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发展历程 论文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一、1.1,1.2桥梁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在交通运输、军事防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了许多著名的桥梁,如赵州桥、洛阳桥等。
这些桥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世界桥梁建设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桥梁工程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开始了桥梁工程建设的探索。
在此期间,我国桥梁工程师克服了许多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2.1,2.2,2.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桥梁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
由于长期战乱,许多桥梁被毁,基础设施严重损毁。
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桥梁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桥梁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在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师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成功建设了许多重要的桥梁,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这些桥梁的建设,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2 改革开放时期的桥梁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桥梁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建设水平。
他们成功建设了许多世界级的桥梁,如港珠澳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
这些桥梁的建设,不仅展示了我国桥梁工程的强大实力,而且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3 新时代的桥梁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桥梁工程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桥梁建设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
我国桥梁工程师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与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工程师成功建设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桥梁,如青岛胶州湾大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3航站楼互通立交桥等。
研究论文: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

研究论文: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引言本研究论文旨在探讨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工程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介绍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技术发展的历程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起初的道路桥梁建设主要依靠人工劳动,技术相对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桥梁建设开始采用钢铁材料,加快了施工速度和桥梁的承重能力。
随后,混凝土技术的引入使得桥梁更加坚固耐用,大大提高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近年来,新材料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桥梁工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技术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对交通运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技术的进步使得桥梁的承重能力得到提升,可以支撑更重的车辆和货物,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其次,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桥梁更加耐用,减少了维修和更换的频率,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
此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安全性,通过引入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可以及时检测桥梁的状况并进行维护,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技术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对城市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高效,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其次,桥梁工程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进步,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可以更好地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促进了城市的整体发展。
此外,桥梁工程的建设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城市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结论道路桥梁工程的技术发展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道路桥梁工程将更加先进和智能化,为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桥梁工程之发展史

桥梁发展与创新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这个地球变为地球村的口号逐渐为人们谈论时我们开始意识到快捷、高效的重要性。
桥梁作为连接世界的纽带更是日益凸显其优越性。
回顾历史,创新始终伴随着桥梁的发展,也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关键词:发展工业革命钢筋砼创新1:桥梁的发展史在十八世纪以前世界桥梁的建设主要以土石材料为主的圬工拱桥,而中国的赵州桥(跨度:37m)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在公元6世纪唐朝时期就有铁链索桥,但当时该类型桥还没有上升到刚度,稳定性等力学性质的分析上来,一定程度上还不属于现代桥梁。
自从1779 年第一座铸铁拱桥——英国Coalbrookdale桥(跨度:30.65m)问世以来标志着人类结束了土石建桥的历史,开启了现代建桥的历史新篇章。
在1801 年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铸铁拱桥(主跨达到183 m)的建成标志着人类向大跨度桥梁的一个开端。
赵州桥Coalbrookdale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现代科学的蓬勃发展以及随之而来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为桥梁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世纪20年代波特兰水泥的出现由于其经济性和实用性较强很快得到了推广。
1850 年英国第一座跨度141 m 的钢箱梁桥Britannia 桥问世。
从此以后钢材在桥梁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中就没有间断过。
1867年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莫尼尔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受到启发,首先将钢筋混凝土应用到了土建行业。
1905年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问世。
在十九世纪末,随着记载中国铁索桥的文献也传入欧洲,悬索桥由于其在力学方面的优越性很快的到了发展。
在1883年建成的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桥(主跨486 m )。
由此也开始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风潮。
布鲁克林大桥进入20世纪以后,在1928年法国Freyssine首创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和设计理论,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而没能立即得到应用。
随后1938年德国Dishinger 提出的现代斜拉桥设计构思同样由于二战没能立刻得到应用。
桥梁的发展趋势论文

桥梁的发展趋势论文桥梁作为连接两个地点的重要工程设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桥梁的发展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桥梁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论述桥梁的发展趋势。
桥梁的发展历程桥梁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资源和工程技术建造的工程设施之一,它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桥梁是以木材和石头为基本材料建造的,如中国的赵州桥和意大利的斯特拉迪翁桥等,这些桥梁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们的出行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桥梁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桥梁的建造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当前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桥梁的建设和维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传统的桥梁设计和建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桥梁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其次,桥梁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老旧的桥梁出现了严重的损坏和变形,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再者,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成本不断增加,对于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解决桥梁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来桥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桥梁的建造将会更多地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新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其次,桥梁的设计将会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再者,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将会广泛应用到桥梁的建设和管理中,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桥梁建设和维护将会更加注重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的便利性,重点关注桥梁的功能和效益。
在总的来看,桥梁的发展趋势将会朝着更加环保、智能化、高效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将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改进桥梁建造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出行和交流的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中国桥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的桥梁建设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桥梁历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古代,中国古代的桥梁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建造了大量的木桥和石桥。
《史记》中有“初作车舆船舫、后作桥梁”之说,可见古代的桥梁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
而在汉代以后,中国的桥梁建设更加繁荣,漫长岁月的积淀,使中国桥梁建设在当时的世界上有着极高的水平。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达到了鼎盛时期,广泛采用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石桥、木桥和悬索桥等,为中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引进新的桥梁建筑技术和材料,如铁路桥、钢桥和混凝土桥等。
在清朝末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桥梁建设技术,如铁路和铁路桥梁、公路和公路桥梁等,进入了近代桥梁建设时代。
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在桥梁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大量使用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等。
同时在桥梁建设管理和桥梁养护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桥梁建设体系和桥梁维护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总结起来,中国的桥梁建设历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古代中国桥梁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桥梁建设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发展。
现代中国桥梁建设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桥梁建设历史,是中国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结晶,为世界桥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论我国桥梁发展历程

论我国桥梁发展历程论我国桥梁发展历程摘要新中国建立以后,秉承中国古代造桥传统工艺,融合当代造桥技术新理念,我国桥梁技术飞速发展,新建桥以及在建桥不断刷新桥梁界世界记录。
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对比以及横向的国内外同期对比,从总体上介绍介绍了我国桥梁发展的大致情况,显示了古代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同时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历程。
前言在古代,桥梁作为陆路交通的连接枢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经过漫长的五千年发展历程,桥梁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一种文化;到如今,它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已达到全新的高度。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桥梁的发展随着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桥梁建设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进行着,夸张点说,有缝的地方就有桥!下面是对我国桥梁发展历程的综述。
一,古代桥梁的发展1,萌芽阶段中国最早的桥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有独木桥和数根圆木组成的木梁桥,此为中国桥梁的雏形,进入周朝,已建有梁桥和浮桥。
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
2,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时间跨度从东周末期到东汉。
东周末期单跨与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建造。
进入秦汉后,建筑材料的丰富化使得以砖石结构为主体的拱结构出现。
进入东汉末期,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3,辉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两晋到宋朝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名桥。
诸如隋朝时期李春建造的赵州桥,西安的灞桥,河南洛阳的天津桥等等。
最有名的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赵州桥,此桥为隋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
可以这么说,赵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
4,饱和阶段进入元朝以后,古代桥梁发展几乎没有多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没有涌现出更多的名桥,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
有记录的桥梁大工程有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和明代万历年间的放生桥。
二,近代桥梁的发展1,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桥梁主要由外国人建造。
桥梁 发展历程

桥梁发展历程桥梁是连接两个地点的重要交通设施,承载着人们的交通需求和经济发展。
桥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演变为如今的现代桥梁。
本文将从古代桥梁的简单原始形态开始,逐步阐述桥梁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桥梁由自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和藤条等构成,没有明确的设计和规划。
这些原始的桥梁往往是简单的木板或石块搭建而成,主要用于过河等基本交通需求。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罗马帝国在桥梁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们利用石头和混凝土建造了许多耐久的拱桥和石桥,其中一些依然可以看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复杂交通需求的增加,人们开始进行桥梁设计与建设的研究。
中世纪的桥梁工程主要集中在修道院等宗教组织,用于连接修道院与附近的村庄。
这些桥梁通常由古老的方法如凿洞,在两岸的烧成砖中填充木材构建。
一些中世纪桥梁在建造过程中纳入了建筑师的设计,形成了具有美学价值的桥梁,这些桥梁至今还被人们所保留。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桥梁建设迎来了一次重要的飞跃。
19世纪,钢材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为桥梁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此时期的桥梁多以铁和钢作为主要材料,特点是结构坚固、跨度大、设计独特。
比如美国的布鲁克林大桥、英国的塔韦桥等,这些桥梁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奇迹之一。
20世纪是桥梁设计与建设的创新时期。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桥梁的形状、结构和施工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进。
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拱桥和梁桥。
20世纪中后期,预应力混凝土的引入使得桥梁跨度进一步增大,高速公路和高铁桥梁开始兴起,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现代桥梁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桥梁建设的可能性。
近年来,斜拉桥、吊索桥、悬索桥等新型桥梁成为了设计师的创新焦点。
这些桥梁不仅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限制,还具有美学价值和建筑技术的突破。
例如,在中国的长江大桥、美国的金门大桥等,这些桥梁成为了当地的地标和旅游景点,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桥梁建设也将会迈入一个更加高级和智能化的阶段。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木桥逐渐被石桥取代。
石桥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耐久性更强,成为古代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自秦汉时期至唐宋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许多著名的石桥如洛阳桥、赵州桥等建成,这些桥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建设工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随着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之出现了吊桥、拱桥、梁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河流众多,桥梁建设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工程,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许多著名的古桥如赵州桥、锦溪大桥等都是在元明清时期建成的,这些古桥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桥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桥梁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20世纪初,中国的桥梁建设开始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为中国的桥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桥梁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型桥梁工程,如长江大桥、京广铁路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这些桥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设计和建筑工艺上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可以说,中国桥梁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古代的木桥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桥梁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桥梁建设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桥梁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摘要:这是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从总体上介绍了我国桥梁发展的大致情况,显示了古代中国桥梁的先进水平,同时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历程。
关键词:桥梁发展引言: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
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河流众多;从古至今中国人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与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桥梁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它已不在局限于河流之上,大峡谷、城市路面以上以及岛陆连接都开始修建桥梁,对桥梁的技术和外形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我国当代的桥梁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下面综述我国桥梁发展的历史过程。
1、古桥的萌芽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时期已建有梁桥和浮桥。
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2、古代桥梁的初步发展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
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
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
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在东汉时期,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3、古代桥梁发展的辉煌阶段(以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
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
据《唐六典》记载,天下著名的石梁桥有4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西安的灞桥。
4、桥梁发展的饱和阶段(元、明、清三朝)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放生桥,全长70.8 ITI,宽5.8 m,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状美观,是朱家角十景之一。
放生桥顾名思义,就是放生积德从善。
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鱼鳖,而不得撒网捕鱼。
今天,在这里常有人兜售活鱼供游人购买放生。
其他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几乎没有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但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5、停滞发展期(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的桥梁主要是有外国人建造。
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
只有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
该桥由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道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
当时水平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
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6、现代桥梁的学习阶段(建国初期)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桥工程领域我们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的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桥技术。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
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
各省的交通厅也都建立起公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队伍。
1952年政府决定建设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为此专门设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全面学习研究苏联在钢桥疲惫、焊接、振动,以及桥梁上下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中国第一片预应力混凝土也在丰台桥梁厂基地研究试制,并于1956年首先在东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为23.9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一座20米跨度的京周公路桥也同时建成。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是五十年代中国桥梁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苏友好的结晶,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技术和第二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兴建以及桥梁深水基础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4年建成的南宁邕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桥,具有非凡的意义。
六十年代建造主跨50米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河南五陵卫河桥,主跨124米的广西柳州桥以及主跨144米的福州乌龙江桥。
7、圬工拱桥(“文革”时代)历时二十年,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建筑材料的贫乏和资金的不足使中国的交通建设陷入了困境。
少用水泥和钢材的圬工拱桥成为修建大跨度公路桥梁的首选桥型,宝贵的钢材主要用于三线的铁路建设之中。
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桥,主跨50米,是当时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也是首次用苏联夹木板拱架技术施工的拱桥。
双曲拱桥于六十年代诞生于江南水乡无锡县,农村小跨轻载桥梁的合理桥型,为农村地方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双曲拱桥的构造和施工特点使它仍然难以适应大跨度和重载以及软土地基条件,在使用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少病害,影响了桥梁的寿命。
8、中国桥梁技术的崛起(八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开始复苏。
六十年代已传入中国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斜拉桥的信息终于在七十年代初于四川、上海和山东同时开始修建实验桥,其中四川云阳汤溪河桥于1975年2月首先建成,是中国第一座主跨为75.84米的斜拉桥。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平行钢丝拉索的产品,该桥采用钢芯缆索制成斜拉索,而另一座主跨54米的上海新五桥则用粗钢筋为拉索。
1980年建成的四川三台涪江桥,主跨已达128米,斜拉索采用24Φ5高强度钢丝组成,外涂沥青后缠包玻璃丝布,待全桥完成后再用三层环氧树脂缠绕三层玻璃丝布防腐,工艺十分繁复,是早期斜拉桥采用的拉索防腐系统。
1982年,上海泖港桥,和山东济南黄河桥相继建成。
前者也用多层玻璃丝布的拉索防腐工艺,至今仍继续使用,而后者改用铅皮套管压注水泥浆的新防腐工艺,却在15年后被证实防腐已失效而被迫于1997年进行换索。
1987至1988年间建成了多座斜拉桥,如海南西樵桥,天津永和桥,南海九江桥,重庆石门桥和广州海印桥。
拉索的防腐系统改用PE管压浆工艺,其中广州海印桥的拉索于1997年发生断索事故,调查表明管道压浆工艺未能保证拉索顶部的饱满,造成拉索锈断,被迫在使用仅12年后全面换索。
1988年,广东省同时建成了采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的七孔110米江门外海桥,和主跨达18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番禺洛溪桥。
可以说,这两座桥代表了八十年代我国梁式桥的最高水平。
八十年代,在拱桥方面出现了两种新型的结构——钢管混凝土拱以及无风撑的下承式系杆拱桥。
前者以四川旺苍东河桥,和广东高明桥为代表;后者则以芜湖元泽桥和广东惠州水门大桥为代表。
无风撑拱圈的侧向稳定性由吊杆的非保向力效应保证,反映出国际的新潮流。
9、中国桥梁的进一步发展(90年代)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是第一次攀登。
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现名列第三。
它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第二次攀登开始于汕头海湾大桥,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悬索桥的建设。
主跨虽仅452米,但采用混凝土桥面的悬索桥不仅居同类桥型的跨度之冠,而且由于桥面较重,其主缆和锚碇都相当于900米左右的钢桥面悬索桥,为随后建设的广东虎门大桥、西陵长江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起了示范的作用,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拱桥方面,我国实现了第三次攀登,继主跨312米的广西邕江桥和主跨330米的贵州江界河桥之后,主跨达420米的四川万县长江大桥的建成,使我国的拱桥记录跃居世界首位。
这座采用钢管混凝土拱作劲性骨架的箱形拱桥,运用现代非线性分析和施工控制技术,充分考虑了多种材料混合使用,分层分段逐步施工中的各种非线性时变因素以及所引起的内力和应力的重分布。
对该桥在施工和运营节段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全过程分析。
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建造拱桥最多的大国终于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钢桥方面,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之后的我国钢桥的第三个里程碑。
该桥采用国产优质高强度、高韧性钢,完成了由铆焊结构向栓焊结构的过渡。
此外,在九江长江大桥中成功地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深水基础形式,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桥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香港的回归使三座大桥:青马大桥,汲水门桥和汀九桥也成为中国桥梁大家庭的成员,增强了中国桥梁的实力。
中国桥梁在古代是基本上保持在领先水平,近代虽然筑桥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奋起直追,五十年的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虽然我国桥梁建造在设计上还不够新颖,在管理上还不够科学,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桥梁技术会更加先进,应用会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