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2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3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5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7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8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9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10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11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12 中西方灾难新闻差异性研究-文化与传媒13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14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15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6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17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1819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2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21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22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23 简析《日常用品》中的矛盾冲突24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25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26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27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28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29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30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31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32 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33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3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35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36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37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38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39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40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42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43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44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45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4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47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48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49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50 A Comparison of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51 American Country Music52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53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54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55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56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57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58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59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60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61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62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63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64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65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66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67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68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69 文化与幽默欣赏70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71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72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73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74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75 论网络自主学习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契合76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7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78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79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8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81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82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83 培根《论读书》多种译本的比较84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85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86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87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88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89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90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91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92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93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94 合作原则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95 试论用英语电影进行英语文化教学9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97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98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99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100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101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102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03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04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105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6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107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108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10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110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111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112 任务型教学过程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3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114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15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116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117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18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119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120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121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122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123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24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25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126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127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2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29 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失误分析130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13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32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33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34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135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13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13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38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139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14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141 A Comparati 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142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143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44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145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46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47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148 痴情动因的解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精神分析149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150 外贸合同中介词的用法与翻译151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15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153 对美国个人主义和中国集体主义的一些讨论154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55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156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157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58 通过《蝇王》看人性159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60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161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162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163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164 语法型课堂和交流型课堂的整体研究165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166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167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168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169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170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171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72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173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174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75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176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17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17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ovel and Movie of A Clockwork Orange179 中式菜名的英译180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181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182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18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184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85 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186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18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188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89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190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191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简析192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19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194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195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196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197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198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199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200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电影《飘》的解读

作者: 吴炜
作者机构: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8-1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电影《飘》;女性主义视角;男权社会;解读
摘要: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飘》,主要是以美国内战为背景。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
她是颠覆传统女性价值观的代言人,在她身上,集中了众多女性的优秀品质,从多角度表达了她对女权思想的理解。
影片中的主人公追求事业、金钱和爱情,对于男权社会,有着不满和反抗。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究主人公女性意识的成因,为激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塑造郝思嘉这一典型的形象,为女性们带来希望和信心。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飘》中斯嘉丽的行为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飘》中斯嘉丽的行为刘凤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妇女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要求在各方面都能享受到与男子同样的待遇。
小说《飘》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引领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潮,她从自身做起,在努力解放自我的同时,也明确了男女生而平等的思想,认为不论男女,都拥有实现自我的权利。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44-01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权运动在美国南方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为美国南方仍然遍布种植园,实行的也依然是奴隶制,在这种背景下,女性还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飘》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生动展现了一个勇于追求爱情,大胆开创事业,敢于与男性竞争的独立且自由的女性形象。
在当时以男性为主导的情况下,美国南方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要绝对地服从男性,事事以丈夫和家庭为先,做一个大众认可的好妻子。
然而,少女时期的斯嘉丽,就频频违反规则,不断挑战人们的认知,尽管她的行为在当时当地是不合规的,但今天看来,她的这些举动却恰恰表明了她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勇于追求和主导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大胆追求金钱和属于自己的事业和敢于追求两性平等三方面来探讨斯嘉丽身上展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勇于追求和主导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斯嘉丽身上的女权主义思想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能够主宰自己婚姻的态度上。
由于遗传了她爸爸的“爱尔兰血统”,斯嘉丽从小就具有极强的反叛精神,在爱情上,她更是不会受到世俗眼光的牵绊,而是一直主动地追求自己爱的人,是自己爱情与婚姻的主宰者。
少女时代,斯嘉丽就爱上了隔壁庄园少主阿希礼,她一直为自己和阿希礼创造独处的机会,希望他对自己的爱慕做出回应,在得知阿希礼要和他表妹媚兰结婚时,她又主动地向阿希礼表明了自己的感情,希望阿希礼能与她私奔,在遭到阿希礼的拒绝之后,她狠狠地打了阿希礼一耳光,并认为阿希礼就是一个懦夫,然后火速与媚兰的哥哥查尔斯结了婚,这里呈现出来的似乎是一个骄纵蛮横无理的女孩形象,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处体现出来的却是斯嘉丽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及她敢爱敢恨的性格。
《飘》 -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发现

飘 -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发现引言在小说《飘》中,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南方贵族斯佳丽·奥哈拉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斯佳丽的经历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飘》中所揭示的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
斯佳丽·奥哈拉 - 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斯佳丽·奥哈拉是一个富有个人魅力和才智的女性角色。
她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出坚强、勇敢和果断的特点。
尽管生活不断给予她挫折和困难,但斯佳丽总能迎难而上,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拯救自己和家人。
南北战争背景下女性角色的变革在南北战争期间,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女性们被迫面对前所未有的艰难情境。
许多传统角色模式被颠覆,女性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飘》中的女性角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存策略,她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拼搏。
自我发现与自我价值的觉醒斯佳丽·奥哈拉在面对困境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价值。
通过各种挑战和磨难,她学会了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在逆境中寻找机会。
斯佳丽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脆弱、依赖他人的女性角色,而是一个有能力改变命运的人。
女性意识与社会地位提升小说中展示了斯佳丽等女性角色逐渐追求独立和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
这些女性通过经营商业、投资房产等行动,摆脱了对男性资源的依赖,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她们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总结在《飘》中,斯佳丽·奥哈拉以及其他女性角色的形象展示了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之间的紧密关联。
通过面对逆境和困难,这些女性角色逐渐觉醒并发现自己的力量与价值。
她们在南北战争时期展示了女性力量的崛起,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家族和社会的命运。
《飘》从一个个体的故事中传递出关于女性意识和自我发现的深刻思考,为读者带来了对女性价值和平等探索的启示。
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与《飘》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研究
01 引言
03 二、爱情观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一、女性地位 04 三、婚姻
引言
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倾城之恋》和《飘》两部作品中的 女主人公进行比较研究。这两部小说分别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和19世纪60年代 的美国为背景,描述了时代巨变下女性的生活、爱情和婚姻。本次演示将从女性 地位、爱情观和婚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内容摘要
其次,虽然《倾城之恋》最终以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为结局,但这种结合 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悲剧。在战争的洗礼下,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得 以延续,但这种延续并非出于他们自身的选择,而是因为战争的无奈。这种无奈 的选择,使得他们的爱情始终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无法真正实现爱情的自 由和独立。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在比较东西方女性婚恋观时,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 《飘》这两部作品,无疑是最为突出的。虽然这两部小说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大相径庭,然而它们都探讨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地位,揭示了东西方女性在 战乱背景下的命运转变。
内容摘要
首先,这两部作品都描绘了中国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在《倾城之恋》 中,白流苏寄希望于婚姻改变命运,因此她选择了范柳原,期望他能提供经济上 的保障。同样,在《飘》中,斯嘉丽也深知婚姻是女性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因 此她选择了瑞德,希望他能在战乱中提供经济支持和保护。
内容摘要
综上所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倾城之恋》中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 社会背景下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对爱情的无奈选择以及性别歧视和 偏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 会对女性的普遍困境和不公。因此,在欣赏《倾城之恋》这部经典之作的我们也 不应忽视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情悲剧。
论《飘》中斯佳丽的女性意识

论《飘》中斯佳丽的女性意识作者:邓建波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摘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本小说。
作者成功塑造了斯佳丽这位具有女性意识的独特人物形象:独立、勇敢、顽强等。
关键词:《飘》;斯佳丽;女性意识《飘》(Gone with the Wind),也被译为《乱世佳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小说。
小说以塔拉庄园的奥哈拉家与十二棵橡树庄园的威尔克斯家及两家的奴隶、亲朋好友为主要背景,展开佐治亚人在美国内战全过程中的宏伟画面。
主要人物是塔拉庄园的大小姐斯佳丽·奥哈拉、瑞特·巴特勒、阿什礼·威尔克斯及其妻子梅拉妮。
阿什礼与梅拉妮代表的是古老的社会传统,而斯佳丽与瑞特敢于向古老南方传统挑战,不让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他们的个人自由。
他们知道在社会大动荡中如何生存。
斯佳丽是作者在该小说中成功塑造的一个鲜明、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小说主人翁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独立意识。
斯佳丽虽然骄傲、自私、虚荣、任性,但独立、坚强、勇敢。
一、女权主义的理论和背景西蒙·波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
”吉尔曼将女性主义定义为:“女性主义是全世界妇女的社会觉醒。
”凯特则认为:女性主义是“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一切人为障碍”。
由于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主流思潮的影响不同,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各种流派。
[1]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西方出现了日益高涨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把性别问题视为社会政治问题,被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女权主义”。
“文化的女权主义”强调把妇女从“男性价值”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种替代性文化,旨在改变妇女形象。
大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由于妇女解放运动,她们才开始注意她们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到她们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女作家或者学者有限的、第二位的作用。
读书心得——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看《飘》的三个译本

读书心得——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看《飘》的三个译本1 女性主义与翻译女性主义研究始于西方,女性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被纳入翻译理论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对原著的解读,使译文更适合目的语环境,注重对文化语境的描写,说明翻译不仅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问题。
女性主义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翻译,如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和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发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之处。
并且认为翻译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开始质疑以男性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并由此引发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
为了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歧视,重建女性的性别认同,使女性主体意识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女性主义译者强调译者介入翻译实践。
译文不仅体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赋予了原文更多样化的含义。
通过对原文的研究,对译文的具体解读体现出女性主义翻译方法是一种表达女性声音的文化策略,使译文具有拓展原文意义的功能。
2 《飘》《飘》是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一部小说,被公认为美国最经典的小说之一。
该书以女主人公的成长与变化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格鲁吉亚重建时期的社会变迁,展现了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的完美融合。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一部社会小说,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女性为特征,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强人斯嘉丽。
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了一个以现代女性为特征,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强人斯嘉丽。
她敢于追求爱情,不避讳流言蜚语;面对事业,她坚强勇敢;面对家庭,她克服困难,敢于对家庭负责。
在当时的传统社会中,这种精神给了处于底层、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莫大的希望。
其独特的魅力以斯佳丽叛逆进取的精神吸引了众多女性的青睐和学者的研究。
3 从女性主义讨论《飘》的三个译本傅东华译本,戴侃、李野光译本,李美华译本,三种译本分别由男译者、女译者和男女合作翻译,从女性视角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角色再现和内心活动的影响。
傅东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将《飘》译成中文的翻译家。
分析飘的主题思想

分析飘的主题思想《飘》是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女性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
这部小说描述了斯嘉丽经历南北战争,她的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故事。
小说以女性的角度展现了美国南方风景和人民生活,同时也反映出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讲述了几个主题思想。
一、“恋爱”是一个主题小说的主题之一是“恋爱”,小说中的斯嘉丽和阿什利之间的爱情使小说成为了一个浪漫恋爱故事。
斯嘉丽一开始很喜欢阿什利,但是阿什利迎娶了梅兰妮。
斯嘉丽同时认识了一个叫做Rhet Butler的男子,但是因为他是北方人,所以他们的感情在南北战争期间也面临了很多困难。
小说中的感情旅程表达了爱情的复杂性。
二、“自我意识”也是一个主题小说的第二个主题是“自我意识”。
小说中的斯嘉丽是一个非常独立自尊的女性。
她很强大,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角色。
她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独立,力争自立。
然而,尽管她在社会上成就很高,但她感到很孤独。
因此,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她也经常感到挣扎。
小说传递出独立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了寻找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三、“爱国主义”是一个重要主题小说的主题之三是“爱国主义”。
小说背景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小说展现了南方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也反映了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斯嘉丽对家族的忠诚和她的愿望为南方军队做贡献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传达出爱国主义和对自己家庭,社区和祖国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飘》是一部具有丰富主题的小说。
作为一部反映南北战争期间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作品,它的影响和价值一直被广泛认可。
小说以女性的视角展示了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飘》将继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并且会被更多的人所喜爱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首先阐明了《飘》女主人公斯嘉丽和自然的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特别是二者在符号上和经验上具有相似性。其次,通过展现美国内战期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从斯嘉丽坎坷的充满悲剧性的感情婚姻之路以揭露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父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最后,通过分析斯嘉丽的坚强叛逆的新女性形象,体现她对和谐之路进行探索:她不顾世俗眼光,冲破传统教条束缚,对当时的父权制封建社会发起挑战;面对亲人的离开,战火纷飞下,全力留住塔拉庄园并且重建了战后的塔拉庄园,追寻与自然的和谐;经历过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婚姻的离合和真爱的追寻,完成了自我的重生。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 自然 和谐 1.引言 小说《飘》原名 gone with the wind, 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当时,这本小说虽然被当做是一部杰出不朽的作品却得不到应有的文学地位。(emory elliott,1988)尽管如此,作品中那位魅力无穷的女主角斯嘉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作者将她放在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写了她在爱情生活、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性情仪态,揭示出她内在的精神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为鲜明的艺术形象,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南方这个地区的社会生活。 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文中,最先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 这标志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社会政治运动。其主要观点是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父权制社会对自然界的支配和压迫和对女性的支配和压迫在思维框架上是同源的,这也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主要根源。(warren karen j,1998:125-146)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中的潜力,号召妇女起来领导一场拯救地球的生态革命,并倡导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和谐平等关系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飘》的研究成果,我发现将生态女性主义和这部作品结合,进行的探析却很少。本文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试图将该作品中的自然视角与女性视角相结合,重新审视《飘》的价值,挖掘出体现在作品中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2.斯嘉丽与自然的融合 生态主义者认为女性在保护自然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女性理解自然。另外,女性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二者存在着符号性和象征性的关联。女性天然的与自然有着同构的身体,因此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存在着诸如“地球母亲”这样的比喻。这样的事实说明了在人们思想里对自然是母性的孕育者的认同和期许。女性是自然的呵护者,自然是女性的避难所和力量源泉。(刘飞,2007:12) 2.1斯嘉丽与土地的联系 土地的意象,那个与斯嘉丽的整个人生历程和思想情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塔拉庄园,无疑是《飘》里频繁显露的又一鲜明有力的符号。在《飘》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塔拉庄园便是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饥饿而湿润的土地等待着人们把它翻开井撒上棉籽,……这是一片红得刺眼的土地,雨后更红得像鲜血一般,干旱时便成了满地的红砖粉,所以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产棉地。”(米切尔,2008:2) 南北战争的硝烟,驱散她那玫瑰般的梦幻和少女时代仅存的记忆。随着亚特兰大战火的蔓延,她陡然变得成熟,而她对土地的热爱一天天地变得强烈起来。面对一家人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的困境,她内心深处那爱尔兰人的血性一时蜂起,她的心头涌起了一阵强烈的呼喊:“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米切尔,2008:308)当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是塔拉这片给了她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塔拉成为她的精神庇护和力量的源泉。而最后,她也用双手守护住了塔拉庄园并完成了对家园的重建。 2.2斯嘉丽与马的联系 回顾小说《飘》中对女主人公思嘉的描写,有关马的意象多次出现。她的性格特点,与芭芭拉·汉娜对马的特点的概括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把思嘉视为马的化身。(张代生,2004:4 ) 女主人公斯嘉丽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开篇不久的一句话引 起了我们的注意,“马儿是身体健康,没有思想的年轻动物。”(米切尔,2008:5)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单纯、坦白而又有着虚荣心的女孩,一个没有思想的年轻动物”,宛如一匹不谙世事的小马。斯嘉丽的巨大转变,无一不是在她身上并存着的“两匹马”的作用下完成的。如果说年轻的少女斯嘉丽是一匹代表着南方传统的贵族白马,那么她的蜕变便是一匹充满战斗力的黑马。思嘉不但没有被击垮,却在战火中完成了一次涅槃,原有的“黑马”、“白马”两大异质在与新的因子耗散交流、吞吐变幻中,慢慢地冷却沉淀,最终形成了一种新质。(张代生,2004:11)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小说中的思嘉是在一系列的挫折中改造了自我,也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成为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3.斯嘉丽面临的困境,自然承受的苦难 3.1战火下的南方生态环境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地位相仿,是父权统治下的弱势群体,是被压迫被统治的受害者。男性对女性的奴役,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奴役开始的。战火之后,周围自然环境呈现出来的一番萧瑟与破败:现在,一个接一个的农场已荒废成林地了,同时那些寂无人烟的废墟周围和原来种植棉花的地里也悄悄长满了小小的橡树和松树以及大片大片的扫帚草。原有的耕地如今只有百分之一还在种植。他们的马车就像是荒野在中穿行似的。(米切尔,2008:480)因为战争,大自然富饶的资源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生产力。内战给南方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植物,动物,土 地,庄园以及建筑毁于一旦。曾经骄傲的耸立在山顶的白色圆柱状豪华古宅早已不见踪影(曹佩红,2007:19 )。 3.2斯嘉丽面临的困境 除了生态遭受破坏,在南方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男权当道之下,本文主要集中于斯嘉丽在两性中的重重困境。小说描绘了斯嘉丽从一个天真懵懂的16岁贵族小姐成长成一个坚韧的成熟女性的孤独旅程。在这12年见,她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次的婚姻,因为她最爱的阿什利的背弃,她嫁给一个并不喜欢的人。并在新婚不久之后,便成了寡妇。第二次婚姻是为了生存,重建家园,再一次被迫嫁给一个不爱的人。斯嘉丽深深爱着的阿什利,是南方社会里的典型绅士代表。他无法面对南方环境带来的巨变,他无法接受生活的变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失去自我。在责任面前他无所适从,“弱得很,宁可去找阴影和梦境”。而瑞特是真正爱斯嘉丽的男人,当斯嘉丽最终意识到她如此深爱和离不开他时,她的真爱瑞特却也终究离开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女性无法控制自身命运的父权社会里深深碰壁,酿造了斯嘉丽充满悲剧色彩的感情结局。 4.斯嘉丽对和谐之路的三重探索 4.1社会视角下斯嘉丽对男权统治的社会发起挑战 在面对传统的教条束缚,男尊女卑的南方社会里,斯嘉丽开始了对南方伦理的抗争,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在丈夫死后,她需要恪守”妇道”,传统礼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佩蒂姑妈时时提醒不要“出格”,外界有世人的眼光监视,一时她不得不表面上屈 服于传统伦理。压抑难耐,此时,瑞德仰慕斯嘉丽已久,借机一掷千金,只为与“红颜”一舞。她应邀赴舞,勇敢地置南方伦理于脑后。这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她一脚踢开了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飘》中战争使女人们承担的是连男人也无法承担的责任。面对重重困难和障碍,斯嘉丽靠着自己的坚强毅力解决了从未经历过的一切难题,而且还做得很成功。她买下了一个锯木厂,并决定自己经营,凭着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她打败了男性竞争者,公然赶着马车在城里做生意,怀着身孕往返于工厂与城镇之间。她彻底摒弃了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出色,甚至比男人做得更好。她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有着永远乐观进取的精神。 4.2生态环境视角下斯嘉丽重建塔拉庄园 南北战争的爆发了将斯嘉丽扫出了象牙塔。战争使斯嘉丽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奴隶都走了,田亩荒废了,母亲病死了,父亲疯了,刚刚结婚两个月的丈夫丧了命,两个妹妹更在疾病中痛苦挣扎。而斯嘉丽看来,自然却是唯一值得战斗的东西,以至于可以为塔拉做任何事情。在没有可以避风的港湾,也没有回头的路,她义无反顾地当起了一家之主,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她勇敢地挑起了一家之主的担子,她让每个可以出力的成员四处寻找食物,种植作物,亲自下地干活,为一家人吃饱饭殚精竭虑。为了填饱肚子和拯救庄园,决定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受尽社会的嘲笑, 她却勇敢顶住了世俗流言。斯嘉丽是亚特兰大第一个进入商界的女性,办厂,经商,在一个传统上属于男人的世界里与男人竞争,而且取得成功。 4.3自我视角下斯嘉丽在历炼中自我丰满 战争的残酷,血与火的磨练,使斯嘉丽完成了从一个任性的贵族少女到坚韧的成熟女性的蜕变。在感情中,思嘉经历了曲折的三段婚姻。斯嘉丽多次结婚,守寡,被抛弃,虽然爱情之舟在爱河的波涛中跌宕起伏,可她始终坚信:明天会更好!斯嘉丽的这种努力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一种十分独立和宝贵的人格。作为,旧社会的反叛者,新社会的建设者,她在社会大动荡中的一系列反常行为超越了社会对妇女的定位,凸显自我意识,这实是对父权社会中传统女性的抗议,更是对男权社会道德模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珍惜,展现了迷人的女性风采。风风雨雨过后,斯嘉丽完成了对自我的涅槃与重生。 5.结语 《飘》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蕴含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以女主人公斯嘉丽为中心的剖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受的压迫,而女主人公斯嘉丽与传统抗争,试图摆脱这种被男性压迫的命运,同时亲近土地、自然,与父权制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正面代表。《飘》中斯嘉丽熠熠生辉,不甘沉沦、顽强生活、执着爱情。在生活中披荆斩棘,发起对传统父权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