富有深度和多层面的内涵,它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生活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

茶文化的发展如同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之路,它的魅力和内涵将一直影响着中国与世界茶企业的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的文化情结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哪一种饮料能够与茶相比。

茶可称之为大俗大雅,老百姓将其作为解渴的饮料;文人雅士将其作为登得大雅之堂与骚人墨客诗词唱和的题材。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茶文化的故乡。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并传承茶文化,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品茶发展一、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始于神农,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中华民族是发现、栽培茶树,加工、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在我国西南地区就出现了野生茶树。

据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联合部落尊长伐纣,尊长就曾进贡茶叶。

将茶作为饮料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王褒的《僮约》,其中记载“武阳买茶”。

正史中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但《汉书地理志》中长沙国下有“茶陵”,可以推断西汉时期在南方个别地区有茶叶种植,并已成为人们的饮料,东汉时期饮茶较为普遍。

从秦汉开始,茶的药用功能逐渐被忽略,日常饮用功能得以凸显。

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成为交际待客的载体。

西晋(公元265-316年)已有贡茶的记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有贡茶。

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据查证,清朝以后,传统名茶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现在。

其中有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长溪珍眉等;黄茶类:君山银针;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红茶类:祁门红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吃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二、茶的功效及作用1、医药上的功能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

《本草拾遗》中还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这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还有明目功能。

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

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2、茶的保健作用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

古代文献《本草》《药书》和《茶谱》等著作中都谈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少卧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3、茶的精神作用我国唐宁以来文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劳荣,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颜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

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

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地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

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品茶之时给人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的心灵体会,是以有了道教以茶助修炼,佛教以茶助禅定。

在品的过程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

某文人曾说过:“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境界”,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从而更睿智的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闲暇之时,呼朋唤友与老巷、街道、茶肆旁喝茶叙情,天南海阔,无所不谈该是何等的神清气爽、心情舒畅啊!唐代诗人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中“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敢夸”是对茶的精神作用的最完美诠释。

三、茶的泡与品泡一盏好茶好茶叶、好水、好茶壶缺一不可。

其中水直接影响茶的味道。

水讲究活、甘、轻、清,一般用天然水,如泉水、雨水、露水、雪水、江河湖水、井水。

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古代人的思想密不可分的。

泉水清冽,“无根之水”纯净,正是古代人对美的追求。

泡茶的整个过程更是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1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2观音入宫(落茶):把茶(铁观音)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3悬壶高冲(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4春风拂面(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5关公巡城(倒茶):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6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7鉴尝汤色(看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8品啜甘霖(喝茶):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

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一杯好茶泡好之后还要会品才能真正体会到好茶的味道。

唐宋茶诗词中有三种品茶意境。

一是“有我有茶”之境,是我寄情与茶和美。

二是“茶我同一”之境,是我与茶融合为一个整体。

三是“无我无茶”之境,“我”与茶都已融入了天地之间,世界一片空灵,万物与我同一,亦即“天人合一一”的最高境界。

唐代元稹曾言“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正是一绝佳的品茶之境。

《七碗茶》诗更是将品茶描述的妙趣横生: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的大致意思是:第一碗喉吻润,第二碗帮人赶走孤闷;第三碗就开始反复思索,心中只有道了;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

写出了茶之美妙。

四、茶文化的未来1、茶文化的现状(1)茶在当代除了作为礼物被赠送外,最大的用处便是日常解渴,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2)随着大批量工业化机器生产,许多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茶的加工周期缩短,加工程序简化,市场质量下降,降低了原有的吸引力。

(3)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茶的精神作用逐渐被忽视,茶文化面临停滞和被遗忘的危险,同时,茶文化还缺少足够优秀的继承人。

2、解决方法(1)发展茶艺、茶道,进行茶文化的普及(2)将茶文化加入教科行列,熏陶学生,了解茶文化(3)政府制定相应措施,规范茶生产环节,同时制定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

小结:茶品即人品。

茶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无论是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功效,还是泡与品的美好境界,其中都渗透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茶文化,让茶文化的芳香历久弥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