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式样分析及天然气勘探方向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造 山带 的隆 升产 生 自北 向南 的挤 压 应 力场 , 岭 造 秦 山带 以滑脱 推覆 构造 样 式 向北大 巴 山移 动 E 。中三 。 l
叠世末, 印支 运 动 一幕 使 已开 始 活动 的北 大 巴山推 覆 造 山带 继 续 向南 推 挤 , 起 幅度 和 剥 蚀 作 用也 持 隆 续 增大 、 强 , 增 其前陆 方 向的 中三 叠世 残 留海 盆可 能
在 米仓 山的隆 升影 响下 趋于关 闭 。 晚三 叠世 时 期 , 米
图 1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 区构造位置图
1 川东 北地 区构造 演 化
仓 山~大巴山前陆盆地 已完全转化为 内陆湖泊~洪 积 扇沉 积环 境 , 沉积 了多 套砾 岩 、 砂岩 到泥 岩和 煤 系 地层的韵律性组合。 晚三叠世末 , 印支运动三幕使北 大 巴 山推覆 造 山作用 进 入 强 烈 活动 时 期 , 郧 西 ~ 原
山带 , 接 松 潘 一 甘孜 造 山带 和 北 东 向龙 门山 推覆 西 构 造 带 , 侧 为 大 巴山北 西 ~南 东 向弧 形 推 覆 构 造 东
带 , 侧 为 四川 盆地 缓变 形 区 ( 1 。四 川盆地 北部 南 图 )
地 区在 中 ~新生 代 的演 化过 程 了经历 了板 块 的裂解 与拼 合 , 地 周 缘 米仓 山和 大 巴 山向 盆地 方 向的逆 盆 冲与 推覆 在 川东 北地 区形成 了多方 向构造 应力 的 多 次叠 加 , 使得 该 地 区构造 变 形十 分复 杂 [ 。 1 川]
响, 形成 了不 同走 向 的褶皱 构 造 , 同期 次 的构造 在 不 平 剖面 上形 成 相 互 的 叠加 和 干 扰 , 生 既联 合 又 复 产
四川 盆 地 东 北部 地 区跨 川、 、 边 界 一带 , 陕 渝 位 于上 扬 子 板块 向北 突 出带 边 缘 , 邻 东西 向秦 岭造 北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

关于对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的研究摘要:四川盆地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油田资源,为了在其中的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的地方进行油田勘探,我们专业人员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构造的演化史等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川东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的各不相同,对川东北地区的地层结构尽行分析,以及深一层的探讨。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地层构造特征一、川东北地区地域背景大巴山前缘和川东高陡构造带的北端就是川北地区,并且南大巴山向西南突出的弧状冲断构造带与川东褶皱带的交汇地点,在这样的构造下它为罗家寨,金珠坪构造,铁山坡构造形成了一个该地区所特有的三角地带。

在晋宁运动中,川东北地区形成了目前的基底,前震旦纪地址发展史由川东地区的构造形成已经终结,由此进入地台发育阶段。

二、川东北地区地层结构特征1.中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它们的构造规模大、断裂的数量特别到,同时在构造两翼带有着发育倾轴逆断层,它的作用是控制着主体构造的形态,同时隆起幅度以及它的宽缓程度。

中层构造层与上层、下层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形状是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发育。

剖面特征是断层延伸远、之间的落差大,尤其是其中很多的断层之间的距离超过了1000米,这些断层向上消失于嘉陵江祖及以上底层,向下消失于奥陶系及以下地层,但是大多数小规模断层不与上、下构造层贯通。

2.下层构造特征。

这一层在川东北地区中埋得比较深,同时受大巴山褶皱带的影响比较弱,川东北地区早期的伸展作用受压力影响对于构造来说,本构造层的构造比较简单。

在下构造层的逆冲断层发育良好,它的断层断距比较大,相对于中层来说,延伸较远。

至于奥陶统一下,川东北地区的下层这周强度小,构造变的相对缓慢,断层及落差较小。

3.上层构造特征。

在川东北地区的所有构造带中,上层构造的地层是属于埋得比较浅的,同时岩层比较软弱,同时它的褶皱构造发育较好并且排列紧密。

在川东北地区的上层沿断层的延伸方向,它会滋生一些狭长的潜伏构造、潜伏高以及鼻状构造显示。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曹环宇;王威;刘明【摘要】为了研究裂缝对致密砂岩储集层的改造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以四川盆地东北部通南巴构造带为例,利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须家河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按成因可划分为断层相关裂缝、褶皱相关裂缝、顺层滑脱裂缝和砾石相关裂缝,其中断层相关裂缝与褶皱相关裂缝是主要的有效裂缝.研究区有效裂缝的发育与岩性、断裂和局部构造相关性明显,在细砂岩与中砂岩中最为发育,高曲率背斜与大断裂是裂缝发育的有利条件.研究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的发育受晚侏罗世以来盆缘造山活动的影响,此时研究区须家河组储集层已经致密,裂缝的发育提高了储集层的储渗性,对研究区晚期气藏的形成和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6页(P424-429)【关键词】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特征;形成机制【作者】曹环宇;王威;刘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目前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方兴未艾,致密气是其中倍受关注的焦点[1-5]。

致密气是指赋存于低孔(孔隙度小于10%)低渗(渗透率小于0.1 mD)储集层中,含气饱和度低(小于60%),一般要经过特殊作业才有开采价值的天然气。

中国致密气分布范围广,有利区面积达32×104 km2,已成为重要的增储上产领域。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是中国目前已开采的两大致密气区之一[6-7]。

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经过多年勘探,取得显著成效,多口井获得高产稳产,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研究区须家河组埋深大,通江凹陷可达5 000 m以上,储集层物性差,与国内外典型致密砂岩相比,研究区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更低[8-11]。

川东北海相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类型及勘探方向

川东北海相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类型及勘探方向
中生 界海相 取得 重 大 突破 , 后 发 现 了普 光气 田长 先
台( 缘鲕粒滩 、 内) 长兴 组 台缘 生 物礁 、 口组 及 石 茅 炭 系黄 龙组 潮 间 白云 岩 等 多套 储 层 , 储层 发 育 及 分 布 与沉 积环 境 及其 变 迁 密 切 相 关 。研 究 表 明 , 台缘 生物 礁 和 台缘浅 滩 相 为最 有 利 的储 集 相 带 , 次 为 其 台内粒 屑浅 滩 等 ¨ 。其 中 长 兴 组 一飞 仙 关 组 有 利
结构 好 、 问孔非 常发 育 的 白云岩储 层 , 晶 是二叠 系长
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性改善 的主要因素。
收 稿 日期 :0 8— 6— 8 20 0 0 。
系统 的天 然气 成 藏 控 制 因 素 主 要 为 有 利 的沉 积 相
带、 古今构造位置和盖层条件 。
作者 简介: 朱彤 , 高级工 程师 ,95年毕 业于 中国地质大 学( 1 9 北 京) 沉积与储层地质专业 , 获硕士学位 , 已发表论 文 l 余 篇, o 现 从事勘探规划和储层地质等方 向的科研工作。
1 川 东北天 然气成 藏控 制 因素分 析
海 陆棚东 西 两 侧 的 普 光 、 山 、 岗 和 元 坝 等 地 区 铁 龙
( 图2 。 见 )
川 东 北 上 古生 界 一中生 界海 相 礁 滩相 鲕 粒 、 晶
粒 白云岩 储层 的建 设性 成岩 作用 主要 包括 多期 溶解
川东 北上 古生 界 一中生 界海相 成藏 系统 包含 两 I 套生 储盖 组合 。其 中 , 奥 陶统 五 峰 组 一下 二 叠 统 上 梁 山组生 储盖组 合 的烃源 岩 为上奥 陶统 五峰组 一下 志 留统龙 马溪组 , 储层 为石 炭 系黄龙 组 , 接盖 层 为 直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区储 层 的最 发育 区之 一 。
飞仙关 组 : 4 0 m 一 9 0 为 中 一薄 层状 残 深 7 40 m
余砂屑和残余鲕粒 白云岩夹少量薄层泥晶白云岩。 各种 次生 溶孔 发育 , 要 为台地 鲕粒滩 相沉积 ; 主
40 m~ 20 为 厚 一块 状 残 余 鲕 粒 白云 岩 , 生 90 53m 次 溶 孔发育 , 台地边 缘鲕滩相沉 积 。 为
作者简介
寇雪玲 , , 7 年 出生; 女 13 9 现在 中石化勘探 南方分公 司勘探研究院工作 , 主要从事包括岩石、 原油及 油田水 的勘探分析。地址
9・
( 10 1 成都市二环路 南四段九号。电话 :08 8 14 0 。E—mm :xl @1 3cr 6 04 ) ( 2 ) 56 89 lkl k 6. o z n
发 的普光气 田即是典型例证 I ( 1 。 4 图 )
飞仙关期 , 位于台地边缘 的高能相带 , 鲕滩尤为发 育, 自下而 上形成 了一套 巨厚 的高能滩相 沉积组合 , 经成 岩期 的白云石 化作 用 和溶 蚀作 用 改造 , 成 了 形 大量 的次生 溶蚀孔 、 , 洞 从而 成为 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
2 物 性特 征
2 1 孔 隙度和渗透 率 .
图中表明 , 渗透率 随孔 隙度增 大而成增大 的变化
根据 普光 2井 、 、 5井 6井 95块 岩心 分 析资 料 1 统计 , 孔隙 度 04 % ~ 64 , .4 2. % 平均 76% ,L . 1 孑 隙度 大 于 2 的样 品 占总数 的 9 % , 隙度 主要分 布 在 % 3 孔
构造 线
细一 中晶或中晶、 亮晶残余藻屑 , 残余鲕粒白云岩和 溶孔 亮 晶鲕粒 白云岩 , 晶粒 在 00 m 一 . m 最 .1 m 02 m, 大可达 06 m, .m 中部鲕粒显残余结构 , 向下 为鲕粒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潜力及有利方向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致密气勘探潜力及有利方向

细 [16] ;底部砂岩层位普遍含砾石,由 2 ~ 4 个不等
厚的韵律层组成;每个韵律层下部砂岩均发育大型
槽状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砂岩的厚度变化为数
米至 50 m 左右 [16] 。 该组顶部为一套黄绿灰色页
岩夹粉砂岩。 川西南荣昌—自贡一带, 还发育厚
0.3 ~ 2 m 的黑色页岩、油页岩的夹层,页岩夹层普
度较低,勘探潜力巨大。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
量的重要增长点。
四川盆地面积约 19 × 10 4 km 2 ,侏罗系下沙溪庙
组沉积区超过了 15 × 10 4 km 2 ,在川西发现了新场、
四川 盆 地 自 晚 三 叠 世 以 来, 被 龙 门 山、 米 仓
斜坡带( 图 1) 。
下沙溪庙组发育多种类型碎屑岩沉积体系,地
accumulationmodel of the Xiashaximiao Form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Xiashaximiao Formation possesses the
foundation for forming large and medium⁃sized gas fields.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Basin has the largest
in Middle Jurassic Xiashaximiao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DUAN Wensh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INOPEC Southwest Petroleum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层鲕滩气藏勘探目标

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层鲕滩气藏勘探目标

3本文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2001CB209100资助。

作者简介:王一刚,女,1954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系,获硕士学位;现在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石油地质与沉积学研究。

地址:(610051)四川省成都市建设路83号。

电话:(028)86015673。

E 2mail :wyg518@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层鲕滩气藏勘探目标3王一刚 文应初 洪海涛 徐丹舟 张静 师晓蓉(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一刚等.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层鲕滩气藏勘探目标.天然气工业,2004;24(12):5~9摘 要 近年在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发现的鲕滩气藏储量已超过1000×108m 3。

它们的埋深大都小于4500m 。

为了加快深层鲕滩气藏勘探,文章通过野外露头、井下岩心、测井、钻井资料以及室内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沉积相、烃源运聚、构造史对深埋鲕滩气藏的影响。

川东北飞仙关组碳酸盐蒸发台地西缘有巨厚的台缘障壁坝鲕粒岩发育,它是巨厚优质鲕滩储层发育有利区。

大巴山褶皱带的抬升、挤压使该区供烃通过北东向断层由开江—梁平海槽往东向台地运移,使台地西缘圈闭处于捕烃最有利位置。

鲕滩气藏无统一气水分布,故台地西部台缘鲕粒滩相的深层圈闭有望发现储层巨厚的特大鲕滩气藏。

边缘相带深埋的分水岭、青草坪鲕滩气藏圈闭是目前两个最值得钻探的目标。

主题词 四川盆地 东北 飞仙关组 气藏 成藏 勘探 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现大中型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可采储量超过1000×108m 3。

这些气藏的埋深大多小于4500m (表1),属于中深埋藏。

这些气藏保存条件较好。

埋藏条件小于2000m 的圈闭保存条件变差,如正坝1井孔隙鲕粒云岩段厚达30m ,储层为水层。

表1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埋藏深度表气 藏D KHLJ ZTSPJ ZPGZPQL Y J Z B Y J气井中部深度(m )4250~43733216~39383430~410029702941.44~58201813 川东北地区存在一批埋藏深度较大的飞仙关组构造,特别是在铁山坡构造带以北、大巴山前缘以西的川东北碳酸盐蒸发台地中段地区。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为目前四川盆地内碳酸盐岩中最好的储层
川东地区 在11个构造上发现了石炭统气藏
四川盆地中晚石炭世沉积相图
(6)二叠系
为广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含有滨海沼泽相含煤层系 350-580m 上二叠统底部部分地区夹玄武岩层 P1 梁山组、栖霞组及茅口组 栖霞组 深灰色泥晶-粉晶灰岩、生物灰岩等 生油气层 上部白云岩为产气层 茅口组 下部为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上部为厚层块状 灰岩 已经在灰岩和白云岩中发现三个产气层
P2 龙潭组 海陆交互相含煤砂岩、页岩等,黑色页岩 为重要的气源岩层
长兴组 川东 次生白云岩和礁灰岩中发现高产气藏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相图
(7) 三叠系
四川成为半封闭的内海盆地,地势西高东低
T1 飞仙关组 东部为碳酸盐岩 向西变为碎屑岩
川东涪陵 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及灰岩、泥灰岩互层 三段 的鲕粒灰岩(20-40m) 工业性产气层
松辽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准葛尔 柴达木
2009年中国主要盆地石油产量
8000 7000 6000
万吨
7092.7
4615.1 5000 4000 2702 3000 2000 1000 0 渤海湾 松辽 鄂尔多斯 准葛尔 塔里木 1089 1214 186 柴达木 16.7 四川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与下伏变质岩不整合关系 上统 陡山沱组 灰黑色炭质页岩 白云岩360-500m 灯影组 上中段含燧石条带白云岩
下段:葡萄状白云岩, 含藻类化石,厚
300-800m,洞缝发育,较好的储集层。 威远气田主要产气层
(2) 寒武系
在川东地区较厚,1100-2000m 浅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下部 水井沱组 灰黑色页岩夹粉砂岩、灰岩 较好的生油气层及盖层 中统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浅水蒸发相潮坪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 明 ,沈 昭 国
( 西南石 油学 院资 源 与环境 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0 0 ) 1 5 0
摘 要 : 四川 盆地 东北部 , 于地质 力学 环境 复 杂且 不稳 定 , 成 了较 为特 殊 的 构造 形 迹组 合 , 在 由 形 特 别是在 平 面上 其 构 造形 迹 变化 更加 特 殊 , 成 了各 种 形 式 的 构造 式 样 , 不 是 一 次构 造 运 动 的结 形 这 果, 而是 多期 构造 运动 共 同作 用的结 果 。通过 对该 区横 向构造 式样 和剖 面 构造 式样 的分析 , 总结 了 该 区构 造 式样 的基本特 征 和形 成发 育规律 , 出 了该 区 未来 天然 气勘探 的 主要 方 向。 指 关键词 : 构造 式样 ; 造运 动 ; 构 分析 ; 东北 川 中 图分 类号 : TEl 1 1 2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1 2 ( 0 5 0 - 7 60 1 7 -9 6 2 0 ) 60 0 -4
多, 因而构造 褶皱较 为 强烈 。构造 轴 向单一 , 总体 上 以北西 向为 主 , 属典 型 的薄皮 构造 。 但是 值得 注意 的 是, 以沙 溪庙 组 内含 叶 肢介 层 为 界 , 上 、 构 造 的 其 下
褶 皱程 度有 明显变 化 , 部褶 皱程 度要 高于上 部 ; 下 同
时, 在横 向上 的构 造特 征差异 方 面 , 上部 则又 强于下 部。 以, 所 根据 表构 造层 次构 造特 征在横 向和 纵 向上 的差 异 , 可将 表构 造 层进 一 步 细分 为 上 表构 造 层 和 下表 构造层 。 ( )上表 构造 层 次 。横 向上 , 1 以某 一 断层 为界 , 东北 侧所 有 构 造褶 皱 较强 , 、 背 向斜 相对 紧密排 列 , 延伸 长 , 背斜 呈长 条形 鼻状 构造延 伸 , 翼 紧闭 。轴 两 向以北 西 向为主 , 在靠 近 盆地一 侧 , 造形 迹不 同 但 构
衰减 。
育 约 9 条 , 大高程 差达 约 22 0m( 草坪 构造 ) 5 最 0 青 , 高 点最 大高程 也达 约 30 0m。 0
1 2 浅 层构 造层次 .
该构 造层 次在 嘉 四底 以下 的地层 则 以北东 向 的 构 造为 主 , 由于受 到后 期构 造作 用 的改 造 , 东 向 但 北 构 造形迹 不 明显 , 随深 度 的增加 , 东 向构造 形迹 但 北
形不 是很 强 烈 , 对较 为平 缓 , 相 以遂 宁 组 为例 , 大 最
运 动 的结果 , 是多期 构造 运动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即使
同一期 构造运 动在 不 同阶段 和不 同部位 所产生 的局 部 构造应 力场 也不相 同_ 。 一切 都表 明 : _ 这 2 ] 该地 区受
高 程 差仅 为 8 0m( 牌构 造 ) 右 , 高点 最 大 高 5 界 左 而
维普资讯
N0 6 .
胡 明等 : 四川盆 地 东北部构 造 式样分 析及 天然 气勘探 方 向
77 0
川 东北地 区区域构 造运 动背 景决定 了其 构造 式
样的形 成有 明显 的阶段性 。构现 北密 南疏 的规 律 。构造 变
东 高 陡带 则呈 北 西 向突 出 的 弧状 ; 北 侧 的 大 巴 山 东
前 山带 。大 巴 山斜坡带 属 向西 南 突出 的弧状 冲断构 造带 , 其弧 状拐 点处 与川 东高 陡 带相交 , 状 自西 在 产
向东 由北 西 向变 为近 东西 向 , 鸟 嘴状接 触 。 呈 而大 巴
山前 山带 仅发 育 在 由米苍 山 、 巴 山斜坡 带 及 川东 大
高 陡带 所构成 的矩形 区域 内( 1 。 图 )
以城 口断层为 界 , 边称 为北 大 巴 山推 覆体 , 侧为 北 南
图 1 四川 盆 地 东北 部 构 造 纲 要
收 稿 日期 :050 — 4修 回 日期 :0 50 —4 20 — 72 ; 2 0 —92 .
基 金 项 目 : J 省重 点 学科 建 设 项 目 ( 号 :Z 0 1 ) 助. 四 I I 编 S D 44 资 作 者 简 介 : 明 (9 3) 男 , 徽 巢 湖 人 , 教 授 , 读 博 士 , 事 油 气 田构 造 地 质 学 教 学 和 科 研 工 作 . — i: u n 16 @ 2 c .o 胡 1 6一 , 安 副 在 从 E malh mig 9 3 1n cr n
程差也 仅约 为 14 0m。 0 ( )下表构 造层 次 。该 构造 层 次包 括 嘉凌 江 组 2
过 多 期次 、 方位 、 种性 质 的构 造应 力 作 用 , 就 多 多 造
了复 杂 的构造 式样 ; 岩层 的 力学 性 质 对构 造 式样 也 起 到较 大的作 用 。
第 四段 至沙 溪庙 内含 叶肢介 层 。横 向上 构造 的分 布
断层褶皱形变带 。 形变消失带
S W
播 , 生 了 4条形 变带 ( 3 , 产 图 ) 即推 覆 形 变 带 、 弯 断
褶皱 形变 带 、 断展褶 皱形 变带 和形 变 消减带 。首先 ,
推覆形变带
NE

断弯褶皱形变带
图 3 川 东 北 地 区 形 变 模 式
断 弯褶 皱带 向南 至盆 地 边缘 , 经 过 盆 地边 缘 进 入 再
维普资讯
78 0

然 气


科 学
Vo. 6 11
不 同 强 度 的 地 应 力 采 用 不 同 的 机 制 促 使 岩 层 形
变 ] 。 。在该 区内 , 着挤压 应力 由北 东 向盆 地 内传 “ 随
在 近 力 源 区 内滑 动 面 的控 制 下 , 生 了一 系列 向南 产 逆 冲 的推 覆构 造 , 形成 了叠 瓦状 逆 冲推覆 系 。 该推覆 系直 至城 口断层 , 地应 力经 过城 口断层 强度 衰减 。 在 南大 巴山 . 造形 变模 式 变 为断弯 褶皱 形变 。 构 狭窄 的
维普资讯
第 1 6卷 6 期
20 0 5年 1 2月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NATURAL GAS GE CI OS ENC E
VO1 6 No. .1 6
De . c 2 5 00
四川 盆地 东 北 部构 造 式 样 分 析 及 天 然 气 勘 探 方 向
直 至川 中形变 消失 。 从构 造形变 的形态 上来 看 , 区 该
图 4 川 东 北 地 区主 要 形 变 类 型
3 天 然 气勘 探 方 向
通 过 以上分 析可 知 : 区处 于强 应力 挤压 区 , 该 断 层 十分 发育 。 断层 走 向集 中在近北 东 向和 近北 西 向 。 近北东 向断层 向上 减少 , 在表构 造层 次 内不 发 育 , 而 近北西 向断层 在 3个 构造层 次 内均有 发育 。下表 构 造 层次 受力 最多 , 上表 构造 层次 次之 , 构造 层 次最 浅 少。 各方 向断层 全部 为 逆断层 。 向上 , 垂 断层 的切 割 深度受 滑脱 面的 限制 ; 向上 , 横 由近 力源 方 向向盆 内
发 育 。构造变 形 十分强 烈 , 以香 溪组 为例 , 断层 共 发
不 同方位 和性 质 的局 部应 力场 作用下 形成 的局部 构 造。 由于构 造应 力 的持 续作 用 , 受岩层 自身性 质 的控
制, 在横 向构造 式样上 , 形成 了 3个构 造层 次垂 向叠 加, 北东 向与北 西 向构 造垂 向横 跨 的特殊地 质现 象 ; 在 剖 面构造 式 样上 , 由力 源 向盆 地 内部 渐 变条 带 状
关组 以上 的层位 , 向上 的构 造 式样 在 不 同 的层 位 横
不尽 相 同 , 烈褶 皱带 发育规 模不 同 , 向上 可 以分 强 垂 为 3 构造 层次 , 个 即表 构造层 次 的上表 构造层 次 、 下 表构 造层次 和浅层 构造 层次 。以嘉 陵江组第 四段 为 界 , 其分 为表构 造层 次 、 构造层 次 。在表 构造 层 将 浅 次 内又 以沙 溪庙 组 内含 叶 肢介 层 为 界 , 其上 称 为 上 表构造 层次 , 其下称 为 下表构 造层 次 。 每个构 造层 次 间分 别 以软弱 岩层 即滑 动 面相 隔 。3 构 造层 次 垂 个 向叠加 , 使得 该 区构造式 样 十分复 杂 。
四川 盆地 的东北 部地 区位 于扬 子准 地 台北部 边 缘, 属扬子 准地 台与 秦岭 地槽褶 皱 系之 间 的过渡 带 ,
盆 内部分 , 称南 大 巴山。 向盆地 内部 , 根据 构 造式样
的差 异 , 大 巴 山可 细 分 为 大 巴 山斜坡 带 和 大 巴山 南
由于涉及 构造单 元较 多 , 相互影 响 严重 , 故构 造形 迹 十分 复 杂L 。 内北 侧 的米苍 山呈 近东 西 向展 布 , 1区 ] 其 东 末端 与 大 巴山 相抵 而 具 轻微 向北 位 移 ; 东侧 的川
别 , 层走 向不 同程 度地 向西偏 移 。 断 所 以, 在川 东 北 这样 复 杂 的造 山带 前 缘 地 区进 行 油 气 勘探 时 , 定 要 注意 在 变 形 强烈 之 中寻 找构 一 造 变 形 相对 较 弱 、 坏性 断层 较 少 和 形态 相 对 较 完 破
1 横 向构 造 式样 分析
根据 前 面 的论 述 可 以认 识 到 , 东北地 区飞 仙 川
愈 加 明显 。以飞 仙关 组 ( 2 为例 : 横 向上 的构造 图 ) 在
特 征差 异 明显 , 布 规律 同表 构 造层 次 相 同 , 展 以大 5 号 断层为 界 , 东北 侧表 现为 地层 的强 烈褶 皱 , 其 北西
图 2 飞 仙 关 组 第 四 段 底 面 地 震 反 射 构 造 纲 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