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路径探讨

合集下载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洞庭湖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四省的交界处。

洞庭湖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1.水资源短缺: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洞庭湖的水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水质受到污染,湖水水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灌溉困难,影响农业生产。

2.湿地退化: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湿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3.土壤质量下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洞庭湖区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洞庭湖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模式,导致了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二、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1.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湖泊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湖泊水质和水量,保障农业灌溉和生产水源。

2.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保护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4.多元化农业产业:政府应该多措并举,鼓励农民开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5.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对洞庭湖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促进农业深加工: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价值提升,推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提质增效。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洞庭湖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

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

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事关洞庭湖未来:5个专家的6套新江湖设想发表时间: 2009-12-10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采访/张湘辉摄影/马金辉江湖。

长江。

洞庭湖。

自然,一直存在自我调节能力。

譬如江湖关系。

湖,有洪有枯,也是最常见的事情。

然而,洞庭湖近几百年来的命运,全由人类轻易操纵,不由自主。

所以今日之枯水,我们已不能指望全由自然来调节,只能遵循一定的规律,有所思考,以及行动。

71岁的卢承志,70岁的聂芳容,68岁的童潜明,以及更多的人,怀着焦灼赤诚之心,提出方案。

不管这些想法是否“异想天开”,不管是城陵矶筑坝、引江济湖还是蓄洪济枯,我们不妨将各种声音一一呈现,以期看到更多争辩、论证。

惟有如此,方能为决策者寻到有效解决方式。

同时深知,这不仅仅是专家们的事,生态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相关。

2009年11月23日,湖北宜都,洋溪。

童潜明建议,利用洋溪与松滋河之间的3-5米落差,开凿运河从长江引水进入松滋河,从而缓解西洞庭、南洞庭的缺水状况。

有数据表明,三峡大坝蓄水发电后,经由松滋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占到“四口”入湖总水量的60%。

背景一张“过境水”入湖水量图四水: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洞庭湖的水来源“四水”及“四口”都是过境水,近年的流量都在剧减。

四口如今的入湖水量水量仅是1936年的22.25%。

四水如今的入湖水量也比2003~2007年期间减少了33.1%。

入湖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建坝拦水,以及荆江截弯,河床下切,江水入不了湖。

在入湖水量总体减少的背景下,这些年洞庭湖水位连年创低。

造成的后果是,安乡、南县、华容以及湖北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共26.67万公顷耕地和300多万人口严重缺水,其中华容县城日缺水2万-3万吨,只能定时定量供水。

A 1950年~2000年B 1955年~2000年C 2003年~2007年单位:亿m3/年均方案一我一直坚持引江济湖:从洋溪修运河到新江口,利用松滋河济西南洞庭;疏浚华容河济东洞庭,是目前最好最经济的方法解决洞庭湖缺水的方法,我从2006年以来,一直认为只有引江济湖。

环洞庭湖经济圈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制约因素

环洞庭湖经济圈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制约因素

致民俗体育活动开展不全面。 而旅游者求异求知 的心理得不
到满足 , 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 日趋 下降 , 以在经济发展的 所 旅游市场 , 不容乐观 , 文化交流的 同时更应保护 自己的传统 ,
只有民俗 才是世界 的,失却 自己的民俗特色 , 也就基本上失 去了旅游 的生命力 ,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 区域合作的不协调 ,资源不能共享制约洞庭湖 2 区民俗体育 的发展
作者简介 :周争蔚 (9 5 ,男 ,湖南望城人 ,湖南 16 一) 城市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从事社会体育学的研究。
2l 2
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这一特色 , 原有的基础 上开发 : 在 龙舟 、
钓鱼、风筝、潜水、摩托赛艇等体育旅游项 目。下面是不同
区域 居 民对 环 洞 庭 湖 区 的 民 俗 体 育 旅 游 项 目的 开 发 的认 知 情况 :



有 组 舞 织 的 龙
游 泳 比 赛 舞 狮


板 龙
^ 登 一
抢 炮

其 他

竿
7 .3 4
2 .9 2
80
1 .3 4
2 .9
5 .7
32 .
9 %,在职者 占 64 0 . %,其他 占 36 . %;汉族 占 8 .%,少数 86 民族 占 1.%。 4 在常德 市发放问卷 3 0 , 1 0 份 收回有效 问卷 2 5 7
第 3 卷 第 4期 1
2 1 年 4月 00
湖 南科 技 学院 学 报
J u a f n nUn v r i f ce c n n i e r g or l n o Hu a ie st o in ea d E g n e i y S n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
发 挥 出来 。
直接 导致 国家对 洞 庭 湖生 态 旅 游 基 础建 设 资金 投
目前 . 阳市正 在 倾力 打造 洞庭 湖 畔 的“ 岳 水上
名城 ” “ 国观鸟之 都 ” 、中 和湘 阴青 潭 乡农家 乐 , 阳 益
沅 江 市正 依 托洞 庭 湖 规划 整 个 赫 山 岛 的农 家 乐 和
十分 丰富 , 誉 为“ 被 物种 基 因库 ” “ 、生物 超市 ” 。
八 百里 洞庭 湖外 有湖 、 中有 山 、 帆 点点 、 湖 渔 鸥 鹭翔 飞 ; 山 、 山 、 山 , 旗 湖 、 君 赫 龟 红 万子 湖 、 目平 湖 等 系列 湖 、 岛的存 在 丰 富 了湖 景 内容 , 一带 还 流 这 传着 丰 富多彩 的神话 传说 ,散 布着 许 多名 胜古 迹 , 使其 生态旅 游产 业极 具开 发潜 力 。 生态 旅 游 已 成为 当今 社会 生 态 文 明 建设 中最
第6 期
彭平波 : 洞庭湖湿地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
3 5
组成 一个 范 围较大 的旅 游 区域 。长期 以来 , 洞庭 湖
其 中一个 重要 原 因就 是充 分挖 掘 了历史 文 化资 源 , 实 现 了历史 文化 资源 与 自然 资源 的有 效结 合 。西 、 南 洞 庭 湖 同样 有 历史 文 化 遗址 、 美丽 的传 说 , 至 甚 有 比东 洞庭 湖更具 特 色 的湿地 资 源 , 因 为人 文资 就 源 挖掘 不够 , 没有 实 现人 文资 源 与 自然 资 源 的有 效 结 合 , 态旅 游资 源 的响誉度 大 打折扣 。 生
便 提 出 了“ 游 活 县 ” 旅 的战 略 目标 . 力 打 造 “ 庭 倾 洞 湿 地 之都 , 沧浪 文 化 之源 ” 体 现 以水 为 主 , , 山水 结 合 。 江 、 、 、 、 屿为 一 体 , 洲 滩 、 港 、 融 河 湖 港 岛 集 汊 芦 荡、 绿地 、 田园 、 堤垸 于 一 身 的湿 地 生态 旅 游 景 区 。 三 个 地 区都 在 主 打 “ 洞庭 湖 ” , 牌 洞庭 湖 大 有 呈 “ 三 足 鼎立 ” 之势 , 其湿 地 生态旅 游 资源 被人 为 分 割 , 没 有 形成合 力 。游客 究 竟到 哪里 才算 是 游 了洞庭 湖 ? 没 有 谁 能 给人 一 个 清晰 、 明确 的概念 。 上 各 地旅 加 游 基 础设 施 建 设 不 同步 . 待 能 力 不 同步 。 游 产 接 旅 品也没 有知 名 品牌 , 成 整个 洞庭 湖 的生 态旅 游 市 造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及对策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及对策
业 园 和 君 山 船 舶工 业 园 。
( 二 ) 面 临挑 战
1 、总量规模偏小 ,社会地位不高 目前 ,湖南省船舶企业 总量 规模偏小 ,没 有产值 超过 1 O亿元 的大 型船舶企业 ,造成我省船舶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2 0 0 9 、 2 O l O 年湖南省 船舶工业总产值 占全 国船舶 工业 总产值 仅仅 只有 o .3 3 %和 o .3 7 %。 湖南省的造船完工量也仅 占o .1 8 %, 这 些数据说 明着 我省船舶 工业整 体处于低水平阶段 ,上升空 间还有很多。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核心技术不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船舶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 船舶 配套 企业相对较 少 ,配套级别低下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处于萌芽状 态。就沅江市船舶
工业 园来说 ,船舶设计 、技术配套 、物流信息等服务体 系尚未健全 ,缺 乏大规模的配件交易 和物 流配送 中心 ,由于 体制 和经济 发展 水平 的影 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留用 受到了制约 ,直接影响洞庭湖船舶工业 核心技术不足 ,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 、资本市场不健全 ,竞争 能力低下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的造船企业大多 为民营企业 ,融 资困难 ,资本 市场不够发达 ,制约着船舶工业 的加速发展 ,致使竞争 能力 低下。这些 挑 战对 洞 庭 湖 造 船 业 规模 的 提 升造 成严 重 的不 利 影 响 。 三 、洞 庭 湖 生 态 经 济 区 船 舶产 业 集群 形成 机 制 竞争和合作是船舶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船舶产业纵向的合作与配 套企业横向的竞争形成一种强化机制 ,使船舶产业在该地 区的规模逐 渐变 大,当企业和生产数量达到一个临界值 时,船舶产业集群就此形成。 目前 , 洞庭湖区已经初步具备船舶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沅江市船舶工业园和岳阳 船舶产业园是其核心基础,长株潭重点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技术研发,为逐 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做出重要贡献。 政府导 向是船舶产业集群形 成的保 障机制 ,要使船舶工业 迅速发展 起来 ,仅靠少数船厂和相关企业 的资金 和技术力量是不行 的 ,必须在政 府 的引导下 ,以产业集群为长期战略思路 。从湖南省船舶工业 行业协会 得知 ,我省船舶行业 已确定为重点发展行业 ,未来几年 ,政府 将加快调 整船舶产业结构 ,打造以益阳 、长沙为重 心的游艇制造基地 ,以湘潭为 重点 的船用钢材生产基地 ,以长株潭为重点 的船舶配套基地 ,形成独具 特色 和市场竞争力的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 。 四、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船舶产 业集群发展对策 ( 一 )技 术创新 ,培育发展后 劲。船 舶产业是 技术密集 型产业 ,因 此 ,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建 立各种合作机 制 ,开展技术创 新 ,大力推广现代造船模式 。从国外和沿海发达地 区,引进 船舶产业技 术 和管 理 领 军 人 物 ,在 园 区 内 ,充 分 利用 培训 中心 ,开 展 短 期 培 训 ,加 强造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实 际操作 经验 、适应船舶 企业 生产需要 的技工 队伍 。 ( 二 )纵横协作 ,完善船 舶产业链 。船舶是综合性产品 ,工序复杂 , 辅助类 配套件等专用性强 ,难以从市场上及 时购买 ,造船企 业应该与关 键配套企业订立长期合 同,联合协作。因此 , 需要加强船舶 企业间 的纵 向合作 ,完善船舶发 展的产 业链 。洞 庭湖 船舶产 业必 须顺应 时势 的发 展 ,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改变传统造船模式效率低 下、周期长 、竞争力 弱的缺陷 ,提 高企业 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 三)统筹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 ,在环 洞庭湖 区有 2个重 点 船舶产业园区,岳 阳产业 园区和益 阳产业园区。为促进 洞庭 湖生态经 济 区船舶产业集群发展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建 立和完善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将洞庭湖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船舶 市场发展相结合 ,找准时机,因地制宜 ,培养和形成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独 具特色的船舶产业体系。 ( 四)财政 支持 ,规范发展环境。在财政支 持方面 ,应加 大对船 舶 工业的财政扶 持力度 ,重点扶持船舶工业的发展 ,并建 立船舶工业专 项 资金。同时结合洞庭 湖船舶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 强行业管理 ,督 促 设计单位和船舶生产企业完善条件 ,提升船舶设计建 造能力 ,维护行 业 利益 ,加强行业 自律 ,规范发展环境。 (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 ) 参考文献 : 『 1 ] 王 缉慈. 关于用 产业 群战 略发展 我 国造 船业 的政 策 建议 [ J ] .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财政学会关于对2012年度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活动进行表彰的通知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财政学会关于对2012年度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活动进行表彰的通知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财政学会关于对2012年度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活动进行表彰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财政学会
•【公布日期】2012.12.28
•【字号】湘财办函[2012]55号
•【施行日期】2012.12.28
•【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
正文
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财政学会关于对2012年度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活动进行表彰的通知
(湘财办函〔2012〕55号)
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局,厅机关各处室、单位:
在湖南省财政学会换届之际,湖南省财政厅和湖南省财政学会举行了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活动,得到了全省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

在厅党组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财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投稿,共征集到205篇论文、调研报告。

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财政业务的各个方面,集中展示了近两年来财政系统关于财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使评选结果权威公正,征文评选活动办公室邀请省内财经理论研究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经初评、复评和终评,共评出一等奖12篇(其中论文类6篇,调研报告类6篇),二等奖23篇(其中论文类15篇,调研报告类8篇),三等奖30篇(其中论文类20篇,调研报告类10篇),优秀奖38篇(其中论文类26篇,调研报告类12篇)。

根据征文活动的有关规定,现对获奖的103篇优秀论文及调研报告予以通报表彰(名单见附件)。

附件:2012年度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获奖名单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附件:
2012年度全省优秀财政理论研究征文获奖名单。

循环经济与环洞庭湖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与环洞庭湖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0 15
文 献标 识 码 : A
循 环经济与环洞庭湖 经济 圈可持续发展 战略
刘 炜 , 沈 彦 , 明娟 z 黄
(.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 境科 学学院l湖南 长沙 4 0 8 : . 1 0 1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摘要: 环洞庭湖经济圈是湖南较发达的经济区域, 目前湖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但 资源利用效率低卞, 生态安全遭到威胁, 三大差距不
e c ny tr t igteeo gcl t a de n n el g regp; sdo erl f R dc , R ue R cc ” cc n f i c, h e e n cl ia s y n  ̄og g h rehe as ae nt e o ” e u e e s, eyl , yl g i fe an h o , i t a t b h us e i
LI — e t l C l g f eore n ni n e tH n nN r l nvri, h nsa4 0 8 , hn ) U W i ( o ee sucs dE vr m n, u a oma U i sy C agh 10 1 C ia e a l oR a o e t
断拉大 ; 循环经济 以其 “R”准则 , 3 从根本上解 决 了经济发展和 生态环境之 间的矛盾 , 成为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的最佳模 式 ; 生态产业 、 从 生 态工业园区、 生态城 市和生 态区域等 4个层面逐步推进 湖区的循环经济 , 实施和推广 除加 强政府 的宏观调控 , 其 企业、 学界和社会 科 公众的共同参与外 , 还需依赖 于资金 、 术及 法制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 技
c mmu i , u s e e d o e b t rs ro n i g o o e f u d t c n l g , a n y tm, o nt b t o d p n n t e t u r u d n s c mp s d o n , e h o o y lw a d s se y l a h e 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路径探讨徐德华实施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促进环湖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

本文结合南县近年发展实际,试图对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发展路径作些肤浅探讨,期求指正。

一、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以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总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致力将环湖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省继长株潭之后的第二增长极。

(一)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加强生态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激励政策。

随着绿色产业、生态经济的蓬勃兴起,国家“绿色投资”不断增加,如近年增发的长期国债,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湖南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建设“绿色湖南”,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

这为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二)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加快环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洞庭湖区人民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双刃剑”下,承受过少有的沉重赋税和劳役负担。

加上频仍发生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洞庭湖区经济特别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仍旧属于弱质产业、低效经济。

基于洞庭湖区的发展现状,如果继续坚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被先进发达地区越甩越远,而且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体污染和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等严重后果。

作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湖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立足湖区实际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具备较好的现实基础。

发展生态经济,洞庭湖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与现实基础。

环洞庭湖地区以洞庭湖平原为主体,水网勾连,土沃物阜,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淡水鱼、棉、油、麻等生产基地。

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2006年12月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先后关停了洞庭湖区234家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厂。

实践证明,五年前的那场“治污风暴”,带来的不仅仅是洞庭湖水质的明显改善和生态的逐步恢复,更带来了各级干部发展理念的转变、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

作为地处洞庭腹地的纯移民县,我们南县近年来坚持“湘北明珠、生态南县”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等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总体要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湖乡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

二、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路径选择(一)规模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

环洞庭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集中,土壤肥沃,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麻、水产基地,环洞庭湖地区要进一步做大基地规模,做优农产品品质,做响农业品牌,努力打造全国生态农业集中示范区。

2009年以来,南县按照“整村推进、成片推行”的建设规划,整合捆绑国家涉农投资,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

现已投入建设资金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

按照“生产基地化、特色区域化、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生产布局,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50万亩优质稻基地、5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12个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小区。

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农村能源开发试点县等,逐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

(二)切实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以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生产污染的最小化为主要标志。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区工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好基础,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轻工纺织、生物制药、食品饲料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在现有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湖区工业要紧紧依托本地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好转化文章,坚持走湖区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之路。

近年来,南县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纺织产业,逐步将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成了增值的工业资本。

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20多家。

2010年,食品、纺织两大行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税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税收的%。

“十二五”时期,南县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速构建以生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集中力量抓好三大块:第一大块,加快壮大园区经济。

按照“园区特色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统筹抓好“一区两园”融资、投资、建设等工作。

坚持以转化本地农副产品资源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食品工业园、纺织服饰产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不断增强园区的吸附功能和集聚效应。

第二大块,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坚持以挂面生产、粮食加工、油料加工、畜禽水产精深加工等为主攻方向,扶持壮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将食品工业锻造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

加快竹纤维开发、棉纺加工建设,择优扶强纺织骨干企业,带动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链的前移后延。

第三大块,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

集中力量在骨干企业、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上力求突破,重点支持拓普竹麻功能型竹纤维、湖南海怡氨基葡萄糖等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切实培育做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为前提,以游览自然风光和寻访古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文明、高雅的旅游形式。

环洞庭湖地区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湖四个增长极城市长沙、荆州、岳阳、常德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楼、君山、杜甫墓等许多名胜古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

环湖地区旅游产业要突出湖乡生态特色,深入挖掘湖乡地域文化,做到自然风光游、人文地理游、文化休闲游等紧密结合。

要加强旅游线路的对接,加快建立环湖旅游文化圈,抱团做大环洞庭湖旅游经济总量。

近年来,南县按照“休闲旅游创特色、红色旅游创精品”的发展要求,综合利用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正在抓紧开发南茅运河生态走廊休闲旅游线路、三仙湖水库生态旅游风光带、光复湖荷花生态园、南洲国家湿地公园、德昌公园—厂窖惨案纪念馆红色旅游线路等,着力打造“江南芳洲”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这一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各种文化节会,切实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动,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县GDP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三、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制定环湖地区发展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指南。

建议以省统筹编制环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再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子规划。

在编制规划时要遵循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具体做到“三个统筹”。

统筹大江大湖。

洞庭湖作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与长江休戚相关。

要争取将环洞庭湖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并将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

统筹水域流域。

治湖必先治河。

要从根本上改善洞庭湖的水环境,必须加大对湘、资、沅、澧等河流的综治力度,消除源头污染。

统筹开发保护。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砂石、芦苇、渔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科学规划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

(二)健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洞庭湖地区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关键是要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协调各方的合作发展机制。

要完善协调体制。

洞庭湖濒临两省,连接四市,要跨流域、跨行政区划进行统一有效管理,必须建立协商对话机制。

建议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建立益阳、岳阳、常德三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协作磋商,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产业扩散、商品流通等领域进行协调,促进重点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要创新管理机制。

建议借鉴湖北省洪湖等地的成功经验,设立统一、有效的洞庭湖综合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洞庭湖区域的规划编制、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产业发展等事务。

要健全法律法规。

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加快有关洞庭湖发展与管理的立法进程,以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洞庭湖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工作。

(三)改善环湖地区发展条件。

加大水患治理力度,确保人水和谐共处。

牢牢抓住水利建设“黄金十年”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加大水利投入。

进一步整治长江河道堤防,启动湘、资、沅、澧四水整治工程,加强上游控制性拦洪工程建设,确保下游重点堤垸和重要城镇安全。

加快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堤防建设、病险涵闸治理、电力排涝设施建设和配套改造等,全面提高湖区综合抗灾能力。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环湖地区交通同网。

进一步加强益阳、岳阳、常德、荆州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加大环湖县(市、区)交通建设投入,真正形成并不断扩大“半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经济圈”。

完善水运交通网络,整治长江中游航道,合理规划和建设主要港口和专业码头,大力发展长江旅游航线和高速客运航线。

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工业治污、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不断改善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早日再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洞庭美景。

(作者系益阳市副厅级干部、南县县委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