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农村社会学

合集下载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3版笔记
《农村社会学》是刘豪兴教授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12章,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农村社会的历史演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第五章至第八章则从农村文化、教育和宗教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则从农村社会问题、治理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村社会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作者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同时,本书的语言简明易懂,逻辑清晰,适合广大学生和研究者阅读和学习。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农村社会结构有其独特性,包括农民、地主、务农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及其地位、角色、权力等方面的研究。

2. 农民群体特征:农民群体是农村社会的主体,研究农民群体特征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群体特征包括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农民群体的组织形式、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 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这种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迁对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4.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低、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薄弱等。

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有助于制定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和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一,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途径。

第三,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制定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实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二章:农民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

农民的特征: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大。

2006年乡村人口为7.37亿,2007年乡村人口为7.27亿。

第二,农村职业分化简单,阶层结构复杂。

农村八大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乡村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的管理者阶层、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乡村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乡村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村贫困者阶层。

第三,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第四,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农业集体化时期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三)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四)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农民的个性得以形成,农村社会得以维持和延续。

农民社会化的必要性(1)社会化是农民适应农村生活、参与农村生活、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前提。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一、引言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

与城市社会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特殊的社会结构。

本文档将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概念1. 农村社会的定义农村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

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人口稀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等。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农村社会。

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发展与治理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

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农村社会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特点,对于理解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非常有效。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者直接走进农村社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和观察到一些研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四、重要理论1. 农村现代化理论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农村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改革。

这一理论提出了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变迁理论农村社会变迁理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变化。

该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学-第十二章-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农村社会学-第十二章-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2.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2.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两者都是对社会分化、 相似的方面:两者都是对社会分化、社会不 平等的描述和抽象。 平等的描述和抽象。 它们在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 相异的方面:它们在性质上是迥然不同的, 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阶级是一个关系概念, 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阶级是一个关系概念,即 反映的是一种对抗关系(统治与被统治、 反映的是一种对抗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 剥削) 阶层则更多注重社会不平等的外在表现。 剥削);阶层则更多注重社会不平等的外在表现。 其次,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经济关系, 其次,阶级划分的标准是经济关系,特别是人们对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一元的)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一元的);阶层划分所依据 的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之外, 的除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之外,还包括社会 地位、政治权力及其他因素(多元的) 地位、政治权力及其他因素(多元的)。
(二)美国社会学家华纳多元研究分层方法
上上层 ------世世代代富有的人们所 世世代代富有的人们所 组成 上下层------实际上是一些暴发户 实际上是一些暴发户 上下层 中等阶级 上中层 -------高级“白领阶级” 高级“ 高级 白领阶级” 下中层------低级的“白领阶级” 下中层 低级的“白领阶级” 低级的 下上层----- 蓝领阶级 下上层-----“蓝领阶级” ----- 蓝领阶级” 下等阶级 下下层------从事一些非熟练工作的人 从事一些非熟练工作的人 下下层 和那些没有固定收入、 和那些没有固定收入、领取救济金的人

一个社会或一代人的观念,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观念的改变常常比现实的改变更困难、更迟缓。而 这种观念,又成为影响人们行动和看法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个老年的工薪阶层,习惯了一辈子省吃俭用, 闲暇时间顶多打打麻将,尽管他可能有不少银行存 款,但他的生活方式,使他自己和别人都认为他属 于中下层;而一个年轻的工薪阶层,接受了新的时 尚,虽然没有多少积蓄,但常去听听音乐会、泡泡 酒吧、参加个郊游或打个网球什么的,他自己和别 人都觉得他属于中上层。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社会某一组织或群体为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和生活正常进行,运用社会力量影响、约束和规定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

4.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经济生活安全各种项目的总和。

5.农村社会问题:就是发生在农村社区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二、单选1. 2007年,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农村占(87%)。

2. 国际上通行的绝对贫困线是以日平均消耗(2150千卡)热量来测定食物需求量,再换算成价格来测量贫困线。

3.(200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2007)年全面推广“两免一补”(免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4.探索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2009年9月)(年满60岁。

55元/月)5.改革开放后(陆学艺)6.(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2年)土改基本完成7.内卷化(吉尔茨)、“高水平均衡陷阱”(艾尔温)、“过密化”(黄宗智)8.(3.5)亿农民=(1.2)常年外出+(2.3)土地9.农村居民包括农民。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出生于美国,原因:(学术思想)(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①美国实际问题—②建立学科理论—③城乡界限消逝)11.(1838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社会学)12.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式(20世纪20年代初)13.(1964年夏)第一届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在(法国)举行三、多选1.农村自治的特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村委会的性质(基层)(群众)(自治性)3.村民会议(重大事项)村民代表会议(日常工作)4.四荒地是指(山)(坡)(沟)(滩)5.三级所有是指(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6.土地所有制三个时期(建国初期-1963)(1963-1978)(1978-今)7.刘易斯--(二元结构)、拉尼斯-费景汉(三阶段)8.农业的贡献(产品)(要素)(市场)(外汇)9.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社区追踪调查)(问卷调查)10.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非社会学者(贝利、巴特菲尔德))(专业学者(农学家、园艺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其他人员)代表人物:亨德森、葛尔宾)11.(杨开道/湘)--(《农村社会学》&“农村生活丛书”)(李景汉)--(河北定县调查【最大、全、详尽、系统】的调查)(社区分析法)(费孝通/苏)--(小城镇问题的研究)12.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晏阳初/川【愚.文字贫.生活弱.体质私.不团结】全球十名最具革命性人物)(梁漱溟/桂【东西比较.近代社会问题】)13.家庭结构要素:(人口要素)(代际要素)核心家庭【爸妈我/爸妈/(爸)(妈)我】主干家庭【爸妈我老婆】联合家庭【(爸)(妈)我老婆+姐姐夫】14.两委(村委会)(村党支部委员会)15.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农村社会流动的5个发展阶段:A【完成/最高】B【基本完成】C【快速发展】D【起步】E【传统→现代[过渡]】16.社会控制的功能:(功能论)(冲突论)/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目标、工具。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word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与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网络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农村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农村社会就是由相互交织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3.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展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开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

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5.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以与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与其价值观念进展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展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预防和限制越轨或越轨行为的进展,惩罚和教育社会越轨行为的进展的过程。

6.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制度。

7.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脱离农业,逐步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由传统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存在形态变迁的过程8.城乡融合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开展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开展,城乡社区之间的本质差异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态和过程。

简短回答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实证主义方******,非实证主义方******,马克思主义方******。

〕实证主义方******孔德1.相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开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开展过程一样,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 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农村社会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2月—2012年6月学期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题目:
一、论述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写作提示:
1.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提出的背景;
2.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的主要内容;
3. 费孝通小城镇思想对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关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朱启臻.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二、论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

写作提示:
1. 农村社区的含义;
2. 农村社区发展的含义;
3. 农村社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三、调查村民选举中的问题。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可自拟题目:如某某村村民选举调查。

主要描述存
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友田.村民自治: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0
[2]徐付群.村民自治现状与案例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3]詹启智.村委会选举与乡村政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四、试论“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

写作提示:
1. 社会问题的判断标准;
2. 农业问题的表现;
3. 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农业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3]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五、论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写作提示:
1. 介绍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2. 从农村特点、农户特点和社会保障的功能等方面论述农村社会保障的
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任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

(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联系农村实际,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

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课程名称:12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论文编号: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
目满分得分总分
教师
签字
选题正

15
附: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A4纸;
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

2.层次和标题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 课程论文;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课程论文;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1课程论文;
3.封面
课程名称:隶书、二号、加粗;
论文题目:隶书、二号、加粗;
4.摘要
摘要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居中、单列一行宋体、小四号;
5.关键词
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
6.目录
目录标题格式要求同摘要标题,目录内容中一级标题、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为宋体、四号,二级标题为宋体、小四。

7.正文
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

(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连线。

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

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

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

表注置于表的下方。

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

公式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或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顺序编码,即按文中引用的顺序编码。

作者姓名写至第三位,余者写“,等”(中文参考文献)或“,et al.”(英文参考文献)。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
(1)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 文题. 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专(译)著:序号作者. 书名(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论文集:序号作者. 文题. 见(in):编者,编(eds). 文集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文题:[XX学位论文]. 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5)专利:序号申请者. 专利名. 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 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7)网文:序号作者. 文题. 网页链接地址.
举例如下:
[1]梅树立,陈奎孚,张森文,等. 两点边值问题的Shannon小波数值解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2):12~16
[2]朱文学. 粮食干燥原理及品质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7~108
[3]Bettina G, Alexander S, Thompson G A. Translocation of structural P-proteins in the phloem. Plant cell,1999,11:127~140
[4]Dupont B.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 In:White H J.,Smith R,ed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Housto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74,44~46
[5]欧阳忠. 中国股市及农业板块的弱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分析和应用:[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6]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0-07-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3100~3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与单位.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
9.图(表)
图(表)标题宋体、五号、加粗,内容宋体、五号,表注为宋体、五号。


目录(示例)
1 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5)
2 ****** (6)
2.1****** (6)
2.2****** (7)
2.3****** (8)
3****** (9)
3.1****** (9)
3.2****** (10)
3.3****** (10)
4 结论与建议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