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

合集下载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报的方法: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

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

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

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

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

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

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

将2个空瓶子用绳子拴住,平行挂在屋中,一旦地震晃动,2个瓶子会碰撞发出警告。

或屋内悬挂响铃型的风铃,在无风时风铃响了,就是地震
在屋内放歌铁盆子,盆内放一个倒立的空瓶子,一旦地震,空瓶子倒了,发出声音
买6瓶矿泉水,并排倒立着放置,地震时,矿泉水会倒掉。

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

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

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几乎每次大的地震后,都会涌现一批“预言帝”,他们因为“成功”预测到了某次地震而倍受追捧。

为什么民间科学家总能预测得准?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

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民间地震预测方法一:动物预测在古代,人们就注意到动物能预报地震。

唐代的《开元占经·地镜》就记载:"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

1975年2月4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前有许多人发现鸡、鸭、羊等20多种动物活动出现异常情况,纷纷上报地震部门,为地震部门及时作出临震预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日前,英国科学家也撰文证实,蟾蜍可能具备"某种预报地震的能力"。

研究人员称,蟾蜍的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人类,因此它们可能在地震发生前句发现了从地下排放出来的大量氡气或反常电离子,所以仓皇逃走避难。

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度比人类强得多,它们能比人类更早感知到一些异常现象,从而达到预报灾害事件的可能。

有人分析,如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断层面之间具有的强大磨擦力使之产生一种每秒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作出反应,人类便会看到动物的一些异常举动。

对于动物的反常,民间有几句顺口溜这样总结: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民间地震预测方法二:地震云预测对于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我国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1935年宁夏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也写道,"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地震预测原理

地震预测原理

地震预测原理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它所带来的破坏力却是巨大的。

因此,人类一直致力于地震预测的研究,希望能够提前预警,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测原理是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下面将介绍一些地震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首先,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震前兆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地球内部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地震仪、地磁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例如,地震前几天或几个月,地震发生地区的地震仪可能会记录到地震波的微弱信号,地磁仪可能会记录到地磁场的异常变化。

这些异常变化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可以用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其次,地震预测还可以通过地壳应力的积累和释放来进行。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当地壳板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因此,通过对地壳板块的应力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例如,地震发生前,地震带附近的地面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变形,这种变形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此外,地震预测还可以通过地下水位的变化来进行。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地下岩石的应力状态,从而影响地震的发生。

因此,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例如,地震发生前,地震带附近的地下水位可能会出现异常的上升或下降,这种变化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之一。

总的来说,地震预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地震仪、地磁仪、卫星遥感技术等多种观测手段,对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地震前兆、地壳应力、地下水位等变化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震预测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努力,希望能够找到更准确、更快速的地震预测方法,为人类提供更有效的地震预警。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会不断提高,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挑战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挑战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挑战地震是地球上常见且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准确预测地震成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追求。

然而,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当前地震预测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地震预测的现状地震预测是基于对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地震活动的监测数据分析而进行的。

目前,科学家们主要依靠地震监测网络、地表变形观测、地下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和地下电磁场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地震预测。

1.1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地震预测的基础,它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地震监测数据,可以识别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提前预警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区。

1.2地表变形观测地表变形观测是另一种常用的地震预测手段。

地震发生前,地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这种变形可以通过地面测量工具进行观测和分析。

地表变形观测能够提供有关地震发生机制和规模的重要信息,对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3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变化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对水井水位的观测来进行监测。

地下水位变化与地壳应力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重要参考。

2.地震预测面临的挑战尽管地震预测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以下是地震预测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2.1地震的复杂性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地震预测需要对地壳运动、地震波传播和地下介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对科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2数据的不确定性地震预测依赖于大量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很多不确定性。

例如,地震监测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或不完整,地下水位观测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

这些不确定性给地震预测带来了困难。

2.3缺乏准确的预测模型目前,尽管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地震 预测方法

地震 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地震的预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方法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首先,地震前兆是一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表的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这些前兆往往在地震发生前就会出现,通过对这些前兆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对地震的发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然而,地震前兆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会出现,因此其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是十分可靠。

其次,地震概率预测是一种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某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发生地震的概率。

同时,地震概率预测也需要考虑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从而对地震的可能发生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可以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另外,地震预警系统也是一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来对地震进行预测。

一旦监测到地震波的传播,预警系统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最后,地震数学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数学模型是通过对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进行建模和仿真,从而对地震进行预测。

通过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地震的发生过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等,从而对地震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地震数据和高超的数学建模能力,但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综上所述,地震预测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各种地震预测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综合运用和不断改进。

只有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用于地震预测,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震活动监测技术的提升,对地震趋势的预测能力也逐渐提高。

然而,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自然现象,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趋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将根据当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而板块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情况来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因此,对于地震的预测应该是一种概率性的判断。

一、全国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全国地震活动总体上呈现着一定的规律性,地震分布在特定的地壳运动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等。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中国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二、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的预测如下:1.西南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强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经常发生较强的地震。

近年来,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应力会逐渐积累,未来几年内可能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导致地震活动增强。

因此,对于西南地区的地震防御和减灾工作应该高度关注。

2.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加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另一重要区域,包括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较强的地震活动。

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板块运动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也相对频繁。

未来几年内,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增加,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灾害应对能力。

3.北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相对较弱相对于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震活动较为稳定,相对较弱。

然而,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预知或排除。

北方地区虽然地震活动强度较低,但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地震监测和减灾工作,保持对地震灾害的高度警惕。

地震 预测方法

地震 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地震预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

地震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准确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前兆监测、地震动力学模型和地震概率统计三种途径。

首先,地震前兆监测是一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前兆包括地表形变、地磁异常、地震电磁现象等多种现象。

通过对这些地震前兆的监测与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寻找到地震发生的规律,从而进行地震预测。

例如,日本地震研究所通过对地震前兆的监测,成功预测了2011年东北地区大地震,从而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地震动力学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动力学模型是通过对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地壳构造和地质构造的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地震动力学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利用地震动力学模型,成功预测了1994年加利福尼亚州北岭地震,提前通知了当地政府和居民,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失。

最后,地震概率统计也是一种常用的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概率统计是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来寻找地震发生的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的频率、规模和空间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中国地震局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建立了一系列的地震概率统计模型,成功预测了一些地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地震预测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科学研究。

地震前兆监测、地震动力学模型和地震概率统计是三种常用的地震预测方法,它们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努力,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准确的地震预测方法,为人类社会的安全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预测地震?

如何预测地震?

如何预测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界的强烈震动现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

因此,准确预测地震成为地震学家们长久以来的追求。

然而,地震的发生非常复杂,我们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依据地震前兆进行预测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前兆,地震学家试图寻找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可能的预测依据。

地震前兆包括地震云、地磁异常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动物行为异常等。

通过精确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预示地震发生的迹象,进而进行地震预测。

二、利用地震监测网络进行预测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地震监测变得更加精确和全面。

建立起来的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并将数据传输到地震监测中心进行分析。

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和研究,地震学家们可以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进行地震预测。

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依据。

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地震本质上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地壳的运动行为,并预测地震的发生。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地震预测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地震断层的数量和性质、板块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地壳中的应力分布等等。

通过运用高级的数学方法,如差异方程、偏微分方程等,可以建立复杂的地震模型,从而预测地震的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四、地震预测的难点地震预测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震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涉及到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地震波传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预测难度较大。

其次,地震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导致预测的准确性较低。

再者,地震的发生往往是瞬间的,预测时间窗口较小,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可逆转。

总结起来,地震预测是地震学家们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准确的地震预测可以为社会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虽然目前地震预测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和限制,但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够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更加重要的进展,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预测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简介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长期预报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

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

[1]目的概述地震预测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

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

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

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

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预测方法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

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事件。

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

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

在积累着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清楚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

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

根据以上这些考虑,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

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

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①地震地质方法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

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

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

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②地震统计方法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

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

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③地震前兆方法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

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

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

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

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

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地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地震预测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的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科研人员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可以概括为:(1)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3)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对地震预报的发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及时发布。

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

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书面报告,或者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收到书面报告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接收凭证。

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

与地震有关的宏观现象震前的宏观现象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异常、井孔变形、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气象异常等。

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1.宏观异常观察和观测(1)定点观察与群众性观察。

定点观察一般由区县地震工作部门承担,1978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绝大多数区县地震工作部门都开展了宏观异常的定点观察工作。

群众性观察可分为观察点、观察哨及群众性普遍观察三个层次。

(2)观察点的布设与观察对象的选择。

宏观点一般布置在活动断裂带的两侧或其拐点、端点、交叉部位的基岩露头地区,要尽量避开环境和人为干扰,而选择环境比较安静、工农业生产干扰小、无环境污染的地区。

宏观观察对象的选择应该本着易于观察、易于识别、受环境干扰小等原则。

动物观察对象应该饲养简单,生命力强,选择多种观察动物时还应注意到种群之间应避免相互影响。

尽可能选择已被证明对地震有一定反应的动物。

2.宏观异常观察的内容和方法(1)震前地下流体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

在地震史料记载中,震前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最为常见,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也较为普遍,即主要表现为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变味等。

对地下水的观察,不仅要了解地下水变化的原因,还要了解地下水(如井泉水、龙潭水、温泉水)所处的构造部位、水的补给源、正常动态、干扰因素(降雨及工业用水、农田灌水、气候变化、季节变化、补给源变化)以及正常水温变化范围、水的透明度等。

(2)震前动物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内容和方法。

对鸟类,如对家鸽的观察主要以惊飞、视听反应和进窝时间等为主。

其他鸟类,如鹦鹉等,一般以撞笼不休,惊叫等为异常。

鱼类以浮跳、上蹿、惊游、跳出、扎水、尾巴上翘、活动加剧等行为反应为多。

对大牲畜、家畜、家禽、狗、猫、蛇等陆生动物的观察应选择2~3种作为代表,重点从行为活动和生活节律两方面进行观察。

(3)其他震前宏观前兆的观察。

在地震前的短期和临震时段,在未来震中地区除地下流体、动物出现宏观异常反应外,还可能在未来的发震构造带上和极震区出现局部大气增温、地裂缝、地面凸起或塌陷、人感不适、植物异常、局部热异常、地声、地光、地气雾等震前宏观异常现象。

各国的地震预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美、苏和中国等国家分别制定了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的国家计划。

日本地震预测研究小组1962年提出初步方案,计划用10年的时间集中收集基础资料,包括大地测量、地壳形变观测、地震仪器观测、地震波速度分析、活动断层的调查和测量、地磁观测以及地电观测等。

197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日本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的对于大地震的对策。

1979~1983年日本的目标是:在继续改进和完善观测系统,加强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同时,重点抓关东南部及东海地区的短期前兆,使地震预测向实用化阶段过渡。

美国1965年9月以普雷斯(F.Press)为首的小组,曾提出一个地震预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10年计划,包括地震物理基础、地震工程、地震现场调查和新技术装备的研制。

1977年国会通过了《地震灾害减轻法案》。

苏联从1948年10月5日阿什哈巴德地震(震级7┨)后,开始提出地震预测课题。

60年代出现了一些把岩石破裂理论同地震学联系起来的研究工作,从物理学和数学上模拟震源过程,增进了对震源物理过程的理解。

同时,地震前兆的野外观测大大发展,在地震活动性、纵波与横波速度比、震源机制、地电阻率、水氡含量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某些进展。

在中亚和堪察加地区,根据多年观测,总结出一些预测指标,并利用它们进行试验性预测。

中国的地震预测研究从1956年开始,曾把地震预测列入国家长远科技规划的项目中。

1958年也曾组织调查队到若干历史上有名的大地震现场,对地震前兆和有关现象进行了调查(见中国地震历史资料)。

大规模地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则是在邢台地震以后。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地震(见中国著名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随后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制定了地震研究的全面计划,立即开展地震预测试验,之后,加强了对全国地震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规模不等的地震观测系统以及相应的地震研究和管理机构。

国际组织对地震预测工作的促进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委托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组织工作组,召开过多次地震预测讨论会,负责联合不同国家,共同改进地震预测方法。

如何识别地震谣传地震谣传是指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传言。

地震谣传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一场范围较大的地震谣传,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可能不亚于一个破坏性地震。

如何识别地震谣传凡“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言,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地震传闻是谣传。

识别谣传最简单的办法是问一问当地政府或地震管理部门,或查询地震部门网页信息公告,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媒体信息公告,一来消息的真伪可以立刻水落石出,二来也可以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情况,迅速平息谣传。

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①地震地质。

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

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

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