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4.网络分隔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古代城市绿地规划1.城市选址对城市绿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实例:六朝建康南宋临安2.总体而言,古代城市绿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少数人享乐所用,规划设计取决于主人的意志·国外近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为“公园运动”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绿地规划的影响:【1】带形城市理论——里亚·伊·马塔(西班牙)主张城市沿道路两边建设,宽度500m,长度无限,每隔300m设一条20m 宽的横向道路,联系干道两旁的用地,用地两侧为100m宽且布局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2】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英)以同心圆放射大道,外围农业用地为主,并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来控制城市的无线扩张(1902年的莱奇沃斯是“田园城市”的第一个试点城市)【3】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昂温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4】有机疏散思想——伊利尔·沙里宁(美)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的活动所需的地段,应把工业用地疏散出去,来开辟绿地,试图缓解因城市集中所产生的各种弊端【5】邻里单位规划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思想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6】现代建筑运动中的空间集中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集散主义、分散主义)1.勒·柯布西耶——空间集中规划思想《明日的城市》2.赖特——空间分散的规划思想,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去共同点:空间集中与空间分散规划思想的共同点是已经认识到了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性,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汽车等)对城市的影响·环城绿带规划思想的当代实践1.环城绿带的功能与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的发展,因此,要素复合性,结构复杂化,形态灵活性,功能多样性,越来越成为环城绿带建设的趋势2.绿道: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自然走廊(强调的是自然与人平衡发展的生态观):沿着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3.绿色基础设施是:自然和人工的各类绿色要素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1】作用:养育本地物种,维持自然生态过程,保持空气和水资源,促进人们生活的健康和质量【2】原则:全面、综合、战略、公开【3】目标:保护生态功能与过程,保护自然生产性的土地,保护开放空间,服务大众·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与方向1.工业化——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将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放在首位2.城市化——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心向外转移,承担城乡绿地一体化重任3.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善于利用土地资源,发挥综合效益4.人口与闲暇背景——节假日游人增多——承担满足人们休闲活动需求重任第三章城市绿地分类·红线:各种用地的边界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道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5大类13中类11小类(p69)·服务半径:指公园使用者从居住地到达公园的距离尺度·国内参考指标:全市性公园2-3km 区域性公园1-1.5km 居住区公园0.1-1km小区游园0.3-0.5km·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型绿地,带状公园位于规划的道路红线以外,宽度一般不小于8m·防护绿地: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防风林......)·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国外城市绿地分类特点:1.区域一体化2.层次体系化3.要素多元化第四章城市绿地的功能与实现生态、游憩、景观、避灾、文教【1】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a吸收有毒气体b净化水体c净化土壤d减轻放射性污染f滞土减尘作用e改善城市小气候g减噪作用h杀菌作用I环境监测作用j缓解热岛效应2.防震减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城市野生动物生境【2】景观功能:1.改善城市形象(丰富建筑群轮廓线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2.营造优美风景(营造城市景观特色5要素:道路边界标志物区域特征中心点)【3】使用功能:1.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2.提供修养身心的场所3.提供文化教育的场所(传承地域历史文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形成环境教育课堂)4.避灾避害【4】避灾功能、防灾功能:避难场所、防火隔离带、战争藏身地等【5】经济功能:1.直接经济效益——观赏收入生产收入等2.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关产业社会环境效益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绿规的依据和原则:【1】依据:1.相关规划成果 2.现状基本条件 3.相关法律法规(最重要)4.技术标准规范【2】规划原则:1.城乡一体化系统整合原则2.生态优先多功能利用原则3.因地制宜区域分异原则4.远近结合动态规划原则5.地方特色原则6.可操作性原则·绿规的层次【1】空间层次:1.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2.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以及城市行政区内其他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3.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2】阶段层次:1.总体规划阶段2.分区规划阶段3.详细规划阶段·绿规的主要内容:1.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2.规划总则与目标3.市域绿地系统规划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与分区规划5.城市绿地分类规划6.树种规划7.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8.古树名木保护规划9.分期建设规划10规划实施的措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绿地率:指区域内各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上面三个是三大基本指标,作为衡量城市绿化规划指标的规定)第六章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现状、山水地形与植被等条件,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对绿地进行合理规划【2】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作为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必须明确其与其他系统和因素的互相关系,使之互相联系成为稳定高效的系统,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效益【3】均衡性原则:规划布局时应以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考虑均匀分布,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将城市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以人为本原则:再达到功能作用的同时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的需求,提高绿地可参考性,可观赏性,供人们休闲、游览、娱乐、活动,并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可达性要求·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有:点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8种基本模式【1】点状绿地布局:将绿地成点状均匀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点状绿地规模较小,位置分散,难以充分发挥绿地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的功能(多应用于旧城改建中)【2】环状绿地布局:外形呈环状,多与城市交通同时布置,绝大部分以防护绿带、郊区森林和风景游览绿地的出现,在改善城市生态和体现城市风貌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3】放射状绿地布局:从城市中心区向周边放射方向建设绿地,并沿放射路两侧的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利于将新鲜空气引入城区,较好的改善城市通风条件【4】放射环状绿地布局:放射状与环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将城市分散的绿地有机联系,组成完整的体系,使居民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利于小区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利于丰富城市总体的艺术面貌【5】网状绿地布局:通过点、线、面、片、环、楔、廊等结合,将各种绿地构成一个自然、高效、多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网络结构体系【6】带状绿地布局:利用现有要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在城市周围及功能分区交界处需布置一定规模的带状绿地,起防护隔离的作用,还可以联系其他绿地使之形成网络,还可创建生态廊道,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7】楔形绿地布局: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窄的绿地,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将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有机组合,利于将新鲜空气引入城区。
基于SOPARC的城市绿地优化解析———以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为例

2022年第8期现代园艺关于城市绿地格局的研究多集中于景观生态学领域,通过构建理想的绿地景观格局,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
从考察城市绿地使用者的游憩活动形式出发,借助SOPARC (游憩观察系统),结合荆州市城市园林绿地分类,选取几个代表性的绿地,通过实际观察研究,获得不同绿地使用者(性别、年龄、活动能力)的基本数据。
以这些数据为依托,运用量化分析手段,并与城市绿地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建立联动,形成判断城市绿地布局、排列的综合评判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获得为主要目标,为城市绿地格局构建优化提供思路。
1研究案例概况按照最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为城市内部绿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风景旅游区、林果园、农田网等。
根据荆州园林科学研究所提供的2020年城市园林绿化普查资料,荆州市建成区城市绿地面积总计3156hm 2(含附属绿地),其中,公园绿地1256.61hm 2、人均公园绿地7.78m 2、绿化覆盖率达38.8%。
城区公园绿地现状优劣差距较大,绿地分布不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风景游览绿地、生态保育绿地等建设基础条件良好,旅游潜力高,但目前发展略显滞后。
但相继建成的方特东方神画主题公园、荆州园博园、楚王宫风景区、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等一系列旅游吸引力强劲的绿地建设项目,有效提升了荆州市旅游形象。
2研究方法及数据搜集2.1游憩行为观察法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 ),全称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Recreation in communities,通过问卷、电话访谈等途径,收集获得样本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是Mckenzie 提出非参与式的基于瞬间批量抽样技术的身体活动类信息收集量表[1-3]。
借助该方法,观察者可在不影响被观察对象的前提下,周期性、系统性地观察和记录目标区域内样本人群的人口社会特征和环境行为信息。
SOPARC 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研究领域,其能帮助研究者获得开放空间游客的主要行为特征。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分析

主干道、景观路 绿地率≥20%
次干道
绿地率≥30%
中心岛、转盘等 “黄土不露天”
1.2.4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
• 一、布局原则 •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部分的
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景观功能 •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 • 3、城市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
芜 湖 市 建 成 区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2)
一、组织管理(10分) 1、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2、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创建
活动动员有力,组织保障、政策资金落实; 3、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
力; 4、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
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5、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
28.63 36.36 6.47 7.27
表4-9:四个公园综合生态效益价值
固碳效益
净化空气
削减地表径
(万元/年)
效益(万元/年)
流效益(万元/年)
总价值 单位 总价值 单位 总价值
单位
价值
价值
价值
( hm2)
( hm2)
( hm2)
234.14 8.18 9.97 0.35 266.44
9.31
184.47 5.07 7.99 0.22 288.02
价值 万元 3.6
2.81 0.67 0.79
SO2
总量 价值
kg
万元
342.38 0.38
273.56 0.31 62.95 0.07 89.52 0.1
NO2
总量 kg 785.8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
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
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二、规划指标第四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二、规划布局三、规划分区第六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二、公园绿地(G1)规划三、生产绿地(G2)规划四、防护绿地(G3)规划五、附属绿地(G4)规划六、其他绿地(G5)规划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

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一直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园规划和绿地系统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城市公园规划的意义、绿地系统设计的原则和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的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城市公园规划的意义城市公园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美化城市环境,还在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城市公园规划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土地使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建设导致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其次,城市公园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合理的公园规划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绿地系统设计的原则绿地系统设计是城市公园规划的重要内容,其设计原则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效果。
首先,绿地系统设计应该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
在城市公园规划中,需要将绿地系统设计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衔接,确保公园的布局和设计符合城市的总体定位和发展方向。
其次,绿地系统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公园规划中,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合理设计公园植被、水系等生态元素,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最后,绿地系统设计应该以人为本。
城市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因此在绿地系统设计中应该注重考虑城市居民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喜好的公园。
3. 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的挑战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城市公园规划与绿地系统设计的主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构建城市生态休闲中心

城市绿地系统的配置原则
• 功能互补原则:各类绿地功能相互补 充,形成完整的绿地体系 • 资源共享原则:充分利用绿地资源, 提高绿地利用效率 • 灵活适应原则:根据城市发展和居民 需求,及时调整绿地配置
03
构建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策略与方法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规划理念与目标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目标
• 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城市绿地系统 • 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休闲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改进
• 针对绿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 加强绿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进绿地规划实施的格局 • 提高绿地规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益,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分析
国内外优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介绍
国外优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保障措施
•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绿地规划的 顺利实施 •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绿地规划的实施 经费 •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绿地规划的科学 性和技术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评估与反馈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反馈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绿地规划方案 • 加强绿地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保障绿地规划的有效实施 • 建立完善的绿地规划反馈机制,促进绿地规划的持续优化和改进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规划理念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规划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绿地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休闲中心的绿地空间布局
• 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地体系 • 保证绿地资源的均衡配置,满足城市各区域的绿地需求 • 注重绿地空间的连续性,形成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
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

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公园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园,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公园的配套管理与服务建设是建设实施阶段的重要任务,包括人员培训、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安全保障措施的完善等。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确保公园的良好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公众对公园的满意度。
通过对公园建设影响因素的详细论述,可以看出,公园建设不仅涉及政府支持与资金投入,还需要考虑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设计与建筑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下,公园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公园建设有利条件(一)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1、城市规划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公园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公园建设有足够的用地空间。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和土地综合利用,将公园与其他功能区域结合起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
3、城市扩张的机遇:城市扩张是一个公园建设的机遇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公园建设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和绿色环境的需求。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可以提前规划和建设公园,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环境意识的觉醒:在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下,公园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代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生态建设的需求:公园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可以为城市提供吸收雨水、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服务。
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及内容。

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及内容。
一、引言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及内容。
二、意义1. 健康与休闲:城市公园绿地是人们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理想场所。
在绿树环绕的环境中散步、慢跑或举行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
2. 社交与交流:公园是人们结识新朋友、加强社交关系的重要场所。
人们可以在公园中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分享,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社会联系。
3. 文化与教育:公园不仅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还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场所。
在公园中,人们可以欣赏雕塑、园林景观,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增长知识,培养审美情趣。
4. 生态与环保: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作用。
公园中的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气温,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内容1. 植被与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绿地的内容包括各种植被和景观设计。
公园中的树木、花卉和草坪等植被,为人们提供了绿色的背景,增添了生机与美感。
景观设计则包括各种雕塑、喷泉、湖泊等,为公园增添了艺术氛围和观赏价值。
2. 娱乐与运动设施:公园中的娱乐与运动设施是吸引人们前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园中常见的设施包括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篮球场等。
这些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和运动方式,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3. 休闲与文化活动:城市公园绿地还是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公园中的露天剧场、音乐喷泉等设施,为人们举办音乐会、文艺演出等提供了场地。
此外,公园还可以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花卉展览、摄影比赛等,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4. 健康与养生功能:公园中的健身步道、晒太阳的草坪等设施,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
公园还可以设立养生区,提供瑜伽、太极等健身项目,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四、结论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及内容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健康与休闲、社交与交流、文化与教育、生态与环保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摘要:我国对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分类中,植物园是属于专类公园类别下的公园绿地。
然而,在同等级的专类公园相比(包括儿童
公园、动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等),植物园在生态效应(保
护物种多样性、提供休憩场所、改善小气候等)和文化效应(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上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植物园、绿地系统、数字化植物园
abstract: our country to the city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classification, botanical garden is a special park under the category of park green space. however, in the same level of special park ( including children’s park zoo, compared, historic garden, amusement parks, botanical garden ) in ecological effects (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provide recreational sites, improve the microclimate effect ) and culture ( scientific research,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 has a more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city park green spac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 words: city botanical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the botanical garden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植物园的定义与职能
植物园的主要职能有科研基地、科学普及、示范作用、专业生产、参观游览等。
我国植物园的定义为:“搜集和栽培大量的国内外植物,进行植物研究和驯化,并供观赏、示范、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城市专类公园,是组成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部分。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对植物园的定义则是:“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
”
总的来说,我们生活中的植物园就是一个融科研、科普、游憩、生产及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任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绿地场所。
三、我国植物园个案现状
1.成都植物园
成都植物园位于成都市北郊天回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合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成都植物园成立于1983年,是一座“具有风景园林外貌,融合科研、科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
目前成都植物园的科研成果主要有:1.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作中承担的“拒霜园”和“木兰花坞”对的绿化示范工程;2.对“成都市更新灌木的引种及应用”的课题研究与上街试验项目。
2.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位于天河区龙眼洞火炉山下,全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
物园,是我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被誉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博物馆”。
华南植物园建于1959年,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植物的收集、引种工作和进行驯化、繁殖等科学研究。
园内丰富的植物很好的发挥了植物园的教育功能,同时园内定期开展各类专类展览与种子跨国交换,保证了植物观赏的趣味性。
但由于位于广州市北郊同时并非免费开放,游人并不多。
由于较高价的门票和专业局限性则并没有吸引广大的游客。
四、我国植物园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代我国植物园的发展面临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长时间的科学记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已建成的植物园屈指可数,增加植物园的建设能够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并且保护、引入、驯化、繁殖弱势植物种从而有效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植物园来说,时间和科学记录使保存在植物园里的植物的价值大大增加。
即便拥有了强大的植物基础,缺乏科学和长时间的引种记录,也不能发挥植物园的科学研究价值。
植物和引种记录就像是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
而目前我国似乎各植物园都很重视植物的科学记录,都采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手段来完善记录系统,但真正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则寥寥无几。
植物记录关键的是原始数据的及时收集和累积,而不是
单纯先进技术手段。
同时为了保证对植物的鉴定和科学记录,植物园应配备专家对植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2.植物园在数量和在质量上都未达到要求
由于资金不足,中国植物园的数量和质量都未满足要求,大多数植物园在现代园艺和基础设备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的
差距,植物园的数量远远不足,分布不均,西部地区的植物园数量远远不足。
3.植物园在科普教育职责方面的凸显不足
部分植物园不够重视教育功能,环境解说设备简陋,植物名片缺漏,只提供游人活动与休憩的场所是远远不够的。
植物园应发挥充分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向游人传授植物学知识。
尤其对于在城市成长的儿童,植物园是认识植物学的第二课堂。
五、当代植物园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1.产业化模式植物园
对植物园进行“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改造,打破了传统植物园模式,推进植物园与农业科技园、观光农业园三园一体,集生产示范、产品开发、观赏旅游为一体,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结合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趋势在原有植物园职能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作物品质、栽培、效益等为主要的产业化系统研究和开发。
然而,用经济效益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开发能力,虽然可以带来良
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却一定程度削弱了植物园的物种多样性和教育职能,同时产业化模式需要更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与更大型的员工队伍,这并不适用于广大植物园。
2.数字化植物园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大植物园纷纷加速了信息化的进程,数字化植物园由此提出。
数字化植物园的主要特征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基础设备装备高度智能化;植物保育操作技术自动化等。
从概念上来说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植物园的科学研究、物种保护、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和生产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使植物园按照所设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的数字植物园取得了初步经验和成果,但大部分仍未能与国际植物园信息系统结构。
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植物的管理与研究,对植物园的发展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也带来了新的思路。
六、总结
科学合理的植物园设计可以与公园产生一样的生态效益,甚至其植物物种多样性和能使其更好地发挥生态效应,营造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优秀的植物园设计能吸引游人休憩娱乐的同时,发挥独特的知识传授职能,能让人更好地认识植物、认识自然、学习环境保护与生态维护。
然而我国城市中对植物园的建设在质量和数量上远远不足,同时城市中的居民虽然对自然绿地有着迫切的需求。
但是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尤其是当今在城市中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们对植物的认识却越来越局限。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行道树、灌丛、植被在种类和形态上都比较有限,这尤其限制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植物的认知从而弱化了人们对植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我们的城市需要建造和设计出更好的植物园,从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上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余树勋.植物园.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 施维德.成都植物园的发展与对策.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0
3. 何小唐.植物园发展应侧重开发利用[n].中国花卉报. 2004
4. 郑伟.植物园栽培植物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交流[a].中国植物园[c]. 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