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

合集下载

心肌桥的预防课件

心肌桥的预防课件

发病机制
心肌桥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有关,可能影响血流的正常循环。
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收缩导致桥下血流受 限,造成缺血。
心肌桥是什么?
流行病学
据统计,心肌桥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 ,年轻男性相对多见。
部分研究显示,心肌桥可能与遗传因素、生活方 式及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有关。
尽早的诊断与治疗有助于减轻病情和预防并发症 。
心肌桥的监测与就医
医生咨询
如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及时咨询心脏专科医生 。
专业医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和治疗建议 。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肌桥及其他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肌桥的基石。
总结与展望
心肌桥的预防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心肌桥是什么? 2. 心肌桥的风险因素 3. 心肌桥的预防措施 4. 心肌桥的监测与就医 5. 总结与展望
心肌桥是什么?
心肌桥是什么?
定义
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经过的一段现象, 可能导致心肌缺血。
这种现象在心血管疾病中并不少见,可能会引发 心绞痛等症状。
心肌桥是什么?
心肌桥的风险因素
心肌桥的风险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风险较高。
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家族史。
心肌桥的风险因素
生活方式
吸烟、缺乏锻炼及高脂肪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会增加风险。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心肌桥 的症状。
心肌桥的风险因素
心理压力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增 加。
关注心脏健康

心肌桥课件PPT

心肌桥课件PPT

05
心肌桥的研究进展
心肌桥发病机制研究
总结词
心肌桥发病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因素、解剖结构 异常、炎症反应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 肌桥的形成和发展。
详细描述
心肌桥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 素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在心肌桥发病中起着重要作 用,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与心肌桥的发生有关。此 外,解剖结构异常也是心肌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分支位置异常等。炎 症反应在心肌桥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 表明慢性炎症与心肌桥的进展和并发症发生有关。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也是影响心肌桥预后的 因素之一,例如吸烟、肥胖、缺 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冠状动脉其他病变 冠状动脉其他病变的存在也会影 响心肌桥的预后,例如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
年龄和性别 年龄较大和男性患者的心肌桥预 后相对较差,因为老年人和男性 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
如有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治疗和管理。
患者教育
01
02
03
提高认识
让患者充分了解心肌桥的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 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和 预防意识。
心理支持
向患者传递积极、乐观的 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 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日常保健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 间,提高身体免疫力。
心肌桥相关临床试验
总结词
心肌桥相关临床试验主要通过对照试验的方式,对新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估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 据。
详细描述
心肌桥相关临床试验是推动心肌桥治疗方法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照试验的方式,对新的治疗 方法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比较,可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有助于推动心肌桥治疗的进步和发展。

心肌桥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肌桥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肌桥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在心肌内形成的异常通道,常见于冠状动脉降支部。

心肌桥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保守治疗:对于无明显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症状,如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精神压力、戒烟戒酒等。

2. 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如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3. 冠脉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存在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冠脉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介入治疗,通过支架植入等方法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4. 外科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持续存在严重症状或存在心肌缺血、心功能明显受损等,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总之,心肌桥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心功能的受损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临床心肌桥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要点

临床心肌桥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要点

临床心肌桥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要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是指一段本应走形于心外膜的冠脉穿入心脏的肌层内,这段冠脉被称为壁冠脉(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或隧道动脉(tunneled artery),覆盖其上的心肌则被称为心肌桥。

心肌桥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以无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等。

另外,心肌桥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

其机制与存在局部剪切应力的变化和血管活性因子的激活有关。

临床症状心肌桥的临床表现与心肌桥的长度、肌束厚度、收缩期肌桥对隧道动脉的压缩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冠脉痉挛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表浅型心肌桥一般无明显症状。

纵深型心肌桥由于其压迫影响了冠脉舒张期供血,可能出现体力活动时心肌缺血症状,如伴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血管痉挛时,症状会更加明显。

心肌桥患者既可以表现为稳定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或者与心肌桥压缩相关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也可以表现为在心肌桥的基础上发生冠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冠脉夹层等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另外,心肌桥也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如室性或室上性期前收缩、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等。

严重时可发生心原性休克,甚至猝死。

诊断临床上常用的检出方法有: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及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

CAG 检查由于受心肌桥深度、长度、肌束起源方向、血管病变程度以及影像分析人员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检出率低于 CCTA。

药物激发试验和同时使用IVUS 检查可使CAG 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提高。

对有心肌缺血症状的可疑心肌桥患者首选CCTA 检查,对于CCTA 发现有心肌桥的患者,明确心肌桥的位置、长度及狭窄程度;可以应用CT-FFR 进行隧道动脉功能评估。

心肌桥的名词解释

心肌桥的名词解释

心肌桥的名词解释心肌桥,又被称为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心脏结构异常,常常导致心绞痛发作的病理性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中的某个段落被心肌束(也称为桥索)压迫或覆盖的情况下。

在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位于心肌表面,为心肌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然而,当心肌桥存在时,冠状动脉的一段会沿心肌纤维束的路径穿过心肌层,这就导致了它受到了来自心肌的压迫。

这样的解剖变异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的左室段。

心肌桥的存在会导致两种主要影响:一是心肌桥下冠状动脉的收缩,二是心肌桥上冠状动脉的扩张。

这些因素合作起来,导致了两个主要的问题。

首先,心肌桥下冠状动脉通过压迫而变窄,使得血液流动变得困难。

当心肌增加收缩时,冠状动脉受到更大的压迫,血流变得更加受限。

这种限制性血流可以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发作。

其次,心肌桥上冠状动脉扩张。

动脉的扩张是为了弥补下面狭窄段的缺氧情况。

虽然这看起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它却会导致冠状动脉壁的拉伸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肌桥区域的血流进一步受限。

心肌桥的症状通常包括胸痛,特别是运动时胸痛,胸闷和呼吸困难。

这是因为运动增加了心肌桥下冠状动脉收缩的程度,进一步限制了心肌的血液供应。

当人们感觉到胸痛时,通常会停止活动并休息,这样心肌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气。

通常,心肌桥并不需要治疗,因为大多数人能够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症状。

这包括适度的体力活动,改善饮食习惯,减少压力等。

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比如硝酸酯类药物或钙离子拮抗剂等。

然而,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

一种选择是心肌桥旁路移植术,该手术旨在缓解冠状动脉受压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将冠状动脉重新定位,以使其避开心肌桥部分。

另一种选择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例如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

这些程序通常是无创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管损伤等。

总结起来,心肌桥是一种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心绞痛发作。

心肌桥的检查方法

心肌桥的检查方法

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行走于心肌内,通常会引起血流的阻塞或压迫,大部分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些心肌桥会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查出心肌桥的方法主要有心电图、冠脉造影、心肌灌注显像、磁共振成像和心脏超声。

具体如下:
1、心电图:心电图是最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判断心肌是否有异常。

对于心肌桥,心电图可能会显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异常现象。

然而,心电图并不是特异性诊断心肌桥的方法,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进行判断。

2、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利用X射线观察血管的情况。

对于心肌桥,冠脉造影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是否有压迫现象。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但是由于是侵入性检查,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3、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物质,观察心肌的血液供应情况。

在心肌桥的情况下,心肌灌注显像可能会显示出血流减少或异常。

4、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图像,可以准确地观察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对于心肌桥的诊断,MRI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的位置和程度。

5、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在心肌桥的情况下,心脏超声可能会显示出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的压迫或挤压现象,以及血流速度的异常。

心肌桥

心肌桥

心肌桥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

心脏收缩时被心肌桥覆盖的这段冠状动脉受到压迫,出现收缩期狭窄,而心脏舒张时冠状动脉压迫被解除,冠状动脉狭窄也被解除。

1960年postsmann和wig首先描述了活体血管造影下的肌桥,主要通过血管造影中看到“收缩期狭窄或挤奶效应”来辨认,其临床意义一直争论不休。

心肌桥1、心肌桥的出现率:由于研究的方法不同,其检出率差异很大。

在病理检查系列中,其发生率有很大差异,为15%~85%,而在血管造影检查系列中,其发生率为0.51%~25%。

Yetman等认为造成这两种出现率差异较大的原因依赖于几个方面:心肌桥的长度、与左前降支相关的桥纤维准确定位、心肌桥与毗邻动脉间的关系,血管造影心肌桥发生率的不相称依赖于心肌桥的长度,而血管造影仅察觉深部肌桥,而浅部肌桥在血管造影时不容易发现。

有报告应用硝酸甘油能增加左前降支肌桥收缩期狭窄的检出,从而提高心肌桥的检出率。

心肌桥在肥厚型心肌病病人中检出率高,为30%~50%,儿童肥厚型心肌病中心肌桥的发生率为28%。

然而在Juilliere等报道的7467例连续性冠脉造影中,发现心肌桥61例,其中26例有冠心病,4例有心瓣膜病,3例有肥厚型心肌病,其余为孤立性心肌桥。

检出的心肌桥患者中,心肌病并非占主要地位。

2、心肌桥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其发展与邻近动脉生长密切相关。

心肌桥出现率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作者认为无明显性别差异。

Ferreira等报告连续90个心脏尸检结果,发现50个心脏有心肌桥存在,其中男性32个,女性18个,年龄范围从死产婴儿到84岁,既往均无心脏疾病史,死亡病人均非心脏疾病所致。

3、心肌桥出现的部位及数量: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且多位于该支血管的近、中1/3之间,心肌桥可单个,也可多个出现,多个出现的肌桥可位于同一血管或不同冠脉或它们的分支。

Ferreira等报道50个心肌桥尸检中,35个心脏系单个肌桥,累及左前降支,10个心脏系2个肌桥,另外5个心脏系3个肌桥。

心肌桥分型标准

心肌桥分型标准

心肌桥分型标准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的情况,它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变异形态。

心肌桥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导致心肌缺血,但在一些患者中,心肌桥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因此,对心肌桥进行分类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已有多种心肌桥分型标准,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根据心肌桥的长度分型根据心肌桥的长度和程度,可以将心肌桥分为3个级别:(1)轻度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的长度小于1.5cm。

(2)中度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的长度在1.5cm-2.5cm 之间。

(3)重度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的长度超过2.5cm。

2. 根据心肌桥的深度分型根据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的穿行深度,可以将心肌桥分为2个级别:(1)浅表型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深度不超过1/2。

(2)深层型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深度超过1/2。

3. 根据心肌桥的血流动力学分型根据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将心肌桥分为3个级别:(1)非阻塞性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

(2)部分性阻塞性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时,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但仍能满足心肌的氧供需平衡。

(3)完全性阻塞性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时,血流动力学变化非常明显,无法满足心肌的氧供需平衡。

4. 根据心肌桥的病理分型根据心肌桥的病理特征,可以将心肌桥分为3个类型:(1)纤维化型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时,周围的心肌组织出现纤维化。

(2)肌肉型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时,周围的心肌组织出现肌肉增厚。

(3)混合型心肌桥:冠状动脉在心肌内穿行时,周围的心肌组织出现纤维化和肌肉增厚的混合型病变。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心肌桥分型标准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标准。

总之,对心肌桥的分型和评估,可以为医生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肌桥简介: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

心脏收缩时被心肌桥覆盖的这段冠状动脉受到压迫,出现收缩期狭窄,而心脏舒张时冠状动脉压迫被解除,冠状动脉狭窄也被解除。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行走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脂肪中或心外膜深面,当一段冠脉被心肌所包绕,该段心肌称为心肌桥,该段冠脉称为壁冠状动脉。

心肌桥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局部因素有关,也可能引起心肌缺血。

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解剖畸形。

多在中年以后才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其发展与邻近动脉生长密切相关。

心肌桥出现率男性略多于女性,50个心肌桥患者中,男性占32个,女性占18个。

心肌桥不属于传染病也不会遗传。

心肌桥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以外仍然有赖于冠脉造影及冠脉内多普勒和超声检查。

二、治疗:1、药物治疗:收缩期壁冠状动脉受压引起的心绞痛对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如维拉帕米(异搏定)和地尔硫卓可能有效。

2、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者应行手术治疗。

有两种术式即心肌桥切除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

(1)心肌桥切除术:适用于表浅型,在常温全麻下找到心肌桥予以切除彻底解除对冠状动脉的压迫,恢复其远端血流。

单纯型心肌桥切除术者很少往往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进行。

(2)冠状动脉搭桥术:适用于纵深型或合并动脉硬化性狭窄者。

可在常温全麻下、常温体外循环下或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移植材料可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

三、检查1、冠脉造影若发现冠脉收缩期狭窄或合并舒张期松弛延迟现象,则提示有心肌桥存在。

但冠脉造影只能检出那些对冠脉血流产生显著影响的心肌桥。

心肌桥的检出与其长度、肌桥纤维的走行方向、心肌桥与相关动脉间的组织有关有些心肌桥由于其近端的冠脉几乎完全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固定性狭窄限制了冠脉的血流灌注而掩盖了其收缩期狭窄,或由于血管痉挛的存在,造影很难发现。

冠脉造影常不能发现心肌桥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2、冠脉内多普勒检查发现心肌桥部分冠脉血流速度在舒张早期显著升高呈一峰值,很快又下降继之呈一平台直至收缩期再次下降。

峰值的出现是由于冠脉内最大灌注压的存在,并相应出现血管面积的持续减小导致心肌桥两端出现显著的压力阶差当心肌桥舒张期松弛时,两端压力阶差消失血管面积迅速扩大血流速度也很快下降。

3、血管内超声可发现心肌桥近端冠脉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冠脉内多普勒探得冠脉内血流储备减少。

四、注意事项:所谓心肌桥,就是冠状动脉本该在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的,但是有的特别是左前降支,有时候可以有一段行走于心肌内,每一次心脏的收缩,都会压迫这一段冠状动脉,但是大部分未必有临床意义,也许它早就存在了,但是才有症状。

当然少部分也是可以有情况的,主要是局部因为血流冲击造成局部内膜损伤,那么也可进一步导致血管的问题,这样可以有相应症状,这个情况要看行走于心肌内的冠脉占的比例多少,才能判断影响,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由于冠脉是营养心肌的血管,所以平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适量轻度运动但是不要剧烈运动。

治疗上没有特殊,可以先观察。

五、心肌桥和心肌梗塞什么区别?心肌桥顾名思义,即血管刚好有心肌压过,当心肌收缩的时候压迫血管,严重的会导致心脏不适感。

心肌梗塞是心脏血管本身发生堵塞。

两者并无联系。

心肌桥不严重,心肌梗塞要人命。

六、预防保健1.善待症状,处惊不变。

对自己的心血管病能正确对待,既不掉以轻心,又不过于忧虑,在病情剧变发作时,不紧张惊慌,保持平和心态,泰然处之。

除按医嘱服药,把精力投入食疗,饮食上做到:杂:粗细粮搭配;混:荤素搭配,以素为多;淡:低盐少糖,清淡为主;清:不吃油炸食物,不饮酒吸烟。

2.动静结合,劳逸适度。

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至20分钟。

放松地平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非常有益。

对于上班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一天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至5分钟。

3.休闲娱乐,轻松悠然。

把增多的休闲时间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活动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4.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

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

应该在晚上8点15分至8点30分就准备入睡。

一个半至两个小时的午睡,可以维护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

不要用任何活动形式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

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

5.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是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坐上15至20分钟。

6.凡是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了7至10厘米。

这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觉得香甜。

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疗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人。

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

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

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

7.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尤其不要跑步。

8.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

9.不要站着吃东西。

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

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一定要有20—30分钟躺着或坐着午休。

此后,也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

※帮助睡眠的食物1、牛奶: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可以和中枢神经结合,发挥类似鸦片的麻醉、镇痛作用,让人感到全身舒适,临睡前喝上一杯牛奶,可催人熟睡。

2、食醋:一汤匙食醋,倒入温水中饮之,饮后静心闭目,可以催眠入睡并睡得香甜。

安神、镇静汤3、苹果:据现代生化分析,苹果富含糖类、果胶、蛋白质、苹果酸、奎宁酸、柠檬酸、酒石酸、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钾、锌、铁、磷、钙等多种元素。

芳香成分中醇类含92%,羰类化合物6%。

苹果浓郁的芳香对人的神经有很强的镇静作用,能催人入眠。

或在床头柜上放上一个剥开皮或切开的柑橘,让失眠者吸闻其芳香气味,可以镇静中枢神经,帮助入睡。

4、小米:在所有谷物中,小米含色氨酸最为丰富,具有镇静、安神、助眠的作用。

此外,小米含有大量淀粉,吃后容易让人产生温饱感,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进入脑内的色氨酸数量。

5、核桃:核桃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

具体吃法是配以黑芝麻,捣成糊状,睡前服用15克,效果非常明显。

6、葵花籽:葵花籽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3,可改善脑细胞抑制机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

每晚餐后嗑一把葵花籽,有催眠作用。

7、蜂蜜:有补中养脾,除心烦作用,每晚用蜂蜜50克冲开水饮用,有利眠作用。

8、大枣:大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钙、磷、铁等有益物质,具有补脾安神的作用,晚饭后用大枣加水煎汁服用或与百合煮粥食用能加快入睡时间。

9、龙眼、莲子、百合:龙眼有养血安神作用;莲子能补中养神,治疗夜寐多梦;百合能清心安神,治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晚上喝碗龙眼莲子百合粥或羹,能使人安睡。

10、洋葱适量捣烂,或着生姜切丝,临睡前放在枕边嗅闻其气,一般在片刻之后便可入睡。

※帮助睡眠的药膳助眠药膳之一:乌豆圆肉红枣汤———补肾、养颜、安神原料:乌豆50克,桂圆肉15克,红枣50克。

做法:1.将乌豆、红枣洗净。

2.将乌豆、红枣、桂圆肉一起放入砂锅中,再加入三碗清水,文火煎制。

3.待清水熬至三分之二,去掉汤面浮渣即可。

营养评价:乌豆味甘涩、性平,入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安神、明目、益肝等功效。

中医认为:色黑者入肾,从外形看乌豆似肾之状,故对肾气不足、肾虚、头发早白者大有好处。

桂圆及大枣都具有调补脾胃的作用。

“乌豆圆肉红枣汤”香甜滋润、清爽不腻,常食可补肾养颜、润发、乌发、补血、安神。

助眠药膳之二:银耳莲子糖羹———安神、润肤、防皱原料:银耳10克,莲子6克,红枣10枚,冰糖适量,水淀粉适量。

做法:1.银耳水发后,除去根部泥沙及杂质,入碗中。

红枣洗净去核,以放入碗中备用。

2.锅上火,加入适量清水,放入银耳、莲子、红枣烧锅。

3.待银耳、莲子、红枣熟后,加入冰糖调味,盛入碗中即可。

营养评价:本汤羹中的银耳性平、味甘淡,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益气、补脑、强心之功效。

不但适宜于一切妇孺、病后体虚者,且对女性具有很好的嫩肤美容之功效。

莲子性平、味甘涩,有益心、补肾、止泻、固精、安神之效。

大枣性温、味甘,其维生素C含量为水果之冠,每百克鲜枣所含的维生素C的量为柑橘的8至17倍;为香蕉的50至100倍;为苹果的50倍,有“活维生素丸”之称。

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治虚损以及抗癌防癌之功效。

“银耳莲子糖羹”浓甜润滑,美味可口,有较强的滋补健身功能,不仅是传统的润肤养颜佳品,更是帮助睡眠的羹汤.※吃5类食物容易失眠很多人都知道,含咖啡因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其实,除此以外,晚餐吃辛辣食物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原因。

辣椒、大蒜、洋葱等会造成胃中有灼烧感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

油腻的食物吃了后会加重肠、胃、肝、胆和胰的工作负担,刺激神经中枢,让它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也会导致失眠。

还有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气体,从而产生腹胀感,妨碍正常睡眠,如豆类、大白菜、洋葱、玉米、香蕉等。

※饮食习惯好,才能睡得好晚餐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想在晚上10点钟睡觉,三餐的比例最好为4∶4∶2,这样既能保证活动时能量的供给,又能在睡眠中让胃肠得到休息。

总的来说,晚餐不宜过饱,对睡眠最有利。

另外,晚饭最好安排在睡前4小时左右。

吃饱就睡会让废气滞留,影响睡眠。

神经衰弱的人晚餐应吃单一味道的食物,不要五味混着吃;食物的冷热要均匀。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有助于睡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