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李素娥.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外 ,教 师 要 身 体 力 行 ,作 好 实 验 操 作 示 范 , 语 言 讲 解 规 范 , 用
五 、注意 ・ 一 些细 节 的 区别 。烟 和 雾 的不 同 : “ 烟 ”一 般 指 固体 小颗 粒 , “ 雾 ” ,一般指 液体 小液滴 。例如 ,磷在 氧 气 中燃烧 的 实验 现象应 描述 为产 生 “白烟 ” ,而不 是 “白 雾 ”,因 此时 产生 的产物 是 白色 固体微粒 。 “ 光 ”和 “ 焰” 的 区别 : “ 光 ”一般 指 固体微 粒被 燃烧 的现 象 , “ 焰 ”一般
I 理 化 2 0 生 1 4 . 1 实 1 践 I
教 学 论坛
浅 谈初 中化 学 实 验现 象 的观 察与描 述
文/ 林 茂城
化 学是 一 门以实验 为主 要研 究手 段 的科学 。化 学反应 现
象 是 化 学 反 应 本 质 的 外在 表 现 ,在 试 验 探 究 活 动 中学 生 不 但 要
四 、准确描述 .防止用词不 当。在叙述化 学实验 的条件 , 描述化学实验 的现象时 ,一定要注 意用词的选择 ,否则就会 出 现 张冠李 戴 的错误 。如镁 条 、木 炭 的燃 烧 需要 “ 点火 ”,不
能说 成 “ 加热 ”;高锰 酸钾 的分解 需要 “ 加 热 ” 而 不 能 说 成
“ 闻到 了刺激 性气味 ”,而不 能说 “ 闻到 了有刺激性 的二氧化
硫 气体 ”。
做好化 学实验 ,而且 ,还应该细心观察 每一个化学实验 ,再用 客观 、准 确、恰 当的语 言把实验现 象描述 出来 。由于初 中生刚
接 触 化 学 , 在 观 察 化 学 实 验 时 ,往 往 只 看 热 闹 ,不 看 门 道 , 因 此 ,让 学 生 细 心 观 察 化 学 实 验 ,再 准 确 描述 ,需 要 教 师 在 一 开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李俊娥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李俊娥

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李俊娥发表时间:2013-07-02T14:55:40.57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4月供稿作者:李俊娥[导读] 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不但对概念的理解过于空洞,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不着边际。

李俊娥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五中初中化学摘要:化学概念不管叙述长短,其字、词、句、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因此,化学教学离不开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消化、运用概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运用、理解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穿插在整个教材中几乎每节都有,虽然现在教材对化学概念进行了适当的淡化,但是化学概念仍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从关键字、词入手剖析概念首先,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密的,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电离时生产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

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观察的重要性、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实验现象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中最为直观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实验现象的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如何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二、实验现象观察的方法1.仔细观察:在实验开始前,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器材、药品等物品,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对比观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分析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重点观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4.综合分析: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学生需要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以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为例,该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过程,并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1.实验原理: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性质实验。

2.实验步骤:(1)组装仪器,连接好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2)加入药品,将稀盐酸滴入装有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3)进行性质实验,分别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3.实验现象:(1)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固体逐渐溶解;(2)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溶液变浑浊。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观察现象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观察现象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观察现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观察现象是我们在进行实验过程中通过肉眼观察可以看到的一些现象。

这些观察现象的发生往往与化学反应有关,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观察现象。

1. 颜色变化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颜色的变化是最常见的观察现象之一。

一些反应会导致溶液或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其颜色从银白色变为红褐色。

另一个例子是酸碱中和反应,当酸与碱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可能从酸性或碱性的颜色转变为中性的颜色。

2. 气体产生气体的产生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观察现象之一。

当一个固体和一个液体或两个液体反应时,可能会产生气体。

例如,酸和碱反应会产生气体,这通常是通过观察到气泡的形成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3. 沉淀生成沉淀的生成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观察现象。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可能会发生沉淀反应,产生一个不溶于溶液的新物质。

这种沉淀物通常是以固体颗粒的形式出现。

例如,当银离子和氯化物离子相遇时,会生成白色的沉淀物。

4. 温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观察现象。

当某些反应发生时,可能会产生热量或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反应溶液或物质的温度发生明显变化。

例如,酸与碱反应时,反应溶液会变热,而一些化学反应则需要吸取外部热量才能进行。

通过观察温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并了解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

5. 发光光的发射也是一种常见的观察现象。

一些元素或化合物在受激发后会发出光线。

例如,当锂盐与火焰接触时,会产生红色的光。

这是一种特定元素在受激发时释放出能量的现象。

通过观察发光的颜色和强度,可以确定反应溶液或物质中存在的特定元素。

以上列举的观察现象只是化学实验中的一小部分。

在实际实验中,还会有许多其他观察现象的出现。

通过对这些观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

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反应的观察现象和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反应的观察现象和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反应的观察现象和应用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反应的观察现象和应用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可以了解反应的细节和机理。

化学反应的观察现象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常见的观察现象和应用进行归纳和介绍。

一、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现象和应用1. 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酸碱溶液中的中和反应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pH值的变化:酸性溶液pH值下降,碱性溶液pH值升高,中和后pH值趋于中性;- 变色指示剂的变化:通常会使用酸性溶液添加酸性指示剂(如酚酞),观察溶液从红色变成无色,表示中和反应发生。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包括:- 消化系统的酸碱中和:胃酸和胃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中和食物中的碱性成分,促进食物消化;- 酸雨的中和处理:利用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钙)中和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2.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时观察到的现象有:- 气泡产生:放大镜观察可见,金属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通常为氢气);- 产生溶液与气体:金属溶解时伴随着气泡的产生。

金属与酸反应的应用包括:- 金属清洁剂:一些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可以用来清洁其它金属表面;- 金属腐蚀的防护:通过与酸反应形成氧化物膜,有效防止金属继续腐蚀。

二、气体的制备和观察现象1. 酸与金属碳酸盐反应酸与金属碳酸盐反应时常观察到:- 产生气泡:放大镜观察可见,酸与碳酸盐反应产生气体(通常为二氧化碳)。

酸与金属碳酸盐反应的应用包括:- 发酵制造酒精:酵母菌在糖水中产生二氧化碳,使酒液发生起泡变成酒精。

2. 碳酸氢盐的分解反应碳酸氢盐的分解反应观察到以下现象:- 产生气泡:放大镜观察可见,碳酸氢盐分解反应产生气体(通常为二氧化碳)。

碳酸氢盐的分解反应应用包括:- 烘焙食品:在食品中加入碳酸氢盐,蒸发时产生二氧化碳使食品膨胀起酥。

三、物质溶解和溶液的观察现象和应用1. 固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溶解于液体的观察现象有:- 固体在液体中分散:固体逐渐消失,不再看到固体的颗粒。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观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观察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观察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实验现象的观察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明确实验目的,把握观察顺序在化学实验前,教师需要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便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观察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避免遗漏重要的实验现象。

通常来说,观察顺序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进行。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颜色的变化、气味的产生、温度的变化等。

二、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果在化学实验中,观察方法的选择对观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对比观察、顺序观察、分步观察等。

对比观察是指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顺序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分步观察是指将实验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观察,以便更好地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视觉、听觉、嗅觉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实验现象。

三、关注实验细节,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深入理解化学知识。

例如,在观察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水温的变化以及物质溶解前后重量或体积的变化;在观察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颜色的不同特点等。

通过关注实验细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许多化学现象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描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描述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现象观察与描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方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实验现象是化学反应中最为直观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同时,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也是学生表达自己思维和情感的一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方法1.明确观察目的:在观察实验之前,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

2.关注细节: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颜色、气味、温度、声音等变化。

3.记录观察结果: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便后续分析和讨论。

4.描述要准确、客观: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要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不要加入主观臆断。

三、实验现象观察和描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容易分心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观察不到实验中的重要现象。

解决方法:教师在实验前要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并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使用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辅助教学。

2.描述不准确: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容易用不准确的语言或者主观臆断来描述实验现象。

解决方法:教师在学生描述时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描述方法。

3.缺乏观察能力:有些学生缺乏观察能力,不知道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对比实验、变化过程较慢的实验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观察方法,如对比观察、顺序观察等。

四、总结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的观察与描述

化学实验的观察与描述

化学实验的观察与描述作者:白素萍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年第02期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是认识和探究化学原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化学实验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化学实验将抽象的化学原理通过直观的现象表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除了要有标准的操作方法外,观察能力也很重要,只有善于观察并准确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才能为实验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化学实验中如何观察和记录呢?一、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重点每一个实验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目的,都是为完成某一学习目标而设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果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验,了解实验前后物质的变化,那么,观察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经过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形状在实验中发生了变化,而化学变化在实验中不仅物质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其本质也会发生变化,会产生新物质.例如,“镁带燃烧”和“电灯通电发光”的实验,两个变化都有发光、放热现象,但一个是化学变化,一个是物理变化,镁带燃烧过程中会生成氧化镁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电灯通电后只是发光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观察的重点是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二、要明确实验观察的顺序实验操作有一定的顺序,观察实验也有一定的顺序.一般而言,实验观察的顺序是:(1)反应物的色、态、味;(2)反应发生的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4)生成物的色、态、味等物理性质.例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淡黄色的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三、要能抓住主要实验现象有的现象很明显但它不是主要现象,主要现象就是最能揭示变化本质的现象.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是明显现象;生成一种不同于铁的黑色固体是主要现象.透过现象,我们即能揭示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当然,对于有些实验而言,某一现象既可能是明显现象,又可能是主要现象,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既是明显现象又是主要现象.四、注意现象描述的准确性描述和观察是一样重要的.观察得仔细,但描述不准确、不规范,实验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描述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准确区分现象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结合理论,但是不能盲目地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对号入座.例如,在碳酸盐中加入酸,有气泡产生,这时候就不能描述成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2.用词要准确例如,白烟就不能说成白雾.白烟和白雾形成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雾是液体小夜滴扩散到空气中.如,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浓盐酸甁塞产生大量白雾.同样,白色也不能说成无色,如白色氯化银沉淀不能说成无色的氯化银沉淀,纯水是无色液体不能说成是白色液体,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等.五、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有机结合,带着问题去观察观察必须与思维相结合,才能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因此学生不仅要写好观察记录更要注重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形成探究结论,达到实验目的.这样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概念的形成都是有帮助的.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就有必要思考:红磷燃烧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等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流入集气瓶中?流入集气瓶中水的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要强调红磷必须过量?别的可燃物能替代红磷做这一实验吗?又如,在做“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时,就要思考:为什么要用稀盐酸而不能用浓盐酸,石灰水为什么要用新配制的,当制取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又是为什么?这样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每次实验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通过填写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推断结论等内容,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描述记录和推断能力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实验中也发挥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活动与交流
探究步骤
点燃前 点燃时 熄灭后
对现象的观察与 描述
对现象的分析解 释
3、比较学生的描述记录并作出评 价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大致了解观察的步骤和内容提 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件展示帮助学生提升慨括能力,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 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古代的化学实验室
现在的中学化学实验室



生:观看图片,倾听 师:实验对于化学学习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设计, 操作、观察、描述分析实验。如何观察和描述化学实 验现象呢?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直观的图片,附之教师的旁白,使学生感知 化学学科之魂——实验的魅力所在并通过设问引入新 课。这样设计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望,也符合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为生活服务 的课改理念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 难点 :

激趣
2、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记录 的能力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正确描述实验现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实验探究;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 地体验探究过程;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储备非常有限,只是从序言及生活常识 里感受到少量的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应初步培养他们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李素娥
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莅临指导!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的内容,本节主要是探索如何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化学是一 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观察化学实验,描述化学实验现 象,对于学生以后认识物质的性质,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 变化原理,培养实验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 描述记录的方法,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
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通常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①形态:包括物质的状态(气、液、固)、 溶解、沉淀的析出、气泡、气味等。 ②外观:包括物质的颜色、烟、雾、浑浊 等。 ③能量:包括物质变化中发生的光、电、 热、声、爆(炸)等。
设计意图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学 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有了大概的模式,教师适时的引 导总结,并适当的补充有利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同 时也有利与学生更全面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情景体验、探究发 现、自主交流式教学法。
(四)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与分析,由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分组实验导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教具准备
蜡烛等实验用品 课件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展示古代及现代的化学实验室的图片,介绍实验室的 发展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正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是获得实验结论,获取化学知识的 重要环节。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3)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报告.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情景—探究—分析—归纳—应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交流、动手探究分析和归纳解决问题,获得化学知识和学 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 (1)体验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悦,体会化学学习的 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善于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素养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
片并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被重新 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提供了证据。同时可 排除假设__,因为__
2对酒精灯火焰的观察,下列描述 正确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 B 、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用澄石灰 水湿,石灰水变浑浊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1、蜡烛刚熄灭是,总有一缕白烟冒出,它 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
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
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
(二)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1、出示:活动与探究实验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提示;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 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下表中作客观详尽的描述和记 录 指导阅读教材内容 指引学生观察以下内容(课件展示) 1、点燃前:颜色、状态、硬度、气味、水溶性、密度 2、点燃蜡烛:光、热、…、 A观察火焰分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 C、用干烧杯罩住火焰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D、注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A、观察火焰分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一 3、熄灭蜡烛:白烟能否重新点燃
小结
探究步骤 点燃前 点燃时 对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圆柱形,白色固体,轻微气味,硬度小,不 溶于水,浮在水面上 在空气中燃烧,黄白色光亮火焰,火焰分层, 外焰最明亮,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 燥的烧杯,将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 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 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 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1、蜡烛能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火焰 外焰部分温度最高3、蜡烛含有的成分: 氢和碳4、蜡烛硬度小,熔点低,难溶于 水,密度比水小
熄灭后 实验结论
4、思考讨论
(1)观察化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化学实验中的现象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5、归纳
观察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 (1)、观察对比:
实验前物质,实验后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等 (2)、实验过程中: 是否有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沉淀、声音等现象 (3)、分析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 (或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