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巩固练习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是皇帝的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大都以此称呼,而开国帝王则用“太祖、高祖”这些庙号。
B.“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相同。
C.《六国论》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D.《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意义相同。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赠序。
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B.《秋声赋》多处运用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C.《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文。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D.《六国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极度同情。
二、情景默写三、文言文阅读也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世以“乡党”泛指乡里。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强聒()不恤国事()胥怨()会晤()答案:guōxùxūwù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王安石,这是他写给____________的一封信,写此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司马光希望司马光接受自己的变化意思,不要因循守旧。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推行。
(2)书信来往(3)计划,主张。
参考答案:(1)详细。
(2)优厚。
(3)明白。
(4)持。
4.《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_________朝_________,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_____________。
答案:宋王安石司马光5.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参考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6.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2)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3)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4)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7.找出文中写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的句子。
参考答案: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苏教版选修《答司马谏议书》基础训练(附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30分钟 60分)一、基础题(16分)1. 给下列字注音。
(4分)胥()卤()谤()晤()2. 解释加线词义。
(4分)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3. 辨识一词多义。
(8分)二、整体感悟(7分)1.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3分)2. 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三、课文阅读题(27分)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词。
(8分)特:悔:膏泽:事事:2. 翻译句子。
(6分)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 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3分)4. 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2分)5.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8分)四、中考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
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饮,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2. 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2分)《答司马谏议书》一、1. xū lǔ bàng wù点拨:对字音要准确掌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2. 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要善于积累。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题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振之以威怒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 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 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 驴不胜怒,蹄.之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至于怨诽之多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2)

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B.夫在殷.忧殷:深C.则思谦冲.而自牧冲:前进,进取D.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惠项,冲:谦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度义而.后动D.虽董之以.严刑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项,代词,它(他)的;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用/连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弘.兹九德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D.④⑤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
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以自戒.. B.则思知足C.则思三驱以为..以傲物..度 D.既得志,则纵情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C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D 项,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项,省略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B项和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C.于是入朝见.威王D.项伯即入见.沛公,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巩固练习
二、练习巩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二)字词过关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
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司马谏议书》巩固练习
二、练习巩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二)字词过关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
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