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5)
合集下载
简明物理化学山东大学第五章

ƒmax=2(T,P)
Φmax=3
1. 单组分体系相图可以绘制成平面上的 单组分体系相图可以绘制成平面上的p-T图 图 ƒ=2 2. 单组分体系以单相存在时:g, l, s Φ=1, 单组分体系以单相存在时: 相图上是一个面 T,p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单相三个面 单组分体系以两相存在时: 单组分体系以两相存在时:g-s, l-s, l-g, Φ=2, ƒ=1 T= ƒ(p), p= ƒ´(T) p-T图上是一条线 图上是一条线 两相三线 单组分体系以三相存在时, 单组分体系以三相存在时,g-l-s, Φ=3, ƒ=0 T, p均为定值 p-T图上为一特殊点 均为定值 图上为一特殊点 3. 确定面、线、点具体位置需要根据实验测定数据绘制相图 确定面、
所以:
dp ∆H = dT T∆V
( T , p ) T + d T
α d ( α
∆G )
= 0 β d = 0 ( β G β )
G α
∆G
dp ∆H m p 对于1mol物质来说, dT = T∆V m +
d 上式即为克拉佩龙方程。它表明两相平衡时的平衡压力随温 p 度而变的变化率。由于α、β 并未指定是何种相,因此上式 对于任何纯物质的任何两相平衡均适用。
水相图绘制
测定平衡时的T和 得到 得到g-s, g-l, s-l相平衡时 ,p的对应 相平衡时T, 的对应 测定平衡时的 和p,得到 相平衡时 方法 数据,以p-T为坐标轴作图得 ,OA, OC 数据, 为坐标轴作图得OB, , 为坐标轴作图得 二、相图分析
1. 单相区内容
由体系T, 决定 决定, 由体系 ,p决定,体系 状态点落在哪个区, 状态点落在哪个区,此时 体系就以那个区单相形式 存在, , 均可变 均可变, 。 存在,T,p均可变,f=2。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课件

可见,外压差距越小,膨 胀次数越多,做的功也越多。
27
(6)准静态过程 若体系由始态到终态的过程是由一连串无限邻近且
无限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构成,则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 过程。
准静态过程 pex = p dp, 微小dp可忽略
W - V2 ( p ±dp)dV - V2 pdV
V1
V1
P终
p始
状态函数的特性: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
数值还原
5
状态性质
强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无关
无加和性
温度 T总=T1=T2=… 压力 p总=p1=p2=… 密度ρ总=ρ1=ρ2=…
容量性质(广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有关
有加和性
体积 V总=V1+V2+… 质量 m总= m1+m2 +… 内能 U总=U1+U2+…
W' e,1
- p"(V" -V2)
-+-
p' (V '
-V ")
-- p1(V1 -V ' )
31
3.可逆压缩
如果外压力始终比内压力大一个无限小dP,即由 无数个等外压的无限缓慢的压缩过程组成:
W ' e,3
-
V1 V2
pidV
= -nRTln V1 V2
则体系和环境都能恢复 到原状。
32
可逆膨胀,体系对环境作最大功; 可逆压缩,环境对体系作最小功。
热功当量: 1 卡 = 4.184 焦耳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 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以严格 的当量关系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叫第一类 永动机。第一类永动机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 隔离系统的能量为一常数。
27
(6)准静态过程 若体系由始态到终态的过程是由一连串无限邻近且
无限接近于平衡的状态构成,则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 过程。
准静态过程 pex = p dp, 微小dp可忽略
W - V2 ( p ±dp)dV - V2 pdV
V1
V1
P终
p始
状态函数的特性: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
数值还原
5
状态性质
强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无关
无加和性
温度 T总=T1=T2=… 压力 p总=p1=p2=… 密度ρ总=ρ1=ρ2=…
容量性质(广度性质) 与系统中物质的量有关
有加和性
体积 V总=V1+V2+… 质量 m总= m1+m2 +… 内能 U总=U1+U2+…
W' e,1
- p"(V" -V2)
-+-
p' (V '
-V ")
-- p1(V1 -V ' )
31
3.可逆压缩
如果外压力始终比内压力大一个无限小dP,即由 无数个等外压的无限缓慢的压缩过程组成:
W ' e,3
-
V1 V2
pidV
= -nRTln V1 V2
则体系和环境都能恢复 到原状。
32
可逆膨胀,体系对环境作最大功; 可逆压缩,环境对体系作最小功。
热功当量: 1 卡 = 4.184 焦耳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形式: 能量不能凭空产生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以严格 的当量关系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不供给能量而可连续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叫第一类 永动机。第一类永动机的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 隔离系统的能量为一常数。
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8)

其中M表示迁移基团,﹡表示原子自身的带电性质(依次分别 表示为碳正离子、自由基、碳负离子)。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 1922年,Meerwein和van Emster在研究萜类化合物重排反 应的机理时,提出反应经历了碳正离子1,2-烷基迁移的过程, 这被认为是碳正离子重排化学的起源。
邻二醇在酸作用下发生的频哪醇重排是由碳正离子经过 1,2-烷基(芳基)迁移重排为更加稳定的正离子。
除了基团从一个碳原子向缺电性的碳正离子迁移外, 也可以从碳原子向缺电性的其他原子(如N和O原子)上 迁移,伴随新的碳正离子的生成。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经历“桥联键”(bridged bond)的过 渡态。迁移的 R 基团与两个碳原子形成三元环的结构,使 得正电荷得到分散,随后R基团发生迁移。
叶立德的形成是由于s,p的p-d轨道重叠,而氮原子却不可 能有这种效应,因为第二周期元素没有低能量的空d轨道可以 接受这种孤对电子。
8.6 中间体的1,2-迁移反应(1,2-shift)
1,2-迁移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各类中间体所具有的共同 的反应类型。通过 1,2-迁移的过程,活泼反应中间体生成稳 定的中间体或产物。 活性中间体的 1,2-迁移反应是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 离子和卡宾等中间体的后续反应中所共有的一类重排反应。
有关碳正离子结构的实验 以下的实验可以间接说明碳正离子采取sp2杂化轨道。 实验一:下面三个三级溴化物在80% EtOH/H2O, 20 oC的 水解速率有非常大的差别。这里取代反应显然只能以SN1 机理进行。由于体系的刚性增大,形成平面结构的能量将 大为增加。水解反应速率的差别反映了中间体碳正离子的 稳定性,锥形的碳正离子是非常难形成的。
自由基的1,2-氢迁移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形成到足够的稳定。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第五章-2

相图上面是熔液,下面是 固体,双线内为固液两相区;
当加热至 P 点,开始熔化, 杂质浓度为 cl;
加热环移开后,组成为 N 的固体析出,杂质浓度为 cs;
因为 Ks 1 , cs cl
所以固相含杂质比原来少,杂质随加热环移动 至右端。
Ks 1 的情况
杂质熔点比提纯材料的熔点高 组成为 P 的材料熔化 时液相中杂质含量为 cl; 凝固时对应固体 N 点 的杂质含量为 cs;
Cd-Bi二元相图的绘制
图上有4个相区:
1. AEH线之上,熔液(l) 单相区
f*=2 2. ABE之内,Bi(s) + l 两相区
f*=1 3. HEM之内,Cd(s) + l 两相区
f*=1 4. BEM线以下,Bi(s) + Cd(s)两相区
f* = 1
Cd-Bi二元相图的绘制
有三条多相平衡曲线 1. ACE线,Bi(s)+熔液 共存时的熔液组成线。 2. HFE线,Cd(s)+熔液 共存时的熔液组成线。
BAC 线以下,冰与(NH4)2SO4(s)两相区
2. 溶解度法
有三条两相交界线:
373 定压
N
353
LA线:也称为冰点下
333 溶液
降曲线。
T/K
313 单相
293
L
AN线:饱和溶解度曲线。
273
冰+溶液
(NH4 )2SO4(s)+ 溶液
253 B
A
(NH4 )2SO4(s)+ H2O (s) C
因为 Ks 1 , cs cl
所以固相中杂质含量比
原来多,区域熔炼的结果,
杂质集中在左端。
如果材料中同时含有 Ks 1 和 Ks 1 的杂质,区域 熔炼结果必须“斩头去尾”,中间段才是高纯物质。
当加热至 P 点,开始熔化, 杂质浓度为 cl;
加热环移开后,组成为 N 的固体析出,杂质浓度为 cs;
因为 Ks 1 , cs cl
所以固相含杂质比原来少,杂质随加热环移动 至右端。
Ks 1 的情况
杂质熔点比提纯材料的熔点高 组成为 P 的材料熔化 时液相中杂质含量为 cl; 凝固时对应固体 N 点 的杂质含量为 cs;
Cd-Bi二元相图的绘制
图上有4个相区:
1. AEH线之上,熔液(l) 单相区
f*=2 2. ABE之内,Bi(s) + l 两相区
f*=1 3. HEM之内,Cd(s) + l 两相区
f*=1 4. BEM线以下,Bi(s) + Cd(s)两相区
f* = 1
Cd-Bi二元相图的绘制
有三条多相平衡曲线 1. ACE线,Bi(s)+熔液 共存时的熔液组成线。 2. HFE线,Cd(s)+熔液 共存时的熔液组成线。
BAC 线以下,冰与(NH4)2SO4(s)两相区
2. 溶解度法
有三条两相交界线:
373 定压
N
353
LA线:也称为冰点下
333 溶液
降曲线。
T/K
313 单相
293
L
AN线:饱和溶解度曲线。
273
冰+溶液
(NH4 )2SO4(s)+ 溶液
253 B
A
(NH4 )2SO4(s)+ H2O (s) C
因为 Ks 1 , cs cl
所以固相中杂质含量比
原来多,区域熔炼的结果,
杂质集中在左端。
如果材料中同时含有 Ks 1 和 Ks 1 的杂质,区域 熔炼结果必须“斩头去尾”,中间段才是高纯物质。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件PPT课件

第5页/共85页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局限性:
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和微观性 质,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
第6页/共85页
§1.2 几个基本概念
(1)体系和环境
体系(System)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亦称为物 系或系统。
环境(surroundings)
体系以外并与体系有相互作用 的部分。
第7页/共85页
T1 T2 T环 p1 p2 p环
dV 0
(4)绝热过程
Q0
(5)环状过程
dU 0
第17页/共85页
§1.2 几个基本概念
(4)热力学平衡
体系的诸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时的状态。它同时包 括四个平衡: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机械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
第18页/共85页
§1.3 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和功的概念
热(heat):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称为热,用符号Q 表示。
Q的取号:
系统吸热,Q>0
系统放热,Q<0
热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强度的一种体现
计算热一定要与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热交换 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系统内部的能量交换不可能 是热。
水浴温度没有变化,即Q=0; 由于体系是自由膨胀,所以体系 没有对外做功,W=0;根据热力 学第一定律得该过程的
U 0
第38页/共85页
从Gay-Lussac-Joule 实验得到: 理想气体在自由膨胀中温度不变,热力学能不变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局限性:
不知道反应的机理、速率和微观性 质,只讲可能性,不讲现实性。
第6页/共85页
§1.2 几个基本概念
(1)体系和环境
体系(System)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亦称为物 系或系统。
环境(surroundings)
体系以外并与体系有相互作用 的部分。
第7页/共85页
T1 T2 T环 p1 p2 p环
dV 0
(4)绝热过程
Q0
(5)环状过程
dU 0
第17页/共85页
§1.2 几个基本概念
(4)热力学平衡
体系的诸性质不随时间而改变时的状态。它同时包 括四个平衡: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机械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
第18页/共85页
§1.3 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和功的概念
热(heat):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称为热,用符号Q 表示。
Q的取号:
系统吸热,Q>0
系统放热,Q<0
热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强度的一种体现
计算热一定要与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热交换 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系统内部的能量交换不可能 是热。
水浴温度没有变化,即Q=0; 由于体系是自由膨胀,所以体系 没有对外做功,W=0;根据热力 学第一定律得该过程的
U 0
第38页/共85页
从Gay-Lussac-Joule 实验得到: 理想气体在自由膨胀中温度不变,热力学能不变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笔记

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笔记
一、有机化学简介
1. 有机化学的定义: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2. 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从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发现,到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出现,再到现代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
3. 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在医药、农业、工业、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1.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2. 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的形成、极性、键能等。
3.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性质的特定化学基团,如碳-碳双键、羰基等。
4. 物理性质:溶解度、沸点、熔点等。
5. 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反应、亲电反应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1. 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
2. 烃的衍生物:醇、醚、醛、酮、羧酸等。
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IUPAC)。
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反应机理
1.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选择性好、产率高、操作简便。
2. 有机反应的类型: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有机反应的机理:了解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4. 催化剂与反应条件:了解常见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如酸碱催化、过渡金属催化等。
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1. 红外光谱(IR):确定官能团的存在。
2. 核磁共振谱(NMR):确定分子中氢和碳的个数及连接方式。
3. 质谱(MS):确定分子中的元素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
2024版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

核磁共振波谱解析技巧
核磁共振波谱原 理
核磁共振波谱是利用物 质在强磁场中发生能级 分裂,并在射频脉冲作 用下产生感应电流的现 象进行分析的方法。不 同结构的分子在核磁共 振波谱上会产生不同的 信号峰。
确定分子中氢原 子种类
解析分子结构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氢谱 中的信号峰数量和化学 位移值,可以确定分子 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物理有机化学强调从微观角度理解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注重量 子化学、光谱学等物理方法的应用。
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构象、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反 应机理等。
研究方法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光谱分析、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等手段进 行研究。
物理有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结合化学位移、偶合常 数等参数,可以推断分 子中的官能团、碳骨架 等信息,进而解析出分 子结构。
确定立体构型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波谱 中的NOE效应、J偶合常 数等参数,可以确定分 子的立体构型。
05
量子化学在物理有机化学 中应用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回顾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数学函数,满足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
纳米催化剂的优异性 能
纳米材料作为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大、 活性位点多、催化效率高等优点。同 时,纳米催化剂还可以通过调控其组 成和结构来实现对催化反应的精准控 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 法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 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化学法是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反应条 件可以制备出不同组成和结构的纳米 催化剂。物理法则是利用物理手段如 蒸发、溅射等制备纳米催化剂。生物 法则是利用生物分子的自组装和生物 模板法制备纳米催化剂。
物理有机化学 第5章 加成与消除

I
Cl2
Cl
I
H2 O
OH ClCH2CHCH2I HOCH2CH CH2I
ClCH2CHCH2I I ClCH2CH CH2
H2 O
Cl OH ClCH2CHCH2I ClCH2CHCH2OH I
硼氢化反应
3(R C CH2) + H—BH2 H
(RCH2CH2)3B
H2O2/HO-
3 RCH2CH2OH 1o醇
碳烯的结构 电子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 表明:三线态亚甲基碳烯是弯分 子,键角约为136°,单线态亚 甲基碳烯也是弯的,H-C-H键角 为103°。三线态结构中,未成 键电子排斥作用小,能量比单线 态低33.5-41.8KJ/mol,说明三 线态碳烯比单线态稳定,是基态。 在惰性气体中,单线态碰撞可变 成三线态。
CH2 H2C CH CH CH2 + H+ (1) (2) + Cl
快 慢
CH CH CH2 H
CH2
CH CH
CH2 H (2)
× CH2
H2C CH CH H + CH2
CH2 (3) CH CH CH2 H (5)
CH CH CH2 Cl
H (4) Cl
第一步慢反应是H+或HCl分子的δ+ 端进攻共轭体系的末端碳 原子生成(2),而不是进攻共轭体系中间碳原子生成(3)。 因为碳正离子(2)比(3)稳定容易生成。第二步快反应是 碳正离子(2)与 Cl- 离子加成生成1,2-加成产物(4)和1,4-加成产物5)
+
:C H C 6 H 5
(4) Simmon-Smith反应 Simmons-Smith反应是形成环丙烷衍生物的好方法
Cl2
Cl
I
H2 O
OH ClCH2CHCH2I HOCH2CH CH2I
ClCH2CHCH2I I ClCH2CH CH2
H2 O
Cl OH ClCH2CHCH2I ClCH2CHCH2OH I
硼氢化反应
3(R C CH2) + H—BH2 H
(RCH2CH2)3B
H2O2/HO-
3 RCH2CH2OH 1o醇
碳烯的结构 电子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 表明:三线态亚甲基碳烯是弯分 子,键角约为136°,单线态亚 甲基碳烯也是弯的,H-C-H键角 为103°。三线态结构中,未成 键电子排斥作用小,能量比单线 态低33.5-41.8KJ/mol,说明三 线态碳烯比单线态稳定,是基态。 在惰性气体中,单线态碰撞可变 成三线态。
CH2 H2C CH CH CH2 + H+ (1) (2) + Cl
快 慢
CH CH CH2 H
CH2
CH CH
CH2 H (2)
× CH2
H2C CH CH H + CH2
CH2 (3) CH CH CH2 H (5)
CH CH CH2 Cl
H (4) Cl
第一步慢反应是H+或HCl分子的δ+ 端进攻共轭体系的末端碳 原子生成(2),而不是进攻共轭体系中间碳原子生成(3)。 因为碳正离子(2)比(3)稳定容易生成。第二步快反应是 碳正离子(2)与 Cl- 离子加成生成1,2-加成产物(4)和1,4-加成产物5)
+
:C H C 6 H 5
(4) Simmon-Smith反应 Simmons-Smith反应是形成环丙烷衍生物的好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 / [[HA] = 102 得 [H+] = 0.0999 mol/L; pH = 1.0004345;
酸(2)
[H+][A-] / [[HA] = 103 得[H+] = 0.09999 mol/L; pH = 1.00004345;
两种酸相差仅仅0.0004 pH(万分之四),这样微小的 差别是很难测量出来的。
这样,在新的溶剂中我们有:
B1H+
B2H+
K αB1 H [B1]γ B1 H [HB1 ]γ HB1
B1
B2
+
+
H+
H+
[B2]γ B 2 H [HB2 ]γ HB 2
K αB2 H
将两式相除,可以得到:
K αB1 H K αB2 H
[HB1 ][B2] γ HB1 γ B2
5.1 质子酸的基本概念
布朗斯特德(Brø nsted)酸碱 Brø nsted在1923年给酸碱作了如下的定义:
一个酸是质子的给体: HA H+ +
A-
一个碱是质子的接受体: B + H+ BH+
Johannes N. Brø nsted (1879-1947)
同一年,Lewis提出酸碱的不同定义(见5.8节)
选择第一个碱,其碱性具有足够的强度,即使在纯水中其共轭 酸的解离常数也可以测定。可以测得HB1+的解离常数KHB1+
B1H+ B1 + H+
将溶剂改为含有少量酸的溶液,比如10 % H2SO4。在这个 溶剂中,B1给出足够浓度的HB1+和B1,同时对于较弱的B2 在该溶剂中其 HB2 + 和 B2 也可以测定。而在纯水中, HB2 + 的量太低以致无法测量。
丙酮作为酸
O CH3CCH3 + CH3O O CH3CCH2 + CH3OH
可以进一步说,醋酸也可以是一个碱,而苯胺也可以是一个 酸。
可以这样认为:任何含有氢的分子可以是潜在的BrØnsted 酸,而任何分子可以是潜在的BrØnsted碱。
酸碱的强度 对于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用离解时平衡常数的大小来 衡量酸的强度。 HAm+ + pH2O A(m-1)+ + H+(H2O)p
[B1][HB2 ] γ B1γ HB2
衡常数,即它是与介质的酸性无关,任何由溶剂的变化而引 起的非理想行为均被包含在活度中。由于[B1], [HB1], [B2] 以及[HB2]可以直接测量,因此,上式中除了KHB2以及活 度系数的比例之外均为已知的。所以,如果能够设法得到活 度系数,那么从上式可以求得KB2H
为了使得弱碱指示剂能够用来衡量强酸的酸度,首先必须选 择一系列弱碱,并且要测量它们的强度。Hammett选择一系 列取代的苯胺作为碱,通过增加芳环上吸电子基团使得碱的 强度逐步减弱。测量弱碱的方法之一是在水-无机酸的混合物 中使得碱质子化。如果用很强的酸溶液,则弱碱被完全质子 化,将无法测量出弱碱与其共轭酸的平衡。但是,我们可以 选择适当的H2O-H2SO4混合物使得弱碱与其共轭酸共同存在。
作者:王剑波(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5章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 理论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本章内容
5.1 质子酸的基本概念 布朗斯特德酸碱定义; 酸碱强度的表达方式; 拉平效应 5.2 Hammett酸度函数 强酸(弱碱)酸度的测定; 活度系数; 弱碱强度的测定 5.3 H_酸度函数 5.4 弱碳氢酸酸度的测定 几种典型的平衡法酸度测量体系; 动力学酸度; 电化学方法 5.5 碳氢酸的酸度标尺 溶剂对于pKa值的影响; 气相酸度; 理论计算方法估算的pKa值
上面两个式子实际上是过于简单化的。一个质子在 溶液中是不能够自由存在的,它总是和溶剂发生溶 剂化作用。例如在水中我们写成 H3O + ,在氨中为 NH4+,在醇中为RO+H2等。 一般来说,在溶剂S中,我们写作SH+。但是即使 这种写法也是非常简单化的,因为SH+一旦形成, 本身可以进一步被溶剂化。这种溶剂化结合的数目 和强度取决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
Ka α A ( m1) α H α HA m = [A
( m 1)
γ ] [H ] γ A H [HAm ] γ HA m
( m 1)
g为活度系数(activity coefficient),如果认为活度系数等于1
(例如在高度稀释的情况下),这时上式简化为:
+
pH2O
Bm+
+
H+(H2O)p
Ka
αB
m
H (H 2 O) p [α H
p ] 2O
HB
( m 1)
拉平效应(Leveling Effect) 对于很强或者很弱的酸碱,测pH的方法将是不适用的。 假设有两种酸,浓度均为0.1mol/L。 酸(1)的pKa = -2, 酸(2)的pKa = -3。 HA 酸(1) H+ + A-
但是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合理假设。活度系数偏离1,显然是由 于体系中所包含的物质的非理想行为所引起,因此,偏离理想 行为与组分的结构有关,特别是与电荷有关(电荷的大小,以 及分散集中的情况)。如果 B1 和 B2 (因此 HB1 和 HB2 )在 结构上十分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假定在某一溶液中gB1/gB1H和 gB2/gB2H大致相等。
5.2 Hammett酸度函数
强酸(弱碱)酸度的测定 如前所述,在浓的强酸溶液中,pH不能够用玻璃电极来准 确测定。例如20%和 80%的硫酸的 pH 相差仅仅约 1个 pH单 位,溶液中存在大量未离解的 H2SO4 和部分离解的 HSO4 - 。
因此,在浓酸中,溶液的酸度不能够用一般水溶液中测pH 的方法进行测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Hammett在 1932年 提出采用弱碱作为指示剂的方法来测量浓硫酸的酸度。
Ka '
αA
(m 1)
H ( H 2O )
2
p
HA m [α H O ]p
表示活度(activity)
因为我们将研究在不同溶剂中酸的解离,同时H+溶剂 化的程度也无法精确知道。因此,H+仅仅是简化的形式, 实际上H+代表的是一种处于溶剂化状态的质子。
H2O是常数, 因此有:
KHB1 可以从稀水溶液中得到。已定义 K是一个完全的平
活度系数。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存 在使得离子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把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 际发挥作用的浓度称为有效浓度,或者称为活度。
离子及周围的离子氛:
当电解质溶液通电时,由于离子与它的离子氛之间的相互作 用,使得离子不能百分之百地发挥输送电荷的作用。离子的 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目越多,则离子与它的离子氛之 间的作用就越强。离子强度的概念可以用来衡量溶液中离子 与它的离子氛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对于结构相似的化合物,Hammett假定:
γ B1 γ HB2 γ HB1 γ B2
1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有:
K αB1 H K αB2 H
[B1][HB2 ] [HB1 ][B2]
对于上述的假设,可以从实验上给予验证。我们可以在 一 定 范 围 内 改 变 H2O-H2SO4 的 组 成, 但 使得 B1 , B2 , B1H,B2H四组分均可以存在(可以测量出来)。因为 按 定 义 , KB1H/KB2H 为 常 数 , 那 么 得 到 一 个 不 变 的 [B1][B2H]/[B2][B1H] ,说明在该溶剂范围内有关 γ 的 比例为常数的假定是成立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取代的 苯胺,这个验证是十分成功的。
假如有另外两种酸,浓度也为0.1 mol/L。但是, 酸(3)的pKa= 4, 酸(4)的pKa = 5。
可以算得:
酸(3) [H+] = 0.00316 mol/L; pH = 2.5;
酸(4) [H+] = 0.001 mol/L; pH = 3; 两种酸的pH相差0.5个单位,这是比较容易测量的。
在稀水溶液中,由 Debye-Hü ckel 理论可以计算离子强度,再 由离子强度可以估算活度系数。然而,即使离子强度只有0.01, 估算的活度系数与实际情况仍有很大的差距。在这里我们讨论 的强酸水溶液体系中, H ( H2O ), HSO4 - 的浓度很高。因 此,既使 [B2H] 和 [B] 的浓度很小, Debye-Hü ckel 理论仍然没 有太大的帮助。
本章内容
5.6 有机化合物酸性与结构的关系 简单脂肪酸; 取代的脂肪酸; 芳香羧酸; 二元羧酸; 苯酚; 碳氢酸的酸度 5.7 有机碱的碱性与结构的关系 脂肪碱; 芳香碱; 杂环碱 5.8 Lewis酸和碱 Lewis酸碱的强度;软硬酸碱理论;软硬酸碱作用原 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Lewis酸碱作用的理论解释
一般的酸碱反应可以写为: HAm+ + Bn + A(m-1)+ + HB(n+1)+
应当注意,许多通常认为既不是酸也不是碱的有机化合物实 际上既可以是碱,或也有可能是酸,或者常常两者都是。
例如, 丙酮既可以是酸,也可以是碱。
丙酮作为碱
O CH3CCH3 + H2SO4 OH CH3CCH3 + HSO4
同样,对于一个非常弱的酸(例如醇或者甲烷),其通过 酸的电离产生的质子少于水的电离所产生的质子,这时酸 的强度也是无法测量的。
作为一个粗略的规则,可以这样认为,即在水溶液中只有 比水强而比水合质子弱的酸的强度才可以测定。同样,对 于碱,只有比水强而比HO-弱的才可以测定。以上的情况 对于非水溶剂也是适用的。
现在看以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