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民居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闽南民宿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应用

闽南民宿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面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占,同时象征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也遭到了一定破坏。

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对于城市中的街道、居民楼、市集等趋同化的设施感到麻木。

人们热衷于去往各地旅游参观,体验各地的文化特色,感受各地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状态。

居民住所的风格不仅事关当地的文化传承,而且也是当地生活风俗的集中体现。

民宿建设不仅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可以说,民宿的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各方面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民宿发展的现状民宿作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一环,在近几年中数量剧增,当地居民通过对现有住所进行改建,使其成为农家乐式酒店,从而满足盈利的目的。

但是如今的民宿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建设意识薄弱、资源匮乏、分期建设等现象,导致民宿建筑建设无论是宏观的整体层面还是微观的要素层面都表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缺少地域性的思考,缺乏与当地文化的关联,新旧建筑在风格上缺少统一性和整体性,建筑功能欠缺等。

这些都使得民宿建筑无法与当地融为一体,或者无法更好地表现当地的优秀文化。

更有部分投资商为了尽快盈利,忽略对乡土特色的深入挖掘,照搬优秀的民宿案例,导致区域特色趋同化,不利于传统地区特色文化的发展[1],甚至无法解决部分地区的特殊自然因素所带来的问题。

例如闽南地区的大风天气与潮湿气候。

综上所述,发展民宿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闽南红砖厝为例,进行民宿设计研究,旨在突出闽南建筑的特色,同时对古建筑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与重塑,希望能为闽南民宿发展提供参考意义,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闽南建筑的结构与文化红砖古厝大多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即福州至永定沿线以东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

红砖厝以砖石呈红灰主色调而得名,通过取样分析,泉州等地区黏土含铁量高,烧制过程中,黏土中的铁元素氧化为三氧化二铁,因此呈现出红色,建筑色彩艳丽,造型典雅,因此广受外来游客的喜爱。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1.1闽南古厝简介: (4)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2.1选题背景: (4)2.1.1文化积淀 (4)2.1.2建筑遭受破坏 (6)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3.3数据分析 (8)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4.2.5完善调研报告 (10)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5.1.2采访背景 (10)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参考文献 (23)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1.1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

大班《闽南红砖古厝》
走进泉州西街小巷,最让人赏心 悦目的不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 那些明清时代的红砖古厝。甚至 连那些红砖古厝的废墟,那些红 砖白石的残垣断壁,都有一种令 人震撼的美感!
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顶的燕尾脊之外, 便是红砖墙的立面,红彤彤似鲜艳的向日葵颜色。
近看,红砖墙面每每刻意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 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
闽南的红砖厝,均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 罕见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
高大开敞的厅堂是大厝的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敬神祭祖、举行 婚丧礼仪和接待宾客。居室则比较狭小、封闭。
而天井院落通常用于养花、养鱼,摆上几盆盆景,以求在 宁静之中赏心悦目。
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它大量用于砌墙,铺设室内 地板,形成无处不见“红”,这又是红砖厝的一大特色。
然而许多红砖墙 在墙面中,有规 则地嵌入花岗岩 石块,这便是 “出砖入石” 。 形成了红色为主 调、红白相间的 鲜明。 庭院深深,高墙突兀,透过每一块红 砖后面,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 在飘荡,隐约可见。
我的播报到此结束, 谢谢!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

参观泉州红砖古厝心得体会作文篇一《红砖古厝之旅》早听说泉州的红砖古厝别有一番风味,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参观,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本充满故事的古老相册。

一到古厝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独特的红砖红瓦。

那红,不像现代建筑材料那种扎眼的大红,而是一种带着岁月沉淀的暗红色,像夕阳余晖染过一样。

墙壁上的砖块排列得整整齐齐,我好奇地凑近去看,发现砖块间还有白色的勾缝,就像给古厝穿上了一件典雅的砖纹衬衫上精致的白色缝线。

走进古厝,里面是一个大院子,地面铺着石板,有些石板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溜溜的。

我试着在上面跑了一下,差点摔个跟头,这石板是在向我诉说它经历的无数个春夏秋冬啊。

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榕树,那根须像老爷爷的胡子一样,有一些都垂到地上扎进土里,又长成了新的树干。

我坐在榕树下的石凳上,感觉就像坐在古厝的怀抱里。

古厝的屋子里,摆放着一些旧的家具。

有一张木质的桌子,上面的纹理就像一幅自然的山水画。

我用手轻轻抚摸,能感受到它的粗糙和历史的痕迹。

那几把椅子,看着普普通通,但是当我坐上去的时候,却觉得特别踏实,仿佛能看到以前住在这里的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茶的场景。

这里的窗户很有特色,都是木质的镂空雕花,我透过窗户往外看,院子里的景色就像一幅带着古典框的画一样。

这次参观红砖古厝,就像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我看到了古老建筑背后隐藏的生活百态,这可比在书本上看到的有趣多了。

篇二《走进泉州红砖古厝》去泉州看红砖古厝,就像是一场寻宝之旅。

刚到古厝聚集的地方,我就被那些古厝外墙上的装饰吸引住了。

有精美的石雕,刻着各种花卉和小动物。

我凑近一只刻着的小狗石雕,那小狗的表情可逼真了,眼睛圆溜溜的,舌头似乎还吐出来一点,好像下一秒就要汪汪叫起来。

走进古厝内部,像是走进了一个生活的博物馆。

我发现天花板是那种木梁结构,一根一根的木头横跨在屋顶下,粗细不均匀。

我好奇地伸手去摸了摸,有些地方还有点毛刺刺的感觉。

屋子的角落里有一个老式的灶台,这灶台可太有特色了。

为闽南家乡代言的调研报告

为闽南家乡代言的调研报告

为闽南家乡代言的调研报告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闽南文化,共同感受闽南建筑深厚的底蕴与内涵吧!
一、闽南建筑文化
1、特点:闽南派建筑它强调屋脊及屋面的曲线,但屋檐较平缓,至两端略为起翘,木屋架的桁梁及短柱多为圆形断面,外墙及屋面采用闽南的红砖及红瓦,在阳光下特别显出红艳的美感。

2、功能分类: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大厝”建筑。

3、平面格局:以“三合天井”型或“四核中庭”型为核型,向纵、横或纵横结合发展起来的,在城镇人口密集地区还演变出“竹筒屋”的特殊形式。

“两大匠派’
1、闽南居住建筑主要由泉州与州两大匠派所营。

共同的特点是1、平面布局都有明显的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来组织空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并以此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2、建筑结构多采用穿斗式木架构,室内隔墙也多采用木板镶嵌,外部围护结构用红或青砖、白石封壁外墙;
3、屋顶采用硬山式和悬山式,但组合的方式多样,形成层叠有趣的屋顶轮廓,呈现出丰富的天际轮廓线,而正脊多半呈弧线曲线,向两端起翘呈燕尾;
4、建筑细部的雕刻工艺,如石雕、木雕、砖雕、瓷雕等别具地方特色,贯穿于柱础、门窗格扇、雀替、梁枋、屋脊等部位。

泉州的民居建筑墙体材料多用红砖、
方仔石墙、大牡蛎壳墙,这与漳州居民喜用青砖有明显的差别。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红砖的制造
红砖的制造
泉州红砖的制造过程非常独特。首先,选择具有粘性的土壤,将其浸泡并搅 拌均匀。然后,将搅拌好的土壤放入木制模具中,压制成型。最后,将砖坯晒干 或用火烘干,再进行打磨和抛光。这样制造出来的红砖质地坚硬,纹理清晰。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泉州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同时也融合了闽南文化和海洋 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结构上,红砖的线条和形状非常注重对称和和谐。在装饰细 节上,红砖与石雕、木雕和灰塑等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外,红砖 还常被用于铺设庭院、公园和街道,构成美丽的景观。
四、结语
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 化遗产。红砖作为建筑材料之一,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精心打造。这些红砖 装饰不仅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 展。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红砖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泉州这座历 史悠久城市的独特魅力。
结论
结论
泉州红砖建筑装饰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不仅代表了泉州人民的勤 劳智慧和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了泉州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保护和发展红 砖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 力和魅力。
谢谢观看
2、工艺价值
2、工艺价值
红砖的烧制和拼接工艺是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烧制过程中, 匠人们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才能使红砖达到最佳的色彩和质量。在拼接过 程中,匠人们需要运用各种砌筑技艺和粘合材料,才能使红砖紧密相连,构成牢 固的建筑结构。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也使红砖 成为了传统民居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 砖文化”

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闽南红砖聚落空间形态初探——以福建南安市蔡氏古民居为例

2019年0引言闽南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

在历史上闽南地区是移民社会,从三国孙吴时期开始,经过四次的移民大迁徙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同时,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方大港,同世界各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丰富的海外文化。

因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的闽南文化造就了闽南红砖聚落极其独特的民居形态。

它们广泛采用“红砖”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它们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聚落内具有严谨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又具有与其他中国传统民居形态截然不同的浓烈色彩主题,大胆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对建筑装饰的极力追求,由此鲜明地展示出海洋文化带来的外向、开放的性格特色。

南安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红砖聚落的突出代表,试着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来解析从中国传统民居演变而来的闽南红砖聚落所具有的独特形态。

1聚落概述聚落,古代称之为村落,现在一般指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在人文地理学科里,聚落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金其铭在《聚落与地理》一书中指出“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因此,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蔡氏古民居,又名“大厝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由菲律宾华侨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兴建。

整组建筑群一律采用青石墙角、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现存较为完整的单体建筑有宅第23座,书房1座,遗址15处,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万m2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约200m,南北通宽约100m,总建筑面积约16300m2。

蔡资深经过一生的奋斗所积累的巨大的商业财富,是该建筑群得以成批建造的经济基础;同时,其作为旅居菲律宾华侨、清资政大夫的尊贵的社会地位,是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规模与等级超越一般的制度依托。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终年花果飘香。其次,闽南有漫长的海岸线,厦门干脆就是个海岛,面向世界的海洋对于闽南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闽南却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两个,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调研报告(建筑学14-1 潘洁 14041610111)摘要:民居,包含了居住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此联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在闽南地区,就分布着样式不同的四种民居建筑:土楼、土堡、红砖民居和灰砖民居。

在这其中,以土楼最有特色,红砖民居最为靓丽。

闽南地区的红砖民居,多以红砖为墙,花岗石为基座,另外有木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非常精美的砖雕、木雕等特色工艺。

关键词: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特点、建筑装饰。

1.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闽南在地域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其内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民居建筑,如土楼、土堡、灰砖民居以及红砖民居。

其中最为靓丽的红砖民居,最初出现是在宋元时期,其外观色彩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1]。

又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并且其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所以红砖大厝在当时大批建成,形成了特色的建筑群落。

闽南的红砖厝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在建成加工过程中运用美学原则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图1.闽南红砖厝外观示意图审美价值,同时又隐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祈愿[2]。

2.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样式特点2.1.红砖厝民居的形制从纵向看,二进(落)形成一个四合院,平面成口字形;三进形成二个四合院,平面成日字形;四进形成三个四合院,平面成目字形。

还有五进四院的超大规模建筑。

进(落)的两旁,建有护厝(龙),通常为左右各一座,也有左右各两座的,称“双护厝”。

从横向看,开间的多少与大小说明规模的大小,也说明官阶的大小。

主厝的第一进(落)门厅是三开间的称“四规”或“三间张”。

“四规”即中厅两边各有一间厢房,共三间,是用四堵墙隔成的;中厅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共五间,是用六堵墙隔成的,称“六规”或“五间张”[3]。

2.2.红砖厝民居的内部布局红砖厝内部的面宽单位为“间”,两堵墙或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为“一间”,称“开间”。

中间的叫“明间”,两侧的称“次间”,或称“稍房”、“尽间”。

进深的单位为“架”,以一檩为“一架”。

架数越多,进深越深,但民单数为吉。

间架的多寡是地位、身分的象征。

明清两朝,公侯一、二品的门屋限定三间五架,厅堂限五间九架,不得超过七间九架。

其余房屋不得大于厅堂。

三品――五品的门屋为三间三架,厅堂为五间七架。

六品――九品的门屋为一间三架。

“光厅暗屋”为红砖厝的布局特点。

中间的明间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

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

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到有贵客要事。

也可以进入后轩密谈。

有事时,也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大房房门上悬挂有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

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

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物间。

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红砖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五开间即图3.闽南红砖厝五间张图示 图2.闽南红砖厝三间张图示图4.闽南红砖厝的间架结构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

大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位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4]。

2.3.红砖厝民居的榉头 在大厝内,正屋前面两侧有厢房,俗称“榉头”。

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是敞开状态,是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的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地。

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2.4.红砖厝民居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成为“埕”。

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院,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2.5.红砖厝民居的深井及护厝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 通风采光。

在厢房之外, 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护龙)”。

如果是单边的护厝,则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即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减少对邻里的打扰,增加自身活动的私密性。

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在原有护厝的外部再增建一层护厝,形成双护厝,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增加了可用空间的数量。

2.6.红砖厝民居的排水系统图5.闽南红砖厝的埕 图5.闽南红砖厝的护厝及小深井在大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水系统。

大厝内的中央有一个比较大的排水池,在四周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等问题。

2.7.红砖厝民居的整体布局2.7.1.“一条龙”式 闽南红砖厝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可是说是简易版的闽南大厝。

它呈一字形排开,面宽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中间为厅堂,两侧则为卧房,在正屋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作为杂物间或附属建筑。

这种形式的红砖厝一般正面平齐,有横向的檐廊,大多为旧时家境普通的小户人家居住。

图6.闽南红砖厝链接大厝与护厝的过水廊2.7.2.三合院式闽南红砖厝最基本形式。

在“一条龙”式的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榉头,是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型。

在闽南乡村古厝中,是数量最多的类型,多为乡村中农耕者居住。

2.7.3.四合院式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一列古厝,形成前、后二落大厝与左、右两侧榉头合围的形式,平面布局如“口”字形。

此外还有少数四边对称围合的四合院。

四合院有着封闭的天井内院,空间上内外有别,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此类型为士大夫所喜用。

2.7.4.二落带双边护式闽南典型的大型民居形式。

它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增建一列纵向护图7.闽南红砖厝“一条龙”式图8.闽南红砖厝四合院式厝。

此类型通常规模较大,为官绅、富商地主或富庶大家庭居住。

图9.闽南红砖厝二落带双边护式2.7.5.三落大厝带左右护龙式在“二落带双边护”的后落大厝之后,增建一排较低矮的房屋“后界”,作为中央大厝的附房,它往往是建筑中面阔最宽的房屋,一般正中间为小厅,两侧为数间小房,既用于居住,也兼作存放谷物、农具及杂物的储藏间。

“后界”屋前有较宽敞的后埕庭院,用于晾晒谷物和衣物。

这类深宅大院多是地方望族或位居朝廷高官的大家族宅第[5]。

2.7.6.多护龙和多院落式富庶的大家族为了解决人丁兴旺、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除了在后部加建“后界”外,还不断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两侧增建数列内、外护厝,或者在前、后连建多个院落,形成多列纵向护厝、进深数个院落、甚至多达六落大厝的大规模房群。

多院落式的大厝建筑,每落大厝的台基由前向后逐级抬升,四周的护厝和后界等附属建筑则相对较低;各落大厝既并排并列,又以天井、巷弄及隔墙分开而相对独立。

有的还在后院增辟花园,构筑池塘水榭、盆景假山。

由于其内部纵横交错,结构布局复杂,房屋门窗众多,通常又称“九十九间”。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地势宽阔平整的平原地带,规模蔚为壮观。

2.7.7.棋盘式这类大规模的民居群现存较少。

各栋大厝前后、左右对齐,朝向一致,形成多条纵横平直的的巷弄、街道,布局如棋盘配置。

这种古厝民居布局通常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同姓大宗族聚集居住。

[6]3.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3.1.砖材红砖作为闽南传统红砖厝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典型的本土化的人工建筑材料。

红砖的制作取材于稻田中的泥土制作成砖坯,再入窑焙烧。

3.2.石材闽南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颜色以浅灰白、灰白色为主。

闽南红砖厝民居在建筑石材的选用上以白石居多,青石次之。

白石常做闽南传统民居的柱础和墙垛。

青石外观草青色,质地坚实,纹理细密,常常用来做闽南传统民居的细部雕刻。

[4]3.3.木材闽南地区以亚热带针叶植物最多,杉木产量很大。

闽南传统民居不仅多使用杉木作为穿斗抬梁式结构构架的建筑材料,还用杉木制作大量的木雕、木构件,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4.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的形式美感民居的装饰是附加于建筑实体上的“附加功能美”,它依附于建筑实体或构件之上,与建筑结构不可分割;装饰又是建筑造型的发展与深化,使民居空间形象更加完美。

4.1.红砖厝民居的屋顶红砖厝民居的屋顶多为两坡屋面的硬山顶,木椽、檩子外伸裸露而不利于保护的悬山顶较少。

两侧山墙的屋檐出檐极浅,常以红砖逐层平砌、叠涩出檐,将图10.闽南红砖厝红砖墙图11.闽南红砖厝木雕装饰承接屋面的各层檩子尾端封砌于山墙之中,有的只在山尖上保留着通风的小窗洞(老虎窗),使得木质檩子避免风雨侵袭、免受糟朽,在闽南沿海地区雨季长、湿度大及空气中富含酸碱的环境下得以有效保护。

福建各地民居屋脊大都装饰翘角,分为几大类:武脊、文脊、尖脊、圆脊,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是尖脊和翘角,尖脊就是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主脊向两端延伸并超过垂脊,它两端向上曲翘,在尾端还有分叉,就像燕子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装饰的影响,体现在燕尾脊上尤为翔实,她本身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体现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地域性装饰代表。

外墙的护厝使用马鞍脊,按其形状分为圆形(金)、直形(木)、曲形(水)、锐形(火)、方形(土)。

图12.闽南红砖厝的燕尾脊4.2.红砖厝民居的外墙闽南红砖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第三,闽南红砖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大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图14.闽南红砖厝的外墙图13.闽南红砖厝的金马鞍、木马鞍、水马鞍、火马鞍、土马鞍图15.闽南红砖厝的清水红砖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的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副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