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燃烧的规律

合集下载

有机物燃烧规律

有机物燃烧规律

1、1000C以上,烃的燃烧通式为:CxHy + (x+y/4)O2 xCO2+y/2H2O。

当y=4时,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当y>4时,燃烧后体积增大;当y<4时,燃烧后体积减小。

2、1000C以上,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CxHyOz + (x+y/4-z/2) xCO2+y/2H2O。

当y=4-2z 时,燃烧前后体积不变;当y>4-2z时,燃烧前后体积增大;当y<4-2z时,无此含氧衍生物。

二、有机物燃烧耗氧量规律1、等质量的烃(CxHy )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大小与烃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大小有关,且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量越大,即y/x越大,耗氧量越大。

2、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大小取决于(x+y/4)值,(x+y/4)越大,耗氧量越大。

3、一定质量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混合物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为定值而与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无关,恒等于同质量的某单一组分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

三、有机物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规律1、在1000C以上时,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体积相等(或物质的量相等),有机物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数是碳原子数的2倍。

如CnHn(烯烃或环烷烃)、CnH2nO(醛或酮)、CnH2nO2(羧酸或酯)、葡萄糖和果糖等。

2、在1000C以上时,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体积(或物质的量)之比为2:1,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必和氢原子数相等。

如C2H2、C6H6、C6H5OH、C8H8等。

3、在1000C以上时,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体积(或物质的量)之比为1:2,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数必是碳原子数的4倍。

如CH4、CH3OHCO(NH2)2等。

四、有机混合物燃烧时耗氧量与生成物的量关系规律1、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一定时:①A、B两种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消耗的O2和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也不变。

有机物燃烧规律总结

有机物燃烧规律总结
•例6:有机物 、B只可能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等物质的 例 :有机物A、 只可能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只可能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物质的 量的A和 完全燃烧时 消耗氧气的量相等,则 和 的分子 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相等 量的 和B完全燃烧时 消耗氧气的量相等 则A和B的分子 量相差不可能为(n为正整数 B 为正整数) 量相差不可能为 为正整数 ( )
• 2.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 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 或 H2O的物质的 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 的物质的 量一定, 有机物中碳原子或氢原子的个数一定; 量一定,则有机物中碳原子或氢原子的个数一定; 若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 若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 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或H2O的量保持不变,则 的量保持不变, 完全燃烧后生成的 的量保持不变 混合物中各组分中碳或氢原子的个数相同。 混合物中各组分中碳或氢原子的个数相同。 各组分中碳或氢原子的个数相同 •例4.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充分燃烧,消 例 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 充分燃烧, 相同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 、 耗氧气量相同的是 B、D •A.C3H4和C2H6 B.C3H6和C3H8O . . •C.C3H6O2和C3H8O D.C3H8O和C4H6O2 . . 和
有机物燃烧规律总结
有机物燃烧反应的方程式
氧前面的系 CO2前 的系数 数 3n+1 n 烷烃 2 3n CnH2n 烯烃或环烷烃 n 2 CnH2n-2 3n-1 炔烃或二烯烃 n 2 3n-3 苯及苯的同系物 CnH2n-6 n CnH2n+2O 3n 2 饱和一元醇或醚 n 2 3n-1 饱和一元醛或酮 CnH2nO n CnH2nO2 3n-2 2 n 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2 3n-1 CnH2n+2O2 饱和二元醇 n 2 CnH2n+2O3 3n-2 饱和三元醇 n 2 有机物类别 分子组 成通式 CnH2n+2

有机物燃烧规律完全解读

有机物燃烧规律完全解读

有机物燃烧规律完全解读
有机物燃烧,又可称为有机物燃烧反应,是指有机物燃烧时碳或碳氢化合物按照特定的反应条件,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和热量的过程。

一般而言,所谓“有机燃料燃烧规律”,就是指有机燃料发生燃烧反应时,其燃烧状态和反应特性的规律。

有机物燃烧的具体规律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反应温度;二是氧溶比;三是非等温反应。

在燃料燃烧过程中,反应温度是决定燃料燃烧状态和速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有机燃料燃烧的反应温度越高,燃烧速度越快,产物的比例也越丰富。

当反应温度超过有机物的自燃温度时,燃料自身就能发生燃烧,而不需要外部热源。

氧溶比是指在有机燃料燃烧反应中,有机燃料与氧化剂的摩尔比,即氧气的体积与燃料的体积。

在室温下,氧溶比一般为2.5:1,即氧气的体积为燃料的2.5倍。

氧溶比高低的变化,会影响有机物燃烧的效率,当氧溶比高,燃烧速度越快,当氧溶比低,燃烧速度越慢。

非等温反应的规律是指在燃料燃烧的反应中,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产物和反应速度亦会不断变化。

在有机燃料发生燃烧反应时,一开始反应温度低,燃烧速度慢,但随着反应温度的不断升高,燃料会蒸发,反应空间会不断减少,反应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当温度到达一定的高度时,反应速度就会达到维持反应
的平衡状态,此时反应就可以得到稳定,反应温度不会因为反应速度的变化而再次升高。

总之,有机物燃烧的规律是复杂的,其规律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反应温度、氧溶比和非等温反应规律。

每一个规律都有其特有的作用,只有通过对有机物燃烧规律的深入研究,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燃料的燃烧状态,从而达到更有效、更可靠的燃料燃烧效果。

有机物燃烧规律

有机物燃烧规律

题型一: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 1、烃类物质(CxHy)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与y/x 成正比。 2、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或H2O的 物质的量一定,则有机物中含碳或氢的质量分 数一定;若混合物总质量一定,不论按何种比 例混合,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或H2O的物质 的量保持不变,则混合物中各组分含碳或氢的 质量分数相同。 3、燃烧时耗氧量相同,则两者的关系为: ⑴同分异构体 或 ⑵最简式相同
题型四: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和H2O的 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 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O2和H2O的物 质的量之比为a:b,则该有机物中碳、氢原子的 个数比为a:2b,该有机物是否存在氧原子,有 几个氧原子,还要结合燃烧时的耗氧量或该物 质的摩尔质量等其他条件才能确定。
例8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 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1:2:1 B、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2 C、有机物必定含O 答案:B、D D、无法判断有机物是否含O
有机物燃烧的规律是中学有机化学基础中的 常见题型,也是高考化学中的热点内容,许多学 生对这些知识点往往容易产生混淆,现将其归纳 总结如下: 有机物完全燃烧的通式: 烃: CxHy+(x+y/4)O2→xCO2+(y/2)H2O 烃的衍生物: CxHyOz+(x+ y/4 - z/2)O2→xCO2+(y/2)H2O
解析:产生的CO2与耗氧量的体积比为2:3,设该有 机物为1mol,则含2mol的C原子,完全燃烧时只能消耗 2mol的氧气,剩余的1mol氧气必须由氢原子消耗,所 以氢原子为4mol,即该有机物可以是A,从耗氧量相当 的原则可知B也正确。答案为A、B。
2、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等于消耗的O2的物 质的量的情况符合通式Cn· 2O)m (H 3、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小于消耗的O2的物 质的量的情况 ⑴若CO2和O2体积比为4∶3 ,其通式为 (C2O)n · 2O)m。 (H ⑵若CO2和O2体积比为2∶1 ,其通式为 (CO)n · 2O)m。 (H

有机物燃烧规律总结

有机物燃烧规律总结
喷洒农 药时 ,既要求对症用 药 ,又要选择高效 、低毒 、低 残
5 .通过 实地考察 向农业 生产知识延伸 有计划 的安排 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和参观访 问 ,使 学生充 分认识到学化 学是为 了更好地用 化学。 目前 ,国家在 新农村 建设 中大力 推广沼气池建设 ,以节约能源 ,减小 污染 。教师 可借助此机会 ,带领学生深入建设 现场 ,参观建设 的过程 , 听建设者讲使 用的原理和科学管 理的方法 。又如参观 绿色蔬 菜大棚试验基 地 ,参加科技人员 的测土配方活动 。参 观后要
稠环芳香烃 中最简单 的是萘 ,通过增加氧原子维持含碳 的质
A 0 .5 g乙醇和 5 g甲醚 0
B 0 g乙炔和 10 .1 0 0 g苯
C 0 g甲醛 和 2 0 .2 0 0 g乙酸 D.10 0 g甲烷 和 10 0 g乙烷 答案解析 :D。( A中的乙醇和 甲醚互为 同分异构体 ,B、
定 ,则有 机物 中含碳或氢 的质量 分数一定 ;若混合 物总质
量一定 , 不论按何种 比例混合 , 完全燃烧后生成 的 C 2 Ho O 或 : 的物质 的量保持 不变 ,则混合物 中各组分含碳或氢 的质量 分 数相同 。 第三,燃烧时耗氧量相同,则两者的关系为: 1 ( )同分 异构体 ; 2 最简式相 同。 () 例 1 ,下 列各 组有 机物 完 全燃 烧时 耗氧 量不 相 同的是
例 2 ,下列各组混合物 中 , 论二者 以什么 比例 混合 , 不
植增产增 收呢?首先 ,要 了解土壤 的酸碱度对蔬菜 吸收利用 肥料和生长 的影响 。要根据 土壤 的 p 值选用不 同的肥料 , H 即测 土施肥 。如硫酸铵和氯化铵会 降低 土壤 p 值 ,对酸 l H 生 土壤 ,可考虑多施用其他氮肥 。其次 ,要根据 土壤 的 p 值 H 选种不同 的品种 。当地盛产 的各种蔬菜 对土壤 的酸碱度适 应 范围如下 :萝 卜 ( H . ,) p 60—70 、番茄 ( H 60—7 、黄 瓜 p . , 0) ( H5 ~7 ) p . . 、菠菜 ( H6 — .) 5 0 p 0 7 、芹菜 (H6 — .) . 5 p 0 6 、 . 5 辣椒 ( H 60 , 。让学生懂得蔬菜选种也必须 与土壤 的酸 p ,~65) 碱度 “ 对号入座” ,只有这样 ,蔬菜种植 才能真正得以 “ 种瓜

化学课件《常见有机物的燃烧规律》优秀ppt 通用

化学课件《常见有机物的燃烧规律》优秀ppt 通用
的CO2最多;
最大,故CH4生成的H2O最多。 (4)温度≥100℃条件下,当烃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 时,该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不变,y=4的为CH4、 C2H4,故答案为CH4、C2H4。 答案 (1)CH4 (2)C2H6 (3)C2H4 CH4 (4)CH4、 CH
迁移应用4 CO、CH4均为常见的可燃性气体。 (1)等体积的CO和CH4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完全燃烧, 转移的电子数之比是________。
①C2H2与C6H6及C8H8
②单烯烃(CnH2n)与环烷烃
【典例导析】100℃时,两种 烃蒸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完 全燃烧后所得CO2和H2O的 物质的量随混合烃的总物 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则 下列对该混合烃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一定含有甲烷 B.一定含有乙烯 C.一定含有苯 D.一定不含乙烯
C正确;苯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可以燃烧, 能发生氧化反应,D错误。
2.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用的是环保型燃料 ——丙烷(C3H8),悉尼奥运会火炬所用燃料为 65%丁烷(C4H10)和35%丙烷,已知丙烷的燃烧 热为2 221.5 kJ/mol,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丙烷、空气及铂片可组成燃料电池,在丙烷附近的
C.原O2、CH4、Na2O2物质的量之比为1∶2∶6,反 应后容器内生成的固体是Na2CO3和NaOH
D.原O2、CH4、Na2O2物质的量之比为2∶1∶4,反 应后容器内生成的固体是NaHCO3和NaOH
解析 题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
CH4+2O2 CO2+2H2O 2CO2+2Na2O2 2Na2CO3+O2 2H2O+2Na2O2 4NaOH+O2 反应停止后的容器内温度仍为250℃,气压为零,说明 容器内无气体存在,也不可能有NaHCO3。O2、CH4、 Na2O2三者之间的综合反应关系为: O2+2CH4+6Na2O2 2Na2CO3+8NaOH。 答案 C

有机物燃烧规律浅谈谈

有机物燃烧规律浅谈谈
细雨润无声的潜在效应 。
・ 听录音、 看录像 、 听演奏等手段 , 强化学生深层 演奏 中 ,让 学生 在二度创作 中获得创造 的体 : 次的情感体验 , 使学生能富有创造性的去挖掘 验 , 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是观摩艺术表演 、 听音 : 每一首乐 曲的内涵。如在< 土耳其进行 曲》 的教 乐会 , 让学生在音乐 中感受优美 的、 雄壮的 、 欢 : 中, 学 在学生 了解作者生 平的基础上 , 笔者抓 乐 的、 崇高 的、 悲剧的等一切情感 。 以此不断丰 : 住莫扎特创造中出现许多革新因素这一重点 , 富学生 的情 感 , 大学生的视野 , 扩 陶冶学生的 t 将传统的法国式轮舞曲题材写成的奏鸣曲末乐 审美t睦 。 旁桑 : , 章 与这首通俗音乐体裁的进行曲形式的奏鸣曲 实践证 明, 在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审 : 第三乐章 , 进行视听对 比, 并从创作 背景入手 , 美 因素 , 将感 受美 、 体验 美( 象)发现美 ( 想 、 创


以美为诱因. 激发学 习兴趣
:的、 独特的理解 ; 二是弓 导学生从 曲式 、 l 和声 、 动 中来 , 消除学生的 紧张心理。三是结合课 外
在教学 中重视 “ 范演奏” 示 ,用细腻的音 : 旋律 、 织体 、 调性等构成钢琴作 品的各种元 素 活动 , 定期举行各种类型 的演奏会 , 为学生 提 色, 张弛的节奏 , 抑扬顿挫的力度 , 扣人心弦的 :的不同构造 中感受钢琴作 品的特点 , 同时辅以 供更多的欣赏 , 表演机会。在这种贴近 自我的
有 机 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燃烧
钢 琴 教 中 美 的 艘 应一 。
撬晓东
河南新 乡幼儿师范学校
钢琴演奏需要系统的机能训练、 思维训练 : 传统的“ 单向” 方式教学常常忽略这一点 , 这种 果 的途径。针对以往“ 回课 ” 时学生上 台怯场、 和心理训练 。 实际钢琴教学往往偏重于“ 训练” “ 向”方式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 演奏呆板的情况 , 单 笔者在“ 回课” 时作 了如下改 二字, 在教学过程 中传授和灌输 多 , 生交 ・ 与学 力。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在分析作品的理性思 进 : 一是创设表演氛围 。 采取“ 表演五分钟 ”大 “ ’流 和互动少 , 因此 ,钢琴难练 , “ 练起来乏味 , : 中想象美 、 台 考 发现美 , 在表现作 品的实践操作 型演奏会 ‘ 优秀者表演 ” 等方式 回谡 , 给学 生 下弹得好 , 台就 紧张 , 上 因表演不成功 而感到 : 中创造美? 笔者在分析作品这个环节上作 了尝 充 分的准备 时问 , 并辅 以课后辅 导 。 让学 生对

有机物燃烧现象归纳

有机物燃烧现象归纳

有机物燃烧现象归纳
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容器内壁有油状液滴生成。

3.加热(170 ℃)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

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

5.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苯与液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褐色的油状液体。

8.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去。

9.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钠在底部缓慢反应,生成气泡。

10.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11.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12.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物燃烧的规律(一)——燃烧前后体积的变化规律对于CxHy的烃,其完全燃烧可表示为:CxHy+(x+y/4)O2 xCO2+y/2H2O一、1体积气态烃完全燃烧,当生成水为气态时,其体积变化:△V=V前-V后=1+(x+y/4)-(x+y/2) =1-y/4可见:任何一种气态烃完全燃烧,其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只与该烃所含的H原子数有关而与C原子数无关。

①当y<4时,气体体积减少,如C2H2;②当y=4时,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如CH4,C2H4,C3H4;③当y>4时,反应后体积变大,如C2H6,C3H8,C4H8等;二、1体积气态烃完全燃烧,当生成的水为液态时,其体积变化:△V=V前-V后=1+(x+y/4)-x =1+y/4可以瞧出,无论何气态烃,其燃烧后气体体积都会减少。

典型习题:1、aml三种气态烃与足量的氧气的混合物点燃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150℃、1、01×105Pa),气体体积仍为aml,则三种烃可能就是()A、CH4、C2H4、C3H4B、C2H6、C3H6、C4H6C、CH4、C2H6、C3H8D、C2H4、C2H2、C4H6解析:气态烃燃烧后生成水蒸气且气体体积不发生改变,其平均氢原子数y=4,故应选A、D 2、A、B、C三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共aml,与足量氧气混合点燃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状况(标准状况)气体体积减少了2aml,则三种烃可能就是()A、CH4、C2H4、C3H4B、CH4、C2H6、C3H8C、C2H6、C3H6、C4H6D、C2H4、C2H2、C4H6解析:气态烃燃烧后生成液态水,其体积变化应为:△V=1+y/4,则有aml(1+y/4)=2aml y=4即:三种混合烃的平均H原子数为4,故应选A、D有机物燃烧规律(二)——燃烧耗氧量及生成CO2与H2O多少的规律一、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的大小取决于(x+y/4)的值,其值越大,耗氧量越多;生成CO2的多少取决于碳原子个数(X的值),其值越大,生成的CO2越多;生成H2O的多少取决于氢原子个数(y的值),其值越大,生成的H2O越多。

二、等质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其耗氧量与生成水的多少取决于该烃分子中氢的质量分数(或y/x的值),其值越大,耗氧量及生成的水越多;生成CO2的多少取决于该烃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或x/y的值),其值越大,生成CO2越多。

由此可得以下推论:1、等质量的烷烃,碳原子数越多,碳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越少,由此可得,CH4耗氧最多。

2、等质量的烯烃,由于碳氢原子数之比为定值,故碳、氢质量分数为定值,即,耗氧量及生成CO2与H2O的量相等。

3、等质量的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碳原子数越多,氢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越多,生成水越多,生成CO2越少。

由此可知,乙炔、苯耗氧量最少生成CO2最多,生成水最少。

4、同碳原子数的烷、烯、炔、苯及苯的同系物,其含氢的质量分数为:烷>烯>炔>苯及苯的同系物。

故其耗氧量为:烷>烯>炔>苯及苯的同系物。

三、等物质的量的烃(CxHy)与烃的含氧衍生物在完全燃烧时,①若耗氧相同则该烃的含氧衍生物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xHy(CO2)m(H2O)n,(m、n∈N,下同)如C2H4与C3H6O3;②若耗氧量相同且生成CO2一样多,应具有相同的碳原子数,其分子应符合通式CxHy(H2O)n,如C2H4与C2H6O;③若耗氧量相同且生成水一样多,应具有相同的氢原子数,其分子式应符合通式CxHy(CO2)m,如C2H6与C3H6O2,由此可推,等物质的量的两烃的含氧衍生物充分燃烧后,若耗氧相同,则其在分子组成上相差n个CO2或H2O或CO2与H2O的组合,即式量相差44n,18n,62n等等;如C2H4O与C3H6O4。

四、实验式(最简式)相同的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不论它们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O2及燃烧后生成的CO2与H2O的量均为定值,如C2H2与C6H6,甲醛与葡萄糖等。

典型习题:1、燃烧某混合气体,所生成的CO2质量一定大于燃烧相同质量的丙烯所产生的CO2的质量,该混合气体就是()A、丁烯、丙烷B、乙炔、乙烯C、乙炔、丙烷D、乙烷、丙烷2、总质量一定,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后耗O2为常量的就是()①乙炔与苯②烯的同系物③甲烷与乙烷④甲醛与乙醇⑤甲醛与乙酸⑥甲醛与甲酸甲酯⑦乙酸与葡萄糖A、①②⑤⑥⑦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④⑤⑥3、有机化合物A、B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可能含有碳、氢、氧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

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的比例混合,只要物质的量之与不变,完全燃烧时消耗的氧气与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那么A、B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

若A就是甲烷,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化合物B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就是(写分子式),并写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含有(-CH3)的B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答:1、B 2、A3、A、B的分子式中氢原子数相同,且相差n个碳原子,同时相差2n个氧原子(n为正整数)。

C2H4O2 CH3COOH HCOOCH3有机物燃烧规律(三)——“残基法”求有机物分子式“残基法”就是根据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耗氧量与生成CO2的体积比,求其分子式的一种方法。

具体做法就是:1、根据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耗氧与生成CO2的体积比设其分子式的一般形式,我们可把其分为三类:(I)燃烧消耗氧气体积大于生成CO2的体积,其一般形式为:(CxHy)m(H2O)n(x、y、m、n∈N)(II)燃烧消耗氧气体积等于生成CO2的体积,其一般形式为:Cx(H2O)n (x、n∈N)(III)燃烧消耗氧气体积,小于生成CO2的体积,其一般形式为:(CxOy)m(H2O)n (x、y、m、n∈N)2、根据消耗O2与生成CO2的比值,我们只用上述一般式中的前半部分(称之“残基”),由质量守恒求得x与y的最简比,可得此类有机物的通式。

3、再根据其它性质与条件,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与结构简式。

例如:某有机物在O2中完全燃烧时,其蒸汽与消耗O2及生成CO2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比为1:4:3,该有机物不可能就是()A、C3H4B、C3H8O2C、C2H5CHOD、C2H5COOH解析:据V(耗O2)>V(生成CO2),设其一般形式为:(CxHy)m(H2O)n;椐质量守恒CxHy+4O2 →3CO2+y/2H2O可得 x=3, y=4;故此类有机物通式为(C3H4)m(H2O)n又该机物燃烧生成3倍体积的CO2,分子中应有三个碳原子,可进一步确定其通式为C3H4(H2O)n(n∈N)故应选D。

典型习题:化合物CO、HCOOH与OHC—COOH(乙醛酸)分别燃烧时,消耗O2与生成CO2的体积积比都就是1:2,后两者可瞧成就是(CO)H2O与(CO)2(H2O),也就就是说:只要分子式符合(CO)n(H2O)m(m、n∈N)的各有机物,它们燃烧时消耗O2与成CO2的体积比总就是1:2。

现有一些只含有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它们燃烧时消耗O2与生成的CO2的体积比就是3:4。

(1)这些有机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化合物的分子就是。

(2)某两种碳原子数相同的上述有机物,若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与b(a<b),则(b-a)必定就是(填入一个数字)的整数倍。

(3)、在这些有机物中有一种化合物,它含有两个羧基。

取0、2625g该化合物恰好能与25ml0、100mol/L的NaOH溶液完全中与,据此,结合必要的计算与推导,试给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分子式。

答案:提示:利用“残基”法求得该类有机物的通式就是(C2O)m(H2O)n(1)C2H2O2 (2)、18 (3)、210、C6H10O8乙酸乙酯的制备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

3、1: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还能做脱水剂。

3、2:Na2CO3溶液的作用就是: (1)饱与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就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2)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3、3: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在60 ℃~70 ℃。

不能使液体沸腾。

(2)最好使用冰醋酸与无水乙醇。

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

(3)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4)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3、4: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

虽然也能吸收乙酸与乙醇,但就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烷烃CnH2n+2 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烯烃CnH2n 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炔烃CnH2n-2 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

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 羧酸:CnH2nO2 酯:CnH2nO2 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与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就是不变的。

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与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与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NH4)2CO3 + 4Ag↓ + 6NH3 ↑+ 211. 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凡就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