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语文试卷(二)及答案
2020年6月百校联盟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联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百校联盟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联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解析版)2020年6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大数据基础上,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势如破竹,正引领着时下人工智能的热潮。
一方面,相比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浅层神经网络,深层神经网络不仅在图像、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大放异彩,而且与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多层结构更加相似;另一方面,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互动所获得的奖惩来调节系统权重结构,使主体在最大化期望奖励诱导下不断修订从状态到动作的映射策略,从而实现快速提升系统性能的目的。
前者受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启发,后者则与心理学中经典的行为主义范式如出一辙。
更不必说,为了改进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技术而引入的注意力、长短时记忆等机制几乎是直接照搬了心理学术语,用心理学词汇和理论武装人工智能现已蔚然成风。
这并不奇怪,毕竟人工智能的核心目标就是研发愈加接近人类的高级的智能系统,而真正的智能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期望水涨船高,人工智能“友善论”或“威胁论”的论调层出不穷,文学和影视作品则及时将其呈现到人们的眼前,仿佛类人智能机器人明天就会到来一般。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产品也迅速地向心理学领城渗透。
例如,基于面部表情的情绪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舆情分析或自杀预警系统,基于GIS的大规模人群跟踪调查系统,基于VR技术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基于行为特征的测谎系统等等。
遗憾的是,琳琅满目的各色项目解决的只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而对于心理学核心的理论问题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实际上,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主流的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与人脑和心理差距甚远。
2020届(全国Ⅰ卷)高考百日冲刺金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百日冲刺金卷(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问题近年来开始热了起来,发表文章多了,还召开了几次经典方面的学术讨论会。
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时代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解放后17年间的《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文学史上应有它们的地位。
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
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
比如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有资格享受“经典”的待遇。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等,也都有成为“永恒经典”的可能。
至于小说,也有这类作品存在。
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贵古贱今”,认为时间越远、越古老的作品就一定优秀伟大,时间越近的就一文不值。
二是经典化的过程需要一些仪式相助,比如设立一些真正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文学奖,将真正的文学经典筛选出来。
在经典确立的过程中,价值标准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文学史写作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
你写谁或不写谁,你给谁多少篇幅,又将谁放在哪个等级上来评价,这一切都涉及到判断,而这个判断又是由价值标准引发出来的。
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的共识。
百校联盟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全国II卷)语文Word版含答案--精品

百校联盟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存在的环境本身就具有“全美”价值,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连续性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所以,人类的活动既不应以自我中心为原则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掠夺,也不应以主观审美趣味来随意破坏、改造自然,而应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存在价值基础上,遵守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活动。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极为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息息相通,休戚与共,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荀子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儒家哲学中往往是以“天”或“天地”观念来进行阐发的。
“天”在儒家哲学中具有多重意义,如冯友兰曾把中国哲学中的“天”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诸义。
不过,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个转变即在于对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进行了哲理化,把“天”与最高本体——“道”结合,形成了以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相贯通的天道观。
“天道观”的出现表明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就主要是以一种哲学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存环境的连续性体验。
要求人去敬守天道、遵循天道而不是去僭越天道、乖违天道,这意味着古人是以自觉的理论反思意识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全国百校大联考试卷与及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全国百校大联考试卷与及答案摘要: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联考试卷(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联考试卷(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1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 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除了按时间的推移而传承和发展外,还会表现为空间的转移,或者说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的渗透。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思维程式等,往往决定着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
它的文化创造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也便被框定在民族特征的范围里,不能超越。
这样一种因素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进程,必须忠实地按它原有的轨迹前进。
只有确切地了解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在荨重本民族文化性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才有可能建设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
文化的发展除承袭性和民族性以外,还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文化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呈蓬蓬勃勃态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相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机能失去其弹性时,那必然表现出衰落的征候,这种征侯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便由衰落而至于灭亡,民族也随之而沉沦。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I卷语文)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I卷·语文(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Ⅱ卷)语文试卷(二)及答案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Ⅱ卷)语文试卷(二)★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政府是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承担着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事务的职能,而大数据技术为政府更好履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首先,更多指标印证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变量如增长、投资和消费等,与许多实物指标、运行指标等确实存在某种相关性,如用电量、货运量等。
现在,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更多能够利用的指标,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能够通过物联网得知全球各地用户设备的实时使用状况,并能够与投资、工程建设、房地产建设等指标及时有效地相互验证。
再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重要的调控指标,现在一些平台性网络企业也发布与之高度相关的指数,例如“1号店快速消费品价格指数”“阿里巴巴网购价格指数”(aSPI)和“阿里巴巴网购核心商品价格指数”(aSPI-core)等。
由于这些指数直接从网络产生的海量实时数据中挖掘产生,真实性、实效性都较好,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有许多,例如利用网络搜索指数或其它大数据技术对就业形势、增长率、通胀预期、房价趋势投资指数等问题所做的研究,均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其次,结构性数据呈现行业特点。
互联网、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能够反映出许多产业、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运转情况。
例如各种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各种产品的出厂价格,各种设备的开工情况、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等等,这些信息更加实时、定向和颗粒化,而不仅仅是CPI、PPI(生产价格指数)、开工率这种汇总指标。
因此,政府在继续实施总量调控的同时,有可能更多地采用结构式、分布式政策,在差异化调控的基础上实现总量目标。
2020年5月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全国Ⅱ卷)语文试题2020年5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存在的环境本身就具有“全美”价值,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连续性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所以,人类的活动既不应以自我中心为原则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掠夺,也不应以主观审美趣味来随意破坏、改造自然,而应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存在价值基础上,遵守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活动。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极为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息息相通,休戚与共,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荀子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儒家哲学中往往是以“天”或“天地”观念来进行阐发的。
“天”在儒家哲学中具有多重意义,如冯友兰曾把中国哲学中的“天”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诸义。
不过,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个转变即在于对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进行了哲理化,把“天”与最高本体——“道”结合,形成了以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相贯通的天道观。
“天道观”的出现表明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就主要是以一种哲学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存环境的连续性体验。
要求人去敬守天道、遵循天道而不是去僭越天道、乖违天道,这意味着古人是以自觉的理论反思意识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百校联盟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全国II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百校联盟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全国II卷)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倡导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
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存在的环境本身就具有“全美”价值,而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连续性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所以,人类的活动既不应以自我中心为原则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掠夺,也不应以主观审美趣味来随意破坏、改造自然,而应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存在价值基础上,遵守自然生态规律来进行活动。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极为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息息相通,休戚与共,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荀子云:“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儒家哲学中往往是以“天”或“天地”观念来进行阐发的。
“天”在儒家哲学中具有多重意义,如冯友兰曾把中国哲学中的“天”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等诸义。
不过,中国先秦哲学的一个转变即在于对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进行了哲理化,把“天”与最高本体——“道”结合,形成了以自然之天与义理之天相贯通的天道观。
“天道观”的出现表明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确立,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先秦开始就主要是以一种哲学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存环境的连续性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二)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问题近年来开始热了起来,发表文章多了,还召开了几次经典方面的学术讨论会。
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时代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解放后17年间的《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文学史上应有它们的地位。
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
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
比如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有资格享受“经典”的待遇。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等,也都有成为“永恒经典”的可能。
至于小说,也有这类作品存在。
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贵古贱今”,认为时间越远、越古老的作品就一定优秀伟大,时间越近的就一文不值。
二是经典化的过程需要一些仪式相助,比如设立一些真正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文学奖,将真正的文学经典筛选出来。
在经典确立的过程中,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