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主板16年发展史

Intel主板16年发展史
Intel主板16年发展史

最近,我们有幸探访了Intel的Hawthorn Farm工厂,这里可是Intel所有高端主板设计和改良中心,是很多人向往已久的神秘之土。在通向工厂的路上,我们途径了一条意义非凡[报价参数图片]的走廊。这条走廊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Intel引以为豪的主板照片,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照片,却记录了Intel 16年主板之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能称之为主板之路,因为作为行业领路人,Intel走过的路自然是行业之路。

(点此查看大图)

走在这条走廊里,看着墙上挂着的照片,我们多少会觉得自己成了一名考古学家,亦或是一名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尔,有“魔幻之岛”的美誉)的不速之客。我们会不经意间冥想于墙上挂着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主板一步一步的成长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科技需要创新的真谛。

我们很想在每一幅照片前驻足,但是很遗憾,我们时间有限。在看到熟悉的照片后,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向随行人员炫耀:“我知道这款主板”,也没有时间向我们的招待员请教某些照片里似曾相识的主板到底是“谁”。不过,我们还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捡了几款重要的主板,好好的欣赏了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Intel首款商用主板——Batman

1943年,Batman(蝙蝠侠)TV系列走上银屏。50年后,也就是1993年,Intel主板部门推出了首款商用主板,代号正是“Batman”。在Batman之前,Intel很少为OEM以及MNC(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厂商推公版主板。Intel之所以推出这款主板主要是因为:当时Intel的CPU部门准备发布一款处理器芯片,但是市场上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主板支持。Intel遇到

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相当尴尬。无奈之下,Intel只能双管齐下,一同发布主板和CPU。Intel的这种发布方式用业界的行话说就是time to market(TTM,上市时机)。Batman是Intel首款TTM主板,旨在加速Pentium处理器的快速普及。

Batman(点此查看大图)

CPU接口右侧的矩形芯片是缓存芯片,因为当时L2缓存尚未整合到CPU中。那些大块头、正方形芯片也是缓存芯片吗?当然不是,这些芯片是用来控制I/O 输入输出的。

(点此查看大图)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款老主板边缘的SIMM插槽以45°排列,这主要是碍于机箱高度的限制,因为当时的机箱高度受限于内部组件,比如说硬盘和电源。这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CPU接口(Socket 4)上的“OverDrive Ready”字样(可以超频),事实上,超频这一“古老的”特点让Intel当时的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Socket 4支持工作电源为5V的处理器,不过当时仅支持Pentium 60和66处理器。后来上位的Socket 5(可支持工作电压为3.3V的处理器)支持Pentium 75以及133,采用交错式针脚排列(staggered pin row)。Pentium OverDrive 芯片可以让Socket 4平台的处理器的频率提升至120或133 MHz。尽管这样做的实际效果要逊于120或133 MHz处理器本身带来的性能,但是对于囊中羞涩的

玩家而言,Pentium OverDrive芯片当时确实是个不错的升级方案。后来,采用Socket 5的Pentium Pro平台中也加入了OverDrive芯片,以及著名的486处理器。而且得益于OverDrive芯片,Pentium处理器同样可以运行在486平台中。

(点此查看大图)

1993年,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入主白宫,欧洲粒子物理研究室(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而当时主板上的组件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是的,当时主板上唯一整合的组件就是I/O输入输出接口,事实上,这款Batman主板上就整合了PS/2

接口。如果想要音频输出的话,那就得在主板上加入一种 ISA总线,比如说,Sound Blaster Pro立体声声卡。那种Dallas DS1887实时时钟芯片可以在摩托罗拉和Intel总线时序之间做成选择。

Intel史上首款销量过百万的主板——Plato

到了1994年9月,Intel开始准备5V Pentium处理器计划,采用Socket 5接口的Plato主板登场。Plato主板继承了Batman主板的诸多优点。不过在Plato 的背面,依然只有孤独的PS/2接口。板载256KB缓存芯片——与目前CPU中动辄就是几兆缓存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多少觉得有些可笑;主板配备两条内存插槽,最高可支持128MB内存容量。Plato可以支持Pentium 75或Pentium 90处理器。主板上设计了一个JP7跳帧,如果要正确安装CPU,就必须按下跳帧。

Plato(点此查看大图)

另外还有一种OEM版Plato主板,代号为Neptune(海王星)。这可能会让我们觉得Intel市场部的某些人把“Plato”误看成了“Pluto”(冥王星),所以才会给OEM版Plato主板命名为Neptune,因为海王星要离我们地球更近些。

(点此查看大图)

Plato是Intel最著名的主板之一,是Intel史上首款销量过百万的主板。同时,Plato也开启了一个多槽主板的时代,之后的主板产品通常都会配备尽可能多的插槽——Plato配备5条ISA插槽(图片上标示为黑色)和3条PCI插槽(白色)。该主板扩展性非常强,用“插槽”和“功耗”这两个词来形容这款主板非常贴切,不过说实话,该主板有些华而不实,因为主板的插槽虽然很多,

但是能插的东西实在太少。离最后一条PCI插槽不远、仅靠主板边缘的那条ISA 插槽是首例采用共享设计的插槽。

还有个有趣的地方是,与Batman不同,Plato主板上的软盘和硬盘磁头并没有用塑料包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退步,毕竟这样的设计不利于保护针线,很容易就可能被弄弯曲。在第四条ISA插槽和第一条PCI插槽之间安置了电源接口(白色)。

Intel首款ATX规格主板——Thor

1996年,AT以及Baby AT规格台式主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小板型主板初出茅庐。实际上,1995年的时候,Intel就曾发布了首款ATX规格主板——Thor。ATX主板的规格随后经过了几次更改,但时至今日,ATX主板以及从ATX主板衍生出来的microATX主板依然是当今主板的主流板型。

Thor(点此查看大图)

Thor的特点包括,支持66 MH Socket 7 Pentium系列处理器,最高可支持128MB Extended Data-Out(EDO,扩展数据输出)SIMM内存。EDO SIMM内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与之前的Fast Page Memory内存技术相比,性能上有10-15%的提升,因为前者可以让内存控制器在运行一个新的列地址指令的同时,读取一个不同的地址——多任务。当然了,这需要一种芯片支持,这种情况下,Thor所搭配的Triton (430FX)证明了它的价值,成为当时风靡全球的芯片组,而且凭借Triton芯片组,Intel一举奠定了一号芯片公司的地位。此外,Triton芯片组同样支持PC 2.0以及pipelined burst cache(暂译为:管线突发式高速缓存)技术。

Thor板面上有几个空位(blank spot),这样的设计对于Intel 主板而言一定都不奇怪。因为,这款Thor主板是公版设计方案,留几个空位主要是给OEM 厂商们预留优化空间,并不是每个玩家都需要额外的ISA 插槽或者额外的内存。这样做同时也有利于主板的差异化。

(点此查看大图)

Thor主板还有很多亮点。Thor主板采用的Socket 7处理器接口让人耳目一新,不仅仅是因为该接口可以支持split rail voltage(暂译为:分离轨器件电压)——什么?10多年前,AMD的 Barcelona被这种技术搞的焦头烂额——而且向后兼容Socket 5系列处理器。事实上,Socket 7不仅可以向后兼容Socket 5,而且还支持AMD、 Cyrix、IDT以及其他公司的处理器产品。可以说Socket 7已经开放到疯狂的地步,这也是Socket 7不能长久的原因。此外,Socket 7接口附近配备的是Sony 32-bit SRAM芯片。

(点此查看大图)

再看主板背面,这里有一些小小的奇迹等着我们。忘记超级I/O卡吧!Thor 主板在I/O部分整合了串口、并口以及游戏接口。还记得专为游戏手柄设计的15-pin接口吗(如今早已在Windows Vista系统中消失了)?游戏接口下面是三个音频输出接口,由一种Crystal Semiconductor(一家声卡公司)的ASIC

芯片控制,位于主板第三条和第四条PCI插槽下面。在上图左下方,我们也能看到四线音频接头,负责连接CD-ROM,所以该主板支持CD播放功能。

Intel首款100MHz FSB主板——Seattle

如果说Intel要用地名为自己的主板命名的话,你可能会想到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希尔斯伯勒(Hillsboro)、波特兰(Portland),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但是NO,Intel首款以地名命名的主板产品是1998年第一季度发布的Seattle(西雅图)——Intel旗下首款FSB达到100 MHz的主板。Seattle 同时也是Intel针对Pentium II而实时发布的产品,属于time-to-market(TTM)产品。诶...,奇怪,CPU socket插座跑哪去了?没错,Seattle主板并没有配备CPU socket接口!而是采用了Slot 1设计。Slot 1可以支持采用cartridge 封装的处理器产品,通常称之为“candy bars”,主频为350和400 MHz。

Seattle(点此查看大图)

与Thor相比,Seattle的板面设计要更为整洁有序一些,主板上很多额外的、体积相对较大的芯片不见了。比如说,虽然512KB L2缓存芯片仍在,而且CPU Slot 1插槽附近也长出了很多像蘑菇一样的电容,但是Seattle主板却取消了非常占地儿的内存芯片。此外,为了节省空间,我们再次在Seattle上看到了PCI/ISA共享插槽。

(点此查看大图)

整合再次成为Intel 主板的主旋律。这次,Seattle为我们带来了一对USB 接口,但是有点搞笑的是,USB接口当时可是新鲜事物,市场上基本没有采用USB 接口的外部设备,所以Seattle的USB根本没有派上用场。Seattle的USB功能是由PIIX4E南桥控制器提供的。更重的是,Seattle基于 440BX北桥芯片,支持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 (AGP),AGP插槽位于Slot 1插槽的左边。事实上,Seattle是Intel第二款可支持AGP的主板。

(点此查看大图)

AGP插槽的出现是主板的一次巨大飞跃,因为有了AGP,主板就不用在依赖于共享PCI总线了。 Seattle支持 66以及133 MHz AGP。现在看来,商用平台上出现的全新的绘图技术似乎是一种套退。时代变了。

Intel首款NLX主板——Juneau

Juneau(点此查看大图)

Seattle发布之后一个月,Intel马不停蹄的推出了66/100MHz FSB Pentium II处理器。Juneau主板是当时唯一一款采用NLX规格的主板产品。NLX确实算得上是业界的一个标准,而且NLX可能也是小板型主板设计概念的首次尝试。之前的LPX规格缺乏 NLX规格的组件兼容性。与当今的小板标准不同,NLX在ISA 以及PCI扩展方面更青睐于三插槽或者四插槽的riser卡。riser卡接口位于主板边缘,这让主板看起来呈“L”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能在Juneau主板上看到两个插槽,一个是采用cartridge封装技术的Pentium II处理器的(黑条托架用来保护CPU槽),另一个自然是AGP 2x的。

(点此查看大图)

1998年,small form factor(SFF,小板型)主板的主要应用主要是针对企业级用户,SFF主板一时间很难进入主流消费市场。而且,企业级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要高于普通台式PC消费人群,这进一步促进了主板产品向整合靠拢。这就是为什么Juneau主板整合了10/100以太网芯片,而且板载ATI RAGE Pro Turbo 64-bit AGP芯片。

(点此查看大图)

I/O部分,Juneau主板并未配备游戏接口,但是却配备了VGA接口、音频接口以及一个USB接口。

Intel首款支持RDRAM主板——Vancouver

Vancouver(温哥华)这个城市并不大,就在Portland城外,Columbia River 流经此地。1999年,Intel推出了首款采用Rambus DRAM(RDRAM)的主板——Vancouver,又名VC820。

Vancouver(点此查看大图)

1996年,Intel与存储厂商Rambus宣布合作。之后不久,Intel将会力挺Rambus内存接口标准,使其成为业绩标准。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今年汽车业中的一种声音——到2012年,所有的汽车都需要改用电瓶驱动,但是电瓶汽

车成本高、跑得慢、行程短,而且维修费用高的惊人。RDRAM内存在纸面上确实很漂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没有DDR内存表现好,而且售价也是高的不靠谱。RDRAM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点此查看大图)

除了RDRAM让人失望外,Vancouver的CRIMM模块表现同样糟糕。尽管如此,Vancouver依然是一款非常不错的产品,毕竟可以支持AGP 4x显卡。

Vancouver主板上配备了4个双色LED指示灯,这可以说是主板LED指示灯开山之作,现在的高端玩家一般都喜欢这种设计,非常人性化。基于820芯片组的Vancouver主板既支持主频为100或者133MHz的Pentium II又支持Pentium III处理器。

此外,Vancouver主板的一大亮点就是配备了称之为audio/modem riser的插槽,又名AMR。这种设计事实上是为了削减成本。得益于此,主板制造商可以生产出一种类似的、具备modem功能或者音频功能的卡,并使这种子卡通[报价参数图片]过FCC认证。这样的话,类似的I/O部分就能直接升级,而无需复杂的整合。Vancouver的背面同样配备了游戏接口。不过奇怪的是,I/O辅助面板I/O接口设置在了软驱和 PATA接口的下面。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AGP插槽并未设置锁扣,这主要是考虑到成本问题,而且当时人们对于显卡的保护意识不够。

Intel首款mATX主板——WS2

RDRAM主板证明行不通,Intel痛定思痛,推出了支持Pentium III以及Celeron处理器的Willow Springs 2主板,又名D810EWS-2,支持100MHz 168-pin 512MB内存。该主板支持前端总线为100/133 MHz的P3处理器和66 MHz Celeron。Intel非常热衷于谈论这款主板,因为该主板是在马来西亚的Kulim工厂设计

的,而不是位于Oregon的Hawthorn Farm工厂,这对Intel意义非凡[报价参数图片]。

Willow Springs 2(点此查看大图)

Willow Springs 2是Intel首款microATX主板,规格大小为9.6" x 9.6" 。不过事实上,早在1997年年底,Willow Springs 2发布之前,microATX主板就已经诞生了。Willow Springs 2主板的发布标志着candy bar插槽开始退出历史舞台,socket开始重新上位。Willow Springs 2主板也意味着Intel改变了一款主板针对整个大市场的市场策略,Willow Springs 2很明显只针对主流市场,而后来登场的Garibaldi主板则负责高端市场。

很明显,Intel也摒弃了在同一款主板上既配备ISA又配备AGP插槽的设计理念。Willow Springs 2主板上仅留下了4条PCI插槽。没有LAN接口、板面更加紧凑,Willow Springs 2开创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节约型microATX 市场。该主板支持廉价Celeron处理器,板载Crystal audio音频芯片,810E 芯片也整合了绘图芯片,提供VGA输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Willow Springs 2新增了“Graphics Media Controller Hub”(显示多媒体控制中心)功能,支持“vivid 2D以及3D显卡”、支持“软解DVD MPEG-2视频回放”、支持“Linux 操作系统”。不过由于种种原因,Intel在整合芯片方面一直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点此查看大图)

Willow Springs 2主板I/O部分的PC 99颜色设置开始成型。原来的由微软和Intel引入的PC 97颜色设置为:PS/2鼠标接口为绿色,而PS/2键盘接口为紫色。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用户插错接口。PC 99颜色设置在PC 97的基础上新增了蓝色VGA接口以及五颜六色的音频输出接口。

值得注意的是,Willow Springs 2主板的北桥芯片旋转45了度。这主要是为了简化并缩短北桥芯片至前端总线、内存以及至南桥芯片之间的距离。由于安装孔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并没有违背 ATX/microATX 规范。

全球首款USB2.0[报价参数图片]主板——Garibaldi

Garibaldi是个地名,一个坐落在Oregon海岸线的美丽小镇,以风景如画的谷仓闻名于世,和美国西北部奶酪之乡Tillamook离的很近。但是,这与Intel 这款型号为Garibaldi的主板毫无干系,Garibaldi又名D850GB,Intel首款针对游戏市场的高端主板产品。Intel之所以把这款主板命名为Garibaldi,可能是因为某位工程师去Garibaldi渡过假吧(呵呵)。

Garibaldi(点此查看大图)

Garibaldi采用ATX工作站板型设计,支持Pentium 4,前端总线为400 MHz。主板配备50W AGP Pro 50 (4x) 插槽,当时一款Pro 50显卡的售价在1500美元左右,和当今的的3路/4路SLI成本不相上下。Garibaldi也是RDRAM内存最后出航,该主板最高能支持2GB RDRAM内存。CPU供电采用ATX12V接口,同时北桥热槽——可能是Intel第一款配备芯片组散热器的主板产品。

Intel为什么会为该主板单独配备散热器呢?这可能与主板的BIOS “burn-in mode(自毁模式)” 有关。说是“burn-in mode(自毁模式)”有点夸张,因为Garibaldi其实只能让处理器超频4%(这其实算是个不小的进步了)。尽管如此,为了控制芯片组散热,Intel还是为主板配备芯片热槽。

其他方面,Garibaldi配备了APM、ACPI电源管理接口、以及AMR的继承者CNR riser卡插槽。Garibaldi同时也是全球首款支持USB 2.0[报价参数图片]的主板产品。

可支持150W CPU的主板——Blue Mountain

如果说Garibaldi开辟了高端战场的话,那Intel 2002年Q4推出的Blue Mountain(D845EBT)则完完全全将这场战争推向了高潮。Blue Mountain基于845PE[报价参数图片]芯片组,支持Pentium 4处理器,最高支持533 MHz FSB。还记得采用Netburst架构的处理器热设计功耗可以达到150W吗(超频之前哦)?这样的功耗当然得顶级散热器才能应付,所以我们可以在该主板的CPU插座和北桥附近看到豪华的热槽。

Blue Mountain(点此查看大图)

主板配备5个PCI插槽,一条4x AGP插槽,6个USB 2.0[报价参数图片]接口,2条内存插槽,支持单条或两条DDR DIMM内存,最高支持2GB内存。

(点此查看大图)

Blue Mountain是Intel首款黑色PCB板主板。Intel想让它的高端产品能够体现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性能,所以我们可以在这款主板上看到大量多媒体芯片,比如说5.1声道音频芯片、coax和SPDIF输出,以及10/100以太网接口。

SATA接口(点此查看大图)

Blue Mountain主板首次开始使用SATA接口。

首款高端台式游戏系统——BadAxe 2

2006年,Kentsfield四核心处理器携手975X芯片组登场,D975XBX2主板应用而生。D975XBX2也就是BadAxe 2——Intel首次提出“高端台式游戏系统”平台。BadAxe 2的前端总线达到了1066 MHz。供电模块采用蓝色热槽,非常惹眼,散热性能非常强悍。BadAxe 2采用ICH7R南桥芯片,超频性能不容小视,而且还支持BIOS恢复功能。

BadAxe 2(点此查看大图)

BadAxe 2提供4条800 MHz DDR2 DIMM插槽,最高支持8GB内存。该主板同样适合工作站用户,配备3条PCI Express (Gen 1) 插槽。而且,该主板支持ATI的 CrossFire技术,两块显卡可以x8模式交火。但是,如果只配备一张显卡的话,则为全速x16模式。

(点此查看大图)

BadAxe 2主板开始采用Marvell芯片,而不是Silicon Image SATA RAID 控制器。得益于此,该主板支持4块硬盘组建RAID列阵,而且可以通过ICH7R 南桥芯片再增加4快硬盘。此外,BadAxe 2整合了一个eSATA接口以及一个千兆以太网控制器。高清时代到来了。

上网本的开山鼻祖——Little Falls

欢迎回到现在。针对威盛开辟的mini-ITX主板市场,Intel于2008年Q4推出了Little Falls (D945GCL F),标配全新的Atom(凌动)处理器。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tom的功耗大约在4W左右,但是搭档945芯片却是个贪婪的

耗油大户,很不般配。Little Falls售价不菲,而且凭借于此,Intel推出了上网本概念。如今上网本已经流行的一塌糊涂。

Little Falls(点此查看大图)

Little Falls+Atom可以说是Celeron的终结者。售价方面,由于该主板没有处理器接口,所以省去了不少制造成本,目前我们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一款价值80美元的D945GCLF主板。Little Falls主板仅配备了一条DDR2(533 MHz) 插槽以及一条PCI插槽。主板整合显示核心,支持6声道音频输出以及S-Video 输出。尽管Atom处理器的功耗不足4W,但是该主板却配备了热槽散热以及主动式风扇散热方案。

(点此查看大图)

Little Falls会创造奇迹吗?理论上讲非常有可能。相对于台式标准,单核心Atom确实缺乏亮点,但是全新多核心Atom处理器将会改变这种情况,不仅

会在性能上大大提升,而且有望将整机的制造成本压缩到200美元,甚至150美元。

工作站/ 台式怪物级主板——Skulltrail

说道Intel 主板的历史,如果不把Skulltrail (D5400XS)拿出来说事的话,肯定会有人骂小编的。Skulltrail有个中文名叫头骨平台,正如这个名字一样,该主板各个方面都是那么的恐怖。

Skulltrail(点此查看大图)

Dual-processor (2P,双处理器)绘图工作站在商务领域已经非常普遍。2008年年底,Intel推出了5400工作站芯片组,支持两个Socket 771 Xeon处理器接口,最高支持1600 MHz前端总线。该平台针对商务人士,不过之后Intel将5400芯片组带到了Extreme台式领域,并推出了与之搭配的Core 2 Extreme QX9775处理器,而且全面解除了处理器的超频限制,从此,一个怪物诞生了。

(点此查看大图)

Skulltrail同时支持Crossfire和SLI技术。主板集成了众多设备,包括:Intel 82537L千兆以太网,2x IEEE1394接口,10x USB接口(背板6个,4个通过插针实现),2x eSATA接口,1x ATA-133接口(eSATA和IDE接口通过JMicron JM368控制器实现),6x SATA接口(6321ESB I/O控制器),IDT Stac9274D

音频codec以及光纤输出。它不支持串口、并口、PS/2键盘鼠标接口等。

总结

从1993年的Batman到2008年的Skulltrail,Intel主板走过了16年的成长之路。期间诞生了很多创新技术,比如说OverDrive芯片、JP7跳帧、Triton 芯片等等,而且也遭遇了些许挫折,比如说RDRAM最终夭折;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比如说,Socket处理器接口一进一出,两度上位,最终确立地位;此外,主板在经历了AT、Baby AT、ATX、NLX、mATX以及Mini-ITX之后,ATX以及mATX 最终确立了霸主地位。

Intel这 16年主板发展路也是Intel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毫无疑问,主板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而且步伐会越来越大、节奏会越来越快、道路也会越走越宽,追求更好、永不停歇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二) 一、现代诗歌的概念 (一)定义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天上的市街》 (三)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闻一多——“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格律诗理论——走出“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 《七子之歌》 (四)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左翼诗派 (二)后期的新月派 1.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再别康桥》 2.卞之琳 (三)现代派 1.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雨巷》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2.废名 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以禅写诗” 四、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二)七月诗派 田间,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人。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三)九叶派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现象”:50年代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打击,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翻译外国诗歌,直到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排行榜,穆旦名列榜首。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 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 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 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 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 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丧失原因:a、19世纪末 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 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中国近代史发展

一、单元知识概述 (一)课程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核心思想 课本压题图片是《穿鼻海战图》。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用坚船利炮撞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的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他们在旧中国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 于是,传统自给自足封建自然经济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演变,农业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演变。具体可以分解为两条线,一为资本在近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结构解体的历程,一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经济决定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 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是早在16世纪的明朝中期已经出现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这种状态从战国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比较稳定。但是,这种情况到16世纪的明朝中期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型。早期的雇佣关系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但是这种转型,并不成功。商品经济只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随着明清时期海外政策的变化——闭关,这种转型近乎夭折,中国也就失去了与世界与时俱进的大好机会。 (三)重点知识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一、起步阶段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 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中国近代史发展时期

中国近代史发展时期 一、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上好一节历史课,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够构建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这才能够做到历史教学的高屋建令区、水到渠成,纲举目张,有的放矢。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以课论课从而缺失课堂教学灵魂的不足,因而,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是历史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必备前提。因此必须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中心环节。 1.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众所周知,由于清朝末年封建制度的落后,致使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的任务也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任务,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落后而挨打,因为不挨打就要使国家富强起来,就要使国家走向近代化,因此实现近代化是中国革命的原因,也是中国革命的目的,所以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诚如胡绳所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为走向近代化中国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抗争与探索。正如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了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 一、现代诗歌的概念 (一)定义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三)湖畔诗人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诗作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他们诗中的天真、直率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四)小诗 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短诗,在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一般以三五行为主,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我们熟悉的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就是小诗的一种。 (五)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月派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指出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他们不满于“五四”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目录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二、..................................................................................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 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五)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 融管理政策........................................................................ 三、.................................................................................. 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 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 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 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 衰败并最终消亡。 夕卜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夕卜 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

一:羞耻学说 有关羞耻学说的论述,在西方通常会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的起源。《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 "羞涩"在心理上的动机始于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性,是在一切合乎"礼"的行为条件下所形成的自我心理。产生羞涩感不仅仅是以"讨厌"来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同时会对"衣冠不整"产生排斥,并且这种态度还会阻碍我们对于某种衣服上的炫示或者随个人所好穿着某种形式的服装。 不过,以羞耻学说作为人类服装的起源学说这一观点,却也常常遭到批判,因为一些原始部落中,脱去衣服才是尊严和礼教的表征。 二、保护学说 "生理的保护"通过服装御寒、防止外物的侵害;"心理的保护"作为"驱邪护符"的作用帮护人们排除种种心理的矛盾和障碍。 将服装的保护性能作为服装的起源一时间尚有争议。因为气候适应说强调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随着人类的进化,身上得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因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以抵御风寒。即使在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保护学说的另一含义是指"作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这种理论认为,原始人用衣服或兽皮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走路时条带的飘动将驱赶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到现阶段为止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防寒而成为人类的保护,它随时代的变迁,保护的意义逐渐多元化。例如,武士的盔甲,足球运动员的护膝、防护面罩,消防队员特制的服装等。这些服装的保护功能逐渐完善,减少了危险和伤害。 三:装饰学说 (一)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 度,有上冠的雅誉,并借服装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区别 阶级、维系伦常。服装在不同时期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象征身份和地位。 (二)借此显示优越感: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穿着者 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原始人用兽皮等饰体象征自己的英武; 原始部落的人用野兽的牙齿、骨骼和刀痕等,向人们显示他 在狩猎中的业绩;军人会将勋章挂在制服上,亦是向人们展 示他的功绩。 (三)借此吸引异性:不论古今中外,我们可以看出人 们为了吸引异性的主意,在服装服饰上的煞费苦心。 (四)作为吓唬敌人求得战胜的目的:从人类原始社会 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装饰具有恐吓敌人、求得胜站的目 的。所以许多原始部落会借由在身上涂抹,或戴上特制的恐 怖面具以达到威吓敌人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

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 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我们学习中国的历史已经是有六年的光阴了。想要认真的回忆自己在这几年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却无从说起,但是我们又必须正面的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关于中国的历史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与发展历程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无论你当初是否很专注于这些,是否有认真的学习了。你都应该还记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那么,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了,当然历史也是如此。在那段长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受到了极大的屈辱。然而,历史却又不是这样一个单一的书写和存在,它不仅仅是记载了我们那段时期的屈辱,更是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忍辱负重,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和高尚的情操。这些种种的因素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与发展历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之而来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跑步健将。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是在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一)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一)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哭声、眼泪、鲜血、汗水共同交织而成的历史。有屈辱的岁月,也有奋斗的征程,奋斗的征程实际上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史。 进入半殖民地半殖民社会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人不断地出新招,一浪高过一浪,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首先出现的就是钦差大臣林则徐。林则徐在销烟的过程当中,看到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些新的信息。所以,称他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写了一本《海国图志》,他们俩,林则徐和魏源,开启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但是,并没有能够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这样,历史任务落到了农民阶级的肩上——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了《资政新篇》,但是这两个文件各有各的“硬伤”。更重要的是,农民阶级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也不可能救中国。1864年,太平天国倒在血泊当中,救国救民的任务落到了下一个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身上。 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学为本体,将西学为我所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这个思想大家一听,应该能够感觉出它的弊端所在。“中学为体”是以封建专制统治作为本体,“西学为用”呢,是用先进的西方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现在你可以想一想,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你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这上面,能够救得活他吗?所以,我称它为一朵西方的鲜花,插在国产的牛粪上。洋务运动后来也失败了。 接下来又有人在思考,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救中国,救不了,现在我既学科技,又学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我既变革经济这个层面,还变革政治这个层面。随之,维新变法运动就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经过了思想宣传,经过了百日维新的政治运动,但是维新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这个阶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夹缝当中,曲曲折折的生长起来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么一个阶级是一个缺钙的阶级,带有天生的软弱性。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维新变法肯定也是要失败的。经过了103天的维新变法如同昙花一现,最后夭折了。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失败后,一部分人放弃了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以发展起来。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次革命中,出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分权的临时约法也出现了,等等。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个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篡夺了。不管怎样,这朵花比刚才我讲的洋务运动那朵花,插在粪上的那朵花,要好多了,是历史的进步。所以,毛泽东在认定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时指出,中国完全的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辛亥革命说起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个问题上,辛亥革命是有历史性的进步。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民主科学的观念传到中国。 1917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了,宣传民主,宣传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学们想一想,仅仅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还不够,还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考点提示 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 思想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个人因素——科学家具有科学精神。 (二)经典力学 1、伽利略——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1)主张:为了解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 (2)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4)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牛顿——17世纪英格兰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1)牛顿在其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的范例。 (3)数学方面,牛顿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三)相对论的创立: 1、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20 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时,质量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