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理论相关理论

一、产业分类理论

产业分类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的过程。产业分类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2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二次产业分类法

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将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将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将第二产业再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分分别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则指: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克拉克分类法”,上述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克拉克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表示,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二是库兹涅茨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各类和依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资本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这种分类方法的长处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一国的产业结构,而不足之处在于各种类型的范围不易界定。

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有序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中渐进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越小,而第二、二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第二种:库兹涅茨法则

美国人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库兹涅茨法则”,其基本内容主要有: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取得主导地位,经历着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第二,到了工业化后期,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有所下降,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迅速上升,并最终取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期。同时,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先快速上升,后较为稳定,而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更快。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顺序由“一、二、三”到“二、一、三”、“二、三、一”,最后到“三、二、一”。

三、钱纳里“标准结构”

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钱纳里提出了著名的“发展型式”理论。他在一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从大量观察值中选择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来描述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用27个变量规定了这个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据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一致的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为使分析的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对“发展型式”理论符合回归,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见表2-1)。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人均GNP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价值。表2-1就是钱纳里根据100多个国家统计资料计算出的结果,它很好地反映了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分别取表2-1中的各指标取值范围的中间值,并形成表2-2:

人们在分析产业结构时,常常用到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这个经济学术语,其含义是指产

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比。克拉克认为,产业结构演变是由于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产业间的相对效率水平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T i=Y i

Y

×

L

L i

其中:T i.代表第1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i=1, 2, 3;Y代表GDP;L代表总人口数;Y. , L;涵义同上。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和表2-2,可以计算出钱纳里“标准结构”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见表2-3)

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指各种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之间及内部合理配置流动,它意味着产业之间的良好协调,意味着较大的结构效益。具体说有以下特征:(1)产业结构体系完整,并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协作。(2)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相互适应,不仅在质上相互依存、制约,而且在量上能按一定的比例组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相互转换能力。(3)社会的总供求大体处于均衡状态,即各产业能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最大地满足社会需求。(4)产来结构应和本国的技术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尤其要以主导技术和主导产业为核心。

(5)在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产业结构要和自然资源相适应。

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可以用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衡量。如果各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趋近,且向1收敛,如此,产业结构是趋向协调的,否则,就不是趋向协调的。

五、指标选取

江曙霞,严玉华(2006 ) 运用中国1978-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用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值、第三产业占GDP比值作为产业结构的存量指标,用第二、三产业占GDP比值、第三产业占GDP比值的变化幅度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

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值作为产业结构的存量指标,用第二、三产业占GDP比值占GDP 比值的变化幅度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