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期末复习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期末复习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期末复习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第1章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概述

1、(P4)系统集成层次分析图

从集成深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

(1)子系统纵向集成:各子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

(2)横向集成:各子系统的联动与优化组合。

(3)一体化集成:在横向集成的基础上,建立智能集成管理系统。

2、(P7~8)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作用

(1)对各机电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2)实现对跨子系统的联动,提升建筑物自身的功能,提高对建筑物的管理水平。

(3)提供开放的数据结构,共享信息资源。

(4)提供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5)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3、(P8)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原则

总体原则: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软件为核心,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将各个具有完整功能的独立分系统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系统维护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协调运行能力及详细的管理功能,彻底实现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

(1)标准化:按照国标设计、选用产品符合工业标准;

(2)先进性:系统设计在技术上适当超前;

(3)实用性:从需求分析着手;

(4)合理性和经济性:争取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5)安全性和可靠性;

(6)模块化和可扩充性:总体结构模块化,功能可扩充;

(7)方便性和舒适性;

(8)专业性:保证专业化使用功能要求;

(9)灵活性:提供管理人员和用户灵活移动和变更设备的可能。

4、(P15)智能建筑的三大子系统

B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CAS(通信自动化系统)、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第2章集成化系统分析

5、(P39)信息流向与数据转换剖析

(1)集成系统内部的信息按流动方向总体上可分为纵向与横向两类。

(2)纵向信息流可以划分为监督与控制两种类型。

(3)信息在流经不同的网络层次或异构网络时会发生数据格式的转变。

6、(P40~41)多维集成空间的表示

(1)信息元:系统中提供信息的最小单位,用x i,y i或z i(i=1,2,……)来表示。

(2)纵向信息维:沿子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与中央集成系统之间流动的信息通道,用Y=(y1,y2,……,y m)T来表示。

(3)横向信息维:跨子系统流动的信息通道,用X=(x1,x2,……,x n)T来表示。

(4)外联信息维:与系统以外环境的信息通道,用Z=(z1, z2,……,z r)T来表示。

(5)集成空间:由纵向信息维和横向信息维组成的被集成数据的集合,用符号V表示。

第3章通信与网络基础

7、(P59)基带传输

(1)基带:直接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时,数字信号几乎要占据整个频带,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电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基本频带,简称基带。(2)基带传输: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时,称为基带传输。

(3)两大技术问题: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表示、收发两端之间的信号同步。

(4)应用:近距离通信的局域网。

8、(P61)曼彻斯特编码

(1)曼彻斯特编码: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

(2)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9、(P63)频带传输

(1)频带传输:先将基带信号调制成便于在模拟信道中传输的、具有较高频率范围的模拟信号(称为频带信号),再将这种频带信号在模拟信道中传输。

(2)调制:把需要传送的信号加载到载波上的过程。

(3)解调:把载波上加载的信号卸载下来的过程。

(4)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远距离通信。

10、(P64)宽带传输

(1)宽带传输:通过借助频带传输,可以将链路容量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信道,每个信道可以携带不同的信号,这就是宽带传输。

(2)宽带传输一定是采用频带传输技术的,频带传输不一定就是带宽传输。

(3)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2Mbps时,称为宽带网,而小于2Mbps时,称为窄带网。

11、(P64~65)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模拟信号:信号中代表信息的电参量的状态数为无穷多个,在幅度和时间上连续变化的信号。

(2)数字信号:若代表信息的电参量的状态数为有限个,则称之为数字信号。

12、(P66~68)常用传输介质

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

13、(P71)串行通信的方向性结构

(1)单工:只支持一个方向的数据传输。

(2)半双工:允许双向传输,但同一时刻只能为单工方式

(3)全双工:允许数据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14、(P93~94)CSMA

(1)中文名称: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又称为先听后说LBT。

(2)常用的退避算法:非坚持、1-坚持、P-坚持。

(3)工作方式:先听后说。

15、(P94~96)CSMA/CD

(1)中文名称: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2)特点

①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

②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

③在网络负载增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

(3)工作方式:边听边说(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16、(P96~97)控制令牌

(1)令牌

令牌是一个二进制数的字节,它由“空闲”与“忙”两种编码标志来实现,既无目的地址,也无源地址。

(2)工作原理

使用一个称之为“令牌”的控制标志,当无信息在环上传送时,令牌处于“空闲”状态,它沿环从一个工作站到另一个工作站不停地进行传递。当某一工作站准备发送信息时,就必须等待,直到检测并捕获到经过该站的令牌为止,然后,将令牌的控制标志从“空闲”状态改变为“忙”状态,并发送出一帧信息。

(3)操作次序

①首先建立一个逻辑环,将所有站点同物理媒体相连,然后产生一个控制令牌。

②控制令牌由一个站点沿着逻辑环顺序向下一个站点传递。

③等待发送帧的站点接收到控制令牌后,把要发送的帧利用物理媒体发送出去,然后再将控制令牌沿逻辑环传递给下一站点。

(4)应用:环形拓补结构的局域网。

(5)优点:各工作站对介质的共享权力是均等的,可以设置优先级,也可以不设;有较好的吞吐能力,吞吐量随数据传输速率增高而加大,连网距离较CSMA/CD方式大。

(6)缺点:控制电路较复杂、成本高,轻负载时,线路传输效率低。

17、(P97~98)时槽环

(1)工作原理:对每个节点预先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段(即时槽段),每个节点只能在时槽内传输数据。若数据较长,可用多个时槽来传输。 (2)应用:环形网的媒体控制访问。

(3)注意:在时槽环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中,每个站点每次只能传送一个帧,若想要传送另一个帧,则首先必须释放传输前一帧所用的时槽。这种对环的访问方法体现了公平性,并被各个互联的站点所共享。

(4)优点:结构简单,节点间相互干扰少、可靠性高。

(5)缺点:每个站点只能占用一个时槽,若某站点发送的数据较长要占用多个时槽,而此时环上只有该站有数据要发送,则许多时槽都是空循环。另外, 每个40位长的时槽只能携带16位有效数据,开销大、效率低。

18、(P98~99)集成化系统的通信性能指标(P99例题)

(1)有效性:指信息传输的多少。

①码元速率B R :指单位时间传输码元的数目,单位:波特(B )。 ②信息速率b R :每秒钟传输的信息量,单位:比特/秒(bit/s ,bps )。 ③协议效率:数据包中的有效数据位与整个数据包长度的比值。 ④通信效率:数据帧的传输时间同用于发送报文的所有时间之比。 (2)可靠性:指消息传输的质量。 ①误码率c P :()()传输的码元数差错码元数B

eB n c n n P ∞→=lim

。 数字电话要求310-≤c P ,传输数据要求6

510~10--≤c P 。

②误信率b P :()()传输的总比特数错误的比特数b

eb n b n n P ∞→=lim

。 第4章

现场总线及其集成应用

19、(P101)Modbus 协议族

(1)Modbus 协议族的组成:ASCII 、RTU 、TCP 等协议。

(2)标准的Modicon 控制器是使用RS232C 实现串行通信的Modbus 。

(3)Modbus 协议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ASCII 模式采用LRC 校验,RTU 模式采用CRC 校验。因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所以TCP 模式没有额外规定校验。 (4)Modbus 采用主从方式定时收发数据。

20、(P102)LRC 校验

LRC 域为包含一个8 位二进制值的一个字节。LRC 值由发送设备计算,然后将LRC 附在报文后面。接收设备在接收报文时重新计算LRC 的值,并将计算结果于实际接收到的LRC 值相比较。如果两个值不相等,则为错误。

LRC 校验比较简单,它在ASCII 协议中使用,检测了消息域中除开始的冒号及结束的回车换行号外的内容。它仅仅是把每一个需要传输的数据按字节叠加后取反加1即可。

21、(P102~103)CRC 校验

CRC 域是两个字节,包含一16位的二进制值。它由传输设备计算后加入到消息中。接收设备重新计算收到消息的CRC ,并与接收到的CRC 域中的值比较,如果两个值不相等,则有误。 CRC 是先调入一值是全“1”的16位寄存器,然后调用一过程将消息中连续的8位字节各当前寄存器中的值进行处理。仅每个字符中的8Bit 数据对CRC 有效,起始位和停止位以及奇偶校验位均无效。

22、(P103)Modbus 协议帧的组成

地址域、功能码域、数据域、校验域。

23、(P160)总线同步

(1)硬同步:当接收单元在总线空闲状态检测到一个帧起始(由隐形到显性的沿)信号时,硬同步一定会发生。硬同步后,内部的位时间从同步段重新开始。

(2)再同步:在接收数据时检测到总线逻辑值有变化,则需要再同步。每次检测到信号沿,发送/接收单元都会根据相位误差通过调整SJW 值以加长相位缓冲段1、缩短相位缓冲段2。

24、(P181~183)BACnet 协议

(1)(P181)性质:一种为楼宇自控网络制定的标准通信和数据交换协议。 (2)(P181)地位:楼宇自控领域唯一的ISO 标准。 (3)(P182)基本特点

①专用于楼宇自控网络,具有高效的特点。 ②完全开放,技术先进。

③被许多标准组织接受为标准,具有广泛的权威性。

④不依赖于现有的局域网或广域网技术,具有良好的互联特性。 ⑤具有良好的伸缩性。 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4)(P183)四层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 (5)(P184~185)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 ①ISO8802-2类型1定义的逻辑链路控制协议,加上ISO 8802-3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和物理层协议。

②lSO8802-2类型l 定义的逻辑链路控制协议,加上ARCNET (A TA/ANSI 878.1)。 ③主从/令牌传递(MS/TP )协议加上EIA -485协议。 ④点对点(PTP)协议加上EIA -232协议。 ⑤LonTalk 协议。 (6)(P190~192)应用层的6个功能组:报警和事件、对象访问、远程设备管理、文件访问、网络安全、虚拟终端。 (7)(P193)BVLL :BACnet/IP 在BACnet 标准体系结构中的链路层和物理层增加了IP 协

议,并且重新定义一个“微协议层”,该微协议层称为“BACnet 虚拟链路层”,简称为BVLL 。 (8)(P198)BACnet 通用设备

BACnet 操作员工作站(B -OWS ) BACnet 楼宇控制器(B -BC ) BACnet 高级应用控制器(B -AAC ) BACnet 专用控制器(B -ASC ) BACnet 智能执行器(B -SA ) BACnet 智能传感器(B -SS )

第5章 集成系统中的控制技术

25、(P201~202)连续时间PID 控制系统

输出量()t y 和给定量()t r 之间的误差的时间函数为()()()t y t r t e -=。

①比例控制:能迅速反应误差,从而减小误差,但比例控制不能消除稳态误差。比例放大系数的加大,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②积分控制:只要系统有误差存在,积分控制器就不断地积累,输出控制量以消除误差。因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积分控制将能完全消除误差,使系统误差为零,从而消除稳态误差。但积分作用太强会使系统超调加大,甚至使系统出现振荡。

③微分控制:可以减小超调量,克服振荡,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同时加快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小调整时间,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6、(P202~203)数字PID 算法

(1)位置式PID 算法

()()()()()()001u k e k e T T j e T T k e K k u k

j S D

I

S

P +??

????--++=∑= 或()()()()()[]0

1u

k e k e K j e K k e K k u D

k

j I

P +--++=∑=

(2)增量式PID 算法

()()()()()()()()()[]?

?????-+--++--=--=?21211k e k e k e T T

k e T T k e k e K k u k u k u S D I S P

或()()()()21210-+-+=?k e q k e q k e q k u

(3)积分项的改进:积分分离、抗积分饱和、梯形积分、消除积分不灵敏区 (4)PID 控制参数的整定

①简易工程法:扩充临界比例度法、扩充响应曲线法 ②凑试法 ③智能算法 (5)实验凑试法的整定步骤:先比例,再积分,最后微分

27、(P211)模糊智能控制

(1)模糊控制:建立在模糊集合论基础上的一种基于语言规则与模糊推理的控制理论,它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

(2)模糊控制的特征:反映人们的经验以及人们的常识推理规则,而这些经验与常识推理规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3)模糊智能控制的突出特点

①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控制。

②由工业过程的定性认识出发,比较容易建立语言控制规则。 ③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及系统设计方法。

④模糊控制算法是基于启发性的知识及语言决策规则设计的。

⑤模糊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强,干扰和参数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被大大减弱。 (4)模糊集合的运算

【例】设论域U ={a , b , c , d , e }上有两个模糊集分别为:

e d c b a A 1.02.04.03.05.0++++=

,e d c b a B 4

.07.01.08.02.0+

+++=。 求B A ?、B A ?、A 。

解:e d c b a e d c b a B A 1

.02.01.03.02.04.01.07.02.01.04.08.03.02.05.0+

+++=∧+∧+∧+∧+∧=?, e d c b a e d c b a B A 4

.07.04.08.05.04.01.07.02.01.04.08.03.02.05.0+

+++=∨+∨+∨+∨+∨=?, e d c b a e d c b a A 9

.08.06.07.05.01.012.014.013.015.01+

+++=-+-+-+-+-=。 第7章

基于Web 的深度系统集成

28、(P300)Web 系统 以Internet 为基础,提供WWW 服务的各种组件的集合。 29、(P300)WWW 的三要素

(1)统一的资源命名方式: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即网址)

(2)统一的资源访问方式: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3)统一的信息组织方式: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30、(P300)WWW 的特点

(1)分布式的信息资源 (2)统一的用户界面 (3)Web 浏览器:IE ,GreenBrowse ,FireFox ,Opera …

(4)支持各种信息资源和各种媒体的演播:Text ,Photo ,V oice ,Video … (5)广泛的用途:搜索信息,发布信息

31、(P300)Web的三层架构

(1)表示层:用户和浏览器之间的交互信息的窗口。

(2)应用层:各种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信息的管理者。

(3)数据层:提供具体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功能。

32、(P302~304)Web的工作步骤

(1)Web浏览器与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2)Web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URL请求

(3)Web服务器响应浏览器请求,返回所需资源

①静态页②动态页③目录列表④服务器断开连接

33、(P304)Web的四大特性

(1)实现超文本连接(2)可以异构分布

(3)能够动态交互(4)易于扩充维护

34、(P304)Web应用系统的组成

Web客户机、Web服务器、中间件和数据库服务器。

35、(P305)Web客户机的分类

(1)“瘦”客户机: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浏览器。

(2)“胖”客户机:再加上Java Applet 或ActiveX控件。

36、(P306)Web服务器

广义的Web服务器包括Web应用平台和中间件,狭义上是指Web应用平台。

37、(P307~308)Web常见的中间件

(1)通信处理(消息)中间件(2)交易中间件(3)安全中间件(4)数据访问中间件(5)对象中间件(6)应用服务器(7)集成中间件38、(P309)数据库结构的分类

层次结构、网络结构、关系结构、面向对象结构。

主流的数据库是关系型及改进的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39、(P309)Web中的基本技术

(1)实现Web架构耳朵语言与协议(2)完成应用服务的组件与平台

(3)管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技术

40、(P310~319)Web中的核心技术

(1)ActiveX技术(P310)

ActiveX技术包括ActiveX控件、ActiveX脚本和ActiveX文档三个方面的内容。

ActiveX技术的核心是ActiveX控件。

(2)CGI技术(P312)

全称是“公共网管接口”,一种服务器和浏览器信息交换的标准接口。在物理上,CGI 是一段程序。

(3)ASP技术(P314~315)

ASP称为动态服务器主页,是一套Microsoft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环境,通过ASP 可以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控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

41、Web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P318)

(1)设计数据库。(2)创建数据库和数据库对象。

(3)测试应用程序和数据库。(4)计划应用。

(5)应用后的应用程序管理。

42、数据库工具的选择(P319)

(1)Access数据库(2)SQL Server 2000

(3)MySQL数据库(4)ORACLE数据库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招标文件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招标 文件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招标文件一:设计依据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39-200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GB/T 8566-1995) ?《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及配套管理计划规范》(GB0)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1988); ?《计算机软件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1988);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2001);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B/T 18726-2002); ?《建筑领域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规范》 JGJ/T90-9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工业控制用软件评定准则》GB/T13423-1992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公安部《公安计算机信息系统“九五”规划》 ?IEEE 网络标准 ?《信息技术与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19-1999);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 王忠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王忠 发表时间:2019-08-19T11:46:32.0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0期作者:王忠[导读] 基于此,以下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浙江亚卫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智能建筑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建设发展。智能建筑融合了多种高新技术与多个子系统,其中智能化电气设备比例在不断提升。在智能建筑项目建设中,合理运用智能建筑电气设备集成优化技术,能够提升工程建筑整体建设水平和舒适性。基于此,以下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以 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应用 引言 由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各类建筑的使用功能越来越丰富,从原来的遮风挡雨,到如今帮助人们开展各项活动,建筑的信息化水平不但提升,其安全性能逐渐引起人们重视。通过加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且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1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的构成 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结合多种现代先进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通过自动检测和高效控制相关建筑和建筑设备,实行对信息数据的高效管理,从而构建起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系统,可以迎合业主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要求,打造了智能建筑物高效、舒适、宜居、环保的优势,充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智能化系统、建筑环境结构系统和服务于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系统构成了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的主要部分。详细来讲,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三者进行了综合集成。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电力供应系统、照明管理控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消防预警系统、安保监视系统等构成。通过连接互联网实现对建筑物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极大地加强了网络的集成效应。通信自动化系统能够运用到智能化建筑中的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 2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2.1利用硬接点将多个系统进行有效集成 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硬接点将不同的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保证各个系统信息得到更好交互。将不同的子系统进行集成处理,设计人员需要在子系统当中安装传感器节点,并将设备输入端、输出端进行准确连接。建筑子系统的集成,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不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故仅仅能够满足一部分客户的要求。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不仅便捷,而且安全性能较好,能够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稳定,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2.2串行通信方式 串行通信方式是一种通过硬件来进行各子系统连接的方式,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其较硬接点方式来说成本更低,且大多数建设者也能够依靠自身技能来实现该方式的应用。通过应用串行通信的方式,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和升级,并使其具备集成功能。该方式是在现场控制器上增加串行通信接口,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其他系统进行通信,但该方式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求来展开研发,针对性很强。同时其需要通过串行通信协议转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采集,通信速率较低。 2.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各项设备信息通信水平得到提升,信息的传输速度更高,保证信息得到高效利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人员来讲,要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做好系统开发设计工作。由于无线网络的全面、持续发展,这一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信息的高效利用水平,减少硬件设备的使用数量,使得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成本不断下降。如果建筑智能化系统需要传输一些复杂的信息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具体应用 3.1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应用 为了推动建筑设施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更加合理。设备自动化,主要指的是将建筑内部的各项安保设备、建筑消防设备与各项机电设备实施自动化管理,包括建筑内部的照明设备与排水设备,均需要进行良好的自动化控制。对于有关管理人员来说,要定期对建筑内部的各项设备进行科学保养,让各项设备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建筑内部设备的自动化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各项设备的使用率,而且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与稳定性能,对推动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起到良好作用。 3.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办公质量与效率,并极大地改善办公环境,避免出现人工失误,进而及时、高效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借助先进的办公技术和设备,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存和传输,较纸质档案来说更为牢靠和安全,并大大节省了办公的空间,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时,对于数据处理问题,通过应用先进的办公技术,使信息加工更为准确和快捷。 3.3现场控制总线网络的应用 现场控制总线网络是一种标准的开放的控制系统,能够对各子系统数据库中的监控模块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并对各监控子系统进行联动控制,主要通过OPC技术、COM/DCOM技术等标准的通信协议来实现。建筑的监控系统管理人员可利用各子系统来进行工作站的控制,监视和控制各子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和监控点报警情况,并实时查询历史数据信息,同时进行历史数据信息的储存和打印,再设定和修改监控点的属性、时间和事件的相应程序,并干预控制设备的手动操作。此外,对各系统的现场控制总线网络与各智能化子系统的以太网还应设置相关的管理机制,保证系统操作和网络的安全管理。 3.4强化智能建筑系统和各项设备集成效果

建筑智能化一级双甲资质企业名单

1、北京市信息系统集成及建筑智能化一级资质企业名单xx北控电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xx大唐xx数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xx飞利信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xx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xx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xx世源希达工程技术公司 xxxxxx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xx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 华迪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 xx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xx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通广电子公司 xx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xx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赛迪、华迪、中软应该只有设计甲级。 2、xx建筑xx一级资质名单 一、专业承包企业 1、xxxx科技集团公司

2、xx聚立工程技术公司 3、xxxxxx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4、xxxx大四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xx东大xx系统有限公司 6、xxxx电子有限公司 7、xxxx天龙科技有限公司 8、xxxx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9、xx宏图xx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0、江苏东大金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1、xxxx瑞德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 12、xxxxxx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3、xxxx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14、xx新亿xx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5、xxxx捷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6、xx建总智能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7、xxxx高科技有限公司 18、xxxx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19、xxxx科技有限公司 20、xx中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1、xx新世纪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22、xxxx虎

23、南通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xx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一级资质 1南通xx智能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2xx竟丰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3xx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xxxx经济合作技术公司 5xx消防工程公司 6xx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7xxxx系统集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8xxxxxx工程有限公司 9xx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xx莱斯大型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11xx智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xx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xx三棱科技有限公司 14xx怡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15xx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6xx国润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17xx协成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8xxxx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xx系统集成方案

XX系统集成方案

1前言 智能建筑是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工程之间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基石是各个弱电智能子系统,但管理核心是楼宇管理系统(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BMS)与智能楼宇集成管理系统(IBMS),由这些系统进行最优化组合组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建筑系统。 有的将IBMS译为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的缩写,认为BMS与IBMS仅仅是集成程度的不同,但概念相同。BMS集成了BAS,CCTV,SAS,FAS,CARD等系统,IBMS是BMS与OAS,PMS组成的智能集成系统,有的索性把BMS看作IBMS。把IBMS理解为BMS,缺少了大楼有关非设备信息的处理;把IBMS看作是由BMS、OAS、PMS简单的组合,没有充分挖掘智能建筑的信息处理智能化潜力,达到实用、智能的效果。作为智能建筑有机体,将IBMS理解为Information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s更为合理。Information包含了智能建筑设备运行、联动以及相关建筑物其他信息的处理等内容,本身包含了集成(Integrated)内容,是BMS与楼宇相关的物业管理及其工作流有机结合的组合体,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与查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IBMS,对建筑物进行的设备系统“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对物业信息自动处理与报警提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节约能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的管理,减少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供了一个高效、便利、可靠的管理手段,实现了整个建筑物的智能监控与信息自动处理及有效管理。 系统集成将建筑内各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和功能上连接在一起,将子系统有机结合以实现信息、资源和整体任务的共享,生成能够涵盖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的能力,在提高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对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各种子系统进行协调与优化,以增加少量的投资,求得总体的优化,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T/T 50314-2006)和《智能建筑评估标准》(DG/TJ08-602-2001)中,智能化集成系统都是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各智能化系统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节约投资:用户可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子系统,不被局限于特定的产品和品牌。IBMS对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有良好的集成能力和广泛的兼容性。 全面及时:IBMS对各子系统进行了综合集成,各子系统设备运行状态、故障和报警一目了然,可以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跨系统联动:如当门禁发生非法闯入,立即联动相关摄像机,将实时画面切换到管理人员电视墙屏幕,同时进行录像,并进行报警提示。 节能环保:通过对各种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对不同类型耗能设备和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节能诊断,为管理节能提供依据、为技术节能提供数据基础,及时发现各种节能潜力。

系统集成技术方案

第十五章系统集成 目录

1 系统概述 深圳地铁对本工程的整体信息服务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利用国际上现有的、领先的、成熟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及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技术,在保证投资性能价格比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地铁的系统集成水平。使其系统集成真正实现国内领先水平的、真正意义上的国内智能建筑的典范工程。在系统投入运行后,应满足业主对管理的需求,使大楼的运行经济化,达到较好投资回报率。 本系统集成是充分利用了集成的方法,运用标准化、模块化以及系列化的开放性设计,以中央管理层、部门监控层和现场信息采集与控制层组成的结构模式,通过系统一体化的公共高速通信网络,同时采用同一的计算机平台,运行和操作在统一的人机界面环境下,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共享,完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从而使在提高大楼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节省能耗、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灵活的环境空间,从而确保用户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系统集成设计总体目标 系统集成不是单一的网络关系的集成,是通过对本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车辆段的多学科、跨行业、多技术的系统的综合与优化,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与被集成对象有机结合,在全面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集各种优秀产品与技术之长,追求最合理的投资和最大的灵活性,以取得长期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管理与环境效益的总目标。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系统的集成已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通

过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车辆段大楼内设备的自动监测与优化控制,对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使大楼实现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并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灵活特点的目标。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子目标:◆集中管理:可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统一式监视和管理,将各集成子系统的信息统一存储、显示和管理在同一平台上,并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重点是要准确、全面地反映各子系统运行状态。并能提供建筑物关键场所的各子系统综合运行报告。 ◆分散控制:各子系统进行分散式控制保持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以分离故障、分散风险、便于管理。 ◆系统联动:与各子系统之间,实现监测信息的通信,以各集成子系统的状态参数为基础,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软件联动。 ◆优化运行:在各集成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基础之上,提供设备节能控制、节假日设定等功能。 ◆信息共享:实现与通信管理系统及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车辆段办公自动化系统之间通信的能力,实现各系统数据库的共享,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各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设备故障和突发事件,大大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信息主要包括:管理信息和联动信息。 ◆跨子系统联动:实现跨子系统的联动,提高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车辆段的功能水平。弱电系统实现集成后,原本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在集成平台上,就如同一个系统一样,无论信息点和控制点是否在一个子系统内都可以建立联动关系。 ◆易于升级:采用先进的组网结构,充分考虑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今后的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及通讯技术于一体,是智能建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建筑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山东华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是按国际、国内有关标准设计,本着“按需集成”的主导思想,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优化运行、高效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对建筑内所有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丰富建筑的综合使用功能和提高管理的效率,确保建筑内所有相关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互相关联、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系统,为用户带来高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由中央计算机及各种控制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系统,它采用传感技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包括采暖、通风、电梯、空调监控,给排水监控,配变电与自备电源监控,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安全保卫等系统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管理。各子系统之间可以信息互联和联动,为大楼的拥有者、管理者及客户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BA系统一般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监控与管理,其关键是传感技术与接口控制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简称FAS系统)是人们为了早期发现通报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中或其它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是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有力工具。 火灾报警系统,一般由火灾探测器、区域报警器和集中报警器组成;也可以根据工程的要求同各种灭火设施和通讯装置联动,以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安全疏散诱导、系统过程显示、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火灾探测器是探测火灾的仪器,由于在火灾发生的阶段,将伴随产生烟雾、高温和火光。

智能化集成系统方案

智能化集成系统方案

集成管理系统 1.1.1 系统概述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指将各智能化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它们相互间可以进行通信和协作,即实现子系统间资源的高度共享和任务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从而提高对建筑物的综合管理能力。 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要对辖区内所有建筑设备和建筑物内的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大厦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快捷的工作环境。 系统能够通过屏幕实时动态地显示整个系统的网络运行状况及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状况,综合各个控制系统的状态信息,提供相关报告。 在控制台能对各子系统流程进行监视,能及时对系统内的故障进行预警和报警,预警和报警的阀值可自行设定。在控制台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故障并排除;对于控制系统的故障,能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 系统能够全面的综合节能管理(比如空调风机系统、电梯系统等的节能管理)、系统配置管

理、系统安全运行管理。 1.1.2 系统功能要求 通过设备的自动监测与优化控制,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并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灵活的特点。 1. 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可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监视和管理,将各集成子系统的信息统一存储、显示和管理在同一平台上,并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准确、全面地反映各子系统运行状态。并能提供建筑物关键场所的各子系统综合运行报告。 2. 分散控制:在保持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对各子系统进行分散式管理,以分离故障、分散风险、便于管理。 3. 优化运行:在各集成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基础之上,应提供设备节能控制、节假日设定等功能。 4. 信息共享:实现与通信管理系统之间通信的能力,预留接口与物业管理系统实现各系统数据库的共享,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各子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设备故障和突发

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工程与弱电工程的概念与区别

系统集成工程、弱电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具有智能化建筑特点的工程,在近年许多的建筑建设项目中的投资幅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在这些建设项目中,有的并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工程、充其量也仅仅是具有BA 性能的简单的系统集成工程,与智能建筑还相差甚远。还有的建设项目一提出做弱电系统工程,就要和系统集成、智能建筑联系起来。 可怎么联系?建设方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划方案,由集成商在那里做主导意见。有的建筑物面积大并形成了相关的建筑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功能,本应该具有智能建筑特点的工程,但又往往舍不得投资,只是做几个相对独立的弱电工程来应付。缺少了构成完整的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给今后的楼宇物业的科学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带来很大的遗憾。有的建设方在考察了相关的工程和听了集成商的一番炒作后,觉得智能建筑很不错,不惜这方面的投资。但在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工程并没有发挥多么好的效益,相反,有时却成了管理者的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不禁令投资者和使用者困惑。究竟弱电工程是什么?系统集成是什么?智能建筑是什么?系统集成是否就是智能化建筑?如何对上述工程定义。如何把握好建设投资的适度,并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切实保证弱电各子系统以及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的功能达到当初所预计的目的,无论对投资方还是使用方都是很重要的。 智能化工程及弱电系统工程,目前已经在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中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内外装饰工程列为同等重要的单位工程。但是,由于智能化工程相对其他传统建设项目起步较晚,属于朝阳产业。同时涉及建设、信息、公安、消防、电信、广电等部门在上述工程界面内容的互为交叉难于协调,故疏于工程规范化标准的综合性的具体操作等现象。另外,在设计领域里,由于没有此项工程设计的取费依据及取费标准,而是将智能化技术含量很高的这样一个工程按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取费,故费率很低,加上很多设计院也缺少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设计人员。所以国内大多甲级建筑设计院对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普遍没有积极性。这种设计的缺位,就往往由集成商取代了。集成商为取得工程的承包资格,常常免费为建设方设计,而集成商无论从设计经验和各专业图纸的协调以及图纸之间的纵横质量深度无法与正规设计院相比,造成设计图纸的质量普遍偏低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很是影响智能建筑工程的发展。所以在验收上述工程时,不难发现在对整体的传统建设项目验收过程中,智能化工程及弱电工程却成了验收中的弱项,甚至是空白点。这对建设方合同利益维护方面,显然处于下风。尤其对今后的使用方面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没有将上述工程准确的定位,究竟是建设几个单独的弱电工程?还时建设具有系统集成含有智能化特点的工程。因而较为准确的理解并清楚上述工程之间的区别和基本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一、弱电工程是目前各类建筑建设项目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各类建筑项目中不可缺少的建设子项目。既是目前住宅小区建设,它的弱电工程建设目前也得到了很大级别的提高,例如,由原来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建设发展到小区的闭路电视监控、楼宇门禁、三表远抄及科学物业管理等。在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有可能家用电器集成与家用信息网络交

建筑智能化及系统集成

建筑智能化及系统集成 发表时间:2018-06-11T12:23:54.6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作者:陈万就[导读]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核心是将各个子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 摘要:传统的建筑模式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了质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将各个子系统的技术和运作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其中的资源有效配置,有效的降低了资源过渡耗费问题。使得建筑利用率和舒适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于此,本文就从建筑智能化及系统集成展开分析。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1、现代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概述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核心是将各个子系统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有机结合为一体,组建了高效率、低能耗且人性化的系统。信息技术和网络是建筑智能化系统构建的主要介质,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子系统设备发出的信息在集成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通过任务、资源的有效结合达到了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在科技成为主要生产力的当今社会,计算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被广泛的用于各个领域的发展,作为智能化信息及技术整合的平台,能够通过多系统的联合服务,实现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目前的智能建筑发展来看,其明显的特征是人类服务方面的高科技化,使建筑更有人性化,甚至能够通过与人类的沟通,来实现一些操作。 2、系统集成的特点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要求各自动化系统具有协议相符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能力,其自身具备高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扩展性等特性,还必须具有网络智能化管理的能力。 2.1整体性与多样性 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涉及了智能系统中的所有的子系统:办公室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楼宇控制自动化、消防报警、安全防范、有线电视等系统。系统集成的整体性体现在对建筑中各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传翰、信息共享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支持,使之能够适应建筑物智能化管理的要求。系统集成的多样性表现在:2.1.1网络传翰信号的多样性:如数据信号、模拟和数字话音信号、模拟和数字的设备运行状态采集与控制信号、视频监控侦听信号、电视音视频信号、公共广播信号等; 2.2.2智能建筑中各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变化而导致网络结构、设备配置和协议标准的变化,也同样体现了系统集成的多样性。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决定它在结构、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系统集成应充分考虑各子系统的特点,以满足各系统本身的应用要求和建筑物智能化管理的目标。 2.2安全可命性 智能建筑的智能性依赖于其系统集成的高可靠性。系统集成的不间断运行是智能化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基于系统集成的在线应用和信息共享环境得以保证。网络设备、交换设备的容错能力,是提高系统集成可靠性的基础。 2.3管理匆能化 系统集成对智能建筑环境支持的同时,还要求系统集成本身具有智能管理的特征,即网络本身的智能化。网络智能管理同样建立在工业标准的基础上。智能化的系统集成能够利用网络本身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能力来实现对网络的管理,包括网络运行状态监控、网络流量分析和网络优化、网络设备故障检测和可能的在线排除及网络设备和部件的容错等。良好的网络管理能力使系统集成性能得以保证,是实现系统集成的关键。 2.4适应性和扩展能力 智能建筑中各系统是按使用的要求而不断升级和扩充的,从而系统集成也应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这是指当系统对端口数量、网络带宽、网络类型和网络延时的要求提高时,可在现有的网络设备的基础上,将新增的设备、技术与原设备联接而不改变用户软件和硬件环境,使原有的投资得到保护。 3、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起步比较晚,发展的不够迅速,智能化方面与发达国的差距很大。但是,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强大,科技力量也随着壮大起来,建筑智能化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发展前景一片大好。通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很快会得到广泛应用。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主要是设备、技术和各自功能的集成。为了真正实现系统资源整合和系统效率的提升,将子系统有机连接,充分实现多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资源共享交互,实现了以高科技为核心的集成。在这种集成方式下,各个系统在相互保持独立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功能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组合,这就避免了系统重复建设的繁琐性和资本耗费问题。同时还降低了系统繁琐导致的故障多发问题,成为当前建筑智能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4、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分析4.1硬接点来实现多个系统的集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方式有很多种,在一个设备上增设对应的输入、输出点和传感器是最可行的实现方案。通过此方式实现两个系统之间或多个系统时间的信息流动。虽然这种集成方式只能进行简单,紧急的信息传输,只能满足要求不是很高的客户需求和对于成本有限制的客户。因为这种交互方式比较简单在系统运行方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是比较有稳定的和有保障的。 4.2串行通信实现方式 通过硬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实现各个子系统的有机连接称为串行通信方式。这种方式受成本限制且操作简单,在智能化要求不高的建筑具有一定得使用价值。为了集成后实现基本功能,可以将硬件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但是,对于这种现场控制设备的通信接口关联,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要求进行开发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这种串行通信协议方式转换的信息采集,在通信速率上也是相对低下的[4]。 4.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 摘要:本工程系统集成(BMS)采用JOHNSON公司的METASYS系统在物理上将机电设备监控、综合安防报警、消防系统以及智能卡的应用管理进行集成、整合。它建立在企业内部网Intranet信息集成与网络平台上,依托最新的互联网技术,采用基于B/S结构的智能化BMS综合信息集成网站平台,可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对集成的智能化各应用系统的实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以及相关信息与数据查询。同时建立集成系统综合信息管理数据仓库与各智能化应用系统数据库的连接,实现各智能化应用系统历史数据的查询,综合和信息优化处理、防灾数据备份和恢复、跨平台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信息与数据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楼宇设施管理系统的投资效益,提高北京电视中心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水平。 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BMS,B/S 1.前言 现阶段的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在一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治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因此智能建筑就是将各专业子系统进行一体化智能化系统集成并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现代建筑物。

所谓系统集成(SI,SystemIntegration),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应用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系统集成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方式,是近年来国际信息服务业中发展势头最猛的一个行业。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一个大型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集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集成,以及不同厂家产品选型,搭配的集成,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性能最优,即所有部件和成分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系统。 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系统集成要以满足用户对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系统集成不是选择最好的产品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用户的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和技术。 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设备供货,它体现更多的是设计,调试与开发,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为。

智能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集成施工技术标准

智能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集成施工技术标准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章适用于智能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 10.1.2 本章规定了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检测和验收办法、步骤和内容。 10.1.3 系统集成检测验收的重点应为系统的集成功能、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控制能力、信息共享和综合管润缩匕力、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的可实施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方便性等要素。 10.2 施工准备 10.2.1 技术准备 1 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 2 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并报上一级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 3 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质量标准。 4 明确系统集成的理肩匕要求、各子系统的接口形式、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及整体安全要求。 10.2.2 主要材料 服务器、工作站、网关、防火墙、缆线、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 10.2.3 主要机具 计算机、电工工具、对讲机、网络专用工具、测试软件及仪器等。 10.3 材料质量控制 10.3.1 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备、材料进场验收要求除遵照本标准第3.2条、第3.3.4条和第3.3.5条的规定执行外,还符合如下规定: 1 中继器、网桥、网卡、路由器、网关、各种接插件、集线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部件须有产品标准和接口规范的技术资料或说明书,产品性能、软硬

件特性都必须符合系统集成设计的要求。 2 不同厂家的产品要有统一的软件通信协议标准,各种产品需提供标准化的系列接口。当需接口的产品之间采用不同通信协议和标准时,必须向负责接口的一方公开乙方的协议标准内容。 3 为便于实现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集成,软件产品和硬件设备应模块化设计。能适应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互相替代。 4 集成软件应能适应信息网络及技术发展的要求。系统集成在使用和维护方面应尽可能简单化,界面应汉化。 5 集成系统采用的接口协议应标准化。 6 实时数据库的选择应符合: (1) 现场待安装的数据库软件必须有产品详细说明书,并符合设计要求,确认是否是原版,严禁使用盗版软件。 (2) 数据库应与网络操作系统相匹配。 (3) 应检查网络数据库的一致性,范围性,避免系统集成中出现不兼容等问题。 7 信息安全产品应符合: (1) 主动检测网络的易受攻击点和安全漏洞的检测工具(包括软、硬件)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和相关测试校验要求。 (2) 用户访问系统的身份识别技术产品一定要有相关的质保资料,方可在系统中使用,以保证身份认证可靠性。 (3) 用于保护可信网络的装置—防火墙产品应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应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使用单纯的地址过滤型防火墙。 8 各子系统功能接口应符合: (1) 功能接口包括接插件、通讯协议和软件编程接口等,这些都应符合设计总体要求,并具有产品技术说明书等资料,并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2) 接口连接双方有技术协议的应出具相关资料文件,并应检查其是否符合双方协议要求。 (3) 必要时对接口设备通电,检查其是否能实现双方确认的功能。 10.4 施工工艺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 黄伟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应用黄伟 摘要: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建筑智能化应运而生。系统集成技术对 于建筑智能化的研究和实现有重大的影响。现阐述了现代建筑智能化发展现状, 研究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目标,分析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探 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具体应用情况,为今后有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应用 前言 当今社会,建筑物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而存在。随着社 会物质的丰富,建筑物对于人们来说更应该具有美观的造型、安全的质量、方便 的使用等诸多功能。因此,建筑智能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建筑技 术应该集中关注的问题。目前,集成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智能 化的电子设备也给建筑智能化的进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1现代建筑智能化发展现状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智能化建筑 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其在设计、结构、使用等方面与传统建筑相互 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建筑 建设也逐渐向集成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智能建筑全部采用现代技术,并将一系 列信息化设备应用到建筑设计和实际施工中,使智能建筑具有强大的实用性功能,进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现阶段,各个国家对智能建筑均持 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我国针对智能建筑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标准。总的来说,智能建筑发展必须以信息集成技术为支撑,而如何实现系统集成技术在智能建筑 中的良好应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就成了建筑行业亟需研究的问题。 2建筑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 2.1建筑智能化的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智能建筑一般包括三大 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以及通信自动化系统(CA)。建筑智能化主要是通过信息、资源的综合共享和各个系统间的交互来实 现的。智能化技术下,建筑内部的系统都是相互联通的,通过操作计算机系统就 能对大楼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从而节省人力。建筑智能化的子系统已经得到了较 大的发展,相关电子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系统之间的信 息交互能力不断增强,建筑的自动化设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拥有先进智能 化系统的建筑物,能够基本实现建筑功能的最优化,将大楼的供电、通风、供暖 等进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全面实现办公场所的自动化。同时也使建筑的使用 功能更加多样化,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利用。 2.2建筑智能化的实际应用 高效。建筑智能系统的出现节省了一部分人力成本,一些基本常规作业都可 以交给机器来完成,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智能化系统获取信息的 途径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减少信息搜索的中间流程,整体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安全。建筑智能系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手段对建筑流程进行实施监控,确保 工程安全稳定的建设,给予建筑内部的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以此避免建筑事故的

智能建筑中系统集成解析

智能建筑中系统集成解析 智能建筑中系统集成解析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智能化”的主要组成及系统描述,分析了实现智能化建筑的核心技术方法—系统集成的内涵,阐述了智能建筑系统实现全过程和系统软件,以及智能 建筑设计特点。 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楼宇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s)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智能化综合性办公大楼的出现,是办公自动化(OA)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现代高技术的结晶,是建筑 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有别于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智能化”。智能化建筑不仅具有一般常规的办公建筑的功能外,还具有多元信息的传抽、控制、处理与利用等一系列高技术功能,所以国外也有称智能化大楼为高功能大楼。实现智能建筑的关键所在是系统集成。从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出现至今,国内外对其还没有统一定义。 1、智能建筑的含义随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典型定义如下所述: l) 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America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 AIBI)定义智能建筑为: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四项基本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 在关系进行最优化,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环境的建筑物。 2) 欧洲智能建筑联盟(The European Intelligent Building

Group)定义智能建筑为:智能建筑是使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又以最低保养成本,有效管理其本身资源的建筑。 3) 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定义智能建筑为:智能建筑是指具备通信、办公自动化信息服务和楼宇自动化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便于进行智力活动的建筑物。 4) 国际智能工程学会定义智能建筑为:智能建筑是指可提供相应功能,以及适合用户对建筑用途和信息技术要求灵活变动建筑。建筑应具有安全、舒适、节能、系统综合等功能,满足用户实现高效的需要。 5) 我国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是: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具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机构、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和便利的建筑环境。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是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建筑物的结构、需要、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系统集成),从而提供一个合理、高效、安全、方便的环境。 相比传统建筑,智能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系统高度集成 智能建筑将建筑内部的各智能化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高度集成,以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同时,节能、节省人工费的特点也必须依赖于系统的集成。 2) 节能 节能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节能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也是智能建筑迅速推广的重要因素。 3) 节省运行维护费 依赖智能化管理功能,可有效降低机电设备的维护成本。另外,系统的高度集成,操作和管理的高度集中,使人员安排更合理,人工成本降到最低。 4) 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智能建筑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及多媒体音像系统、照明、公共环境等,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智能建筑在确保人、财、物高度安全的同时,具备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设计实例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设计实例 ZY1206102 朱忠良 1、引言 智能建筑属大系统工程范畴,一般来说,大系统的特点在于:多目标、高维数、关联性、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主动性。其中不确定性包括随机性、模糊性与发展性等;主动性则表现在因人参与后导致系统特征的变化。智能楼宇是采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建筑设备的自动监控、对建筑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以及将设备监控技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与建筑要求优化组合,建立一个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与灵活特点的建筑物。本文将介绍一种将智能建筑中的中央空调、排水、照明等子系统集成的框架。 2、系统架构 2.1系统组成 整个控制系统由就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央操作站和现场显示触摸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就地计算机控制系统称为下位机,中央操作站称和现场显示触摸屏为上位机。下位机采用直接数字控制器(DDC),上位机采用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就地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中央操作站一起组成了完善的DCS集散控制系统。整个系统包括9个子系统,分别是:中央

2.1.1就地计算机控制系统 就地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现场设备,同时完成对各种接入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然后通过通讯口向上位机传输所采集的模拟量、设备运行状态等重要运行数据。另外,当设备运行出现异常时,DDC负责记录报警信息,包括报警对象、报警时间、报警点的值、恢复正常的时间等,并向上位机传送报警信息。概括的说,就地计算机是整个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设备直接控制的关键部分。 2.1.2中央操作站 中央操作站通过专门的工业通讯网络与就地计算机一起构成完整的集散控制系统(DCS),一方面,它接收来自DDC发送的实时数据,利用自身的计算处理能力,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形成完善的历史曲线、报警记录等统计数据,并提供诸如报表打印等一系列管理功能;另一方面,通过上位机可以完成所有下位机系统的远程参数整定(RemoteSetting)、控制功能选择、设备远程操作(RemoteOperate)等工作,起到一个总管理者的作用。 中央操作站用完全图形化的界面直观地显示各下位机全部运行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处理、记录。系统软件建立在可靠操作系统平台上。 在中央操作站可对现场控制器(DDC)进行远程监控,它们之间利用符合工业标准的现场总线网络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具有高速、可靠、可扩充性好的特点。 2.2数据通信 在中央操作站和DDC通讯时,使用主从方式,中央操作站作为Master发送指令给DDC,DDC作为Slave处于被动状态,被传送的一组数据成为“帧”。采用TCP/TP协议。 数据在通信线路上传输有方向性,按照数据在某一时间传输的方向,线路通信方式可以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方式。系统采用485总线通信,因此线路通信方式为半双工方式。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它是衡量系统传输的主要指标。调制速率是脉冲信号在经过调制后的传输速率。信号在调制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调制信号波形变化次数,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能调制的调制次数,其单位是波特(Baud)。调制速率和数据信号速率在传输的调制信号是二态串行传输时,两者的速率在数值上是相同的,否则就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