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行星的运动教案
《6.1 行星的运动》教案

群英荟萃今天讲一段物理学史,你会发现物理老师讲历史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一节是《行星的运动》。
既然谈到了行星的运动,首先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夏天天气比较晴朗的时候,你专门抽出点时间来,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会儿星星。
看看你能不能看出什么道道来。
据《佛经》记载:释迦摩尼就是看到了启明星后大彻大悟,创立佛教,成为了佛祖,你多看一看说不定也能看出点道道来;另外一个人是德国的康德(发明虚数单位i),听说过没有?大哲学家。
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只关注两件事——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另外一个是内心的道德法则。
”古人是怎么认识头顶上的星空的呢?前人在看星星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道道来,但是人有一个本能——喜欢把没有意义的点连到一块儿:描点连线,然后想出一些故事来往上附会。
比如中国有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有北斗七星,七个星一连是一把勺子;在西方也是这样的,西方把各个星体连接起来之后管它叫星座,你是什么座的?这是关于星星很粗浅的研究。
,他就是数学上勾股定理(百牛定理)的发现者,这人出生于富商家庭,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们这里简单的说一说:他有一次捆柴火,有个老者看到之后说:“小伙子你捆柴火的手法很独特,你有数学才能,应该成为一个学者。
”他一听这话很高兴直接把柴火就扔了,然后遍访名师。
他找到了一个老师,是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不是泰勒斯威夫特)(联系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泰勒斯发现摩擦起电),这个人生活的离我们很远了,大约公元前580年。
他可不简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天文学家,据说他曾经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制止过一场战争。
他怎么说?他说:“你们别打了(就好像我说你们别说了,没人听!加一句班主任在门外头了,他怎么说?),你们要再打天神会发怒,天神一发怒,会把太阳没收惩罚你们。
”双方不相信,继续在这儿打,结果大白天日食出现了,那会儿人没见过这景象:好好的太阳就没了,看见星星了。
引起了双方极大的震撼,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发誓永远和好,再也不打仗了。
高一物理必修二第六章:6.1行星的运动教案

第一节行星的运动● 本节教材剖析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没法去感知 .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感觉特别神奇而不易理解 .因此我们一定去指引学生认识人们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 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二者之间的争辩,从第谷的精心观察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指引学生领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谨小慎微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真谛的求知热忱 .本节内容包含“地心说” “日心说”的内容及争辩的焦点、开普勒定律的内容等知识点.●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一样的看法及发展过程.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绘.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经过剖析、推理提出科学假定,再经过实验考证的正确认识事物实质的思想方法.2.经过学习,培育学生擅长察看、擅长思虑、擅长着手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经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成立过程,浸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成立科学的宇宙观.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谛的求知热忱.●教课要点1.“日心说”的成立过程.2.行星运动的规律 .●教课难点1.学生对天体运动缺少感性认识.2.开普勒怎样确立行星运动规律的.●教课方法1.“日心说”的成立的教课——采纳对照、反证及解说法.2.行星运动规律的成立——采纳挂图、放录像资料或用CAI 课件模拟行星的运动状况 .●教课器具挂图、录像机、录像带、投影器、投电影.●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与无数生灵生活在地球上,白日我们洗浴着太阳的光芒 .夜晚,仰望苍穹,繁星闪耀,漂亮的月亮把我们带入了无穷的联想之中,这浩大无垠的宇宙中有着无数的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天体,它们的神奇一直让我们盼望认识,其实不停地去探究 .而伟大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已为我们的探究开了头,让我们对宇宙来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我们来认识行星的运动状况 .板书:行星的运动 .二、新课教课(一)用投电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一样的看法及发展过程.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绘.(二)学习目标达成过程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发展过程在浩大的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星球,而这些天体是怎样运动的呢?在古代,人类最先经过直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地心说”的看法,以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和月亮绕地球而转动 .由于“地心说”比较切合人们的平时经验,太阳老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仿佛太阳绕地球转动 .正好,“地心说”的看法也切合宗教神学对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因此“地心说”统治了人们很长时间 .可是跟着人们对天体运动的不停研究,发现“地心说”所描绘的天体的运动不单复杂并且问题好多 .假如把地球从天体运动的中心地点移到一个一般的、绕太阳运动的行星的地点,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天体的运动,很多问题都能够解决,行星运动的描绘也变得简单了 .跟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星星的地点为船队导航,因此对行星的运动观察愈来愈精准.再加上第谷等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及记录的大批的观察数据,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很难得出完满的解答 .当时,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航行已经使许多人相信地球其实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球体,哥白尼就开始推断是否是地球每天环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呢?他假定地球其实不是宇宙的中心,它第 3页 /共 10页与其余行星都是环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是“日心说”的模型.用“日心说”能较好地和观察的数据相切合,但它的思想几乎在一个世纪中被忽视,很晚才被人们接受 .原由有:( 1)“日心说”不过一个假定 .利用这个“假定”,行星运动的计算比“地心说”简单得多 .但著作中有很不精准的数据 .依据这些数据得出的结果不可以很好地跟行星地点的观察结果相切合 .(2)当时的欧洲的统治者仍是教会,把哥白尼的学说称为“异端学说” ,由于它不切合教会的利益 .以致这个正确的看法被推延一个世纪才被人们所接受 .德国的物理学家开普勒继承和总结了他的导师第谷的所有观察资料及观察数据,也是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虑和计算的,但结果老是与第谷的观察数占有 8′的角度偏差 .当时公认的第谷的观察偏差不超出 2′.开普勒想,很可能不是匀速圆周运动 .在这个勇敢思路下,开普勒又经过四年多的勤苦计算,先后否认了 19 种假想,最后终于计算出行星是绕太阳运动的,并且运动轨迹为椭圆,证了然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并总结为行星运动三定律 .同学们,古人的这类对问题的谨小慎微、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我们对待学习更应当是脚扎实地,认认真真,不放过一点疑问,要有热爱科学、探究真谛的热忱及坚毅的质量,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2.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1)出示行星运动的挂图边看边介绍,让学生对行星运动有一个简单的感性认识.第 4页 /共 10页( 2)放相关行星运动的录像录像的成效很好, 很直观,让同学能看到三维的立体画面,让同学们的感性认识又提升一步 .( 3)开普勒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对于行星运动的描绘可表述为三定律 .我们主要介绍开普勒第必定律和第三定律 . (4)所有的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就是开普勒第必定律 .行星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向来在变 .有时远离太阳,有时凑近太阳 .它的速度的大小、方向时辰在改变 .表示图以下:板书:开普勒第必定律:所有行星环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5)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这是开普勒第三定律 .每个行星的椭圆轨道只有一个,可是它们运动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是相等3的.我们用 R 表示椭圆的半长轴, T 代表公转周期,表达式可为:R2 KT明显 K 是一个与行星自己没关的量, 同学们想想, K 有可能与什么相关呢?同学们开始议论、猜想 .都环绕太阳运行,只与中心体相关的一个值了.板书: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三次方的比值都是同样的 .表达式:R3K (R表示椭圆的半长轴,T 表示公转周期)T 2(6)同学们知道此刻我们已经发现太阳四周有几颗行星了吗?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金、木、水、火、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评论:(回答的很好),那同学们知道哪颗行星离太阳近来?同学回答:水星 .老师发问: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多大?一般学生不知道 .老师告诉学生:水星绕太阳一周需88 天.老师发问:我们生活的地球呢?同学们积极回答:约365 天.3.增补说明( 1)开普勒第三定律R3K 对所有行星都合适. T 2( 2)对于同一颗行星的卫星,也切合这个运动规律.比方绕地球运行的月球与人造卫星,就切合这必定律R3K(K′T 2与行星绕太阳的K 值不一样,中心体变, K 值改变)三、稳固练习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 1)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道假如是圆形,那么它运行周期T 的平方与轨道半径r 的三次方的比为常数,设 T2/r3=K,则常数 K 的大小A.只与恒星的质量相关B.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质量相关C.只与行星的质量相关D.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速度相关( 2)木星绕太阳转动的周期为地球绕太阳的转动的周期的12倍,则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轴的倍.(3)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为1.50×1011m,周期为 365 天;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长轴为 3.82×108 m,周期为 27.3 天. 则对于绕太阳运行的行星,R3/T2的值为m3/s2;对于绕地球运动的物体, R3/T2的值为m3/s2.参照答案:(略)四、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和知道了:1.“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一样的看法及发展过程.行星运动的轨迹及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R3K (K是与行星2.T 2没关的量) .3.行星绕太阳的椭圆的半长轴R3与周期 T2的比值为 K,还知道对一个行星的不一样卫星,它们也切合这个运行规律,即r3(K 与TK2K′是不一样的 ).五、作业1.阅读相关对行星运动的认识的发展史.2.思虑题:把月球及绕地球的同步卫星看作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试计算一下月球与同步卫星到地面中心的距离比.参照答案:3 900六、板书设计行星的运动1.“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发展过程.2.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七、素质能力训练第必定律内容第二定律R3K公式2T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峙的见解 .地心说以为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日心说以为是静止不动的,这两种认识中更科学些.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语等俯首皆是 ,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教学设计2:6.1 行星的运动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 明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能应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1. 了解观察在发现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
2.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2. 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认识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支持真理,勇于创新和不怕牺牲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
难点:对开普勒运动定律的应用,以及相关近似处理。
【教学过程】一、人类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历程(以图片展示为主)1.地心说及其代表人物2.日心说及其代表人物对创立万有引力定律产生极大影响力的第谷和开普勒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家们在真理探索路途中的坚韧与执着,并深刻领会观察实验在物理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椭圆轨道定律)结合教材“做一做”,应用flash,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椭圆,理解行星是如何运行的。
2.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面积定律)提问:行星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角速度与加速度的情况又如何?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周期定律)k Ta 23a :轨道半长轴长 T :公转周期 通过行星轨道特点,介绍中学阶段研究中的近似处理方法:(让学生领会物理学在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①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②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度,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教学设计8:6.1行星的运动

课题 6.1 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1.探究古代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2.探究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教学过程与方法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多媒体演示:天体运动的图片浏览。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天体,如月亮、地球、太阳、夜空中的星星……由这些天体组成的广袤无限的宇宙始终是我们渴望了解、不断探索的领域。
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历史上有过不同的看法,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行星的运动。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古代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请阅读第33页《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找出“地心说”遭遇的尴尬和“日心说’的成功之处.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在远日点的速率与在近日点的速率谁大?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说明:开普勘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大阳运动,也适用于卫星绕着地球转,K 是一个与行星质量无关的常量,但不是恒量,在不同的星系中,K 值不相同。
K 与中心天体有关。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A 1)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和谐的 运动,后来 仔细研究了 的观测资料发现,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太阳处在 位置上。
答案:匀速圆周 开普勒 行星 椭圆运动 椭圆的一个焦点上(A2)下列关于开普勒对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中心上B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圆,太阳在圆的中心上C .所有行星的公转周期与行星的轨道的半径成正比D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答案:AD .解析:A 、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A 正确.B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而不是圆,故B 错误.C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故C 错误,故D 正确.(A3)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
《行星的运动》参考教案

《⾏星的运动》参考教案6.1 ⾏星的运动⼀、知识⽬标1.了解“地⼼说”和“⽇⼼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2.知道开普勒对⾏星运动的描述.⼆、教学重点1.“⽇⼼说”的建⽴过程.2.⾏星运动的规律.三、教学难点1.学⽣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2.开普勒如何确定⾏星运动规律的.四、教学⽅法1.“⽇⼼说”的建⽴的教学——采⽤对⽐、反证及讲授法.2.⾏星运动规律的建⽴——采⽤挂图、放录像资料或⽤CAI课件模拟⾏星的运动情况.五、教学步骤导⼊新课我们与⽆数⽣灵⽣活在地球上,⽩天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夜晚,仰望苍穹,繁星闪烁,美丽的⽉亮把我们带⼊了⽆限的遐想之中,这浩瀚⽆垠的宇宙中有着⽆数的⼤⼩不⼀、形态各异的天体,它们的神秘始终让我们渴望了解,并不断地去探索.⽽伟⼤的天⽂学家、物理学家已为我们的探索开了头,让我们对宇宙来⼀个初步的了解.⾸先,我们来了解⾏星的运动情况.板书:⾏星的运动.新课教学(⼀)⽤投影⽚出⽰本节课的学习⽬标1.了解“地⼼说”和“⽇⼼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2.知道开普勒对⾏星运动的描述.(⼆)学习⽬标完成过程1.“地⼼说”和“⽇⼼说”的发展过程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形态各异的星球,⽽这些天体是如何运动的呢?在古代,⼈类最初通过直接的感性认识,建⽴了“地⼼说”的观点,认为地球是静⽌不动的,⽽太阳和⽉亮绕地球⽽转动.因为“地⼼说”⽐较符合⼈们的⽇常经验,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好像太阳绕地球转动.正好,“地⼼说”的观点也符合宗教神学关于地球是宇宙中⼼的说法,所以“地⼼说”统治了⼈们很长时间.但是随着⼈们对天体运动的不断研究,发现“地⼼说”所描述的天体的运动不仅复杂⽽且问题很多.如果把地球从天体运动的中⼼位置移到⼀个普通的、绕太阳运动的⾏星的位置,换⼀个⾓度来考虑天体的运动,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星运动的描述也变得简单了.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们希望借助星星的位置为船队导航,因⽽对⾏星的运动观测越来越精确.再加上第⾕等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及记录的⼤量的观测数据,⽤托勒密的“地⼼说”模型很难得出完美的解答.当时,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航⾏已经使不少⼈相信地球并不是⼀个平台,⽽是⼀个球体,哥⽩尼就开始推测是不是地球每天围绕⾃⼰的轴线旋转⼀周呢?他假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它与其他⾏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是“⽇⼼说”的模型.⽤“⽇⼼说”能较好地和观测的数据相符合,但它的思想⼏乎在⼀个世纪中被忽略,很晚才被⼈们接受.原因有:(1)“⽇⼼说”只是⼀个假设.利⽤这个“假设”,⾏星运动的计算⽐“地⼼说”容易得多.但著作中有很不精确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跟⾏星位置的观测结果相符合.(2)当时的欧洲的统治者还是教会,把哥⽩尼的学说称为“异端学说”,因为它不符合教会的利益.致使这个正确的观点被推迟⼀个世纪才被⼈们所接受.德国的物理学家开普勒继承和总结了他的导师第⾕的全部观测资料及观测数据,也是以⾏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考和计算的,但结果总是与第⾕的观测数据有8′的⾓度误差.当时公认的第⾕的观测误差不超过2′.开普勒想,很可能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在这个⼤胆思路下,开普勒⼜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终于计算出⾏星是绕太阳运动的,并且运动轨迹为椭圆,证明了哥⽩尼的“⽇⼼说”是正确的.并总结为⾏星运动三定律.同学们,前⼈的这种对问题的⼀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家学习.我们对待学习更应该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放过⼀点疑问,要有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热情及坚强的品质,来实现你的⼈⽣价值.2.开普勒⾏星运动规律(1)出⽰⾏星运动的挂图边看边介绍,让学⽣对⾏星运动有⼀个简单的感性认识.(2)放有关⾏星运动的录像录像的效果很好,很直观,让同学能看到三维的⽴体画⾯,让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提⾼⼀步.(3)开普勒⾏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关于⾏星运动的描述可表述为三定律.我们主要介绍开普勒第⼀定律和第三定律.(4)所有的⾏星围绕太阳运⾏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个焦点上.这就是开普勒第⼀定律.⾏星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星与太阳的距离⼀直在变.有时远离太阳,有时靠近太阳.它的速度的⼤⼩、⽅向时刻在改变.⽰意图如下:板书:开普勒第⼀定律:所有⾏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个焦点上.(5)所有⾏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跟公转周期的⼆次⽅的⽐值都相等.这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每个⾏星的椭圆轨道只有⼀个,但是它们运动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与公转周期的平⽅的⽐值是相等的.我们⽤R表⽰椭圆的半长轴,T代表公转周期,表达式可为:显然K是⼀个与⾏星本⾝⽆关的量,同学们想⼀想,K有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同学们开始讨论、猜想.都围绕太阳运转,只与中⼼体有关的⼀个值了.板书: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与公转周期的三次⽅的⽐值都是相同的.表达式:(R表⽰椭圆的半长轴,T表⽰公转周期)(6)同学们知道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太阳周围有⼏颗⾏星了吗?分别是什么?学⽣回答:⾦、⽊、⽔、⽕、⼟、地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评价:(回答的很好),那同学们知道哪颗⾏星离太阳最近?同学回答:⽔星.⽼师提问:⽔星绕太阳运转的周期多⼤?⼀般学⽣不知道.⽼师告诉学⽣:⽔星绕太阳⼀周需88天.⽼师提问:我们⽣活的地球呢?同学们踊跃回答:约365天.3.补充说明(1)开普勒第三定律对所有⾏星都适合.(2)对于同⼀颗⾏星的卫星,也符合这个运动规律.⽐如绕地球运⾏的⽉球与⼈造卫星,就符合这⼀定律(K′与⾏星绕太阳的K值不同,中⼼体变,K值改变)六、⼩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和知道了:1.“地⼼说”和“⽇⼼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2.⾏星运动的轨迹及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K是与⾏星⽆关的量).3.⾏星绕太阳的椭圆的半长轴R3与周期T2的⽐值为K,还知道对⼀个⾏星的不同卫星,它们也符合这个运⾏规律,即(K与K′是不同的).七、板书设计⾏星的运动1.“地⼼说”与“⽇⼼说”的发展过程.2.。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6-1《行星的运动》教学案_1

§6-1《行星的运动》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观点的差异所在.2、认识开普勒三定律;从中体会观察在认识自然、发现规律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辛.3、能用开普勒三定律分析一些简单的行星运动问题.二.教学重点开普勒三大行星运动定律。
三.教学难点椭圆的有关知识四.教学过程㈠.自主学习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运动的认识存在两种对立的看法:地心说认为________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_______运动;日心说认为_______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________运动。
2.在现代,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开普勒的三个定律:(1)第一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㈡.例题分析例1.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内容,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B.所有的行星均是以同样的速度绕太阳作椭圆运动C.对于每一个行星在近日时速率大于在远日点时的速率D. 对于每一个行星在近日时速率小于在远日点时的速率地面,可在轨道上的某点A处,将速率降到适当的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和地球表面相切,如图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0,求飞船由A点回到B点所需时间。
㈢.课堂练习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越大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越大C.水星的半长轴最短,公转周期最长。
6.1行星的运动学案

6.1 行星的运动[学习目标]1、 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2、 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内容,并能写出第三定律的表达式。
能够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公式解决有关行星运动问题3、 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学习过程】学点一、地心说和日心说请阅读教材第一段及第33页《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1.地心说: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 运动。
后经人们观察是错误的。
2.日心说: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 运动。
实际上,太阳并非宇宙中心。
3.两种学说的局限性都把天体的运动看的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 运动,而和丹麦天文学家 的观测数据不符。
思:“日心说”打败了“地心说”,是否说明日心说比地心说完善?学点二、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一、探究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表一:各年四节气具体日期统计表 年份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008 3月20日 6月21日 9月22日 12月22日 2009 3月20日 6月21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20103月21日6月21日9月23日12月22日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春天:92天 夏天:94天 秋天:84天 冬天:90天 说明:四季的时间是不相等的 进而说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不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 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太阳处在 的一个 上。
探究椭圆轨道特征将一条绳的两端固定在两个定点(图钉)上,以铅笔拉紧绳子所画出的图形即为椭圆。
这两个定点称为此椭圆的两个焦点。
从椭圆上任一点至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一定值,既 常数。
=+21PF PF aON OM ==bOS OR ==O 点为对称中心点, 称为半长轴; 称为半短轴例1.关于太阳系中各行星的轨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 B.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的轨道是圆C.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是不同的D.不同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各不相同例2.关于天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天体的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循不同的规律 B.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C.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所以太阳绕地球运动D.太阳系中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二、探究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 内扫过的 。
人教版必修2物理:6.1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课流程】【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认识椭圆;认识人类对天体运转的研究历史;理解开普勒三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天体运转研究历史的认识,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怀疑、批评、猜想、察看与实验。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对天体运转研究历史的认识,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谛、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开普勒三定律。
【教课难点】行星的椭圆轨道。
【教课过程】一、复习发问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吗?2.曲线运动中,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一点时的速度方向如何确立?3.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入课题教师叙述──本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转的研究历史,回首一下科学先贤的工作。
三、新课教课教师叙述:人类对天体运转的认识,发源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哥白尼发展到了“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第一次为天体的运动立了法。
而完整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研究一:第谷、开普勒的研究1.显现“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议论第谷与开普勒第谷( 1510── 1601)──天体运动的等候者1510 年12 月14 日生于丹麦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
其父是律师。
1601年 10 月24 日,第谷去世于布拉格,终年57 岁。
第谷于1559 年入哥本哈根大学念书。
1560 年8 月,他依据预告察看到一第二天食,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562 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
1563 年他写出了第一份天文观察资料,记录了木星、土星和太阳在向来线上的状况。
1566 年第谷开始到各国遨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
此后他开始了一生的天文研究工作,获得了重要的成就。
第谷的一世在天文观察方面所获得的成就,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确立了坚固的基础。
第谷的最重要发现是1572 年 11 月 11 日观察了仙后座的新星迸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2.通过人类对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不怕牺牲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重点
对开普勒三大定律的理解
难点
开普勒三大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推进新课
一、“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发展过程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建立过程
展示有关星体图片及卫星发射视频
出示课前学习任务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或补充
出示课前学习任务问题
观看神奇的宇宙世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开普勒行星运动的规律
(1)内容理解
(2)疑点探究
3、实践拓展
能否将行星的运动按圆处理?
4、典型例题
课堂总结
作业
通过视频展示,增近学生对开普勒运动定律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动手画椭圆
对定律中容易对学生造成学习障碍的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如关于k的探究。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该实践拓展使学生了解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例题的练习,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拓宽定律的适用范围
加深知识的理解、消化
板书设计6.1行星的运动
----------
一、古代天体运动的学说
-----------
------------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
出示例题
引导
教师总结
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定律内容
学生构建探究方法
动手计算
思考讨论
总结发言
思考、计算
学生总结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椭圆的知识,所以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什么是椭圆,对行星的运动更有助于理解。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
提高学生动手计算的能力,加深k的决定因素的理解。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学习结果,并且总结、发言
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学习结果,并且总结、发言
将学生引入到神秘的太空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的过程,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感知大师们的思路、方法以及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通过对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的了解,感受观察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需要合作精神。
出课课题
6.1行星的运动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时间
2009年4月15日
授课教师
魏晓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明确开普勒三大定律,能应用三大定律分析问题;
3.知道人类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观察在发现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