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考核与监察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监察制度课件

监察制度课件
4. 傅绍良. 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张显清,林金树等. 明代政治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7.3.1 检核簿册法
❖ 古代各级政府部门在年终时汇集各种政务情 况,制成簿册,逐级呈报审查,上级核对簿 书,因此鉴定下级是否完成规定的任务。监 察人员也经常到各级政府部门去“督促文书”
❖ 缺陷:将宗法意识和官僚政治内容放在重要 位置,监察人员易于专门寻找错字和避讳字, 使监察流为形式,难以抑制工作中的腐败
❖ 对下监督弹劾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些朝廷还 有意识地赋予监察官以“风闻奏事”的权力, 赋予监察人员一定特权,旨在消除各种威胁 政权的潜在因素,打击一切可能违反统治意 图和异己的言行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7.2.3 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 历代一直坚持左右牵制监督的设官原则
❖ 在权责规定上,主官的权责规定具体,佐贰 官的权责规定则含糊不清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7.3.2 举劾案章法
❖ 监察人员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朝章礼法的人 和事,称之为“案章”;对违法乱纪的人进 行弹劾,称之为“举劾”
❖ 缺陷:监察人员常是虎头蛇尾,避重就轻; 加上有些君主和权贵常常示意监察人员运用 举劾权来制造舆论,打击政敌;有些监察人 员也利用职权,卷入门户派系之争,乃至诬 陷坑害,制造混乱
7.3.7 密奏传呈法
❖ 密奏传呈是通过特殊渠道将奏报的内容直接 送呈君主,由君主亲阅,再朱批处理,并不 通过各级军政部门,拥有最大的权威
❖ 君主利用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亲自操纵他 们,使他们互相监督和牵制
❖ 雍正完善的密折制度,将连坐告密、牵制监 督、密查侦缉、遣吏遁行等监察方法融为一 体,是君主极端专制的产物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第三讲 中央行政制度
一、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秦汉中央行政体制 2、九卿
太仆。 ⑤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的长官和部门 廷尉(大理)。 )。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 ⑥ 廷尉(大理)。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 ⑦ 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 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 )。 门 治粟内史(大司农)。 )。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 ⑧ 治粟内史(大司农)。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 ⑨ 少府。管理全国山河湖泊税收的长官和部门 少府。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 ●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不同说法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几种观点
封建” 封建社会” ● “封建”和“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制的基本特征
国家统治权力的分散 庄园制度 武士等级制 领主附庸制及其包含的原始契约因素
绪论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 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
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 第二讲 中央中枢机构 宰相制度
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 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 ——
2、清代中枢机构
内阁职权: 内阁职权: 谋议政要, ① 谋议政要,宣布皇命 ; 收发本章, ② 收发本章,票拟批答 ; 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 ③ 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保存国家 文档,主持科举考试。 文档,主持科举考试。
绪论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 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
官僚政治的特征 官为君设——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人治(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 官为君设 人治 则其政息”) 则其政息” 封闭性——官员因循保守,论资排辈 官员因循保守, ● 封闭性 官员因循保守 ● 腐败性

考核说明

考核说明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中国政治制度史》考核说明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本课程考核对象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二、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三、命题依据命题依据为《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陈高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命题教师根据本考核说明,科学、合理地命题,不超出教材和考核说明规定的要求和范围。

四、考核要求根据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目的和该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了解、掌握程度。

考核要求分三个知识能力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

三个知识能力层次所占分值大致是20%、50%、30%。

考核内容及要求中打*者为要求重点掌握内容。

占考试内容的70~80%。

试题的难易程度大致分为三级,即容易、一般、较难。

这三个等级的分数大体是20%、40%和40%。

五、试题类型和分值分配本课程考试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分值比例为10∶30∶40∶20,共计100分。

其中前一项属于客观性试题,后面三项属于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形式为闭卷。

第二部分各章考核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上)——夏商【本章考核要求】重点掌握:法律的产生,夏朝的建立,夏、商的王权特点。

掌握:“禅让”,夏、商的行政体制。

了解:夏、商的军事制度、法律制度。

【本章知识点】第一节中国的氏族社会和前国家形态一、氏族和氏族社会二、中国法律的产生三、中国前国家社会状况第二节夏朝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的建立二、神权、宗法权和王权三、行政体制四、军事制度五、法律制度第三节商朝的政治制度一、社会构成与王权二、行政体制三、军事制度四、法律制度第二章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下)——西周春秋【本章考核要求】重点掌握:周初的政治形势与“明德”,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2秦汉时期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5两宋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6元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7明朝时期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8清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1战国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下属组成人员: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萌芽2秦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地方机构:郡县组成人员:郡守,县长阶段:初步形成3汉朝时期【注1】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地方机构:州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阶段: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地方机构:司隶台组成人员:司隶大夫阶段:发展5唐朝时期【注2】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谏议大夫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地方机构:道组成人员:监司官阶段:发展6宋朝时期【注3】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通判阶段:发展7元朝时期【注4】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职责:监察、文献记载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阶段:发展8明清时期【注5】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阶段:完备本节注释及部分名词解释禅让制: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本网小编整理了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希望大家今早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更多高考复习资讯本网站会不断更新,敬请随时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我国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

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

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课件PPT
百姓,聚敛为奸。 •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古代官 员的选 拔、考 核与监 察课件P PT
18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古代官 员的选 拔、考 核与监 察课件P PT
知识卡片
•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
3、唐宋时期的监察机构 ——御史台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设长官御史大夫,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 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式,把全国分为10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 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对对方官吏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余秋雨《十万进士》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古代官 员的选 拔、考 核与监 察课件P PT
1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古代官 员的选 拔、考 核与监 察课件P PT
2、唐宋时期的考核制度 (1)唐朝 ——吏部负责
“六部”之首,“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
4、明清时期的考核制度
内容:初考、再考、通考
考满 (1)明朝:
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
内容:外察、京察
考察
外地官员:贪、酷、浮躁、不及、 结果: 老、病பைடு நூலகம்疲、不谨
(2)清朝: 考课制度
京官: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
京察
浮躁和人才不及、贪酷
大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古代官 员的选 拔、考 核与监 察课件P PT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垦事帖
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品种的引进
新引进和传播推广的外来作物如甘薯、玉米、土 豆、花生等具有耐干旱的特点,不需要良好的水 土条件,使地形崎岖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利 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农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就是商品化作 物的种植逐渐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它的重要地 位。
经济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明代以后,手工业的生产,已开始脱离农家副业的性质, 而向着工场手工业的道路前进,并在生产系统上逐渐组 成为一个有机的构成。
如松江的棉布、苏州的丝织、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等, 不仅规模大、质量精,而且逐渐发展出一些专业的城 镇、专业的乡村。
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代印花布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1、人口增长 2、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 3、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4、商品经济的繁荣
经济发展的特点
人口增长
年代 洪武26年(1393) 万历28年(1600) 康熙39年 (1700) 乾隆59年(1794) 道光30年(1850)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0亿 3.13亿 4.30亿
放映赋役制度变迁的趋势: 1、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 2、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此过渡直到清实行 “摊丁入亩”才最终完成。
经济发展的特点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
经济发展的特点
丝绸、瓷器的出口,在明 清两朝为中国赚来大量的 白银。“白银货币化” 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现象。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傅衣凌
傅衣凌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经济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繁荣
进一步发展的农业和手工业,促使了明代商业的繁荣。 不少商业城镇兴起。如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 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它们是完全因商品经济而发 展为工商业城镇。 旧城镇的商业性质也在强化。
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南都繁会图卷》
经济发展的特点
《常昭合志稿》卷四八《轶闻》 “谭晓,邑东里人。与兄照俱精心计,居湖乡田多洼芜, 乡之民皆逃农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 其值买之,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 则周以高塍辟而耕之,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蓄 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ba)舍,蓄鸡豕其中,鱼食其 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污泽则种菰茈、菱芡, 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于是赀日益饶”。
清《前门街市图》
经济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繁荣
以徽商和西商为代表的地方商人集团。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二 “徽郡系界山谷,山田依原麓曰瘠确,所产至 薄,……以故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 盖气势然也”。
经济发展的法”与赋役 制度变迁
特点:赋役合并 赋役各项普遍用银折纳
• 皇祐三年(1051),谏官包拯、陈旭言宰相宋庠“不 戢子弟”,宋庠乃罢 。
英宗治平年间,英宗尊生父濮安懿王为亲,御史中丞
彭思永谏诤说:“濮王生陛下,而仁宗以陛下为嗣, 是以仁宗为皇考,而濮王于属为伯,此天地大义,生 人大伦,乾坤定位,不可得而变也。陛下为仁庙子, 曰考曰亲,乃仁庙也;若要施于濮王,是有二亲矣。 使王与诸父夷等,无有殊别,则于大孝之心亦为难 安。”[16] 知谏院傅尧俞与侍御史吕诲等人皆谏诤英 宗不当称濮王为皇考[17]。台谏成为维护国家纲纪的不 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在重视台谏的背景之下, 宋代监察官对反腐倡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至于史 有“考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的评论[18]。
宋代中央监察制度
• 宋代对中央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第一,台谏趋于合一。宋朝御史台下设 台、殿、察三院。北宋时设谏院。其后, 台谏趋于合一。监察矛头集中于各级官 员,特别是宰执;第二,皇帝直接控制 台谏官;第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文学
明清时期,在文学上表现最辉煌的是小说和戏剧。
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 《金瓶梅》 清:《聊斋》、《红楼梦》
《牡丹亭》和《桃花扇》
文化发展的新特色
清纫绘《水浒》人物
清武一品
清文一品
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 嘉 靖 五 彩 鱼 藻 纹 盖 罐
经济发展的特点
乾 隆 霁 青 金 彩 海 宴 河 清 尊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发展的特点
清铜胎画珐琅蝠莲纹花盆
经济发展的特点
商品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 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 资本的积累,都大大的 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 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技术的改良
从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 中所见,当时农业上各个 生产过程中的工具都已齐 备。水转连磨、水转翻车, 以及木牛耕具的使用,对 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农 业生产力,有深刻影响。
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经济发展的特点
新品种的引进
在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有限 的情况下,主要增产的途 径就是扩大耕地面积。由 于平原早已人满为患,开 垦越来越进入丘陵山区和 边远地区。至康、雍之际, 全国垦田数字已超过明朝 后期水平。雍、乾两朝, 随着边疆和山区的开发, 垦田数字继续上升。
• 宝元元年(1038),谏官韩琦连章弹奏宰相王随、陈 尧佐和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四人被罢免。
• 庆历三年(1043),仁宗任命夏竦为枢密使,御史中 丞王拱辰和谏官欧阳修等人连连上疏,指斥揭露夏竦 的罪状。王拱辰在殿上对仁宗上奏的时候,仁宗未予 采纳并起身打算离开,王拱辰“引上裾毕其说”。仁 宗被迫只得将夏竦罢免。同年,谏官蔡襄弹奏吕夷简 为相,“谋身忘公,养成天下之患”,吕夷简被迫请 辞 。谏官欧阳修、余靖、蔡襄一起弹劾参知政事王举 正,王被罢免 。
“湖俗以桑为业,而〔茅〕处治生业喜种桑,则种桑万 于唐家村上”。
“三区虽隶本县(昆山),……田土高仰,物产瘠薄, 不宜五谷,多种木棉,土人专事纺绩”。
烟草始于明末传入中国,推广迅速,雍正、乾隆之际, 遍及广东、江南、山东、直隶、湖广、陕西、甘肃各 地。
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营性地主的出现,是此阶段农业生产领域中 的新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