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解读——以《蝴蝶梦》为例作者:江帆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5期江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蝴蝶梦》中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在剧中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情感随着后世对于这部小说的进一步解读和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就是立足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我”和吕蓓卡截然不同的两种女性形象以及小说的深层次矛盾进行进一步分析,深入解读小说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解读深层次矛盾一、前言《蝴蝶梦》的情节发展比较清晰,故事讲述了“我”、吕蓓卡以及迈克西姆三人间的情感纠葛。

在“我”和麦克西姆两情相悦并闪电结婚后,“我”才发现婚后的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嫁入富人家庭的“我”在随丈夫入住其家园后,受到家里女仆的刁难和轻视,更让“我”觉得难受的是,“我”在这里一直被丈夫已故的前夫人吕蓓卡的阴影所笼罩。

为了摆脱吕蓓卡的阴影,“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依然毫无用处,“我”甚至在无形中也受到了吕蓓卡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小说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三位主角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恶魔女主人公吕蓓卡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进一步解读小说人物所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二、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以及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三大主要派别长达数百年的争论之后,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开始崭露头角。

它一方面跟随传统女权主义主张颠覆父权秩序,另一方面还要颠覆女权主义据以存在的基础。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琳达·奥尔克芙等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吸收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的思想,否定二元论思维模式、宏大叙事和整体性等概念,充分肯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解构社会文化、思维习惯、男权意识对女权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局部的、有历史特殊性的和特殊利益性质的理论和实践,不主张把女性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范畴和概念,认为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女性属于不同的阶级、种族、民族、能力等。

《蝴蝶梦》: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女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蝴蝶梦》: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女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蝴蝶梦》:从三个⾓度来解读⼥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埃(1907 - 1989)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她是英国那个时代最具影响⼒的世界级作家之⼀。

⼩说⼀经⾯世,就得到了众多赞誉:悬疑⼩说最⾼殊荣安东尼奖:20世纪最佳⼩说BBC百部英国⼈最爱的⽂学作品20世纪百部推理经典193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蝴蝶梦》这部⼩说结构精巧,⽤了⼀种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群⽣动的⼈物,和他们离奇的故事。

⼩说⼀开始就向我们展⽰出了曼陀丽庄园,它的美丽和神秘,⽆不牵动着我们的内⼼。

可是当我们⾛进这座深深的庭院,看到的是⼀个充满悬疑的爱情故事,却丝毫感受不到美好和浪漫,当所有的谜底展现在我们⾯前的时候,我们只有深深地叹息,叹息这个吕蓓卡,聪明绝顶,却⼜有着蛇蝎⼼肠的⼥⼦。

⼩说的⼥主⼈公吕蓓卡是⼀个美丽⽽⾼贵的⼥⼦,她游⾛于上流社会,受到众⼈追捧,可她⾻⼦⾥却放荡,霸道。

后来吕蓓卡发现⾃⼰患了不治之症,也许是害怕⾃⼰死后,丈夫会揭穿她丑恶的⾯具,将她的不伦隐私公之于众,同时为了保持她在她在众⼈⾯前⼀贯的⾼贵和优雅形象。

她决定⾃杀并设计布局成迈克西姆杀了⾃⼰,⽽迈克西姆⼀直⽣活在吕蓓卡死去的阴影中。

被众⼈称颂不已的吕蓓卡,为何会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两⾯性,她每天在外⼈眼⾥和家中扮演着两种⾯孔:天使和恶魔,在这两种⼈格之间随意穿梭,并乐此不疲,已经达到了⼀种疯狂⽽病态的程度。

今天我将从吕蓓卡的个⼈性格、家庭因素和当时⼥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解读⼀下⼥主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01、吕蓓卡的个⼈因素:吕蓓卡美貌且颇有魄⼒和才⼲,同时她是控制欲望极强的⼥⼈,为了在众⼈⾯前维持⾃⼰的形象内⼼饱受煎熬,最终导致⼈格分裂①吕蓓卡漂亮聪明能⼲,能够轻易捕获所有⼈的欢⼼,于是她很快就沉迷于这种感觉,但同时带来的焦虑感也令她倍感压⼒吕蓓卡在众⼈的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尤物,她集美貌与智慧于⼀⾝,“男⼈﹑⼥⼈﹑⼩孩, 还有狗, 都会被她迷住。

_蝴蝶梦_的叙事模式和女性视角

_蝴蝶梦_的叙事模式和女性视角

第22卷 第6期2008年11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J OURNA L OF CH ANGSH A UNI VERSITYVol.22 No.6Nov.2008《蝴蝶梦》的叙事模式和女性视角Ξ许 绮(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521041)摘 要:《蝴蝶梦》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个人型”的叙事模式,主要以时间的自然延伸作为基本线索,夹有倒叙。

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描写,使读者与叙述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小说还从女性的视角对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及男权统治的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叙事;心理意识;心理描写;女性视角;批判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8)06-0108-03 发表于一九三八年的《吕蓓卡》(电影译为《蝴蝶梦》)是英国现代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首次发售就卖了四万五千册,拍成电影后又历久不衰,不但影片公司赚了钱,杜穆里埃也以版税收入度过她孀居的拮据日子。

这部小说畅销的原因在于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蝴蝶梦》的叙事和女性视角及其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一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也是叙事理论最为发达的时期[1](P203)。

叙事流派纷呈,理论丰富,无法一一阐述。

在叙事学中,“话语”指的是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层面,即表达故事事件的方式。

叙事学家将叙事作品分为“故事”和“话语”这两个不同层次,前者为“事实”层,后者为“叙述”层。

女性主义叙事学借鉴了叙事学的“话语”概念[1](P283)。

话语层面的各种技巧包括叙述视角、叙述距离、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等。

在叙事学的“话语”层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声音”。

它特指各种类型的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声音,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结构。

美国学者兰瑟将叙述声音模式分为“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

所谓“作者型”叙述声音其实就是传统的全知叙述,这种声音具有较多的权威性。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之口呈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自然主义色彩丛林女王吕蓓卡。

吕蓓卡的放荡不羁与“我”的温良恭顺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互文着当时的女性存在。

通过展现两位女主在男权社会立足的两极生存方式,《蝴蝶梦》透露了强烈的环境塑人、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逻辑,诠释了环境局限下女性乌托邦理想的困境。

标签:自然主义;生存法则;环境塑人;男权社会;女性乌托邦一、曼陀丽:冷酷的生存环境依托达尔文进化论所生长成熟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拥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强调环境与人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环境对人性与命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蝴蝶梦》中所建构的故事发生地“曼陀丽庄园”承托起全书的自然主义基底,是冷酷无情、物欲横流的“自然主义氛围”[1]中的“丛林”的化身。

曼陀丽是世人眼中的“仙乡”,有着馥郁芬芳的杜鹃谷玫瑰园、品味超群的书画藏品、庞大巍峨的哥特风建筑群,毗邻海岸,坐拥大把的服务周到的管家仆人,而一年一度的变装晚宴也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

然而这所宅第中森严的阶级感与物欲感却泯灭了大部分“仙乡”的温馨色彩,使曼陀丽成为一个清冷而遗世独立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跟随男主人迈克西姆来到曼陀丽,平民出身、青涩无知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闯入者,刚到宅第便被曼陀丽的代表人物、宅邸总管丹弗斯太太给了个下马威:丹弗斯太太率众人夹道迎接这位平民新娘“我”,慌亂之中“我”竟将两只手套都掉在了地上,而丹弗斯太太借拾起的机会给予“我”轻蔑的眼色——这是上流阶层对捉襟见肘、强装镇定的灰姑娘的首次示威。

事实上整个曼陀丽的人始终对“我”是不待见的,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这位高攀的“灰姑娘”。

“你要知道,你和吕蓓卡是多么不同!”通过配角的口吻,作者时刻强调“我”闯入者形象的格格不入。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郭逦盛楠【摘要】《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吕蓓卡和“我”,分别是传统男性社会标准下的“妖妇”与“天使”.但在父权社会失语的吕蓓卡实为一个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双性同体,而拥有话语权的“我”却不过是一个被男性社会操控的木偶.她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及顺从男权的成分,但这种伪装无法掩盖隐藏在小说题目和吕蓓卡影响力中的女性的呼喊.正是这种巧妙的双声话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颇有艺术价值,更有思想深度,从而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我”;女性主义【作者】郭逦盛楠【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 年。

小说一问世,就因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情感而深受人们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杜穆里埃成功刻画出了两位迥然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吕蓓卡和“我”。

女学者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在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 世纪的文学想象》中,对传统文学中的妇女形象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得出结论:在传统的、特别是男性作家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多是以两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出现的,即天使和妖妇。

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妖妇则表达了他们的厌恶心理。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我”和吕蓓卡——恰恰可以与此对应起来[1]。

然而作为女性作家的杜穆里埃,她虽然模仿传统的男性文本塑造了“妖妇”吕蓓卡以及“天使”“我”,她们二人最后的命运也带有典型的父权时代特征,但作者的思想与价值观却并非迎合男权社会。

一失语的妖妇吕蓓卡是“我”丈夫迈克西姆的前妻,在小说开始时就已离世1 年之久。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反异化行为解读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反异化行为解读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4), 251-25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 https:///10.12677/wls.2023.114044《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反异化行为解读柴喜宁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5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5日摘要 《蝴蝶梦》是20世纪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该小说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

异化是女性主义者分析女性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可以用来分析女性在父权制中受到的压迫。

文章基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异化理论,分析吕蓓卡对父权制中女性的性异化、生育异化以及知识能力异化的反抗,从而看出作者对男女两性平等关系的追求,为探索女性的解放路径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吕蓓卡,异化,反抗,女性主义An Interpretation of Rebecca’s Behavior against Alienation in RebeccaXining Cha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May 18th , 2023; accepted: Aug. 2nd , 2023; published: Aug. 15th , 2023AbstractRebecca is a famous English novel written by Daphne Du Maurier in the 20th century, it shows the oppression of the patriarchy on women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s one important theory used by feminists, alienation is often adopted to analyze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in patriarchy. Based on the alienation theory of socialist femi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Rebecca’s resistance to the aliena-tion that women have been suffering in sex, fertility,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concludes that Du Maurier’s pursuit of gender equality, which can provide some help for exploring the path of female liberation.柴喜宁KeywordsRebecca, Alienation, Resistance, Feminism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出生于伦敦的文艺世家,她一生共发表了18部长篇小说,也发表过戏剧剧本、学术传记、散文和旅游书籍。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3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4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5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6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7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8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9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2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13 Cultural Conflicts in Daisy Miller—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14 论《教授的房子》中圣彼得教授对自我的追求1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6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17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18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19 爱伦坡的分析方法在“厄舍屋的倒塌”中的应用20 五官习语的翻译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22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23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24 谭恩美《喜福会》中人物对话含义及其功能分析25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26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27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28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29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30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31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32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3334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35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3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37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38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39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40 The Exploration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41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块研究42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43 浅谈英语中歧义44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45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46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47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48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49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50 An A 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51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52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53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54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55 An Analysis of Mulan's Character in Moment in Peking56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57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58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59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60 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61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62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63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64 金钱在婚姻中的角色:《爱玛》和《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婚姻观的差异65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66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67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68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69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70 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71 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72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73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74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75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76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77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78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79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80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81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82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83 中西方文化中的节日比较84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 ferent Cultures85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86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87 论直译与意译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88 析《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人物形象89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9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91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92 堂娜•哈拉维的赛博女性主义分析93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94 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95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96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97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9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99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100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101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02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103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104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05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106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107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108 On the Use of Satire and Humor in Pygmalion109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110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111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112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114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115 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的核心意象解读116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117 《欲望号街车》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女性主义解读118 美国C标准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影响119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120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12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22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2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24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125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2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27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28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129 论《莎乐美》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他们分别所代表的的社会阶层130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31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32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33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34 论科技英语新词的翻译135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36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137 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138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39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4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142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143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14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145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46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147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48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149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50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151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152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153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154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155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56 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的人物原型分析157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158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159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160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161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162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63 从《看不见的人》中看黑人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探寻164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165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66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167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68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69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170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171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72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73 “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174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175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76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77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跨文化解读178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179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180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181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182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183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184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85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186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187 论《欲望号街车》中的两姐妹的角色塑造188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189 大学英语课堂话语分析190 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191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92 英汉基本颜色词对比研究193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194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195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196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97 分析《傲慢与偏见》与《简爱》中觉醒的女性意识198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199 从《嘉利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200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

《蝴蝶梦》之生态空间阐释

《蝴蝶梦》之生态空间阐释

《蝴蝶梦》之生态空间阐释陈天然【摘要】《蝴蝶梦》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从生态批评视角再读《蝴蝶梦》,却发现其蕴涵着生态释义的广阔空间.首先,作家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在具有内在价值的自然世界,颠覆了自然的“他者”形象,消融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有利于缓解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体现了迥然相异的伦理价值观,从中我们意识到生态危机源自人性世界的危机,人类应反思之;再者,作家对自然和都市生活的对比述写暗示了《蝴蝶梦》其实是作家本人的一场自然之梦:拒绝都市文明,皈依乡土自然,诗意栖居.【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7页(P101-107)【关键词】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梦》;生态释义;伦理价值观;自然之梦【作者】陈天然【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达夫妮是一位热爱自然、抒写自然的作家,自然界的一切都为她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她在《蝴蝶梦》中就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原生态的自然世界:林莽、飞鸟、花草、虫鱼、山谷及大海等,丰富多彩,具有其内在价值。

“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著名的深层生态学代表赛欣斯和奈斯认为,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构成其内在价值。

其二,普通伦理学认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具有内在价值。

可见,自然的丰富性和主体性是其内在价值的关键,而其内在价值又是从‘他者’转化为‘主体’的关键。

”[2]135达夫妮抓住了这一关键,描写了大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主体性特征,赋予自然以内在价值,消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 (人类具有内在价值,享有生存的特权,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应该受到伦理关怀;自然不具有内在价值,仅仅是一个被人们开发利用、征服控制的工具和“他者”,不应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观整部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蝴蝶梦》中的自然系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时而温柔曼妙,时而狂野残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2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3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4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5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67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8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9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0 流行语的翻译11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12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13 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1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15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16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17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18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1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20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21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22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2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24 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25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27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28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29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30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31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3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33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34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35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36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37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39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40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41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42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43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4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45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46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47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48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49 灵魂的真实——《达洛卫夫人》意识流剖析50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51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52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53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54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55 矛盾的女性主义观—读乔治.艾略特的《弗罗斯河上的磨房》56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57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58 《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形象分析59 孤独的逃离者——《麦田的守望者》主角霍尔顿的反英雄形象分析6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61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62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6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64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65 美国女性地位变化浅析66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67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68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69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70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2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73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74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75 浅谈国际商务谈判礼仪76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7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9 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研究80 论高中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81 论《飘》的女性主义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3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84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85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86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87 解读《觉醒》中的个人主义88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89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90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91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92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93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94 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白鲸》95 论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主义9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沉默9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9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9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100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101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102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03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104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105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106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07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108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109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110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11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112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113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114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115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16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17 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 118 英雄精神的回归—浅析《雨王汉德森》的主题119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120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121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122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123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124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125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12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127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128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129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130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131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132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3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134 方位介词“over”的隐喻含义研究135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136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137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138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139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140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41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Speaking Ability in Middle School 142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143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44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5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Lead-i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14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48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49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50 英汉语中与饮食相关习语的文化含义及形象意义对比151 浅析“红”和“黑”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及语义对比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3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154 英语中“r”的分析155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156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157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158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159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160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161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162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63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164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165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166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67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68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Reports Viewed from the Stylistic Perspective169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170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71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172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173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174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175 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可译性176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77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178 功能对等理论下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成语翻译研究179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180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181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82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183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184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185 《浮生六记》英译本文化词翻译策略探析(开题报告+论文)186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187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88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幽默的翻译189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190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19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192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19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194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195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196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197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198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199 On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200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