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合集下载

《项链》演绎由浮躁到真实的人生历程

《项链》演绎由浮躁到真实的人生历程

《项链》演绎由浮躁到真实的人生历程导言《项链》是法国作家盖·德·莫泊桑于1884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故事描述了一个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历程,通过她对一条项链的追求,展现了她从浮躁到真实的人生转变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玛蒂尔德从虚荣、不满到悟性的蜕变。

第一段:虚荣的陷阱玛蒂尔德是一个具有美丽外表的年轻女子,但她来自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玛蒂尔德常常感到遗憾和不满。

她渴望拥有奢华的物品和社交地位,却只能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

这种巨大的落差导致了玛蒂尔德内心深处对虚荣的追求,她一直觉得自己应该被更好的生活所拥有。

第二段:偶遇珍贵的项链在一次舞会上,玛蒂尔德偶遇了她的梦想。

她发现一位贵族女友佩戴着一条华丽的项链,这条项链简直就是她心中所希望的象征。

玛蒂尔德开始渴望拥有同样的项链,她相信只有拥有这样一件贵重的物品,自己才能真正与上流社会接轨,并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羡慕。

第三段:负债累累的生活为了购买这条项链,玛蒂尔德和丈夫欠下了巨额债务。

为了还债,他们不得不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求存。

玛蒂尔德辞去了养老费甚至担任家庭的重担,他们陷入了窘境。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玛蒂尔德改变对虚荣的追求,反而激起了她对上流社会的焦虑和不满。

第四段:真实的觉醒玛蒂尔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珠宝商相遇,她向珠宝商借了同样的项链。

然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折磨和自我苦难之后,玛蒂尔德意识到了拥有一件贵重的物品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她渐渐悟到了自己的错误,明白到虚荣和物质并不能给予自己内心真正的满足。

最终,玛蒂尔德归还了借来的项链,面对现实,她学会了珍惜现有的一切。

结论《项链》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女主人公的经历,生动地揭示了虚荣的陷阱对人生的影响。

从玛蒂尔德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现实的接受。

这个故事对于当今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提醒大家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并注重内心的成长与满足,而非盲目追求物质和社会地位。

美德胜于虚荣——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的再认识

美德胜于虚荣——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的再认识

理论创新2014-03美德胜于虚荣———对《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的再认识文/李卫清摘要:《项链》是法国莫泊桑的代表作,这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者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

小说塑造的玛蒂尔德,是一位虚荣与美德交织而美德更胜于虚荣的女子。

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虚荣;美德《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它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

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历来读者对她评价颇纷,褒贬不一。

一方面,女主人公天生丽质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打扮自己,这使得她十分苦恼。

所以,她为了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用一条假项链差点葬送了自己和丈夫的一生;另一方面,她又是诚实和顽强的,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直视惨淡的人生,用十年的艰辛维护了做人的诚实品格和自尊。

因此,我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位虚荣与美德交织而美德更胜于虚荣的人物形象。

一、虚荣、单纯———玛蒂尔德形象的浅层面分析1.爱项链说明她虚荣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强弱不同而已,或者说表现的强烈程度有所不同。

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光彩当然不好,它是人性的弱点,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它存在的价值,玛蒂尔德的美貌与身世和处境的反差,使得她心理严重失衡,也因此爱慕虚荣,想入非非。

玛蒂尔德作为小市民的女儿,作为小职员的妻子,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里追慕的角色,渴望成为上流社会里的焦点,更何况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是一种社会风潮。

小说写了她对住、吃、穿等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渴求。

而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甚至是欣喜若狂,进而表现出了非常失态的举动。

而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

《项链》人物分析

《项链》人物分析

《项链》人物分析《项链》是著名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人因贪图虚荣而导致自己与家庭陷入了深深的绝境,最终发现那条她在痛苦中得来的项链并不是真的,为所犯下的错误买单。

马蒂尔德(Mathilde Loisel)是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

她出身贫寒,渴望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马蒂尔德美丽聪明,却与自己的社会地位格格不入,她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得到那些高档社交场合里的服饰和珠宝首饰。

这个想法驱使着她日复一日地朝着自己所期望的人生目标前进,然而,她渐渐地感到越来越疲惫,逐渐地被现实中充满不公、欺骗和妥协的世界深深地打击。

最后,她甚至不得不向她的朋友借了一条项链,以求得在社交场合里获得一点点的尊敬和认可。

但是,当她不小心弄丢了这条项链,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了,她开始了漫长的、十分痛苦的道路,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她和她的丈夫甚至不惜去借钱,并付出了多年辛勤劳动所得的全部积蓄。

最终,她才意识到,那条项链她在这一切的痛苦中所得来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真的,如果她像平时一样相信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她就不必走上这样一条充满麻烦的道路,而更可以快乐地度过她的一生。

马蒂尔德的丈夫,卢梭(Monsieur Loisel),则是这个故事中的富有、善良的男人。

卢梭以为他的妻子的渴望和梦想只不过是表面的一层而已,所以他不理解她的自卑和贪婪,他只想让她幸福。

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弄丢了那条项链,并不得不付出一笔天价,他依然不动声色地默默地迎接了她们的困苦生活。

他为妻子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他不想让她再受到任何的痛苦,他忍受着贫穷和丑恶的一切,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度,直到妻子爆发,才表现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愤怒。

这个故事中的其他角色都是故事中所需要的:官员、朋友、一些不知情的商人。

可以说,这些人的角色都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他们多数都被用来表现出那种社交情境中经常出现的“知之甚少”的特定态度,他们只了解故事最明显的部分,却毫不关心那些很少得到关注和关怀的细节。

莫泊桑《项链》人物形象探析

莫泊桑《项链》人物形象探析

莫泊桑《项链》人物形象探析陆思妗《项链》作为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享誉世界文坛。

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平凡的小职员的妻子,虽然拥有美丽的容貌却不得不面对贫寒的生活环境,无力打扮自己,这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重要原因。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玛蒂尔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从朋友那儿借了项链,回去的路上却丢失了项链,这反而激发出玛蒂尔德内心诚实守信的一面。

本文针对玛蒂尔德夫妇的形象展开探析。

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拥有过人的样貌,却身处于与姿色不符的生活环境中。

玛蒂尔德总是幻想通过自己的美丽外表来获得梦想的生活,现实却是,她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小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这一心理落差激发了玛蒂尔德强烈的虚荣心。

在参加一场舞会的时候,她不小心弄丢了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项链,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小说通说对玛蒂尔德前后内心的变化描写,表现出作者对当时法国社会中贵族阶级为了奢侈的生活不惜自欺欺人、弄虚作假的不满,对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批评,同时也对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为了偿还项链而节衣缩食、努力奋斗的精神进行肯定。

作者借助玛蒂尔德夫妇的形象,对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进行强烈的抨击。

一、强烈的虚荣心促成了玛蒂尔德悲剧的人物性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因此看待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时,人们要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

在《项链》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拥有过人的姿色,常常幻想能够凭借自己的容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终却嫁给了现在的丈夫而导致梦想破灭,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玛蒂尔德形成了强烈的虚荣心。

当丈夫为了讨好她而千方百计地拿到晚宴的请柬时,玛蒂尔德最先想到的是自己怎么样才能不会在晚宴上表现得太寒酸,于是向自己的好朋友借了自以为价值不菲的项链,然后穿着好看的衣服,带着贵重的项链兴高采烈地跟着丈夫一起参加晚宴,这些事情和行为将一个爱慕需求、追求奢侈生活的人物形象充分刻画出来。

因为有着好看的容貌,玛蒂尔德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享有世界上最好的一切,这为小说后续情节的发展和玛蒂尔德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解析莫泊桑的女性观——以《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为例

解析莫泊桑的女性观——以《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为例

2019年 第8期文学研究25解析莫泊桑的女性观——以《项链》中玛蒂尔德形象为例黄玲玲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0引言:莫泊桑是法国有名的批判社会民主主义作家,一生中留下的作品数量庞大。

作为代表作品之一的《项链》更是深受大众的喜爱。

《项链》一文生动讲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有十年时间还清债务的故事,细读《项链》可以发现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莫泊桑所特有的女性观。

1、《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形象分析1884年,莫泊桑正式发表作品《项链》,女主玛蒂尔德·路瓦栽为了参加一场舞会,和自己亲近的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在舞会上大出风头,成为了舞会上令人瞩目的焦点。

可是昂贵的项链却消失不见,经历过一阵心理变化之后,女主最终决定承担起债务,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还清债务。

最后见到自己好友之后,才知道当年丢失的水晶项链是假的。

《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花费了数十年的艰辛努力,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代价。

通过玛蒂尔德这个角色的描写,展现了十九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下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揭露了生活在底层女性的地位低下。

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性,但是也是一位勇于承担后果的女性,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艰辛磨难,得知了当年的真相,欲哭无泪,讽刺了玛蒂尔德为了虚荣而造成一生的悲剧。

玛蒂尔德无疑是一位可怜的女性形象,但是她却又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在项链丢失以后,敢于承担责任,通过签下巨额债务也要将朋友的项链还上,这份勇气弥足珍贵。

莫泊桑运用特有的笔触,再现了玛蒂尔德的故事,讽刺了法国背景下的众多女性,通过《项链》一文,可以感受到莫泊桑的女性观,借助《项链》一文背景描述,让读者能窥探十九世纪的法国众多女性生活状况。

2、法国资本主义背景下莫泊桑的女性观(一)女性是男性的饰品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在舞会中光彩照人,赢得了众多男性的喜欢,成功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项链是玛蒂尔德十年艰辛生活的源头,更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女人的社会地位就如同项链一般,是男性的装饰品。

对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看法(2)

对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看法(2)

对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看法(2)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主流文学评论谴责玛蒂尔德的三个理由第一、她的心灵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不能安分守己。

第二、她的人生观是根本错误的,“深感自己天生丽质,本当身披绮罗、头佩珠玉”。

第三、她的幻想虽然是“空想”,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不自量力。

然而我们细看文本,再联系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就能发现以上三点均不足为据。

(二)盲目指责玛蒂尔德是不是对的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虚荣心”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贱者有之,富贵者亦有之。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等。

我们看一看虚荣心的定义,再看一看自己,我估计躺枪的人不是一小把。

首先,虚荣心是一种普通又普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那么一点。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有没有资格指责玛蒂尔德都是问题。

要指责她,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谁没有虚荣心?谁没有欲望?玛蒂尔德想要绮罗珠玉、豪宅香车,我还想要原版画册、绝版汉服、绝版同人志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点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她得不到,想想还不行吗?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我们常常是指责别人时理不直气亦壮,而轮到自己时就萎了。

安分守己:持这种观点的评论者,大都觉得玛蒂尔德不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天天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那么我就告诉你,在19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玛蒂尔德恰恰是最安分守己的女人。

19世纪的法国,漂亮女人出轨那是刷日常,没什么好惊讶的。

《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高老头》里的纽沁根夫人、《基督山伯爵》里的腾格拉尔夫人、《红与黑》开头的市长夫人,要多少有多少。

浅析《项链》中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浅析《项链》中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利贷 , 从此走上 了漫长而又 艰辛 的还债 之路 。马蒂尔德 辞退 了女仆 , 租赁 了一个小 阁楼 , 包揽 了家里一切粗笨 的 活儿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 , 她穿得像个穷苦 的女人 , 甚至
“ 到水果店里 、 杂货店里 、 肉铺店里 , 争 价钱、 受 嘲骂, 一个 铜子一个铜子地 节省那艰难 的钱” 。搬家后所 有的生活
语 文 ・文本解读
中 学教学参考 2 0 1 5 年1 O 月 总 第2 4 4 期
浅析《 项 链 中 马 蒂 尔 德 的 人 物 形 象
江西信 丰县 第二 中学 ( 3 4 1 6 0 0 ) 聂
[ 摘

要] 《 项链 》 是 法国著名短篇 小说 家莫 泊桑 的代表作之一 , 是批判 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直 以来 , 一提到《 项链 》 中的女
兴, 因为 自己没有参 见晚会 的衣 服 , 并说 : “ 你 可叫 我穿
什 么到  ̄ f J L 去 呢? ” “ 什 么 事 也 没 有 。不 过 我 既 没 有 衣
那 串昂贵的钻石项链 , 并顺利归还 , 但他们为此付 出了巨
大的代价 , 欠下了一万八千法 郎的巨额债务 , 有 的还是高
三、 勤 劳 坚 强
分析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 希望 能够使广 大读者对她 有

个 全 面 的 了解 。


爱慕虚荣
马蒂尔德是一个 漂亮动 人的年轻女 子 , 上过教会 的 女校 , 可 以说 是一个受 过教育 的知识 女性 , 但 因为家 庭 方 面的原 因 , 她没有 陪嫁 的资产 , 也 没有机会认 识社 会 上有钱有地位 的人 , 只能将 就着 和一个 小科 员结 了婚 。
都是 马蒂尔德 以往所不能忍受 的 , 她却坚持 了整整 十年 , 虽然有时候 “ 她一个人坐在窗前 , 就 回想起 当年那个舞会 来, 那个晚上 , 她 多么美丽 , 多 么令 人倾倒 啊 ! ” 但 从未动

《项链》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项链》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项链》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内容摘要]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她羡慕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借项链参加舞会、却因意外丢失项链造成人生悲剧。

女主人公的人生就在项链的得失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有着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是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

在她身上,我们还能够看到闪耀着女性独特人格魅力的光芒,她维护尊严,坚强勇敢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赞赏。

[关键词] 项链玛蒂尔德尊严坚强勇敢“世界短篇小说巨匠”,19世纪后期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描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妻子马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的故事。

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渴望参加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

在舞会上,马蒂尔德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可在舞会结束,回家途中,她才发现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好友,借债赔偿。

为此,夫妻俩度过了10 年节衣缩食的生活。

最后玛蒂尔德发现当初借来的项链不过是一件赝品……许多年来,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贬多于褒,人们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认为她是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

在文学作品中,她常作为一个被嘲讽、被批判的对象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玛蒂尔德的却具有很强的虚荣心:小说开头就写了关于她梦幻般的想象:富裕、闲适、雅趣。

她确实整天沉醉在虚幻的梦境之中,梦想有一天能够过活跃在上流社会的生活圈里。

她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将就着“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玛蒂尔德因为“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觉得不幸”;为没能过着“高雅而奢侈的生活”而不断地感到痛苦;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简陋而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链》——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目标:
关注人性: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

关注古典:用诗词形式对文学人物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点:
玛蒂尔德性格的两个层面。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表演法研讨法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课本剧表演。

三.分析鉴赏人物性格。


这真是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故事。

刚才玛蒂尔德一行给我们表演了《项链》的哪些情节?
造成玛蒂尔德性格大转变的是哪个情节?
我们知道,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情节的剧变带来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剧变。

哪些段落集中表现了玛蒂尔德性格的大转变?
请大家齐读第三和第四段。

这两段文字中哪一个词语反复出现?
“梦想”可不可以换成“理想”?它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思想性格?
性格与情节有什么关系?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的基本性格之一,也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

作者在情节的起伏变化中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那么主人公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除了虚芝心外,还有没有表现出别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看课文P207——209。


这样看来,玛蒂尔德身上还是具有一些可贵的品质。

虽然开始时她追求荣华,虚荣心强,成天陷于幻想中,不能自拔。

但在丢了项链之后,她懂得了做人的尊严和责任,敢于抛弃旧观念,自力更生,努力靠双手还债,仍是具有闪光点的。

况且,像参加舞会之类的事,本来就应该穿好一些。

因为,你自己注意礼仪,打扮漂亮,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礼貌,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

我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那么对于这种做法,单用一个虚荣心来解释,未免不太恰当。

虚荣心有时也是一种自尊心,上进心。

四.教师小结人物形象:
玛蒂尔德是一个的复杂文学人物形象都。

玛蒂尔德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但也有可爱的一面,作者对她有批判也有同情。

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由爱慕虚荣走向生活实际,由顾影自怜走向自尊自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成熟起来,又透露了作者对她的赞扬。

小说从前面的批判到后面的褒扬,从侧面歌颂了人性美。

丢失项链是一根导火线,点燃了玛蒂尔德内心深处一种朴实无华的东西。

当然,作者更多的是通过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抨击当时那个爱慕虚荣的社会,那个处处有着虚假的时代,这给人以无限启迪与深思。

五.拓展与创造
用诗词或对联给人物画像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一种写法。

我这里有一描写人物的词,我们读读,能看出它写的是谁吗?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下面我们也试着用诗词或对联的形式来描述一下我们
理解的本文的主人公玛蒂尔德。

要求:描绘力求文采,评价力求深度,写对联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我们先看下以下内容,培养一下灵感。

同学们下来过后认真斟酌,精确用词,把你理解的玛蒂尔德描述出来。

出示幻灯:
江城子?极乐公园逢佛来思节夫人
十年音讯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极乐公园,无意话凄凉。

老友告我以真相,轻一笑,甚荒唐!
人无债务精神爽。

鬓微霜,又何妨?当年粉黛,不过花瓶样。

虚荣本是迷魂药,让人醉,让人狂。

对联
项链本乃锁链
虚荣不是光荣
《夜会惊艳》
外青山楼外楼,夜会歌舞几时休?
虚荣熏得人陶醉,只为一夜逞风流。

《破阵子》
醉里裙脚飞舞,梦回黯然神伤。

一整夜欢歌如沸,却换来十年沧桑。

虚荣断人肠。

手做针线飞快,面如泥土焦黄。

了却夫妻心中事,赢得诚信人称扬。

尽管白发长!
《渔家傲》
巴黎夜来风景异,灯红酒绿长街里。

一夜欢歌舞场上,人不累,虚荣熏得人陶醉。

赔偿项链人憔悴,回忆往事人心碎。

假项链是索命鬼。

还不如,清清醒醒度晚岁。

《水调歌头?富贵几时有》
富贵几时有?梦里问苍天。

舞会就在眼前,我怎生露面?不愿成天忧虑,只欲灿烂一曲,荣登上层难。

新衣加项链,人人争相看。

回家急,项链失,夜无眠。

不应有恨,只怪当初梦太圆。

人有艰难曲折,月有阴晴圆缺,万事难周全。

尝尽虚荣苦,从容终余年。

对联:
天生丽质幻想高雅生活一夜风流不慎丢掉假项链
意外横祸落得满身债务十年辛苦最终找回真人格
一夜风光十年辛酸都是虚荣惹的祸
三万法郎半生浮沉赢得世人共叹赏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玛蒂尔德咏叹调》来回忆本小说主人公的这段人生经历吧。

玛蒂尔德咏叹调
天生丽质出寒门,叫人如何不生嗔?
一朝嫁与小书记,可怜珠玉委沙尘。

日思夜想长嗟悼,何时能把龙门跳。

忽闻部长施请帖,顿觉周身祥云绕。

添得新衣借项链,春风满面赴舞筵。

绝色艳光惊四座,满堂珠翠皆黯然。

豪华舞会令人醉,摇曳生姿知为谁?
依依不舍别欢场,惆怅破马独自归。

整顿衣裳失项链,霎时天塌地也陷。

买得新物赔旧友,东挪西借签债券。

造化弄人也成人,减却红颜损却春。

女儿终知关生计,素面朝天夙夜勤。

十年风雨同船渡,锱铢积累债已清。

塞纳河水深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极乐公园逢旧友,始知失链鸿毛轻。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六.结束语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玛蒂尔德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向成熟。

她的遭遇或许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与其遥望云端,渴望生活在别处,不如擦亮眼睛,看清脚下的路。

将虚荣心化做前进的动力,去开创美好的前途!祝愿同学们雄鹰展翅,鹏程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