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效果分析
结石性胆囊炎的症状和治疗

特别关注结石性胆囊炎的症状和治疗刘建平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019)结石性胆囊炎指的是由于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炎症反应,主要分为两种,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结石性胆囊炎具有极高的发生率,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显示每4位良性胆囊疾病患者中,就有3位患者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多发生于女性,年龄低于50岁女性,其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年龄超过50岁以后患病率依旧高于男性,是男性的1.5倍。
结石性胆囊炎若急性起病,患者会出现剧烈的上腹痛症状,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患者病发后立即就医。
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虽然临床症状比较轻,但是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病情会逐渐恶化,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1.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炎症发生初期,可能是因为胆囊结石对受压部位黏膜造成了直接的损伤,从而引发了炎症的发生,后期随着胆汁的瘀滞,导致出现细菌感染。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囊梗阻使得患者的胆汁无法顺利排出,随着胆汁的不断淤积,胆汁的浓度会不断升高,而高浓度的胆汁含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会损伤胆囊黏膜。
致病菌主要是通过肠道逆行到胆囊的,加上胆汁瘀滞给病菌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细菌感染迅速,患者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病。
1.2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是胆囊结石,患者体内的胆囊结石会造成胆囊反复性梗阻,同时会间断性的损伤胆囊黏膜,使得囊壁反复发炎。
虽然正常情况下,胆汁是没有细菌的,但是胆囊或者胆管在发生结石嵌顿和梗阻的时候,存在引发肠源性细菌感染的风险,肠道的细菌会经过胆管最终到达胆囊,也可能通过血液和淋巴等途径到达患者的胆囊,从而引发炎症。
其他导致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原因还包括有:低纤维、高能量的饮食,使得人体胆汁的胆固醇含量上升,患者极易因此形成胆囊或者胆管结石。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案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案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恶心和呕吐等。
针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非手术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急性胆囊炎的早期阶段或患者不适合手术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常规方法。
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减轻炎症症状并防止感染的扩散。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巴龙霉素等。
2. 卧床休息: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期间,患者应该保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这样可以减轻腹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并促进炎症的缓解。
3. 疼痛控制:对于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镇痛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4. 饮食调理:患者应该选择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避免食用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饮食中应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促进胆囊的排石功能。
二、手术治疗方案对于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病例或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以下是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案: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目前治疗胆囊炎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腹腔镜手术,在腹壁上作3-4个小切口,将胆囊取出。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2. 开腹胆囊切除术:对于一些急性胆囊炎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如胆囊穿孔或胆囊脓肿等,开腹胆囊切除术是更为合适的治疗选择。
该手术通过腹部大切口取出胆囊,适用于病情复杂的患者。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康复训练,同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和生活调理。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对于不同程度和病情的患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合理用药,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促进康复。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查房》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胆囊内结石的存在,引起胆囊管梗阻,胆汁排泄不畅,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胆囊发生急性炎症反应。
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胆囊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胆囊结石形成- 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胆汁淤积等因素可促使胆囊结石的形成。
- 例如,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肥胖、妊娠、糖尿病等因素也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
- 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
2. 胆囊管梗阻- 胆囊结石在胆囊收缩或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嵌顿在胆囊管内,导致胆囊管梗阻。
- 一旦胆囊管梗阻,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可引起胆囊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坏死。
3. 细菌感染- 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的胆汁淤积,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了胆囊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1. 腹痛- 右上腹疼痛是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通常为持续性钝痛或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
- 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仅感隐痛,重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例如,一位患者突然感到右上腹剧烈绞痛,呈持续性发作,疼痛向右肩部放射,患者坐立不安,大汗淋漓。
2. 恶心、呕吐- 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有时可含有胆汁。
- 恶心、呕吐的原因主要是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例如,上述患者在腹痛的同时,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未消化的食物和黄色胆汁。
3. 发热-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
- 发热是由于胆囊炎症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所致,细菌感染释放的内毒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acutecholecystitis)是胆囊由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使胆管阻塞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一、病因
1.胆囊出口梗阻结石移位、寄生虫堵塞胆管,胆汁淤积和浓缩,高浓度的胆汁引起胆囊内膜发生化学性炎症,内压增高引起疼痛。
2.胰液反流胆总管和胰腺管共同开口梗阻,胰液反流进入胆囊,激活酶引起化学性炎症。
3.感染
二、临床表现
1.上腹部疼痛。
2.恶心、呕吐。
3.黄疸。
4.发热。
三、营养治疗
(一)急性期
因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应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水分,纠正脱水。
(二)缓解期
停止禁食,给予清流饮食,如米汤、藕粉、清水面片、果汁、蔬菜汁试食。
试用1.2天,可采用无油半流食。
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高膳食纤维饮食。
(三)蛋白质
不需要增加,因过多蛋白质可引起胆囊收缩诱发疼痛。
四、出院指导,
(一)坚持低脂、低胆固醇、高膳食纤维饮食,防止复发。
(二)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禁烟酒。
(三)治疗原发病。
病例分析——胆石病、胆道感染

病例分析——胆石病、胆道感染(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章病例分析——胆石病、胆道感染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胆石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由胆道系统结石引起的疾病称胆石病。
胆道感染与胆石互为因果关系,胆石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致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反复发作又是胆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一、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病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为:①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梗阻,胆汁排出受阻。
②致病菌入侵。
临床表现1.常在进脂肪餐后或夜间发作典型的首发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部的剧烈绞痛或胀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
合并感染化脓时伴高热,体温可达40℃。
很少出现黄疸。
2.体征早期可有右上腹压痛或叩痛。
病情进展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压痛明显,出现反跳痛,肌紧张,Murphy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1.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超:首选诊断方法,可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并可探及胆囊内结石影像。
4.胆道核素扫描鉴别诊断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数患者既往有溃疡病史,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疼痛初起部位多位于上腹部,迅速波及全腹;查体可发现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可呈“木板样”强直,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可阳性。
立位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胰腺炎:多于大量饮酒或饱餐后出现急性上腹痛,上腹正中或偏左多见,坐位前倾可略缓解。
查体Murphy征阴性。
血淀粉酶明显升高,CT 检查可明确。
3.胆总管结石:有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的表现,结合B超一般可明确,诊断困难者可结合ERCP、CT、MRCP或内镜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4.其他:尚需与其他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及急性心肌梗死等鉴别。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急性胆囊炎是由胆结石阻塞导致胆囊发炎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通过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并缓解炎症。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应根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感染状态和药物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此外,还可以使用解痉药物来缓解胆囊痉挛,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根本方法,目的是清除胆结石、恢复胆囊功能,以免再次发生急性发作。
手术可以选择胆囊切除术、胆囊造瘘术等。
胆囊切除术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腹腔镜或传统开腹手术进行。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壁上的小切口插入镜头和手术器械,通过图像引导下切除胆囊。
传统开腹手术需要在腹壁上切开大约10至20厘米的切口,然后通过切口进行手术。
两种手术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术前准备一般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胆囊超声等检查,术后应注意术后饮食、休息和活动等。
饮食上建议术后避免油腻食物、肥肉、辛辣食品、酒精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
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伤口裂开。
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对康复有益,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来制定活动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发作时间短、症状轻微且能够控制,医生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胆道引流等。
但非手术治疗方法并不能根治胆囊炎,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因此对于急性发作或反复发作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法。
总之,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抗生素和解痉药物来缓解炎症和疼痛,手术治疗则是根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胆囊切除术或胆囊造瘘术来清除病因、恢复胆囊功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有哪些药物治疗要点?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有哪些药物治疗要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指由于胆囊与胆管通畅障碍,导致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症。
在急性发作期内,药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炎症及感染,减轻疼痛,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的要点如下:1. 止痛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腹痛,严重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因此,使用止痛药可以缓解腹痛,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常见的止痛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药物。
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
2. 抗生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作往往伴有细菌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选择抗生素要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同时,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要注意抗生素的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3. 制酸药:急性胆囊炎患者常伴有胃酸过多的情况,所以可以使用制酸药来减少胃酸的分泌,缓解消化道症状。
常见的制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具体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4. 利胆药:利胆药可以增加胆汁的排空,改善胆囊的状况,减少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常用的利胆药包括乙胺丁酸、尼玛舒通等。
使用利胆药要根据患者的胆囊功能和胆囊结石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利胆药不适用于胆囊结石较大、胆囊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
5. 抗炎药:急性胆囊炎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病变,因此,使用抗炎药可以减轻炎症症状,缩短炎症的持续时间。
常见的抗炎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类固醇类药物。
如布洛芬、地塞米松等。
但使用抗炎药要注意不适用于存在溃疡、出血、高血压等禁忌症的患者。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感染和炎症的发展,减轻疼痛,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仅仅依靠药物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来解决根本问题。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

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论文治疗论文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治疗的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急性胆囊炎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治疗49例,保守治疗16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明确手术指征,把握好手术时机;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治疗。
急性胆囊炎在胆道疾病中发病率较高,80%~9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由于病情发展快,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急诊或早期手术又相对择期手术要困难,因此,及时、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直接影响疗效,决定了病人的预后。
本文总结我院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5例,对治疗方法、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予以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普通外科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计65例,结石性胆囊炎53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保守治疗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70岁,平均43.5岁;手术治疗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31~69岁,平均49岁;发病后48h内入院者51例,超过3天者14例。
1.2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右上腹疼痛病史,体温高于38℃者49例,其中高于39℃者6例。
查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全腹压痛,39例伴局限性腹肌紧张,31例有轻度黄疽,莫菲氏征阳性者35例。
1.3 治疗入院后予以解痉镇痛、抗感染、禁食、补液等处理。
其中,16例经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暂不愿手术,其余49例行手术治疗。
入院12~72h手术38例,4~7天内手术11例。
术式选择:行胆囊切除术4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7例,胆囊造瘘术2例。
2结果1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49例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31T11:44:50.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作者:贺曙麟
[导读] 湘乡市金薮卫生院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湘乡市金薮卫生院湖南湘乡 41144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解释性胆囊炎发病机理及中西医治疗效果比对;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选取68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34例,中西医结合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同西医组76.47%比较,明显较高(P<0.05);中西医结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同西医组20.59%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治疗效果;发病机理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为胆道常见顽固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数据统计显示[1],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病率占胆石症15%~28%。
主要为左右胆管交汇部以上分支内胆管结石,可单独存在,也能与胆外结石共存。
针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主要采取外科方案治疗,虽然可以彻底清除结石,但是大多数老年患者难以耐受,甚至因产生并发症而影响预后,因此,选择中医方案治疗,成为临床青睐的治疗方案。
本组研究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理机制进行分析,了解其治疗方法,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选取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经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西医组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1-73岁,平均(45.7±3.2)岁,中西医结合组34例,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20-75岁,平均(46.1±3.4)岁。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标准者;白细胞总数>10×109/L者;经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确诊者;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者。
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年龄<18岁者;与本研究不配合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及解痉镇痛药物,并对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进行纠正,保证绝对卧床休息。
西医组加用熊去氧胆酸片(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715),8-10mg/kg,口服,早晚进餐时分次给予。
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柴胡汤加减治疗,柴胡、黄岑各12g,太子参、滑石各15g,法夏、炒山栀各10g,甘草6g,病初起伴寒热头身痛者加板蓝根、羌活;胁痛剧者加炒青皮、郁金;黄疸甚者加田基黄、茵陈;呕恶著者加白蔻仁、藿香。
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
1.3疗效标准
治疗效果根据《胆囊炎和结石基本诊疗路径》[2]中相关标准进行判定,显效:腹痛、恶心及发热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明显好转,白细胞总数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作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7.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同西医组76.47%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结石、胆囊、蛔虫等引发胆囊颈、胆囊管梗阻,引发胆囊粘膜缺血,继发细菌感染,是急性胆囊炎形成的主要因素。
非结石性胆囊炎
发生主要与败血症、创伤及血容量减少等诸多因素相关。
急性胆囊炎发生与病理生理改变及自身特点相关。
已经有相关研究证明[3],人体衰老后,胆囊内壁收缩素及胆碱能受体明显减少,且胆囊内壁对胆囊收缩素敏感度也随之下降,出现胆汁粘滞、胆囊排空延迟等,都利于结石形成。
同时,浓缩胆盐会对胆囊粘膜产生强烈刺激,极易引发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4],其形成与胆囊细菌感染、慢性炎症、胆汁潴留、营养因素、胆道寄生虫等呈密切相关性。
感染是引发结石的主要因素。
胆囊在受感染及遗传等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胆固醇过多在胆汁中存在,存在过饱和情况,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胆盐则随之减少,糖蛋白增加,一系列改变都导致患者生理性胆汁转为病理性胆汁,而胆管本身存在病理改变,从而胆汁流动受阻,继而成为结石[5]。
而中医认为,急性结石性胆结石发生主要受情志所伤,肝为风木之脏,肝性条达舒畅,恶抑郁,其主疏泄,具有条畅气机之效。
胆附于肝脏,为六腑之一,又称之为奇恒之府,排泄及贮藏精汁,是为肝之余气,因肝疏泄入胆,通降则顺。
结石性胆囊炎发生主要为肝郁气结,以致津液凝聚,治疗需以疏通为主[6]。
本组研究中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西医组(P<0.05),可能与中药进行辩证施治相关,能起到标本兼治之效。
中医柴胡汤加减,可促进胆汁分泌,利于胆汁引流,帮助结石从津液从排出,控制复发率,也能减少患者痛苦,避免手术创伤。
有学者研究认为[7],急性结石胆囊炎行中药治疗可起到标本兼治之功,对控制并发症发生具有积极作用,本组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西药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远期效果较差,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中医辩证施治疗法,可根据患者病证不同,选择不同药味对疾病进行控制,且经过循序渐进治疗方法,也能减少对机体损伤,利于身体恢复,减轻不良反应,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综合上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为肝气淤积,情志不畅,以及胆汁流动受阻,继而形成结石。
大柴胡汤加减以辩证施治之法,直接对疾病进行控制,可取得确切效果,安全性高,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公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3):104-105.
[2] 靳智华.腹腔镜与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4,69(5):814-814,816.
[3] 柳己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60-263.
[4] 刘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02-103.
[5] 吴袁生,侯亚峰,何宗全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12):1611-1613.
[6] 李红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中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5):658-660.
[7] 王忠振.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15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8):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